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柳永

<P>小说家言该休矣! ——还读者以真实的柳永 柳哲 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华夏时报》(2006年5月10日)副刊发表了记者王青笠所写的《柳永:风流才子,却受尽名流歧视》的专版文章,作为柳氏后人的笔者读后很不是滋味。一般人对柳永的认识只停留在宋人笔记和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篇小说的印象。记者王青笠所写文章沿袭小说家言,给予读者的柳永不是真实的柳永,而是被小说化艺术化的柳永,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非副刊·大家”专版在《告本版读者》中所写:“我们想展现给读者看的,……基本是真事,绝对是趣事”,而该文是丑化了柳永,哪里谈得上是“基本真事”呢!如“柳永年轻时就不务正业,在京城的花花世界声色犬马,出入歌楼妓馆,和乐工妓女打成一片。”“这个传闻风流无比,令人向往,但古板的学者总爱弄个究竟,最后考据出来,柳永是由某个官员收葬的”、“但满世界的人,谁也不敢重用他,一辈子柳永都是个基层干部”、“柳永走后门的企图未遂”、“柳永一想,既然皇帝眼里都有咱这么一号,干脆直接走走一把手的门路,弄个官干干”等等,与历史事实有重大出入,都是记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如此不顾历史事实的报道,以讹传讹,势必严重影响了柳永及其柳氏族人的声誉,也是对历史与广大读者的不负责任。为此,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写成此文,希望贵报发表,以正视听。 柳氏宗谱中有关柳永的记载 据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 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 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 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 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发现的《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笔者按:岂能说受尽当时名流歧视呢!)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者(笔者注:柳涗即柳永之子,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更是说明了镇江柳氏为柳永之后), 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及南渡高宗绍兴十八年,柳仲永复登进士,载于郡志,非其苗裔耶!” 镇江8世孙柳蓉作《重修宗谱例言》中写到:“盖自宋耆卿公始居润,厥后高宗南渡,兵火相仍,前此谱牒,荡焉无存。” 《楷人柳公暨元配封宜人张太君合葬墓志铭》写到:“按状柳为河东右姓,其先以和圣食邑柳下,因以为氏。自六朝至唐宋,代有传人,庆历间耆卿先生侨寓于润,殁葬丹徒之土山,载在郡志,是为吾郡柳氏始祖。” 《京江柳氏宗谱》卷四世系表一世祖柳鲲的介绍中写到:“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世系中断,前代无考。京岘山祖茔,公与月溪公居其末二冢,其上尚有五冢,生卒名字俱缺。” 从以上《京江柳氏宗谱》记载可知,今江苏镇江等地柳氏为柳永之后,包括著名学者柳诒征、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等皆为其后裔。而且还可知他逝世后确实葬在镇江的土山。 柳永的家世 据王禹偁在《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中写到:“公讳崇,字子高,五代祖奥从季父冕廉问闽川,因奏署福州司马,改建州长史,遂家焉”柳崇为柳永祖父,柳崇乃柳冕6世从孙,可知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冕应是柳永的八世从祖。 另笔者读到学者朵朵在《花台**柳永纪事》对柳永家世的考证就比较严谨可靠,特转录如下: 在《福建通志》、《福建建宁府志》和《福建崇安县志》诸书中,都有柳永的家世和柳永事迹的记载,但诸书详略不一,事实也有出入。今参合诸书,叙述他的家世梗概:柳永是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朱彝尊《词综》卷五误作乐安人)。他的先世由河东移来,住在崇安五夫里的金鹅峰下,从此就为五夫里人了。他的祖父名崇,字子高,十岁丧父,母丁氏亲自抚养他、教育他,后来长成,以儒学著名。当王延政据福建时,闻他的名,召补沙县丞,他以母老辞谢,终身不仕。南唐灭福建王氏,子柳宜、柳宣都入仕南唐;他们迎崇到建康,但崇自己却不愿推恩受封。宋灭南唐,柳宜、柳宣入宋,服官山东。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柳崇渡江到济州去看柳宜、宣二子。到了柳宣的济州官舍,忽患重病,遗嘱说:“吾读圣人书,朝闻道夕死可矣,毋得以浮屠法灰吾之身。”后来死了,柳宜奏请守孝三年,朝议不许(“八闽旧志”误以为柳宏事,柳宏这时还未登第)。当时人对柳宜守孝这件事,都很称赞。</P>
<P>&nbsp;  柳崇有子六人——宜、宣、寘、宏、寀、察都有官职:   柳宜:仕南唐,官监察御史(郑文宝《江表志》卷下,载柳宣官监察御史),入宋为沂州费县令。后登宋太宗雍熙二年梁灏榜进士,官至工部侍郎。</P>
<P>&nbsp;  柳宣:仕南唐,官大理评事。入宋以校书郎为济州团练推官,后为大理司直、天太军节度判官。</P>
<P>&nbsp;  柳寘:字朝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进士。</P>
<P>&nbsp;  柳宏:字巨卿,宋真宗咸平元年孙仅榜进士,知江州德化县。天圣年中,累迁都官员外郎,终光禄寺卿。</P>
<P>&nbsp;  柳寀:官礼部侍郎。</P>
<P>&nbsp;  柳察:年十七,举应贤良,待诏金马门。仕至水部员外郎。</P>
<P>&nbsp;  柳永的父亲柳宜是柳崇的长子。柳永弟兄三人,柳永最幼。他和哥哥柳三复、柳三接都知名,当时号称“柳氏三绝”。</P>
<P>&nbsp;  柳三复:宋真宗天禧二年王整榜进士。</P>
<P>&nbsp;  柳三接:字晋卿,宋仁宗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进士,与柳永同榜登第。官至都官员外郎。</P>
<P>&nbsp;  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又柳永有侄名淇,字润之,柳三接之子,宋仁宗皇祐五年郑獬榜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相传柳淇工书,李泰伯的袁州学记就是他手写的。 柳永的墓葬 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兵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高熙曾先生以为此人当系柳淇。《崇安县志》载柳淇为柳永之侄,且为书法家(见《皇宋书录》),则此墓铭当出柳淇之手。]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云。” 按叶梦得曾在丹徒做过官,葛胜仲也是丹阳人,他们都说王安礼守润州(即镇江)时葬柳永,这是比较可信的,可惜王安礼原集及葛胜仲原集都已失传,不能考见营葬柳永的事:今大典本的王安礼《王魏公集》及大典本的葛胜仲《丹阳集》又都没有提到葬柳永的事,竟使我们找不出更多的材料证实营葬柳永的详细经过。 另外乔长富先生所写《柳永墓葬何处》一文,发表于2006年2月6日《镇江日报》上,对于柳永的墓葬作了详实的考证,对于在江苏镇江重修柳永墓或其它纪念设施的依据。特抄录全文如下: 柳永(约980-1053年)是宋代大词人。他生前词名显著,但仕途坎坷。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葬地,有五六种说法。最后,经过词学专家考证,断定柳永是葬在润州(今镇江)北固山下。这一结论为大多数学者所信从。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明确说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明代正德《丹徒县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问题在于,柳永墓是“在土山下”,“土山”就是北固山吗? 事实上,“土山”并不是北固山。元代镇江籍学者俞希鲁所撰《至顺镇江志》卷七说:“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而北固山,东晋以来就很出名,人们并没有称它为“土山”的。可见,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银山”(今天镇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银山门的地方),就是云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 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有一首凭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词,上段开头就说:“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中间又有“春去也,荒坟一掬”等语;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残碑)等语。从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紧靠“西津”(即西津渡)。这首词,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证,更是“土山”就是“银山”的明证。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为,柳永墓是在紧靠西津渡的“银山”下,而说柳永墓在北固山下就值得怀疑了。前两年,在讨论北固山景区规划时,有人曾提议在北固山重建柳永墓。现在看来,这是不妥当的。但是,既然柳永墓是紧靠西津渡,那么如果能在西津渡一带重建柳永墓,就不但对于纪念柳永这位大词人,而且更对于挖掘和丰富西津古渡一带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谓一举数得。 柳永是体察民情的名宦 祝穆《方舆胜览》卷七,也记“名宦柳耆卿,尝监定海晓峰盐场,有题咏。”但他所谓题咏,并没有记下来。所幸元冯福京《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既载名宦柳永曾监晓峰盐场,并把柳永所作的一首《鬻海歌》也全记下来: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原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如灌潮波溜成?。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皇歇,投入巨灶炎炎。晨烧暮烁堆集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自从潴至飞霜,无非假贷充侯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何唯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诗中具体地叙述了海滨劳动人民制盐的过程和他们辛苦艰难的实情,充分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另外,诗中也揭露了当时地主、官僚和奸商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这确实是一篇很宝贵的文献,足以与白居易的《新乐府》媲美,《宋元方志》把他列入名宦一类不是偶然的。可惜宋人笔记中,既未提到柳永名宦的事迹,更没有记载他这一类富于人民性的诗歌。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五,极称这篇《鬻海歌》“洞悉民疾,实仁人之言”,并有诗说:“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耆卿才调关民隐,莫认红腔昔昔盐”。也能认为他是名宦。(朵朵《花台**柳永纪事》)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20 编辑 ]

ka_603_06030301.jpg (17.77 KB)

ka_603_060303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来在某公司上班。80年代末移居海外,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现定居美国。
    作为朦胧派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等 。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7-11 at 06:34 ]

bac9687639008ab66b40bc66d1679c89.jpg (4.59 KB)

bac9687639008ab66b40bc66d1679c8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薛仁贵

<P>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P>
<P>&nbsp;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P>
<P>&nbsp;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P>
<P>&nbsp;  征高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P>
<P>&nbsp;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P>
<P>&nbsp;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P>
<P>&nbsp;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P>
<P>&nbsp;  乾封元年(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P>
<P>&nbsp;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P>
<P>&nbsp;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P>
<P>&nbsp;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善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P>
<P>&nbsp;  不久,高丽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P>
<P>&nbsp;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P>
<P>&nbsp;  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摘自《三晋历史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16 编辑 ]

ka_602_06021001.jpg (19.39 KB)

ka_602_060210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戴安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澜,1904年生,又名衍功,安徽无为人。1924年投奔国民**军。黄埔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89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nbsp;&nbsp;&nbsp;&nbsp;&nbsp;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 -----------------------------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21 编辑 ]

ka_603_06031001.jpg (22.21 KB)

ka_603_060310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克拉克·盖博

<P>奥斯卡影帝—克拉克·盖博 </P>
<P>  克拉克·盖博,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温柔又狂野,他可是最老牌的好莱坞“万人迷”了。1932年,一部《红色的尘土》使他得以跻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后《一夜风流》、《乱世佳人》更使他在影视界足以有个立足之地。1938 年,他还被加冕为电影皇帝。他是好莱坞一个神话式的人物,集中地体现了独特的美国式的魅力。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不适应环境人》,拍完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曾走运,并很有体会。” </P>
<P>  盖博1901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加斯地区,原名比利·盖博。他出生后才10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先后将盖博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家抚养。直到两岁后父亲再婚时,才接回了他。盖博自幼聪明,会唱歌、敲鼓、吹笛子、弹钢琴、吹法国号,还会画画并爱好体育活动。这都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境变迁,盖博11岁就辍了学。</P>
<P>&nbsp;  1918年,盖博离开家到处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著名话剧《青鸟》,从此爱上了表演,并且常常去剧院当义务报童,有时也跑跑龙套。后来,他不顾父亲的阻拦,独自四处漂泊,先后干过鞋匠、电工、售货员等10多种职业。1923年,盖博在明星剧团临时客串主角,这使他对自己的表演才能有了信心。不久,他认识长他17岁的百老汇著名演员约瑟芬·狄伦,并受到她的指导。1924年夏天,他们俩来到好莱坞,同年结为夫妻。当时盖博23岁,狄伦40岁。狄伦替盖博改名为“克拉克·盖博”,两从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奇异的一对。</P>
<P>&nbsp;  好莱坞并不接纳盖博,常常嘲笑他“大得像蝙蝠一样的耳朵”。在饰演了一些小配角后,盖博又开始了舞台表演。并在林斯顿产生了影响。盖博在百老汇剧团里的演出渐渐被好莱坞所关注。这时,电影正好进入了有声时期,他那流利的英语,英俊的外表,越发越引人注意。</P>
<P>&nbsp;  1931年,盖博与米高梅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彩色的沙漠》,从扮演一个牛仔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先后与当时的几位大明星,琼·克劳馥、瑙玛·希拉、嘉宝合作,一年内拍摄了12部影片,如《自由花》《残花复艳》、《红尘》、《丈夫的秘密》等。用勤奋和才华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1932年,盖博被评为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P>
<P>&nbsp;  1933年的《一夜风流》不仅使该片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一夜之间成了风流人物,而且也让影片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一夜成名、占尽风流。盖博所扮演的彼得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人们争相摹仿这个失业记者的打扮,宽外套、V字领衫、宽边帽风靡一时。盖博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称号,这也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第1次授予喜剧片演员。1935年,盖博在耗资200万美元拍摄的影片《叛舰喋血记》中扮演指挥士兵哗变的英国海军军官。该片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盖博本人也得到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1937年,盖博以绝对的优势在当年举行的电影皇帝和皇后的评选活动中当选为好莱坞的电影皇帝</P>
<P>。   1939年,盖博在《 乱世佳人》中与费雯丽合作,饰演白瑞德。这一角色的创造,标着盖博艺术事业的最高峰。影片公映时,许多影迷都高喊:“我爱盖博!我爱盖博!“一些人对盖博的崇拜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尽管由于米高梅公司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使得盖博没有再次当选奥斯卡影帝,但影片获得的10项大奖,已使盖博的影响如日中天。</P>
<P>&nbsp;  1952年,盖博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并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从此,他与艾森豪威尔成了朋友。</P>
<P>&nbsp;  1955年,已经离开了米高梅 公司的盖博第5次结婚。娶了30岁的凯伊。这使他重新焕发热情。连续主演了7部影片。然后又与索菲亚·罗兰一起主演了《那不勒斯之恋》。</P>
<P>&nbsp;  盖博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编剧的《不合时宜的人》。而影片的女主角就是一直崇拜他的好莱坞性感明星梦露。影片拍完后,盖博被发现患有动脉血栓症。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发来电报说:“做个乖孩子,克拉克,照医生的吩咐去做!献上我无限的祝福。” </P>
<P>  1960年11月16日晚2点15分,60岁的盖博正在翻阅的一本杂志从手中落下,一代巨星在妻子凯伊的怀里离开了人间。盖博去世后的4个月零4天,他一生中唯一的儿子诞生了。</P>
<P>&nbsp;  克拉克·盖博简介 </P>
<P>  原名:比利·盖博 </P>
<P>  生日:1901年2月1日</P>
<P>&nbsp;  逝世:1960年11月16日</P>
<P>&nbsp;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加地斯地区 </P>
<P>   性格:倔强、固执而富于表情,很有理想 </P>
<P>  自己最喜欢的片子:《红尘》</P>
<P>&nbsp;  主要作品:   《彩色的沙漠》、《自由花》、《残花复艳》(1931年)   《红尘》(1932年)   《一夜风流》(1933年)   《叛舰喋血记》(1935年)   《旧金山》(1936年)   《乱世佳人》(1939年)   《冒险》、《广告员》(1945年)   《归家》(1948年)   《命运战士》(1955年)   《一个国王与四个王后》(1956年)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12-31 13:41 编辑 ]

cbedf495792e05a2c790b8a08fa1ed53.gif (18.21 KB)

cbedf495792e05a2c790b8a08fa1ed53.gif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尼采

尼采:一个在迷途上完成人生体验的人

作者/文新

尼采曾经是个让许多人十分痴迷的人。他精神上的高贵、类似自强不息的品性、看问题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超越于一般的学者。相对而言,他的明显的偏执、狂妄等病态心理似乎不重要了;而且,好象是这样的个性配合他的灵感和天赋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

其实,人们被他障住了。在近代人人竞相以背叛传统道德为能事的时代,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的人的文化的时代,异化了的人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哲人、智者和偶像。尼采讨厌任何偶像,但他打心眼里希望人们跟着他的学说走。

只有洞察人的高尚本质并且身体力行,才能够看到尼采宣泄的思想只不过是肮脏的思想浊流中诸多污染源中的一个。他的论著描述的都是人性那变异、张狂的部分。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德对人总有一贯、客观的要求。在欧洲中世纪,人们安祥地沉浸在正教信仰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中世纪的人也在变异、败坏中。所谓的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都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动。科学的出现,带来物欲和不断攫取的精神;对物质世界的肤浅认识带给人们自信,却封闭着人们的视野,在人们的观念中否定着彼岸世界的真实存在。尼采,在他的时代,在这样的洪流中推波助澜。

人的本性是善恶同存的,善是先天的、本质的,恶是后来污染的,善恶搅扰着。仰仗传统的正信,人得以维持善念;背离了这些,人在探讨、摸索的都是人性恶的那一面。对理性、体验和意志的探讨,都在逐渐偏离人应该具有的善良本性。尼采向世人全面地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是真诚的。这样的真诚,使他灵魂不好的部分更污染了这个逐渐恶化的世界,却逐渐被人们仰慕。所谓的新思想和由此给社会带来的震颤、“进步”,是恶化了的世界的一部分。

善良的人平和,放纵的人狂躁。如果一个人感觉道德已经成为一种束缚,那么,他的心灵已经很不好了,污染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青年的尼采就已经这样了。哲学应该关心人生。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提出“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尼采从来没想到自己的灵魂在道德方面的改善问题,也不喜欢这样的论点。他的灵魂是极其自我肯定的和不断扩张着,这种肯定和扩张是以极其高贵和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的。他那看起来迷人、清新和动人心弦的思想、境界,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病态的气息;借助他的学说,人们能够体会真理沐浴下的心灵的沉静、慈善和宽容吗?

面对叔本华道出的悲惨人生,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予以超越。构筑他的人生哲学,尼采没有深刻地考虑人生痛苦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倡导酒神精神这样一种审美境界。在那里,热烈的生存欲望和快感、放纵、陶醉、狂歌乱舞和个体与宇宙融合的神秘体验,成了生命的意义。尽管这样的体验似乎是高贵的、精致的和超凡脱俗的,但这恰恰是狂躁、绝望、无理智的魔性表现。当然,在尼采看来,面对痛苦、未知事物和险境,人应该愈加欢欣鼓舞,应该做个强者。失败了,别介意;在失败中大笑;失败了仍然不屈服,这不是真正的失败。尼采是顽强的,轻扬和有力度地在人生道路上走,兴致勃勃地活着。但是,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尼采依然一无所知,体验不是智慧和真理本身。圣人教人们遵从佛法以解脱生老病死、返本归真,尼采教人们在痛苦面前进入酒神境界,天壤之别啊!在他患头疼病痛苦不堪的时候,尼采依然象酒神一样潇洒么?在尼采那里,哪里有什么智慧和对规律、人生真谛的洞察?只有一个微醉的精神贵族的洒脱和敏感!

强力意志是酒神精神的延伸。在尼采看来,求力量的增强是生命的本质、意志的本质,因而是生命意志的本质。人应该积极地创造、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享受有力度的人生,成为强者。正常的努力,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但是,在尼采那里,强力意志实际上意味着攫取、奋斗、搏斗、抗争。尼采说,“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引自『尼采全集』第6卷,第415页)。当然,尼采夺取的不是金钱、职位、权力、美女和在他看来死板、卑俗的一切,他要的是超越、高贵的意志、思想和体验。超越和攫取本身成了人生的目的,尼采攫取到真理了吗?没有,他也不承认客观真理;相反,在规律和真理面前,他显得狂妄和不敬。在市井小民和尼采的背后,都藏着一颗时刻不能满足的心!中国人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尼采的境界,流露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的自虐式的勇敢和无奈。为什么尼采那超人的头脑竟然最后得了精神病?他的强力意志居然衰弱到这种程度!他的狂妄的思想、精神贵族的自说自话终于毁了他自己!人总得承受他自己!

和尼采相比,爱因斯坦为人质朴、平和,却有着伟大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他有着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吗?尼采反感宗教,智慧的爱因斯坦晚年却走入正教信仰。人生的真谛,的的确确只能用善心去体会。在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人面前,无论怎么钻研和体会,那所谓的酒神境界和强力意志比他们鄙视的“彼岸世界”不知虚幻多少倍啊!

学术、思想和人格的进步和对自强不息的推崇,对知识分子而言,不是至高无上的、万能的东西,那没有接近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目的和真谛,埋藏在更深的地方;钱财、职位、权力、学术、思想和事业是过眼烟云的表象啊!如果不清醒,这些东西可以蒙蔽你一辈子,耗尽你的一生,你还在其中自得其乐;不但自己道德的改善谈不上,在宣扬自己时还耽误和毒害了别人和社会。自己没有寻到人生的真谛,就好为人师,实际上误人子弟啊!人生是严肃的,反省自己的德行、修炼自己的身心,乃人生最要紧的事情啊!

尼采,一个在迷途上完成人生体验的人。

《大纪元时报》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8-10 at 19:27 ]

ka_603_06032401.jpg (22.63 KB)

ka_603_060324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P>学术大师:陈寅恪</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P>
<P>&nbsp;&nbsp;&nbsp;&nbsp; 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渡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都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集》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12-31 13:44 编辑 ]

chengyinluo.jpg (8.41 KB)

chengyinluo.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教授的教授”

<P>  陈寅恪(一**○——一九六九),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後就读於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後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後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 事变”後挈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後任教於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後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後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後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P>
<P>&nbsp;  勤励教学,桃李天下</P>
<P>&nbsp;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P>
<P>&nbsp;  陈寅恪讲课时总是端坐而讲,所论者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态度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认真负责,极少旷课,有人听他讲课四年,从未见过他请过假。讲课虽多平铺直叙,但听课者并不感到枯燥。</P>
<P>&nbsp;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 </P>
<P>  “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据有关文章介绍,前些年在广东召开的陈寅恪学术研讨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的专家、学者、著名教授7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他的学生。北京大学王承兴、邓厂铭、周一良;中山大学胡守为、王季思、黄萱、姜伯勤、林亚杰;武汉大学石杰、李函;中央民族学院王仲翰、天津社会科学院卞新,广东社科院金应照,安徽师大万绳南,兰州大学陈庆夫,美国华裔教授汪荣祖等。还有其他许多校内外听他讲课的史学界学者,不计其数。</P>
<P>&nbsp;  严谨治学,著作等身</P>
<P>&nbsp;  陈寅恪祖籍我县桃里竹段村,是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官至巡抚的陈宝箴之孙,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第三子。1890年,陈寅恪出生在湖南长沙周南女中唐刘蜕故宅,因这一年属虎,故名“寅恪”。</P>
<P>&nbsp;  陈寅恪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大学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他少年好学、聪慧过人,13岁便出国求学,17岁回国考入复旦大学。尔后又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德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研究院。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等地执教,曾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和“部聘教授”,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英国牛津大学授于他“英国皇家研究院研究员”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陈寅恪的一生是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的一生,近80个春秋,求学30寒暑,执教45年,桃李满天下。教书之余勤于学术研究。直至双日失明,右膑骨折,仍坚持教学与研究,生平著作甚丰,并有许多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为后一代史学研究者提供了典范。</P>
<P>&nbsp;  陈寅恪通晓英、法、俄、日、德等11国14种文字。对史学、文学、宗教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尤其对史学造诣更深。对梵文、突劂文、西夏文、满文的佛教经典,也都很熟悉。旧体诗词功底深厚。史学界称其为“一代文史大师”。</P>
<P>&nbsp;  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仅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创建,而且有许多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他从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点进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陈寅恪在研究隋唐史提出的“关陇集团”的概念,给学者提示了一个宏观地把握西魏、夏周、隋代至初唐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关键,是引导后学研究隋唐史入门的蹊经。《关陇集团》的论述,在日本学术界己经常识化了。</P>
<P>&nbsp;  《蒙古源流》是明朝万历年间内蒙古萨囊彻辰所著,其中夹杂不少神话传说,与元代蒙汉文史书多有不同,往往让人们困惑不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4篇论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书的本来面貌,使人们对原来困惑不解的难题,得以了解通释,对后来的蒙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P>
<P>&nbsp;  陈寅恪从“古文运动”,“新乐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学。他把“古文运动”与民族意识,文化交互关系结合起来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学新见解。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古文运动的中心是恢复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韩愈等是走在古文运动中最前的人。他认为“新乐府”是我国文学逐步趋向下层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价值与影响比陈子昂李白更为高远,这种见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个对“行卷”进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发掘了“行卷”思潮。他所著80余五言的《柳如是别传》为明清文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价值的成果。他详细考证了柳如是,精辟地拴释了钱、柳诗文。他颂扬柳如是,赞同钱廉益的观点,使人耳日一新。他为钱、柳诗文进行笺证,反映明清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是以诗文论证一代史事的典范。</P>
<P>&nbsp;  佛教传入中国后,往往因语文能力限制,不能与原本或其语言译本对勘,陈寅恪最重外语研习。他研究佛教,能着重考证,并在考证中探讨问题。世人认为宗教与政治是不同物,两者不可参与宗教有密切关系。</P>
<P>&nbsp;  陈寅格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并把它纳入到世界学术领域中,得到各国学术界的认可。为了引导国内学者重视研究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敦煌残卷,他在阅读后,就有关摩民教经、唐代史文、佛教主义等9个方面,著文列举其价值,为从事敦煌文献研究者开阔了视野,为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P>
<P>&nbsp;  对藏学、突劂学研究,他从不轻下断语,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判别,不违驳事实。是一位史识与史德统一的典范。他严谨处理“赞美”与“求真”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P>
<P>&nbsp;  陈寅恪在研究与著述上的几项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众口皆碑,史学称其“才、学、识、德”兼备,特别是他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并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令世人惊叹敬佩。</P>
<P>&nbsp;  陈寅恪平生的心愿是想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但他一生处于战祸频繁,生活极难安定的年代,晚年又目盲足胰,以致未能完成宿取。这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P>
<P>&nbsp;  品行高洁,举世垂范 </P>
<P>  陈寅恪被誉为“中国史学界泰斗”,他高尚的人品、杰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外著名学者的尊敬和称赞。</P>
<P>&nbsp;  解放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专门派人看望他,转达党和国家对他的关怀。他的腿跌伤以后,周总理曾亲自过问医院的治疗方案。</P>
<P>&nbsp;  1959年,陈毅副总理偕夫人张茜到中山大学看望他,与他讨论《世说新语》一书的有关问题。同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周扬看望他,和他商讨有关教育问题。</P>
<P>&nbsp;  195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信请他赴京工作;第二年又派人迎接他就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第二所所长。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周培源等也都劝他进京工作。中共中南局书记陶铸对他非常尊崇,不但到中山大学与他访谈,还多方面给予他生活上的优遇。</P>
<P>&nbsp;  1963年,胡乔木特地到中山大学看望他,关心他的旧稿重印事宜。还说,在清华学院时,可惜没有机会听陈寅恪讲课,深感遗憾。</P>
<P>&nbsp;  陈寅恪的学术论著不但在中国有人去研读,在国外也备受推崇。</P>
<P>&nbsp;  日本近年刊行的《中国研究史人门》已将陈寅恪所著《魏晋南北朝史略论稿》及《隋唐制度渊源论略稿》列入必读课;《亚细亚历史研究大门》也有类似说明,可见其普及之广与受重视程度之深。</P>
<P>&nbsp;  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了三件突劂碑文,但都看不懂,更不能理解。后来,陈寅恪以突劂文对译解释,各国学者都毫无异词,同声叹服,又如唐德宗与吐蕃的《唐蕃会盟碑》,许多著名学者如德国的沙畹,伯希和等,都难以解决,又是陈寅恪作了确切的翻译,才使得国际学者感到满意。</P>
<P>&nbsp;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汪荣祖说:“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   一位美国学者写《论韩愈》一书,特在扉页上注明;将此书献给陈寅恪先生。</P>
<P>&nbsp;  有一位学者这样称赞道:在我心目中,陈寅恪是一位通儒,通儒有别于专家学者。今日环顾中外,专家学者比比皆是,而通儒绝鲜。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这包括他所有的人文品质与人文素养,他在人文学中,已达通儒的境界。而其人品,表现出高贵的书生风骨,令人有“心向往之而不能至的感概。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12-31 13:48 编辑 ]

ka_504_05040701.jpg (10.29 KB)

ka_504_050407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牛顿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音乐家中的音乐家——贝多芬
哲学家中的哲学家——尼采
指挥家中的指挥家——小泽征尔
军事家中的军事家——拿破伦
大师中的大师——达芬奇
诗人中的诗人——北岛
棋士中的棋士——加藤正夫
球星中的球星——马拉多纳

站在巨人与大师的肩膀欣赏艺术的魅力领悟科学的奥妙探索智慧的深邃!

精力生命是有限的与大师为友为师充分吸收该领域的精华缩短摸索的距离追求颠峰与卓越!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7-11 at 06:24 ]

21_1.jpg (70.25 KB)

21_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看了电影《达芬奇密码》后对圣殿骑士的传奇故事产生兴趣!

圣殿骑士——勇敢、飙悍、智谋、富裕、神秘、悲壮欧洲中世纪骑士的传奇英雄的悲歌!

当时的欧洲贵族以成为一名圣殿骑士为荣

狮心王也是他们的成员或朋友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7-11 at 06:22 ]

20054291642683929.jpg (129.81 KB)

2005429164268392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