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4242,
握个手吧!
君声丽影,齐唱秦歌!
在难眠的时刻
怀念从前


如果再回到从前
所有一切没变~~~~~~
~~~~~~~~~~~~~~
找寻狼的足迹
不眠之夜,令秋树开始怀念从前了,呵呵~

怀旧真的很好,这是唯一可以使时光倒流的方法了。
我爱我的怀旧情怀!
怎么大家都在怀旧了?难得见日照姐也深沉一把,呵呵
在这炎炎夏日,留点思考空间给自己,感受内心的清凉,很好。
期待着秋树的感悟来启发一把。
回家的感觉真好!
偶生在七十年代的前一年。。。。。。。。。。。。。
[img][/img]小哥帮我签了三十多张CD!!真爽!!太高兴了!!!
一个好的网站,有许多值得回忆的老影视主题歌插曲视频——
http://www.5yoo.net/mtv/filmtv.htm
君声丽影,齐唱秦歌!
老歌不多,韩国的却不少,茂子赶紧去看看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
唉,我小时候只看过《聪明的一休》《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集,连《花仙子》都没正经看过,就更别提什么《蓝精灵》之类的了。

小时候可以捏泥人、跳房子、猴皮筋、拐、玻璃球、烧蚂炸和地瓜、偷老乡地里的玉米、捉青蛙、爬树、蹿房顶……我真是什么都敢玩呀!

现在拼命的吃雪饼、果冻等,以弥补小时候的不足!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Originally posted by 张海妹 at 2006-7-10 12:55 PM:
唉,我小时候只看过《聪明的一休》《森林大帝》《铁臂阿童木》,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集,连《花仙子》都没正经看过,就更别提什么《蓝精灵》之类的了。

小时候可以捏泥人、跳房子、猴皮筋、拐、玻璃球、烧蚂炸和 ...
弥补?!哈哈,好象俺有时也是酱紫做的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
[转帖][灌水]70\';s —— 生于七十年代大全(哈哈,这是一篇大杂烩)



生于七十年代的九大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二十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二十年后,1980S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七十年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六十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八十年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
尴尬九: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是这一代人最大的尴尬.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
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
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经验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
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是最后一拨当年在看了《排球女将》后,逢中日排球赛就紧张万分,生怕日本队真练成了睛空霹雳、流星赶月,抢走中国女排的五连冠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全了山口百慧的《血疑》系列,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呀,怎么尽是日货,不好意思,不过,当年的哈日族可真比现下的心境纯明多了。)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现在还算是年轻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只要你生于七十年代,且头脑健全、发育完全、在社会主义的温暖阳光下茁壮成长过,相信你一定能对以上的文字产生共鸣。

七十年代的往事
女 装
文/苏童
  70年代的女性穿着蓝、灰、军绿色或者小碎花的上衣,穿着蓝、
灰、军绿色或者黑色的裁剪肥大的裤子。夏天也有人穿裙子,只有学
龄女孩穿花裙子,成年妇女的裙子则是蓝、灰、黑色的,裙子上小心
翼翼地打了褶,最时髦的追求美的姑娘会穿白裙子,质地是白“的确
良”的,因为布料的原因,有时隐约可见裙子里侧的内裤颜色。这种
白裙引来老年妇女和男性的侧目而视,在我们那条街上,穿白裙的姑
娘往往被视为“不学好”的浪女。
  女孩子过了十八岁大多到乡下插队锻炼去了,街上来回走动的大
多是已婚的中年妇女,她们拎着篮子去菜场排队买豆腐或青菜。
  有些女孩插队下乡后与农村的小伙子结为伴侣,类似的婚事在当
时常常登载在报纸上,作为一种革命风气的提倡。那样的城市女孩子
被人视为新时代女性的楷模。她们的照片几乎如出一辙:站在农村的
稻田里,短发、戴草帽、赤脚,手握一把稻穗,草帽上隐约可见“广
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一圈红字。
  浪漫的恋爱和隐秘的偷情在那个年代也是有的,女孩子有时坐在
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羞羞答答穿过街坊邻居的视线。
  
阅 读
文/余华
  我在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应该是1973年,县里的图书馆重新对外
开放。我父亲为我和哥哥弄了一张借书证,从那时起我开始喜欢阅读
小说了,尤其是长篇小说。我把那个时代所有的作品几乎都读了一遍,
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还有《牛田洋》、《虹南作战史》、
《新桥》、《矿山风云》、《飞雪迎春》、《闪闪的红星》……当时
我最喜欢的书是《闪闪的红星》,然后是《矿山风云》。
  在阅读这些枯燥乏味的书籍的同时,我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
那时候我已经在念中学了,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要在那些大字
报前消磨一个来小时。到了70年代中期,所有的大字报说穿了都是人
身攻击,我看着这些我都认识都知道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
骂,互相造谣中伤对方。有追根寻源挖祖坟的,也有编造色情故事,
同时还会配上漫画,漫画的内容就更加广泛了,什么都有,甚至连交
媾的动作都会画出来。
  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像力被最大限度地发掘了出来,文学的
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
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
始喜欢文学了。
  
看电影
文/陈村
  看到24年前的一则电影广告,我突然记起了《火红的年代》中于
洋那张令人痛苦的脸和声嘶力竭的声音。我还记得有趣的钱广的三鞭
子和他的马,而《艳阳天》里有什么先进事迹和什么阶级敌人,则忘
得一干二净。我至今还会唱“扬鞭那个一甩啪啪地响”。
  很久以前,银幕上比较冷清。我看了很多的“新闻简报”,看了
很多的尊敬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有一天,斗胆混进千头攒
动的上海纺织工学院的礼堂,看了一场屏幕复制片《智取威虎山》。
银幕上有着网纹,据说是从电视上拍下来的,其工艺颇似今日盗版的
枪片。比较起来,我还是喜欢阿尔巴尼亚的影片。“兴高采烈的小松
树啊,大雪染白了你的睫毛”。读起来有一点现代派的感觉。
  我要是说,那些电影是自从电影诞生以来最拙劣的影片,大概是
不会错的。问题在于它也曾尽领风骚,票房超过今天的任何大片。在
当时,没有看过这些影片的城市人,几乎是没有的。它已经不再是影
片,而是某某路线的伟大胜利和一堂最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很好的演
员、很聪明的编剧或很有才能的导演们制作了这些电影,虽然那是无
论如何也做不好的东西,他们却竭力要将它做得好一点。比如我听到
过一则轶事,拍《白毛女》时,拍到“太阳出来了”一场戏,美工无
论如何努力,都没法将那个最要紧的太阳做好,如果红了它就不亮,
如果亮了就不红。而当时的人们知道,红太阳一定是又红又亮的。据
说为此还请来了著名的工人出身的电光源专家。专家说,自然中的光
谱就是这样。不知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情 歌
文/叶兆言
  我读中学的时候,情歌一概被称之为黄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
刚开始不但不会哼唱情歌,就是会唱的老一辈,也鸦雀无声噤若寒蝉。
唱情歌等于唱黄歌,等于是流氓,这种最简单的推理,让所有的人都
觉得想到爱就是罪过。
  记得那时候公演的外国电影,只有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和《列
宁在一九一八》,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几部电影。有一部阿尔巴尼亚的
儿童片叫《勇敢的米哈依》,其中有个镜头是一群小孩去河里游泳,
一个少女只穿着胸罩和三角裤,这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在当时很激动人
心。黑暗中不知谁喊了一声,于是一片叽叽喳喳。《列宁在一九一八》
中有一小段《天鹅湖》舞,有些人买了票,反复看,只要那半分钟的
《天鹅湖》一结束,就立刻堂而皇之地退场。在“文化大革命”的后
期,唱黄歌已经成为坏孩子的专利,所谓黄歌,也就是50年代青年人
传唱的一些情歌,譬如那首著名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在我们高中毕业的那一年,我们在乡下劳动,几乎所有的男孩子
都在有声无声地哼唱这首曲子。我们有个同学会吹口琴,老师不在的
时候,便反复地吹奏。
吃冷饮
文/苏童
  街上水果店的柜台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做成一个斜面,用木条隔
成几个大小相同的框于,一些瘦小的桃子,一些青绿色的酸苹果躺在
里面,就像躺在荒凉的山坡上。
  糖果店的冷饮柜已经使用多年,每到夏季它就发出隆隆的欢叫声。
一块黑板放在冷饮柜上,上面写着冷饮品种:赤豆棒冰,四分;奶油
棒冰,五分;冰砖,一角;汽水(不连瓶),八分。女店员在夏季一
次次怒气冲冲地打开冷饮机的盖子,掀掉一块棉垫子,孩子就伸出脑
袋去看棉垫子下面排放得整整齐齐的冷饮。他会看见赤豆棒冰已经寥
寥无几,奶油棒冰和冰砖却剩下很多,它们令人艳羡地躲避着炎热,
呆在冰冷的雾气里。孩子小心地揭开棒冰纸的一角,看棒冰的赤豆是
否很多,挨了女店员一通训斥,她说,看什么看?都是机器做出来的,
谁还存心欺负你?一天到晚就知道吃棒冰,吃棒冰,吃得肚子都结冰!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电视剧
  家里买电视是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前后。那时沈阳好象一共才三个台:中央,辽宁,还有一个可能是沈阳台,我记的不大清了,反正电视台特别少。但感觉那时的节目却很丰富,呵呵,当然是和半导体相比了。
先是《霍元甲》,接着是《陈真》、《霍东阁》,还有《再向虎山行》、《十三妹》,《一剪梅》,《冰点》,《昨夜星辰》......
小学时代最有名电视剧的是两部--《上海滩》和《射雕英雄传》。
《上海滩》播映时端的是万人空巷,一时间好象每个沈阳小伙脖子上都多了一条白围脖,也不管是什么季节了,黑色的风衣也随处可见。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五年级,我们班最高最能打架的那个也围一条白围脖上学来,据传是他在外校的“对象”给他织的,嘿嘿,可真是砸倒一片人呀。同学之间也不正经叫名了,都是“X哥”,“阿X”什么的,遇上谁名字里有个“文”或“力”,嘿,可就抖喽,“文哥”,“阿力”,这称呼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一股子豪气。
《射雕英雄传》可以说影响了和我一般大的很多人的--至少是一个阶段的--人生。我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的作品,从看他的小说到到看他的散文,史评,时论。他绝对称得上一个文学家。
对于我们这些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那部电视剧更具影响力的了。翁美龄就是黄蓉,谁也替代不了。
那时我们一下课,操场就成擂台了,一百多个靖哥哥在那练“降龙十八掌”,三十多个洪七公拿着根棒子到处乱窜,甚至还有七八个欧阳克摇着扇子去撩蓉儿......班里还出现好几本《九阴真经》,都是用演算本的纸撕下来长条,来回折叠成古书的样子。我还记得头几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等我上了中学,对武打片的兴趣就不那么浓,开始喜欢看《义不容情》、《流氓大亨》一类的港片了。那时的家长和老师大多不许我们看电视,尤其是港台的。其实我们最早的伦理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港台电视剧里学来的。反观现在国产电视剧,模仿港台,打打闹闹的那套学来了;发人深省,启人心扉的倒没有了。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候的衣服
 吃的玩的说了,咱来说说小时候的服装,咱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服装方面的要求,老妈给什么穿什么,完全剥夺服装上的shopping权。嘿嘿,我好像到了高中才自作主张买了一条牛仔裤,倍儿土,现在打死也不穿了的。
海军装:
那时候最常见的就是女孩子白衣篮裙,男孩子就是白衣篮裤,有点小资风范的就是在衣领下面加上一条“舌头”,更精神的做法是在肩上缝上两个肩章,俗称海军装。每次被迫到医院拔牙打针之类的,心怀叵测的医生看见这种衣服就开始借题发挥:“小海军,很勇敢吧?一定不会哭,一点都不疼……”然后趁我等不备时下手,有什么办法呢?被人家的赞美封了嘴了,疼咱也得忍着。  
马海毛:
这是一种风靡一时的毛衣材料,大家都记得妈妈们边看电视边运指如飞地织毛衣吧?还跟隔壁小明的妈妈讨论毛衣的针法以及家常里短,现在还真是没看见这种场景了大街小巷满地跑的都是毛绒绒的小朋友。
蝙蝠衫:
那是那个时代很拽的时装,常常在理发店或者门市部的门口上看见若干个穿着这种衣服的脸蛋上两团红扑扑的腮红的明星照,所以,要是第一个穿这个衣服去上课的女孩子,走进教室的一刹那一定会很不好意思的溜到座位上。有一次参加演讲比赛,我就是穿着一件爸爸从上海带回来的浅绿色的蝙蝠衫去的,好不风光,嘿嘿。顺便提一句,你们记得有一种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么?大小为巴掌大小,封面上一律都印着一个脸蛋又圆又大象个大苹果的美女,旁边一律是鲜花。本子的里面隔几页就又有一张这样的画。这是题外话了。
罗卜裤:
兴起于我们初中时代,主要是男生穿,是对喇叭裤的反其道而用之,上宽下窄的一种裤子,上面要够大才行,越大越拽,裤腿一律的收紧,很帅的两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走来走去,老师们当然都认为这种装束是走向堕落的第一步。
暂时就想到这几个,抛砖引玉,大家还想得起什么?

生于70年代: 咱那时的广告
 那时侯电视台少,也就中央台和地方省台,电视制作水平挺低,广告也很少,现在想起来还有印象。
有个收录机的广告:一个摩登青年(那时侯的摩登青年)带着耳迈在那里随着音乐扭动,音乐是:“燕舞,燕舞,一起歌来一片情……!”
有一种洗发膏广告,(不记得什么时候都该叫洗发水了),一个小女子穿着飘逸的长裙荡秋千,温柔的歌声传来:施美施美,使您更美……
佛山牌鼻炎康:大家轮流打喷嚏,然后一个女士说,家有鼻炎康,鼻炎不用慌!
肠虫清,一个女同志来问,有制蛲虫的药吗,卖药的老头神秘的一笑:两片!又有几个人来问,有制什么什么的药吗,老头也是伸出两个手指头,两片!大家都跑过来异口同声的问,都是一种药啊?然后旁白就开始发话,说的什么记不得了。
还有,唱:威力,威力洗衣机!然后旁白:威力洗衣机,够威,够力,---真不知道什么叫够威够力。
更多的省台和地方小台的广告就是兰色的背景下,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打字声,由播音员念着什么什么省优部优国优,然后(尤其是地方小台)就开始放港台的的武打片。
还有什么,好象还有好多,记不得了。
I …… I…… I ……was born in 1977
toshiba,toshiba,现代的“都死吧”
万家乐,乐万家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
人类失去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呵呵,本人现在联想公司
好象有一个饮料的广告这样的:一群人身着运动装跑出来,嘴里嚷嚷:“奥林世界的饮料,饮料世界是奥林”
当年小霸王学习机广告很不错,你拍1,我拍1......小霸王出了486,你拍7,我拍7。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8,我拍8,打字学习顶呱呱,你拍9,我拍9,21世纪在招手,在招手,我只记得从7开始的,呵呵。
小芳第一次约会就选用“爱丽丝”全套化妆品。(一女子卖弄一番,走前到镜子前闭了只眼)
“嘘,爱丽丝”(P,眼泪水。呵呵,这是我们班同学加的)
央视一个冰箱广告:每当我看到天边得绿洲,就会想起“东方--奇诺瓦”
冷酸灵牙膏 牙疼不是病 疼起来正要命!牙疼牙疼(好几个画面有冷热酸甜)
太阳神的广告“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今年20,明年18"
还有牡丹虽好,还要爱人喜欢的电视机广告。
“永芳F珍珠膏,我的良伴,我的知己。”
秀兰,我把洗衣机给你买回来了。啥牌子的,双鸥牌的。
好像还是山西话。
还记得这一个吗?-----手拿拂尘的太上老君对着一扇门挥了一下,门开,一团烟雾中本应出现的炼丹炉变成了一台现代化的机器。老君大惊,忙问“此乃和物?”画外音;F110柴油机!
偷去吧--,偷去吧--,新时代的东芝!
还记得上小学时风靡我们班的广告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每天下课后就有一大帮同学玩着来福灵和害虫的游戏。
还有一则很经典的广告相信很多四川的朋友都有印象,是一则讲酒的。当然还是用四川话说的。我还记得说的是“月儿明,月儿亮,月光照在酒瓶上。曲洲酒好没法说,不喝恩是睡不着。酒香飘进月宫里,嫦娥闻倒好欢喜。嫦娥姑娘下凡来,恩要和我喝一坛,你一杯我一杯喝得脸上红霞飞......(呵呵忘词了)嫦娥逮倒不放手干脆下凡不要走哦哈哈记住一定得用四川话读才有味道哦。
当然,上中学时川台的养猪广告泛滥成灾,相信大家对什么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之类更是记忆犹新了。
施美施美,使你更美。
杨振华851
代表全体职工特点播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第三次重播)
我不打针,也不吃药,我要喝银黄口服液
场景一:一老头心脏病发作要倒,有人拿瓶油给他嗅一嗅就好,叫什么速效救心油。小时侯经常给人模仿这个广告,现在已经记不得词了。
场景二:一归国华侨样的中年男人对售货员说:小姐请给我来十只洁银牙膏,小姐问:先生,你为什么一次买这么多,先生回答:洁银牙膏好,在香港却买不到……不知道有没有香港人看过这个广告。
一个密探提着一个考克箱在日落时分来到桥头与人接头。
那接头男子神秘万分的问:“带了吗?”
密探点头“带来了”。潇洒的打开随身携带的考克箱。--(晕)拿出的竟然是佳宝九制陈皮。
天降红萝卜与小白兔,小白兔欲咬萝卜,突然捂腮)哎哟哟,牙齿疼得好厉害啊!(举镜子)原来是牙细菌在捣乱!没关系,我用小白兔高级儿童牙膏来对付它!(一顿捣鼓,嘴边涌出泡沫一大堆,再举镜)牙细菌溜走了!(萝卜给三两口吃光,然后小白兔举叶子示人)@#$%^%^^&*$##后面的记不清了!
美岭--(男声),阿里斯顿--(女声)
“嘿,大家好,我是陈真,这是我的好朋友陆大安,我们都用“爱德牌”电饭锅”(需用广东普通话)
一女在洗卡其布的确凉,一男的乘木排漂下来,木排上放一洗衣机,“秀兰,看我给你把啥买回来了.....双鸥牌洗衣机(女)!”女笑着炫耀说“嫂子,以后洗衣服到咱家来”。
“岁月不饶人,青春无价宝,但求常拥有,永芳珍珠膏”。
我老婆想起了一条广告,是在当时西安放《射雕英雄传》前总放的一条:住楼、住楼,用水发愁,不是没水,水压不够,有了xx(具体的牌子实在记不清了)牌无塔自动上水器,住楼用水保满意!!!
哈哈!!逗。
在央视的:加拿大红甲肥。现在我还会哼它的调子。:)
还有一个电扇的广告!!!!其中一句是“待俺老孙到佛顶山取宝来”!!然后......我们现在还用他开玩笑呢!!!
“两片”完整版
有治蛔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钩虫的药吗?
两片
有治蛲虫的药吗?
两片
从那时起,搞清了昆虫有很多种类。

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为最早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献给七十年代出生的人
2002年了,生于七十年代的这拨人,最大的三十二,最小的二十三。做为最早出生于七十年代的人随手间记下从小到大的一些事情。要不,再过几年,恐怕会忘记。
知道红小兵、“四人帮”,参加过宋庆龄的追悼会、刘少奇的平反大会,往墙上刷过“抓纲治国、以粮为纲”的标语,同学里不只一个叫国庆、卫星、捍东的。(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当然不会经历这些,他们刚上小学时候没什么大的政治事件,通常是用粉笔在墙上写:“某某是傻瓜。”)
用过粮票布票油票豆腐票,拎着瓶子打过酱油。
收藏有二十本以上的小人书,看过五遍以上《少林寺》。
记得《大西洋底来的人》、《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唱过“七大马力十大神力啦啦啦铁臂阿童木”。七十年代末期出生的小时候记得的是花仙子、蓝精灵。
推铁圈、吃小豆冰棍、看过五分钱一场电影。用泥巴做过炮楼,学着小兵张嘎点燃。用废笤帚玩过火把,自己生火,烤过土豆地瓜。拍四角,集烟纸,缠炮线,用铁丝、皮筋做纸弹枪,拿报纸做风筝。
城里出生的家中兄弟姐妹一般二到三人,农村的稍多。大的不爱带着小的玩儿,小的总爱粘着大的,经常看到大的撒着欢跑,小的在屁股后面哇哇哭。(七十年代末期大多已是独生子女,没有这待遇。)
睡过抗震棚。
帮老爸买过冬储菜,在地上挖过坑埋过萝卜。
作文里用得最多的词是“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后来多改成“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类。
男孩玩对拐、粮店、打山救火,女孩子跳皮筋、抓羊拐(各地略有差异),男孩女孩一般不在一起玩儿。
喜欢过程琳的《酒干倘卖无》、张行的《迟到》、朱晓琳《那一年我十七岁》。后来是费翔和齐秦。

七十年代我们看电影去

那时侯,看电影去呀!绝对是一句振奋人心的号召,一早上消息就悄悄地传出:晚上在部队的操场放内部片,有什么比看内部片更兴奋的事呀,这年头!到了中午就整个县城都知道了。现在的巨片,未拍之前先在电视、报纸上弄点花边新闻,拍完了再隆重推出,花的钱的确不少,可过了一年两年的,全国各族人民知道的还是不多,想一想当年,广播里没宣传,群众又没有电话,却象主席的话儿一样传遍四方。哎!
晚饭大家都敷衍了事,当然,平时也没条件吃得象回事,这里指的是心情。把午饭热一热,全家人稀里哗啦填饱肚子后,扛上一张椅子,拿一把葵扇,匆匆上路。街上先是三三两两,渐渐汇入公路,朝着部队的方向,在夕阳里披着一身霞光走去。或者有一辆吉普车驶过,那肯定是受正式邀请的县革委会主任和家人,到部队去搞搞军民关系,顺便看看电影。
走了大概一里多路,路旁有一座忠字牌坊,两位威风凛凛的解放军战士在站岗,他们头上闪闪的红星,领上两面革命的红旗和枪上的枪刺,叫公路上的姑娘们羡慕不已。但尽管军民团结如一人,看电影的人们还是不能从牌坊下走进去,毕竟电影不是放给老百姓看的嘛!大家分散从两边迂回进去,逐渐埋伏在操场两旁,先不敢找位子坐下,等一队队的解放军一二一二迈着整齐的步伐,象一块块绿色的积木填满了灰色的操场之后,才敢抢一个位置坐下,擦擦汗,伸一伸胳膊腿,调整一下情绪,等着这难得的享受吧。
正是仲夏季节,太阳已经下到山边,天上一片彩霞,军营里的喇叭高唱着革命歌曲,队伍也在“一排来一个呀,要不要!”地比赛,战士们和着全场的拍子。一波接着一波猛吼。这时候老百姓只有干瞪眼的份,可不敢乱咋呼,要不然来一首长什么什么巴子地熊你一顿,看什么你都没了心情。“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革命战士最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万遍读不够……”、……
突然全场一阵让人心跳的寂静,灯一下全灭了,放映机射出一道雪亮的光柱,打在银幕上。放映员有点激动的声音通过高音喇叭向全场人民宣告:“同志们请注意!同志们请注意!电影马上就要开场了!电影马上就要开场了!今晚放映的是战斗故事片!今晚放映的是战斗故事片!……”,机器达达达地开始转动、银幕上第X本、1、2、3地乱出起来、接着爆发出震撼人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银幕上八一军徽闪闪发亮、猛推出字幕、一位长得暗地里夺去了全国适龄妇女同志的心的解放军指战员骑着战马从远处飞驰而来、越来越近、镜头推近脸部特写、浓眉大眼、严肃认真、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音乐起、主题歌起、上高山、下平原、我们是人民的侦察兵、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啦啦啦、嘿嘿嘿……
观众们的眉眼全面地舒展开了、脸上展开了由心而发的笑容,我们就是那无所不能的革命战士、我们就是那英俊潇洒的革命军人、哪怕吃不饱、哪怕穿不俏、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有一首在北方流行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我是在九十年代才听说的。广东比较落后(这里说的是七十年代的广东,南下干部家里的老太太穿得整整齐齐,迈着小脚在广东的主要街道上悠闲地走过,嘴里唠唠叨叨埋怨着儿子让一家人跑这地方受罪。这一点请三十岁以下读者注意。),象这样的高级的精神文明还是春风不度。现在盗用一下,主要是它比较贴切反映了那时侯的电影内容。
之所以说比较贴切,是因为中国电影不仅仅只有新闻简报,可能七十年代早期是这样。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取得了重大胜利,出了八个革命样板戏就不一样了。八个戏来回翻着看,再加上文革前就没犯错误的《地道战》、《地雷战》、《奇袭》、《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虽然犯了错误,但改了就好的《青松岭》,大家其实没有什么抱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的:“杨子荣有条件把这副担子挑。”、“八年了,别提它!”、鬼子队长挖了个粑粑雷、长着向日葵的北方农家院落来了一群吃东西乱扔的假武工队、假模假样的刁德一慢悠悠地唱着:“这~~~个~~~~女人啊~~啊~~啊~~啊~~啊”。
《火红的年代》挺红火,于洋同志上火车时拿着一个苹果心里满腔怒火,在高炉前拼命地干,在最困难的时候,政委同志站上高处(是什么东西忘了,反正不是坦克一类的)深情地朗诵着:“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暮色中于洋的脸松弛开了,眼睛一亮,困难就跑了。《春苗》风景很漂亮,春苗阿姨一大早从河里洗了草药赤脚上来后,一片朝霞映照着她那年轻美丽的脸,带着一点羞涩的笑容。领导和群众都感叹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赤脚医生!”。“马尾巴的功能”是《决裂》里的台词。那一段时间总是轰轰烈烈的电影,好人嗓门很大,坏人就缩头缩脑的,您一眼就能认出来。《难忘的战斗》里有一个坏蛋,用个秤砣砸了咱解放军,观众一早就知道他不是好人,但一直到结束还没事似地滴滴答答地打算盘。
那时我们是孩子,最喜欢看反映孩子们的电影。感谢党和毛主席,给我们拍了很多的儿童片。《闪闪的红星》里小冬子很漂亮,不象农村里的苦娃子。主题曲《闪闪的红星》和《红星照我去战斗》现在已经是经典了,胡汉三现在还出来在晚会上亮亮相,冬子可能让江青阿姨抱了一抱,有一点麻烦,出来的少了。《黄河少年》画面不错,那孩子在芦苇里面一脸的刚毅,汉奸学野鸭叫也挺好玩的。《烽火少年》有一个革命的小马倌抡起马刀生气地把一棵小树砍了,最后学了毛主席的著作立了功。老电影《小兵张嘎》我们看就晚了点,但确实让我们有点觉得今不如昔,也就是说觉得过去的电影好看一点,这在当时可是有点反动,人家都让你看了,你反而有反动的思想,所以我们自己都觉得过不去。
《金光大道》、《艳阳天》、《青松岭》您看过吗?最喜欢里面的那些情景呢?我就喜欢里面的主角晚上紧锁着眉头出去转悠,那时候乡村的夜色是那么的美。等他们谈好了心,或者想了一阵主席的话后,天马上就开始亮了,美丽的朝霞就象我们上学的路上见到的一样,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弯弯绕啊、钱广啊的末日可就到了。
但我最喜欢的电影是科教片和动画片美术片,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毛竹》、《台风》,还有《不平静的夜》。《不平静的夜》让我从小就对猫头鹰有了好感,我下乡的时候经常晚上经过一大片树林,猫头鹰总是很凄凉地叫着,但我不怕,因为我知道:“猫头鹰又要值夜班了。”
《青蛙》是彩色的,在灿烂的晚霞下、稻田里青青的禾苗中,一只只青蛙鼓起腮帮很用心地呱呱乱叫。慢镜头中,青蛙卫士一个漂亮的起跳,舌头轻轻伸出,又为人民立了新功,吃了一条害虫。《酸枣接大枣》也是彩色的,看完之后拿着小刀到处乱削,逮什么接什么。科教片里的解说员永远是那么的温柔,你一辈子忘也忘不了。
动画片里的草原您记得吗?《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您一定耳熟能详。当大风雪呼啸袭来的时候,小姐妹紧紧地抱着集体的羊时,一支蒙古长调让您感动吗?去年秋天我弟弟买回了一盒《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录象带,我和弟弟两个三十好几的大男人坐在地上静静地看着。当小姐妹回到了风和日丽鲜花盛开的日子里,孩子们清亮的声音唱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多星星多哦不如我们公社的羊儿多。”我落泪了,我想起了卡朋特的一首歌《Yesterday once more》。我想起那时候我牵着弟弟的手,小兄弟看英雄小姐妹,弟弟和我都戴着一顶帽舌软塌塌的仿制军帽,穿着一身土黄色的仿制军干服,衣服和裤子都短得吊起来,还有补丁。That was happy time。
好了,都三十好几的人了,哭什么!又不是朝鲜人民,真是的,再说朝鲜人民也不是什么时候都乱哭,提起金首相才哭,要不然天塌下来也只瞪着两只愤怒的眼睛。
当《摘苹果的时候》您见到红红的大苹果们挂在银幕上您一定也跟着全场的观众同志们发自内心地哇哇乱叫,是吧。贞玉同志说:“我不跟你握手”,你知道苹果丰收时节病虫害率是百分之几吗?男同志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哼、想套漂亮姑娘的近乎,先学好文化知识熬好苹果酱吧。否则要象《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那个懒惰的小伙子一样,连800工分的胖姑娘都娶不上。苹果酱熬糊了不要紧,在傍晚的河滩上流着泪想一想敬爱的金首相,明天就能熬出甜蜜的苹果酱来。幸福的生活是金首相给的,大家要用辛勤的劳动来回报首相。“漂亮的脸上长不出大米来!”还有大家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卖花来呀、卖花来呀、朵朵鲜花鲜又香……”,《卖花姑娘》一出场,汹涌而来的悲痛席卷了全场观众,幸好老师在看电影前已经打了招呼,要同学们多带了几条手绢,要不眼泪鼻涕一大把不好收拾。解放了的朝鲜人民多么幸福啊,南朝鲜的人民就不幸了。《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同,金姬穿着维尼龙生活在幸福的生活中,银姬在南朝鲜生活在地狱里,日夜盼望着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幸福的生活是金首相带领人民军打击美李军得来的,所以电影里只有人民军排山倒海冲向前线,把美帝打回三八线。敌人不甘心失败,就派了只老狐狸钻进《看不见的战线》来,用钢琴来发密码,幸好给朝鲜人民发现了,要不然现在朝鲜就麻烦了,朝鲜人民就得吃不饱、穿不暖,再受二遍苦了。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第一遍看《列宁在十月》,这可是一部讲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列主义的好影片。不过没看之前有高年级大哥哥神神秘秘叽叽喳喳地说:电影一开始有一些女的光着大腿跳舞,一抬起光腿呀、楼座上的坏人就用望远镜看。我们一看,真的有啊。还有一个象老鹰的男人在女同志们中间转来转去,楼座上的资产阶级真的用望远镜贪婪地看。难怪苏联人民要起义。当然现在大家知道那是《天鹅湖》,是艺术,当时觉悟太高,不懂欣赏。列宁同志很风趣,要自己煮牛奶,不料和高尔基同志谈得太兴奋了连牛奶直往外冒都不知道,让老大娘好一顿埋怨,只好自己拍着脑门傻笑。以后我们再看自己的领袖在银幕上的风采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伟大的领袖在消灭了几十万、几百万国民党之后,也要学列宁同志闹一闹小孩子脾气。是真的领袖学真的列宁,还是演领袖的学演列宁的,老百姓就不知道了。小时候总闹不明白,苏联的革命同志怎么有牛奶喝、又有皮衣皮鞋穿。后来变苏修了才明白过来,喝牛奶吃面包穿皮衣穿皮鞋地干革命能不变修吗?
读者一定注意到了:顺口溜里没有苏联电影。苏联电影确实也看少了,只放了一两年,除了《列宁在十月》就只有《列宁在一九一八年》。但《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里面的瓦西里同志深深地教育了我国人民。每当我国人民由于暂时的困难而长期饥饿时,总会想起瓦西里同志的教导:面包会有的!。?
同样喝牛奶吃面包穿皮衣穿皮鞋干革命还有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电影一开始主流还是好的,象《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让中国人民觉得亲切,象咱们*员干的。“《伏击战》真好睇,打到肥佬拱车底。”大家就象欢呼自己的子弟兵一样编了歌谣歌唱阿尔巴尼亚战士。不过越拍越脱离群众,正如群众所总结的那样:莫名其妙。《第八个是铜像》,几个人抬着一个铜像从电影开始一直绕来绕去绕到电影收场。看完之后一站起来就问:“这电影讲什么?”,被问的同样一头雾水,“不知道呀。这电影讲什么?”。大家很有点领会不到中央精神的惶然。后来拍了一部彩色的叫《初春》就更成问题了,一男一女不好好工作,一天到晚用公家电话谈恋爱。又不明里谈,看完一场下来光知道俩人有点意思。这些个电影要是咱们中国电影工作者拍的,早就挨批了。让我这初中生来批也绰绰有余。批评文章张嘴就来,《请问,究竟要把革命观众带到那里去?》--评反动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是无产阶级的“初春”还是资产阶级的“初春”?》--初二〈三〉班大批判组。可惜,虽然海内存知己,但是不能象对家里人那样进行批评教育。唉、听毛主席的话就不至于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一盏一盏地全灭了。
罗马尼亚电影以搂搂抱抱为特点是从《多瑙河之波》开始的,并被某些觉悟不高的群众改为“多老婆之波”。由于我们受党的教育多年,总觉得里面的主人公不象一个革命战士,带着一个妖冶的女人去干革命?这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或在我党我军电影上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后来就更不象话,《沸腾的生活》你看过没有?厂长整天撒鸭子乱跑,耍态度,谈乱爱,最后在沙滩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慢镜头瞎转悠。我们的数学老师两口子看完一场后接着自己买票又看了一场,深受这种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后来一有机会就跑到香港去了。听说还发财了,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我们还有一位英语老师,姓赵。赵老师是印尼归侨,戴一副黑色宽边眼镜,奇瘦。跟同事关系不太好,他的眼镜被一位本地出生的女老师在思想会上严肃地指出具有资产阶级情调,使他大为激动,沉痛地回忆了在大学时代冒着枪林弹雨贴大字报的峥嵘岁月,以此证明他的革命意志坚如磐石。那时候我们没有英语课,他顺理成章地被赶到农场,主要带学生放牛,还不是饲养组的小组长。小组长姓陈,女的。陈老师管的严,每天要数几次鸡和鸡蛋,赵老师有几次向她要鸡蛋给刚生小牛的母牛吃都不行,其时又让赵老师发现陈老师自己吃鸡蛋,赵老师很义愤填膺。有一次死了一只鸡,陈老师做主煮了请全体农场里的老师吃,赵老师罢宴抵制,在学生宿舍里冷面沉默不语,使本来就很愤然的学生们把电闸拉了,让好不容易见点荤腥的老师们十分尴尬。老师们一致认为老赵号召学生干的,“什么东西?!”,以后远远见到免不了说一句。
由于与同事关系不好,老婆又不在身边,他把友情给了一班学生。他宿舍有一台电唱机,有许多文革前的唱片。一般分为三级:1、不黄的,给人知道也不会有太大麻烦,如音乐电影《长征组歌》、《东方红》。2、有点反动有点黄的,如电影《怒潮》插曲《送别》、《刘三姐》、《阿诗玛》。3、最黄的,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河里的青蛙从那里来》(赵老师最喜欢的歌,一到爱情从眼睛到心里时就两眼发光手指眼睛随着节奏移到胸口)。根据对学生的信任程度赵老师给他们听不同级别的唱片,腐蚀他们的革命意志,可不敢放错了,搞不好要坐牢的。
一个仲夏霞光灿烂的傍晚,赵老师和我清理完牛棚,在著名的“马坝猿人”头骨出土地旁的一眼清亮的泉水里悠闲地泡着,心情万分舒畅。他情不自禁,一时哼着外国黄色小调,一时口述电影《刘三姐》、《阿诗玛》的精彩片段,一时又无限向往地向我灌输资产阶级名利思想、说什么杨丽坤出访外国让外国王子看上了、回来又让最大的走资派的儿子看上了、为她疯了、拉拉杂杂、罗罗嗦嗦。红日西沉,惠风和畅,金色的田野稻浪缓缓波动,群鸦归巢,蝙蝠出洞,蚊子也出动,咬得我们师徒俩够呛。
大约七点半,又是一阵骚动,人群又让出一条通道,这回是一个满头大汗小伙一手提一方铁盒屁颠屁颠的跑进来,这是跑片回来的,电影这才真要放了。天仙一样的姑娘手捧向日葵深情向着领袖开放,“祖国的人民多么幸福”,可是,身穿毛料中山装的报幕员眉眼一变:“万恶的旧社会,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人民万分痛苦,毛主席带领红军上井冈山,八月桂花遍地香,根据地大发展,王明机会主义却把它葬送了,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毛主席就在遵义把船头拨正,爬了雪山过草地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以后革命工作就好做多了,打完日本鬼子打老蒋,打过长江解放了全中国。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从草原来到天安门广场,高举金杯把赞歌唱”。“毛主席万岁!”,盛大的焰火表演劈啪作响,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各民族兄弟欢聚一堂,庆贺我们翻身解放。
银幕一片雪白,全场观众(包括外面的)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全都瞠目结舌,鸦雀无声,机器发出达达达的声音在空中绕梁不去……
劈啪、劈啪、劈劈啪啪,领导站了起来,把身子抖一抖,抖下来那件军大衣,慢慢拍起掌来。群众恍然大悟,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据一个当时不便参加公开活动的地富分子后来反映十里之外声犹可闻,把他吓得半死,因为人民群众开心之日,就是阶级敌人难受之时。他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我下乡的第一天,一个老知青晚上说给我接风,带我去一个独身老头家吃花生喝番薯酒,喝得我晕头转向,没想到老头是个地主,当天晚上就让带队干部和几个进步同学拿着手电推门进来,一面恨铁不成钢严肃批评我严重丧失阶级立场,一面大义凛然怒斥地主分子腐蚀知识青年。第二天老头为这事不记工分罚劳动一天。一个青壮年民兵全副武装什么事不用干光看着他,他就一个人哎呀哎呀一担一担地往河堤上挑土,我来来往往没理他,不是不敢,而是根本不想理,他是地主他抵死。

读完中学,下乡。
有一天没活干,我到邻村看同学。走到他们村头的那间泥砖屋,正见到老牛啊、老康啊、老钟井一班人在太阳底下围着他们的带队干部陈医生听他口沫四溅、神情激动地宣传着什么。“说什么啊?那么好听。”“陈医生刚从广州回来,在广州可看了两部打得很的电影,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听陈医生讲可真过瘾。”陈医生这时正在忘我境界,一声招呼也不跟我打,两手做平端冲锋枪状,嘴里发出叭叭叭叭的枪声。“他们的是跟我们的不一样,德国佬怎么死,”陈老师头往后一仰身体右转180度双手往上一举人往后一躺,“游击队也是这样死,不会先交了党费再死,很干脆的。”陈医生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做出欲扫射但没有子弹的惊恐样子,“撒宾度,我没子弹啦!撒瓦多尼,我来啦。可是德国佬围了上来,怎么办?”陈医生的瓶底一样厚的眼镜后面一双小咪咪眼急促地眨了几下,“怎么办?”大家着急地问。“游击队长叫他的好朋友丢个手雷炸死他,别让德国佬抓住他,被德国佬抓住就会暴露他们的任务。”
这样都行?!大家面面相觑,一时不能相信游击队的领导会炸死打死了那么多德国鬼子的英勇战士,我党我军历史上又没有的事情。这样的电影决不能不看,有好一阵时间,这成了大家共同牵挂的一件重大未了心事,几天没见面的同学一见面就问:“那电影放了没?”“不知道,最近没回城里。”“唉。”“唉。”
吊胃口吊了差不多两个多月,喜讯传到咱边寨来,大家当机立断,当天下午收工不吃饭马上开路回城看电影。一下午全体同学手拿锄头一声不吭,东撩一下西撩一下,指望着队长一声哨响。偏偏队长今天心情好,收了工集合了大家总结了一番工作经验,才吆喝了一声收工。大家急忙把锄头藏在一个空的墓穴里用草盖好,老康领队,二十来人忍着饥饿来了一个强行军,用了两个小时准时于八点五十五分到达城里电影院。凑钱买票,在大门打了个冲锋,“臭知青”,被挤开的人愤愤地骂道。我们在座位上一坐下,一股汗臭味使得周围的人轻轻地骂到:“臭知青”。
这场放的是《桥》,真是盖了帽了,战斗残酷激烈,革命战士高大威猛,德国兵穿着呢子军服也威风凛凛,仗是从头打到尾,银幕几乎都被打穿。大家看到肉紧的时候忍不住摇起前排的坐椅来,前面的人又来一句:“臭知青。”
一场看完了,有十几人觉的没过够瘾,还要再看一场,不想看的大部分是女同学,不看她们又不敢自己走回去,只好陪大家再看一场。一直看到十二点多,收场之后集合好队伍,点了人数,大家走上回村的路上。
今晚月色真好,是满月,月光下如霜满地。我们走在山脊上,山下安静的村落象童话世界一样闪着银光,板栗林叶子已经掉光,光秃秃的树枝沉默地指向天空,夜,太静了,静得听得见脚与土地摩擦的声音,偶尔一两声远处的狗叫使我们觉得人世离我们是那么遥远,我们现在是在那里?战斗中的南斯拉夫?我们是谁?老虎?撒瓦多尼?工程师?
我们不约而同唱起刚听来的歌:“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把我埋在那山冈上。”


下乡没两年,党中央英明决策让大家考大学,我响应党的号召认真复习,领导也支持给了时间,家长给了无微的关怀,同学们和工友们真诚地鼓励,还真让我考上了,又要读书了。
这一段时间全国各行各业正忙着拨乱反正,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由于电影是四人帮的重灾区,拨得慢了一点,生产不正常,所以新电影少一点,一些新电影质量差一点。但人民是理解的,知道是四人帮造成的。国家也体会人民的要求,及时花了宝贵的外汇进口了一些健康和比较健康的外国电影,供大家批判性地参考,主要是揭露资本主义的腐朽性让大家受点教育。
《追捕》就是一部这样反面教材,通过检查官杜丘被人诬陷,追捕,最后经过斗争胜利的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尔虞你诈,注定要灭亡的特性。当然电影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反抗资产阶级必须要搞革命,不能光靠个人英雄主义。
晚饭打饭的时候看到街招上写着:“今天晚上放映日本故事片《追捕》”的消息,可是天公不作美,七点刚过,下起一阵骤雨来。不过下刀子也吓不住新一代的大学生们,大家商也没商量,那时候看电影还要商量吗?肯定是要看的。
我们穿着雨衣,或者打着伞,挽起裤脚,肩膀上扛着一张椅子走出宿舍楼,好一场瓢泼大雨,雨点打在我的军用雨衣上劈啪作响,雨水从各个可能的缝隙涌进雨衣里,还没走到放电影的广场里面的衣服就湿了一半。大家路上相逢一笑,做了个挥手向前进的手势。
广场上坐的满满的,电影机的光柱中雨水密密麻麻,满场哗哗的雨声,地下的雨水一下子排不完,都满上脚面,我们没管它,电影太吸引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从未开过飞机的杜丘一个人把飞机开上了天空。真由美骑着高头骏马在东京繁华的街道上把杜丘从警察重重的包围中救出来。“小姐,我是一个被警察追捕的逃犯”杜丘说,“我是你的同谋”真由美坚决地回答说。这种爱情我们闻所未闻,一下子在我这一张白纸上绘下了最美的图画。我从此爱上和真由美有关的东西,飞机喜欢是喜欢,就是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机会没钱开一开,有一次在匈牙利看到航空俱乐部在练飞机把我羡慕的两眼发绿,最近老康从伦敦发了一个E-mail给我说跟了一个叙利亚人上天练了一会,我马上发一个E-mail表示热烈的祝贺。还有骑马,二十多年来我一见到好马我眼睛就发亮,有一次在从化绿之圣跑马场我把一匹赛马骑上公路在大雨中和汽车赛跑,心里乐滋滋的,可让我圆了一个梦了。
差点跑题了,让我们回到七十年代哪个春天的晚上,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但后面七六级的工农兵学员和学院子弟不知道什么原因打了起来,我没理它,把椅子往前搬了搬继续看下去,杜丘装傻子跑进疯人院开展调查工作被人灌了中枢神经阻断剂,有点真的疯疯癫癫,医生把他带上屋顶对他说:“多么蓝的天啊杜丘,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讨厌,后面的打斗规模增大了,骂声震天,我急忙跑到银幕后面站着看下去。
最后,真由美温柔地问疲惫地走来的杜丘:“完了吗?”,杜丘摘下蛤蟆镜:“那有个完哪。”
结束
“我来自《鲜花盛开的村庄》,在《摘苹果的时候》我参加了《地下游击队》,我们《三进山城》狠狠地《打击侵略者》,我们《奇袭》《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在《卖花姑娘》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难忘的战斗》……”
这是我现在乱写的,以前我们大都抄过这样的东西,我把我那本塑料封面的笔记本丢了,里面满满的抄着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曼莉》、《山上那见藤缠树》、《南京知青之歌》的歌曲,还有《少女之心》、《梅花党》一类的手抄小说。在扉页我工工整整地抄着普希金的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也不要焦虑,
阴郁的日子请保持镇静。
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到来!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常是抑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的,将会变成美好的回忆。
生于七十年代之童年故事
◆小时候,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偶当时就以为做红领巾必须要从红旗上割下来,而且以为每一个红领巾都是真的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心里纳闷:这得用多少烈士的鲜血……
【醉里捂阴】队旗上有一角缺的,说是割下来作红领巾了。可是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入了少先队,我们班只有一面队旗呀。后来问妈妈,妈妈说正方形可以割掉四个角还是正方形,于是发现一块红布可以割了四角后再从中间去掉一个小三角,就成了队旗。可是在后来实习过程中,发现先割下的四个角比较大,后弄下来的小角比较小,所以总在算,会不会在我入队的时候刚好轮上那个小三角的红领巾。特担心。
结果我入队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一条真丝的红领巾,比别人的都大,都好看。就是一天就给我弄坏了。幸好妈妈还有备用的。
◆小时候怕吃饭,可每次爸妈总给盛满一碗,不吃完就得挨打。那时老是纳闷,怎么我的碗比他们的碗小,可他们碗里的饭怎么很快就没了呢?我曾经认定他们在桌子下藏了一根管子,一端通我碗里,一端通他们碗里。为此还钻到桌子底下探寻了一番,结果当然是什么也没找着,不过从那时起我开始,怀疑我爸妈有特异功能了。 
【醉里捂阴】小时候有一次走失,爸爸吓唬我,说在我身上装了跟踪器,如果我走远了就会被电咬一下(小时候被电咬过),真吓坏了我。我和弟弟还互相看耳朵后面有没有开关,生怕自己是机器人,弟弟曾经为此好多天拒绝洗脸,说洗脸就短路了。
◆俺总是搞不清“生前”是啥意思,明明是死前嘛,呵呵……
◆偶呀不吃哥哥吃剩的东西,不卫生,但如果妈妈再咬过,偶就认为卫生了,可以吃。
◆偶confused的就是为什么4+3=7,3+4还是等于7,看上去明明是两道不同的题吖。不过那时偶3岁,偶家老是想培养偶学数学,偶非常不合作,他们就经常威逼恐吓,偶往往刚背熟4+3=7,大人就一脸狡猾地看着偶阴阴地笑,然后就说“那3+4=?呢”偶一害怕就糊涂了,觉得大人那样的表情,就说明答案一定和4+3是不一样的,然后大人气急败坏,偶又终于搞清楚3+4=7,但是大人又回到上面的表情,偶就有如上面的思索,然后就又一次恶性循环……那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
【唉,我也曾经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小孩,可怜得就要死掉了】
◆偶小时候认为美国一定很美,而且有很多美人,要不为什么叫美国,为此和小朋友吵架,因为他说英国才是最美的,因为英俊、英明等词都是好词。然后被老师罚站一下午,因为当时正在操场开大会,偶们俩的声音后来整个操场都能听见。老师让偶们必需认识到:“崇洋媚外是可耻的。”这句话偶记得好清楚……
【我也曾经认为英国、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名字最好的国家】 
◆偶小时侯,有一个邻居老太太说用手指指向月亮就会掉耳朵,搞到现在偶都不太敢指月亮,偶尔指一次,立即想到这句话,然后觉得耳根发热。哈哈哈…… 
◆小时侯,有个高年级的学生对偶说,生水不能喝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细菌,然后他用玻璃杯接了杯自来水给偶做实验。他指着杯子里面的小气泡说,看见没有,那些泡泡就是细菌。后来偶喝汽水总是觉得喝了一肚子的细菌。 
◆好象5岁多,看电视,一个阿姨躺在那里痛苦地扭动喘气尖叫满脸大汗,偶妈妈在一边看书,偶问“为什么她那么难受?”老妈瞟了一眼电视说因为她正在生小孩子,然后偶问“她用什么生小孩子”老妈楞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说“用肚脐眼”。偶顺手摸了摸自己小小的肚脐眼,然后立即为那个阿姨难受。1分钟后,偶突然又问,你生偶时也是这么难受的么?老妈楞了1秒立即说不是,偶问为什么,老妈立即就说,因为你是偶从垃圾箱里拣回来的。偶马上反问为什么那个阿姨不去也拣一个?然后遭到攻击:你有完没完?!!! 
【醉里捂阴小时候也曾经问过小弟弟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是护士送来的,我听后凡是护士都不让进门,后来弟弟要去医院打针,我告诉他不可以跟护士走,还抱着他大哭!咳,童年阴影呀】
◆越南就是越过越难,柬埔寨的人民很简朴。
【哈哈,看来大家都差不多,我也不用自卑了,小时候就说简朴寨么,一个寨子的人都特简朴。不过我当时以为越南是因为它有个山或河什么的,想要越过很难】
◆小时候站在楼顶望远处,总觉得天边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小时候(五六年级的样子)一吃多了,肚子涨了,就特别担心自己有小孩了,还不敢问别人,偷偷得观察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胆战心惊地过了一两年…… 
【我总以为家的北面有一个大墙,是长城,总想找到它,还想,总不会有万里长征那么远吧,后来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在长城以北,顿时特别自卑!因为那是鞑子住的地方,5555】
◆如果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是爸爸生的话,至少有部分是。不然为什么会长得更象爸爸。
【曾经作过这样的区分,后来委屈地觉得,我们都是妈妈生的,不是爸爸生的,因为他不抱我们】
◆小时候,MAGGIE看何仙姑和吕洞宾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神仙和神仙不能结婚?神仙和妖怪不能结婚MAGGIE可以接受,白娘子和许仙不可以结婚MAGGIE也帮他们忍了--后来上了生物课,MAGGIE也晓得了不同类不可以结婚的道理--但是,为何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可以结婚呢?土地公公为何可以和土地婆婆结婚呢?--MAGGIE到现在都不懂。
◆小时候听人唱“松花江上”,不明白唱歌的人为什么一脸悲愤地重复“揪尾(yi)巴,揪尾巴……”肯定自己是听错了,而且错得很离谱,所以也不敢问,迷惑了好久。 
【这个我知道,很小就去松花江了,不过当时以为只有松花江边才有松花蛋】
◆还有就是偶妈妈说吃年糕的时候哭,年糕就黏在肚子里了,所以偶一副哭相地笑着吃完了,可惜没有照片留念。 
【醉里捂阴小时候第一次吃元宵,烫,家里又有规矩,吃到嘴里的不许吐出来,就强忍着吞下去了,烫得脸通红,掉眼泪,还生怕把肚肚烫破了,一晚上用手捂着,提心吊胆!】
◆很小时候,有一次妹妹哭闹个不停,偶妈就吓唬她:“再哭等一会收破烂的来乐就把你卖乐!”结果刚好有人敲门,偶就蹭蹭超到大人前头堵住门口,说啥也不让开门。争执乐一会,偶居然就哭乐:“不许你们卖妹妹!”从那以后,每当偶跟偶老妹吵架,威胁要打她的时候,她就充满自信地说:“哼,偶知道你不舍得!”呜呜,威风扫地啊…… 
◆我老想不通女的有了孩子就有奶出来,这个洞是用针扎的吧?!疼死了!!!偶大姐有孩子时,偶没敢问,到偶二姐,偶实憋不住,就一次趁偶大嫂也在的时候问疼不疼,她们全笑翻了。/blush,I was 25 at that time.
【呵呵,我不说了~~】 
◆我一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当然是女的--还是没结婚,她总要我们上课挺起胸膛。老师的胸脯好高!不论我怎么挺也没那么高,于是特佩服老师。后来老师结婚去了,半年以后回来,烫了头发。花了好长时间才接受这个模样的老师,因为只有坏女人才烫头发--我的老师怎么可以是坏女人呢?总之,善与恶的标准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我们老师烫头发也让我们特难受!】
◆小时候常听到失眠这个词,总理解为湿眠,也就是尿床的意思。 
◆我小时候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下面就是烈士的尸体。还为他们担心,压在这么重的石碑下,又这么黑,肯定很闷。还试着晚上睡觉把被子蒙着头,果然很不舒服。 
【原来以为英雄都埋在纪念碑下面,而英雄很多,一定埋了一大片地,最英雄的埋在最中间,醉里捂阴很乖,总是绕着走,小英雄也不踩到!】
◆工人叔叔既然知道我们明天还是会把石头扔进沙堆,那么他们为什么今天还要把石头帮我们筛好?
◆小时候,总羡慕别人逃课,自己不敢。于是就特别希望下暴雨呀,下暴风雪呀,打仗啦……怎样都好,那样就不用上课了--结果从来没实现过。看电视的时候,南方什么地方发大水,外国什么地方在打仗,说学校停课,学生失学,广播员表示他们很惨似的。我却羡慕死了。
【醉里捂阴到了深圳,每年盼着刮台风,最好是星期一早上6点开始刮,如果是周末,那就太郁闷了!】
◆偶经常想宇宙有多大。就想啊,宇宙总得有个边,边外是什么?然后就想,一定是黑漆漆一片,什么也没有(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小时候偶妈也说偶是垃圾堆旁边捡来的。偶就经常旁敲侧击地问偶姐姐,可气啊,她也这么说。这个puzzle迷惑了我很多年。 
◆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很爱吃松花蛋,也就是皮蛋。当头一次听说松花江的时候,羡慕得不得了,一心向往着飘满松花蛋的江面……真馋死了……
【我前面就是这么想的】
◆死后要被送去火化。多疼啊!不许笑!这个恐惧纠缠了我至少有三四年…… 
◆很小的时候就翻出家里被老鼠咬出不少洞的水浒传看,不懂古文,对“大败”一词难以理解,每次梁山好汉都大败官军--都大败了,可总明明是打了胜仗,这让我对大这个词很困惑。遇见很多次后只好自己给自己解释“败”就是输了,“大败”就是赢了。
【这个我早就懂了,同学不懂!】
◆小时候去医院看望生病的表哥,发现医院卖很好吃的面包,而且爸爸曾经给我讲过说他有次做手术以后只能够吃冰其淋,所以我非常羡慕,也想住到表哥的医院做爸爸那种手术。 
【这孩子不懂事,醉里捂阴从小经常去医院,知道不那么好玩】
◆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小时候以为结婚是一家人的事--爸爸和妈妈结婚,我长大了应该和姐姐结婚。可是弟弟怎么办? 
【以前以为自己是永远不用长大的,不用考虑结婚的事】
◆小时候特别向往课本上插图里面的光明小学,觉得那肯定是一所巨牛的学校
【幸福呀,有光明牛奶喝!我那时只有奶粉!】
◆雷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就是“好人好事”的意思。如果雷锋是个人的话,那么雷锋塔就是纪念他的了。
【醉里捂阴】哈哈,,严重同感,小时候读雷锋塔的倒塌,是在学龄前,特别纳闷,鲁迅怎么会庆幸雷锋纪念塔的倒塌呢?
我国的动画片
  必须说的是我国的动画片艺术性很强,而且别有特色。《大闹天宫》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绘画和着色非常非常的漂亮。另外《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画画法堪称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并且影响了早期日本的动画片(例如《聪明的一休》)另外,那个时候的歌曲出奇的好听,这是后话,不提。
  另外那时的动画片教育性很强:《雪孩子》教育我们要舍己为人,《小马虎》教育我们要仔细,《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单集的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中国动画片的张三丰,中国卡通界的达摩,开山鼻祖。据说是齐白石先生的原画!!!快去看啊!
  《渔童(渔盆的故事)》:爱国主义教育片,强力推荐!里面那外国坏家伙说:“捞头(老头),愚盆是窝们国家地(渔盆是我们国家的)。渔童忍无可忍,终于教训了那外个国的坏家伙。典型的中国画法。
  《丁丁的故事(丁丁战猴王)》:不是英国的丁丁,是中国的少年。丁丁有一把金钥匙,用科学技术打败了孙悟空。挺古老的,估计记得的人不多。
  《老狼请客》:你要是没有看过,那你的童年就真是太不幸了。里面老熊唱的“老狼请吃鸡”我最喜欢听了。
  《哪吒闹海》:酒是陈的香,哪吒是老的好!
  《小黄鹂学唱歌》:经典!也是典型的中国派画法,可惜现在很少了;歌也不错,现在也很少有了。讲小黄鹂练胆子学唱歌的故事:“小黄鹂,你唱的很好啊”“可是,我的胆子很小,怎么办呢”...另外其中有两首绕梁三日的歌,一个是“我是小小的歌唱家,要把美丽的歌儿唱,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来真快乐;唱啊唱啊愉快的唱啊,唱起歌来真快乐...”另一首是“红太阳,挂天上...”(开心,开心的流涕)
  《九色鹿》:又一个经典--美丽的九色鹿。配音和画面都是很唯美的感觉,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
  《小马虎》:另一个经典--挂在电线上的马小虎。尤其是马小虎开汽车“吧吧呜,呜~--”当年我坐我老爸的自行车,就会来这一句。
  《小鲤鱼跳龙门》:超级无敌大经典。
《猴子钓鱼》:经典中的经典,中国动画片的代表作。看看中国化的美术,听听中国化的音乐,作中国人真好。要是你没看过,那你的人生绝对是不完整的。建议大家在入土之前好好看看。
  《猴子捞月》:也是猴子的故事,也是中国化的动画片。
  《过猴山》:里面的老头子跳舞时的音乐很好,什么时候哪个舞厅里也来一段,那就火了。
  《等明天》:小猴子老是等明天,结果一直没有盖房子。
  《淘气的金丝猴》:里面用国画画的的金丝猴和大熊猫进入了不少教科书!太棒了,任何语言任何文字都没法形容他。
  《火焰山》:大概是解放前拍的。不过很好啊。
  《人参果》:不说了。
  《开山救母》:老版的《宝莲灯》,上下集。
  《娇娇的奇遇》:没有看过《娇娇的奇遇》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神笔马良》:小的时候我的至爱啊!
  《熊猫百货商店》:剪纸片,教育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小熊猫学木匠》:教育我们要仔细。“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桃子...没吃桃子,少了桃子...”百唱不衰啊。
  《差不多》:讲一个小猎人的故事,也是教育我们要认真。
  《狐狸打猎人》:和《差不多》是同时代的。
  《人参娃娃》:横里看,竖里看,怎么看怎么好。白白净净的人参娃娃叫的那声“小哥哥”,太天真太可爱了。
  《张飞审瓜》:一个有趣的动画片,不过大家可能都忘了。
  《猪八戒吃西瓜》: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走?
  《醉酒》:一个卡车司机酒后行车,开到建筑工地,撞了。演的次数太多了,不过风格跟别的不太一样,倒是有点像某版的《翠花上酸菜》。
  《济公斗蟋蟀》:不用介绍了。
《蟋蟀》:《聊斋志异》里的《促织》故事,感人。
  《天才杂技演员》:木偶剧,好故事,好片子。主人公叫台(太)骄傲和郑(正)用功。
  《骄傲的将军》:一个无敌大将军打了胜仗就刀枪入库,结果最后被打败了。
  《三个和尚》:教育我们要协作,要勤劳!三个和尚红黄蓝三原色的搭配,因为简单,所以美丽。
  《摔香炉》:老爷爷和老奶奶摔香炉的故事,废除迷信,崇尚勤劳。建议练习者看三遍写出观后感。
  《好猫咪咪》:教育我们要“苦练杀敌本领”!另有壮胆歌“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前年谎言,彻底推翻”。
  《小鸭呷呷》:大家还记得吧。
  《三只狼》:和《小鸭呷呷》一样都是折纸片,好玩,好玩。
  《鹬蚌相争》:剪纸片。
  《半夜鸡叫》:小学时代看了《半夜鸡叫》以后,所有姓周的同学都惨了。
  《红军桥》:估计大家都看过。
  《山伢子》:剪纸片,山伢子勇斗白匪军的故事。
  《善良的夏吾冬》:好人有好报,我最喜欢了。
  《崂山道士》:崂山道士老唱“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结果撞墙了。
  《长发妹》:美丽的长发妹,美丽的故事,可惜俺是男孩子没办法留长发啊。
  《没头脑和不高兴》:一高一矮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没头脑盖了一个999层的大楼,要爬3个月;不高兴在楼顶上演武松打虎,结果...哈哈。
  《小红脸和小蓝脸》:保护牙齿的故事。看了以后,现在我还是早晚刷牙。
  《过河》:讲小狐狸独吞桃子结果被朋友抛弃的故事。里面的歌“哎呀有只坏狐狸...”朗朗上口。
  《曹冲称象》:木偶剧,挺好玩的,尤其是黑糊糊的印度人。
  《一夜富翁》:当时小猪猪储蓄罐好流行啊。
  《愚人买鞋》:木偶戏。我看过若干遍了。
  《小兔偷瓜》:被粘住的小兔特可怜的哭喊:“老爷爷~~”,还记得吗
  《咕咚来了》:咕咚来了的邮票现在涨的特快,尤其是小本票。
  《草原英雄小姐妹》:深入人心的故事。
  《路边新事》:红领巾拾金不昧的故事,前几天中央六刚刚演过。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就是好来就是好。
  《小哥儿俩》:木偶戏。星期天一早哥哥就急忙离开家,弟弟以为哥哥踢球去了,到了学校,发现哥哥原来在为班上修理坏椅子...俺当年曾经写过观后感,还得了小红旗呢!
  《松鼠理发师》:木偶剧,里面的小松鼠理发师挺可爱的。
  《老虎学艺》:还好,幸亏猫留了最后一手。
  《母鸡搬家》:谁看过?讲三只不同颜色的老母鸡接到搬家通知...
  《西岳奇童》:只有上半集,因为导演去世了...
  《喵呜是谁叫的》:讲一只从没出过门的小狗,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知道了是喵呜原来是猫叫的呀。
  《刺猬背西瓜》:剪纸片。
  《大名府》:梁山好汉!
  《蝴蝶泉》:很经典的纯音乐动画片。片中没有任何对白,不过仍然非常动人。
  《山水情》:号称中国近十年动画片之最。该片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杰出的水墨技法与古琴技艺无不出自大家之手。折服无数中外人士。绝对可以作为划时代的见证。
  有部片子是说一只老鼠希望变成猫,变了以后又想变别的...变来变去最后又变成老鼠哦!我还记得它变成猪的时候还唱了首狂搞笑的歌:“当猪当得好快活,罗哩洛哩罗,当猪当得好快活,罗哩洛哩罗,吃吃那个睡睡,罗哩洛哩罗...”
  还有《猎人海力布》《水鹿》《假如我是武松》《金币国游记》《斗鸡》《大扫除》《眉间尺》《火童》《鹿与牛》《八仙与跳蚤》等。

80年代的动画片大全之外国篇(上)
  作者:[战列舰]
  搞笑片
  《兔子,等着瞧!》:比《射雕》和《霍元甲》还早的动画,里面的兔子老是沾光,害的狼最后总是要喊“兔子,等着瞧!”
  《鼹鼠的故事》:虽是84年的老片,可几乎年年播放,估计大家都看过。小的时候很羡慕鼹鼠的小铲子--太有用了。鼹鼠的招牌笑声“哑枯..哑枯”和感叹词“有哈哇”。
  《米老鼠唐老鸭》:世界级的明星,不过李扬的配音“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哇,啊呕”--没治了。
  《蓝精灵》:“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它们活泼又聪明,它们聪明又伶俐,它们转动脑筋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大家想必都还记得阿兹猫,不过蓝精灵你能说出几个呢?蓝爸爸,蓝妹妹,聪聪,蓝蓝,笨笨,厌厌,乐乐,健健,灵灵,爱爱,美美...有爱做蛋糕的蓝精灵,有爱吹小号的蓝精灵,有爱照镜子的蓝精灵,有爱做木匠的蓝精灵,有一个蓝精灵“我送给你一件礼物--嘣”,还有一个“我讨厌...”
  《巴巴爸爸》:“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租,巴巴拉拉,巴巴立包,巴巴包,巴巴贝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包,听明白了吗,再说一遍...”哈哈“可里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
  《忍者神龟》:有爱吃意大利馅饼的米开朗基罗、多那泰罗、拉斐尔和达芬奇,另外还有个斯普林特老师,是个大老鼠。不过当时演过半集,马俊仁就会跳出来高喊“我们常喝中华鳖精”,完全不理会人家受得了受不了。
  《大力水手》:“我是大力水手,我喜欢吃菠菜,因此我力大无比”。不过《大力水手》中的女主人公实在是太丑了。
  《超级玛利》:游戏大家想必都玩过,但是动画片大家都看过吗?玛利兄弟是水管工...
  《猫和老鼠》:八十年代末的动画,小学生的必修课。反正猫永远打不过老鼠。
  《机器猫》: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机器猫》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讲的头头是道。不过当初俺年龄小,就是看着好玩。“...如果我有机器猫,我就叫他小叮当...”叮当(阿蒙)的小兜里什么都有,康夫(大宝)挺幸福的。
  《阿拉蕾》:搞笑,尤其是两个警察老是吃亏。
  《毛毛熊》:毛毛熊很出名,小秃特更出名。
  《小怪物》:小怪物,就是爱吃垃圾的那一个。
  《笨笨车》:那只狗很可爱,长长的头发;最好的还是中文配音--“笨~笨~”
  《海底小精灵》:挺晚的一个片子。是不是里面有一个叫嘟嘟的?
  《神勇小白鼠》:有一个助手总是说:“噢,头儿”
  《忍者乱太郎》:嘿姆嘿姆,嘿姆嘿姆。其实乱太郎没有什么,倒是阿丸爱钱如命挺有意思的。“辛冰喂,我来给你擦鼻涕吧”那个女学生叫什么来着?还有校长,爱签名。哦,还有食堂大娘--“不许剩饭!!!”。
《成长的烦恼》:大家都说我漏了,我就加上吧。我最喜欢本(不过不是本.拉登)。
  我没有看过或是比较晚的,但是大家都喜欢的:《毛虫凯蒂》《小白角》《老鼠火星历险记》《富弗》《乱马》
  情节剧
  《龙子太郎》:日本老片子。是那种日本版画形式的,我觉得很难看。情节虽然曲折,我却不喜欢。
  《森林大帝》:和铁臂阿童木差不多时候的还有一部叫森林大帝的动画片,说的是一头狮子的故事,也挺不错的。后来美国拍狮子王,小日本不是告他们侵权吗?就是因为这部片吧。
  《聪明的一休》:早期的日本动画片,仿效中国的水墨画法。大人和小孩都喜欢的“咯几咯几,咯几咯几”。开发智力。不过里面有一个叫小叶子的小姑娘,老是往和尚庙里跑,还一个劲亲热的叫“一休哥”,酸,不雅。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有一个小精灵把尼尔斯变小了,还有一只坏狐狸和一个坏乌鸦。
  《堂吉科德》:也是一个老片子。
  《小熊杰瑞米》:当时这部片子被放在中央一套晚九点放,不知是怎么想的。小熊杰瑞米,老是唱“我是小熊杰瑞米,爱唱爱跳爱游戏”“我是小熊杰瑞米,生来爱唱哆啦咪”。里面的狼要找什么金郁金香,有一个手提箱什么都能变。
  《佐罗》:最有意思的是当初动画片、连续剧和电影一起演。动画片每一集都会划出一个Z字,另外还有一个笨蛋中士。
  《花仙子》:“吕吕仑仑仑,吕吕仑仑仑...你可知道花仙子就是我,名字叫做露露姑娘...”花仙子不但主题歌好听,花钥匙变出的衣服也漂亮。另外每一个地方都有一种花代表着什么。还有,帅帅的李嘉文和露露也是一对呀(脸红)。不过最吸引人的是波奇的感冒式的鼻音:“诶呦喂~娜娜小姐诶~天南地北诶~天要塔(塌)下来了喂”。
  《咪咪流浪记》:一个小孩子找妈妈的故事,不过主题歌却是“我要找我的爸爸,走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爸爸没找到,如果见到他就接他回家...”(是孙佳星唱的)。故事挺感人的,我记忆最深的是马戏团里的第一只小猴子,带病演出,倒在了舞台上......(泪)
  《小飞龙阿东》:讲海底飞龙族和波顿族的战争。里面的小飞龙阿东(阿中?)有一把宝剑,所以谁都打不过他(日本卡通的公式)。女主人公叫妮妮,海豚叫阿路阿卡,还有一些海马老是叫“阿东出海了,阿东出海了”。跟着阿东,你可以走遍各个大洋,对学地理很有好处。
  《最后一只恐龙--丹佛》:可爱的丹佛。从此我知道了美国的滑板和电吉他。
  《绿野仙踪》#:是美国人演的,还是室内剧,巨难看。不说了。
  《OZ国历险记》:《绿野仙踪》的超长动画版,有三部。第一部就是绿野仙踪;第二部有个什么女子军团;第三部有些人会挖地洞,不过害怕鸡蛋...神奇的水晶鞋,美丽的翡翠城,金冠召唤来的飞猴...挺好看的,就是太长了。
  《西游记》:韩国拍的,唐僧开着旅行车,孙悟空踩着滑板,还有一个小龙女。怎么看怎么别扭。
  《七龙珠》:最早看到《七龙珠》是在80年代末的香港卫星电视,过了好几年大陆才有书。虽然大家都很喜欢,我感觉一般。
  《圣斗士星矢》:虽然是九十年代初的,还是提一提吧。书叫做《女神的圣斗士》,不过动画片没有最精彩的冥王之战。大家都爱的发狂,网站也很多。我喜欢它主要是因为我喜欢天文。就是太长了,我记得从夏天演到冬天,又从冬天演到夏天。最后要说的是,我是紫龙的支持者。星矢、阿瞬、冰河、一辉都滚蛋。~~~大家别扔臭鸡蛋啊~冰河其实不错,不过老是和自己人打架(水晶战士、卡妙、艾尔扎克)。一辉也很好,是个男人,就是冷-酷了点!!不过紫龙的奉献精神是最棒的,最难啃的骨头都是紫龙的,从为圣衣献血到连续失明,好象从来就没好过。我最尊敬他!
  《天空战记》:和《圣斗士星矢》同时代的,里面有句很经典的话--“依拇拉莎!”(不行,没有气势,再来一遍“依拇拉莎!!!”),男一号叫修罗王一平,女一号叫吉祥天。还有一个夜叉王,特酷。
  《魔神坛斗士》:也是和《圣斗士星矢》同时代的。
  《国王与小鸟》:超级震撼的童年大片儿哇,那城市地下有个盲人不停地摇琴箱说:生活是多么美呀!19世纪款式的巨型机器人毁灭了整座城市之后坐在废墟上的黑暗画面,真是没法描述...
  《拳精》:功夫小子学武艺的故事,主人公叫少年金米,。也是在香港卫星电视看的。
  还有一部讲一只叫玛丽的小蜜蜂的,不记得名字了。
无语言的《鼹鼠的故事》留下了鼹鼠最经典的笑声:“哑枯。。哑枯。。。”;但咱们看的第一部动画片应该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吧,因为只有那个动画片我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一小孩骑个白鸟。。。后来的花仙子子的确最吸引女孩,我攒了三个花钥匙,但李嘉文对我的诱惑力不算太大(我还小?),最吸引我的是波奇的感冒式的鼻音:“诶呦喂。。娜娜小姐诶。。。。。”。《米老鼠唐老鸭》就比较经典了,每次都伴随着果菲浑厚的男中音拉开序幕:“演出开始了。。。”。再后来的蓝精灵吸引得当时正在上学的我们经常在中午如僵尸一样蹦着念叨:“午睡。。午睡。。午睡”。“咯讥。咯讥。咯讥。咯讥”的一休哥里一休怎么聪明现在想不起来了,只有那脍炙人口的歌曲现在还朗朗上口:“钟声铛铛响。。乌鸦嘎嘎叫。。”。再后来的希瑞我只爱看片头和片尾,片头我认为最酷的事是那头漂亮的马是她的坐骑,所以当时常常指着旁边的人很酷的说:“这是我的旋风马。。。(被鄙夷的眼光盯着)”片尾就盼着那个小怪物出来说:“嘿,今天你找到我在哪了吗。。。”天鹅湖里最亲切的是那些名字:坏猫头鹰粗着嗓子说:“噢阶拖,,”噢阶拖柔情蜜意的说:“起棵非而得王子,,,”男松鼠深情的喊:“马个狸大。。”女松鼠陶醉的回应:“汉。。。斯。。。”。看机器猫的时候忘了我多大了,只记得学政治了,因为每次考政治的时候都想:“要是能有记忆面包就好了,撑死也要都吃了。。。”。虽说背政治痛苦,但我也看到了证明我记忆力不错的片子--《巴巴爸爸》,我至今记忆尤新。“这就是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巴巴租租,巴巴拉拉,巴巴立包,巴巴包包,巴巴被尔,巴巴布莱特,巴巴布拉包,怎么样,记住了吗”:)
  其实当时的国产动画片也非常不错,比如当你站在水果摊前,可能很想唱:“我们我们我们我们猴子,,爱吃爱吃爱吃爱吃桃子……。”。当你鄙夷一个人穿的脏时你又可以唱:“小邋遢,真他妈真邋遢。。。(改词?不是俺干碟。)给自己壮胆时可以大喊:“老鼠怕猫,那是谣传,一只小猫,有啥可怕,壮起鼠胆,把猫打翻。。”头一次听到外国人说中文好象是在《渔盆的故事》里,那外国家伙说:“捞头(老头),愚盆是窝们国家地。(渔盆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次动坏心眼是因为看了《崂山道士》,谁叫他老唱:“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第一次看动画片哭好象是《雪孩子》,看着雪孩子为救小兔自己滑成水的时候,后来变成白云了,挺美的故事。《黑猫警长》捧红的明星好象不是警长而是“一只耳”,还让我学到了点小知识:女螳螂要吃掉自己的丈夫才能生小螳螂……《天书奇谭》里有两个地方吸引我,一是看那小孩把天书看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心想:“无敌呀”,第二吸引我的是里面的聚宝盆,正当我遐想把好东西放到聚宝盆里可以出来无数的时候,它却演到里面出来n多个爸爸。(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好片子太多了,《三个和尚》里红黄蓝三个和尚,《葫芦兄弟》里本事各异的7个葫芦娃,《没头脑和不高兴》里一高一矮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小马虎》里挂在电线上的马小虎,美丽的《九色鹿》,白白净净的《人参娃娃》,关于保护牙齿的《小红和小蓝》,《过猴山》《熊猫百货商店》……你们都想起来了吗?:)看着现在的小孩天天在家玩电脑游戏,真的是很觉得他们很可怜。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只是为和大家分享我们那个物质虽贫乏,但却精神愉悦的时代。(注:由于地区不同,游戏的名称或内容会有所不同)

七十年代的游戏
一、“砸砖头”此游戏可由两人或多人进行。将一排砖头隔开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离砖头约3米处划一直线。游戏者便站在这条线外,用自备的一块砖头(颜色与那一排砖头不同)去撞击这排砖头中的任一块。撞击成功(指被撞击砖头倒地),可接着撞击下一块。直至全部撞击完或中途未能成功,由下一位游戏者进行。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的砖头,我们会将它珍藏起来,并称之为“宝砖”。家里的大人会发现自己的儿子竟会将一块块不同的砖头收回家。长大后,才发现原来“保龄球”与我们小时候的游戏是如此相近。
  二、“斗鸡”
  此“斗鸡”非彼斗鸡。这是一个两人或多人进行的游戏。场地只需一块空地即行。游戏者分两“家”进行。“家”即为临时画出的一个圈。两个圈的距离不定。参加者需单脚战立,另一脚用单手或双手托住,放在另一脚的膝盖之上。然后游戏时,用此膝盖猛烈撞击对方,使之倒地,或双脚落地,即算胜利。失败者便退出游戏。当然你可以在情势不妙时,保持“斗鸡”状态逃回“家”中,但在途中不能双脚落地,否则也是失败。在“家”中,则可以休息一下,用双脚战立。勇猛者,可以连挑对方三四员大将,实在是有一种“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而我向来是属于偷袭者,即在我方将士与对方将士混战时,我会挑个好时机,从背后袭击对方的一员弱将。偷袭成功后,便会快速撤回老家。
  三、“拍画片”大概是在80年代末期的时候,突然兴起了一种“画片”。其实就是用硬纸印刷出来的。但上面的图案一般为各种各样的人物,有“水浒”,“三国”,甚至还有“射雕”。画片不大,特像小扑克牌。游戏也分两人或多人进行。游戏者各取几张各自的画片,并排放在桌上,有人物的一面向上。然后游戏者依次用手去拍,一人一下。谁最后将最后一张画片拍成背面向上,那他将赢得所有的画片。说起来简单,但有厉害的游戏者的确能在第一下时,便能将所有画片拍成背面。技巧在游戏过程中非常重要。比如说,最后只剩下两张相隔不远的画片,那手型就非常重要。可以用很巧妙的力道将这两张画片一下拍成背面。当然这种游戏有一定的赌博性,因此,小时候学校里对此是大力禁止的。于是,当时你会在街道角落里发现这样的一群群小孩,在地上玩这样的游戏。我们的手也就成了一双双“黑手”,成了小小“黑手党”。我的父亲曾经在一怒之下,烧掉了我所有赢来的画片(有一箱之多)。为此,我整整哭了一个晚上。
  ……
  还有很多这样的游戏,它不需要很大的场地,不需要很大的投入,但需要团队精神,需要勇气,需要大家的参与。真诚地感谢这些游戏的原创者,他们使我们在那个物质并不十分丰富的年代,享受到了许多现代儿童无法享受到的乐趣。

生于70年代的捕电捉影 (一)文/蒙汗药
是一条生于70年代的龙,捕电捉影可能是我的前定。
我父母考证,我两岁八个月大的时候就拥有了个人历史上的第一次观影经历--日本片《追捕》,按说恁大点的小孩懂啥呀,可爸爸说,看完电影回来后很久一段时间,我整天屁颠屁颠地绕着家属区乱转,逢人就伸出一截短短的手指头,像片中的横路敬二一样大喝一声“就是他1
大约三四岁时,《刘三姐》解禁放映,妈妈说,其实电影里的山歌不是黄婉秋唱的,是一位从我们居住的小镇出去的老乡傅锦华唱的,妈妈也是一把好嗓子,每当她洗衣服的时候我就会搬把小板凳坐在她身边,跟着她一起放声高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根据生理学常识,六岁以后我的记忆功能就基本发育完善了,我开始正式登堂入室,尾随电影迷爸爸经常出没在小镇的电影院,80年代,撞击在我蒙昧视里的国产电影大多像一幕幕“伤痕”累累的展示,张瑜在《小街》里那顶被扔进男厕所的帽子,郭凯敏那双被踩瞎的眼睛《人到中年》里潘虹/陆文婷滴落水杯的眼泪,病床上面色惨白生命垂危的英年知识分子,《小花》里,妹妹找哥哥时泪花夹雨水流淌的面容,游击队长刘晓庆背负伤员唐国强在山道上磨得血肉模糊的膝盖;《城南旧事》中小英子忧郁清澈的大眼睛,蹲在草丛里躲避警察的善良无奈的小偷,痴情执迷守候爱人归来的疯女人秀珍:《芙蓉镇》上,豆腐西施与右派结合时门口白底黑色的对联:“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瓢泼大雨中两人五花大绑时秦书林对着胡玉音的大声断喝:“活下去,像狗一样活下去”-…
伴随我第一个本命年的来临,我家搬到了城市里,此时最早进入我眼帘的是香港电影《鼓手》,片中意气风发的少年张国荣已经显现出明日天皇巨星的只鳞片爪,我也在心理断乳里开始了第一次偶像崇拜,在光怪陆离的香港电影里,我的视线聚焦于江湖大佬周润发,模范警察成龙,幽魂倩女王祖贤,红豆妹妹钟楚红,如花头牌梅艳芳……不胜枚举。冠以好莱坞经典的老片也大规模出现了,费雯丽,克拉克盖博、奥黛丽赫本、格列高里派克……我在中学同窗惊异的眼神里唾沫横飞地嘀咕出一串串自己注音的影星的英文名字。
1993年,我考入上海的一所工科大学,脱下做实验的白大褂,我嗅觉灵敏地游走于从宽银幕到18英寸电视的各种电影放映场所。《阿飞正传》里惊心动魄的60秒钟滴答将我对张国荣的盲目推崇转移到导演王家卫的身上--七年后针对王家卫我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影评,于是,我开始学习透过影像追寻电影后面导演的上帝之手,例如顺宇森之于《英雄本色》,关锦鹏之于《阮玲玉》,徐克之于《青蛇》……在学习外语的名义下,原版电影在校园里大行其道,我们也得以近距离品评原汁原味,当然绝大多数是美国片--美语霸权嘛,《夜访吸血鬼》、《苏菲的世界》、《勇敢的心》成为我的挚爱,引进大片入侵了,可没多久我却渐渐地对好莱坞的商业片失去了兴趣,国产电影稀疏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一抹亮色,临近本科毕业,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触发了我们苍茫青春的共鸣声音。
研究生阶段,我拥有了自己的电脑,成为淘碟一族成员,我的观影历程也由自发转向自觉。终于实现夙愿自己当电影放映员了。于是我完全不顾光驱的死活,纠集着一群碟朋看友,几乎每天放一部,目不暇接以至有同学在宿舍楼下拦住我说“蒙呀,你干脆哪天入什么片子就直接写在值班室门口的黑板上得了,省得打传呼通知了”。流窜于校园后街“繁荣昌盛”的碟片摊点,我的收藏目录上又多了一项,它疯狂地吞噬着我有限的生活费。被《泰坦尼克号》败坏了胃口的我逐渐被非好莱坞的电影吸引,狼吞虎咽着类似奇斯洛夫斯基的《红白蓝》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黑泽明的《乱》这样的电影,在大师作品的引领下学习关注生命的终极意义。
第二个本命年,我毕业工作,业余时间就在网络上晃荡,经朋友推荐,我进入一组名为“生于70年代俱乐部”的公共论坛。开始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电影的私人之见,在不歇的灌水中大声喝彩或是乱拍板砖。BBS里,同时代的网友们沟通交换镶嵌着电影的青春履历,彼此通过惊鸿一瞥的影像断片追捕着自己这一代人的成长印记.
后来,我想,为什么不开展一场更大范围的70年代人的捕电捉影行动?于是,"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主动交代个人资料如上。
生于70年代的捕电捉影(二)文/蒙汗药
声音的天空
“只要世界上有还有愚昧和贫困,像本书这样的书籍是不会没有用的。”--维克多雨果
许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还是一个小孩的我在黑白电视机前遭遇了这句话和它的声音,以及它所引出的故事,那个故事的名字叫《悲惨世界》,我也注意到旁白者和剧中人的声音和语言有一种不可摹拟的魅力,这是我第一次充分领略到译制片的重量,就像马利尤斯在邂逅珂塞特后“世界突然明亮了“,对我来说,电影版的《悲惨世界》使世界的份量和以前大不相同,当然,这是多年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要想从生于70年代的人里找出不受译制片影响的人是困难的,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星球大战》,但很少有人没听说过《简爱》和《牛氓》,我们的文学和艺术启蒙几乎是由名著改编的译制片代理的,70年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它之所以广为流传,还归功于当时广播里经常播送的“电影录音剪辑”。看电影和买电视机是件奢侈的事,多少个漫漫长夜,广播里的录音满足着饥荒的心,人们一次次重读着那些有实存质感的声音,对每一个配音演员的抑扬顿锉都如数家珍,却依然百听不厌。我至今仍能想起许多电影的精彩对白,它们不是背诵下来的,而是潜移默化地生长在记忆里的。
邱岳峰声音特色:配音界的语言大师,鼻音浓重,嗓音略带沙哑,从“小偷”到“神父”,他无所不能。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简爱》《红与黑》《警察与小偷》
经典台词:简,简--简--《简爱》
童自荣:声音特色:明亮而帅气,高亢中带着风流,潇洒小生的不二人眩
代表作品:《佐罗》《希茜公主》
经典台词:“住手!从现在起,我们不打无辜的人,我们要让你们看公正的裁决……“《佐罗》
毕克:声音特色,最“酷”的声音,深沉而有力度的声音使他特别适合硬汉的角色。
代表作品《追捕》《老枪》《悲惨世界》《尼罗河上的惨案》
经典台词:(旁白)“比大海更浩翰的景象是蔚蓝的天空,比蓝天更浩翰的是一个人的内心”。
“世界突然明亮了,一个姑娘的目光具有无穷的力量,有心灵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朵芬芳而又辛辣的鲜花。”(《悲惨世界》)
乔榛:声音特色:浑厚而富有弹性,阳光而具有磁性,代表作品:《叶塞尼亚》《斯巴达克斯》《廊桥遗梦》
经典台词:“当兵的,你不等我了?”“我已经等了三天了,……‘我最讨厌别人取笑我。”《叶塞尼亚》李梓与乔榛)
李梓:声音特色;清亮结实,是充满活力的年轻女性的代言人。
代表作品:《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英俊少年》《简爱》
经典台词:“让我走!你为什么跟我讲这些?她跟你与我无关,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如果上帝给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一定要使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的站在上帝面前。”(《简爱》)
丁建华:声音特色:她的声音被形容成橡皮泥,极强的可塑性可见一斑。
代表作品:《我两岁》《希茜公主》《龙子太郎》《熊猫的故乡》《天书奇谭》
孙道临声音特色:虽然配音只是他的副业,但《王子复仇记》的华丽高贵建立了无人逾越的高峰。
代表作品:《王子复仇记》
经典台词:“顾虑使我们都变成了懦夫,使得那果断的本色蒙上了一层思虑的惨白的容颜。”
“有许多演员喜欢直着嗓子喊,那我宁愿找个叫街的来。”“即使感情激动,甚至在狂风般的冲动里,你们都一定要懂得节制,做到雍容大方。”《王子复仇记》
杨成纯声音特色:醇厚的男中音
经典台词:“昭昌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你倒是跳啊!你的腿怎么发抖了?”《追捕》

70年代女孩并非上海宝贝
有多少人真的会象上海宝贝那样疯狂?对此我深表怀疑。
还是上个世纪的时候,网上网下都在流传一本上海宝贝,然后七十年代受到株连,无端就成了颓废堕落奢糜的代名词。
再后来网上展开了一场声讨与反声讨七十年代的大讨论,这本来不关我的事。
可是就在前几天去拜访一个老朋友(年纪比较老的朋友),他打量着我红通通的头发,暗褐色的指甲油,外套质地亮晶晶形同塑料,笑咪咪地问了一句:你们七十年代的女孩子,真的象上海宝贝里那样吗?
真是冤枉!大约是老先生看到染头发的人就觉得形迹可疑,可是我从不泡吧,连毒品的影子都没见到过,也不和陌生老外搭讪。
再板着手指历数从小到大的所有同学朋友玩伴同事,跨度从前七十年代一直到后七十年代,除了几个个案,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健康,思想正常。记得有一次在QQ上碰到在国外的同学,问我现在上海流行什么?我随口说大概是泡吧。她很惊讶,说他们那儿只有闲汉浪荡鬼才整天在酒吧里混,谁都看不起这些人。我说不会吧,这不就是从国外学来的?她说那还不是把人家的垃圾当时尚了。唉。
宝贝里的那些劳什子,还不都是人家几十年前就玩剩下的东西。
而国外那些曾经的跨掉一代、嬉皮青年,现在也都已人到中年,为人父母。有趣的是,他们对自己子女的训诫是:长大后决不可以象爹妈以前那样!混乱了那么多年,西方终于收获了苦果一箩筐。如今痛定思痛,已经开始向传统回归。那些疯狂的、极端的举动,说到底,只不过是短期行为。
也常听到老一辈的人说是太优越的生活导致了年青一代的跨掉,在他们看来,七十年代就是糖水里泡大的,没有坎坷,不识艰难。但我不敢苟同。
一直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有物质匮乏的苦,亦有精神失重的苦。而精神层面的苦难更甚于物质层面的苦难。虽然现在看起来衣食无忧,可是竞争压力,精神挤兑,无时不在。我几个朋友的公司里,都已经有人过劳死。我认识的一个留美博士,在毕业前夕不幸患肝癌去世。都是七十年代的人。想退出竞争、安贫乐道吗?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我们能做的只是疲于奔命,否则你就必定是一个loser,被人唾弃。我们有信仰么?看周围的人,有人供着佛像,有人笃信基督,有人捧着新东方的红宝书。。我不知该何去何从。
但不管怎样,不想疯狂。
再次深深地深呼吸,我们安安静静上路。
光阴的故事---给写70年代的朋友
来源:博库
“春天的花儿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芽,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的这么想,风车在四季轮回的歌里它天天的流转,风花雪夜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一次在车上哼起这首《光阴的故事》歌的时候,邻座的女孩惊喜的说,你也喜欢这只歌,于是我们谈起了谈起了这首歌,谈罗大佑,谈起了我们的曾经拥有的时代
我很庆幸我生活在一个思想变革的时代,刚唱了几天“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的文革歌曲,就来了“四人帮”被打倒的消息,不过课本里还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深挖洞,广积粮,备站备荒为人民”的毛主席语录,而我喜欢的杂志《红小兵》却改成了《新少年》.
接着就是反精神污染,街上的老太拿把剪子专找穿喇叭裤的小青年,那时马路上的时髦就是拎个录音机然后放着《夜色阑珊》,小学五年制变成了六年,再后来到了高三高考时,老师们神色殷切的讲:“你们一定要考上大学啊,这可是最后一批国家包分配,你们一定要赶上这最后一趟末班车……
现在看起来,有的东西当代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种亲历的变化确实是人的思想凝重的升华。还记得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诗歌:
我们的学校在小山脚下,
四周的树苗清秀挺拔;
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
窗外盛开着朵朵鲜花……
课本里描述的是当时的一种向往,在80年代初期恐怕真的好少有这种理想中的学校,而今天至少在南方很多最好的乡镇建筑是学校.写《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叶永烈变成了写人物传记的作家,写《灵与肉>>的张贤亮成了中国性观念的解放的先驱.我还想起唱着《小城故事》的邓丽君和《一生何求》的陈百强还有《我的未来不是梦》的那个大男孩张雨生。……
转眼大学毕业已七年了,一日打电话给一个远方的同学,他问我是哪一位,我还可以听到他苏州的口音,不过他听不出我是谁了,当我报出我的名字的时候,他大叫起来:是你!我太激动了……
我知道这是他的真心话,因为我们曾是最好的朋友,还记得那时候早晨我去文化宫练晨练,总赶不上学校的早餐,他天天帮我打早餐,当谈及为捣《滚滚红尘》的电影票险些被抓住他说:他笑着说“即使被人抓住也是难忘的插曲啊,我想你呀,我们大家都想你……”
谁也不能阻止光阴的流淌,当我们不再是旧日狂热的你,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我们问自己,我们的青葱岁月,我们做了什么
流水他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踯躅而流泪的青春。
总是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时光是这样的容易把人抛弃,该下海的时候没下海,该跳槽的时候没跳槽,该成为天长地久却檫肩而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命运,机缘……

记忆是有价值的,不管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但如果回想起来是温馨的就是值得的。
如果人们不能为一些事而激动,我只能说你的灵魂麻木了。
怀旧是必要的,也没有人能阻止怀旧,怀旧就象一杯水,在你灵魂的沙漠里,来滋润你。
怀旧使我们清醒,留下的伤感有淡淡哀愁的,有刻骨铭心的
有的浓的象化不开的咖啡。
我们需要怀旧,需要在奔驰的现代生活中,用他做一个缓冲剂,当你被金钱美色诱惑的时候,当你得意忘形飞黄腾达的时候,你更要怀旧,因为那时的情感不带有面具,那时的你和你的朋友是最真的朋友,我们回响着过去,我们才会自醒,我们心底的良知就会被焕发出来。
怀旧是诱惑最好的解药。当你回想当年,你还会堕落吗?
怀旧不是舔着心灵的伤口,而是怀想着我们曾有的天真,浪漫,单纯;怀旧带给我们的是继续的奋发向上,把我们年轻时的爱情和友情所拥有的纯真继续灌注在我们的灵魂当中

怀旧就象是你在出差时看着火车外面的风景,一边看着小站上的人工盆景和掠过的高大的白扬树,一边嚼着茴香豆;
怀旧就象你拿着一本80年代的《读者文摘》杂志,一边翻看着2001年的日历……
曾看到一篇文章是《拒绝同70年代的人交朋友》,我说的却正相反,同70年代的人交朋友吧,做70年代的人真好!
……
发黄的相片古老的琴以及褪色的圣诞卡,年轻时为你写的歌恐怕你早已忘了吧。过去的誓言就象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动人的故事终究是一转眼……

70年代人必读:器物篇
lover12222
来源:博库
昨天晚上,真热!看电视到了1点,看完后才发现这个电视的拍摄时间是1977年!那里不断提到一个词,就是“四化”,那个东东成了回城青年的必修课。我靠,原来现在汽车上用的自动报站的机器就是那时候造出来的--那可是青年奔“四化”的结晶啊,哈哈哈……
许多镜头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比如冰棍、古板的时装、红领章的警察、电影院里谈恋爱。和我一样70年代出生的一代肯定对这些东东格外亲切,当时倒没有觉得怎么着,看着现在吃着花花绿绿冰鸡林的新一代,穿着露大腿甚至屁股的小、大姐,还有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接吻调情的新人类,真实咄咄感慨啊,下面我来整理一下记忆,就以当时的器物为线索。
1 冰棍:这个东东在电影中算奢侈品,俺当年可是老妈高兴或者嘴谗拼命大哭的时候才能得到的。分三种:有奶油的,没有奶油的,没有奶油的里面又分带色的和不带色的。价钱也是递减的:5分、3分、2分。吃完了还可以把“棍”攒起来,够100根的时候可以换到一个5分的。当时不清楚为什么“棍”可以换“冰”,现在知道了是回收利用。记得有一次一个叔叔给了我和弟弟5分钱,为买3分和2分的两个还是5分的一个商量了一个下午,晚上就没有买到,要等到第二天中午。于是,那天夜里“吃”了许多的5分的,清晨醒来还很遗憾呢。
2 电影:电影在当时可不仅仅是为了娱乐的,而是青年男女活动的场所。记得后来看《动物世界》时,也有一种动物,交配的时候要到一种树林中去,不过人毕竟是人,在电影院看看电影基本就算关系敲定了,敲定后顺其自然也就会在后来……当时年幼无知,隔壁的小叔叔经常和一个穿花格子衣服的小阿姨看电影,我就跟着他们,长大了才知道那叫“灯泡”,哎!许多电影还记得,比如让俺后来差点去练武的《少林寺》、差点去参军的《火烧圆明园》、差点和隔壁小姐姐早恋的《庐山恋》。
3 黑白照片:现在这种东西许多都成了“老照片”了,当年可不是,他要比“彩照”底几个档次,那彩照可是真正的带彩的,比如唇是在暗房用红色的东东涂的。我现在还保存着一张5岁时的,平时是不会有人给照的。看着现在小孩子们动不动就是30几张,小时候爱慕虚荣的我,真想tmmd晚生几年!那个5岁的照片还是俺5岁大寿时外婆劝老妈才拍的呢!遗憾的是没有照一个彩色的,就是嘴唇要涂成红色、脸皮要涂成肉色的那种,要不到俺儿子象俺这么大的时候肯定捐给博物馆。
4 糖:这个东东小时候年年想、天天想、日日想、夜夜想。分两种,“水果糖”和“牛奶糖”。吃的多的还是水果的,在嘴里能存活30分钟。其实也很便宜,开始1毛钱能买11块,后来是10快,再后来是9块,往后可能大了,就不太清楚了。当时吃到的“牛奶糖”多是妈妈的同学来的时候,或者妈妈带我去串门的时候,看来我们家当时是比较穷的,不过到真没有感觉到。
5 烧饼:一个2两,所以买一个要交2两粮票另外加7分钱,要不也可以直接交11分,粮票和人民币的兑换比率据说和当时美圆和人民币的兑换比率差不多。这个东东俺最爱吃,一口气可以吃2个。味道到现在还记得,上面有不少芝麻。后来在超市也见到过许多烧饼,吃了不少,可总也找不回当年的好味道。
6 粮票:据说还有过许多什么票的,只是到了俺记事的时候只剩下了粮票。它要比人民币硬通,分全国的和地方的两种,全国的就是通用的,地方的只限于当地,好象主要是按照省来划分的。不过到了后来就开始贬值了,先是和人民币1:1兑换,后来就是1:0。5了,后来就作废了。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好象是在上大学,校园里到处是被人抛弃的粮票,风一刮就飞舞起来……
7 牙精:这个东东80年代的人,比如我老婆,肯定没有见过,更没有用过。我也用了没有多久,后来就被牙膏代替了。牙精是用铁盒子装的,就是像装印泥的那种盒子,呈粉末状,颜色多为粉红,味道和牙膏相似。
8 毛主席相章:大的小的,厚的薄的,样式很多,当年不认识像章上的人,听说是一个很大的官,外婆还说让我向他学习什么的,样子比较慈祥,可是后来知道了许多关于他老人家的东东,嘘--我们家当时有许多,是爸爸从部队转业的时候带回来的,后来全部让我当玩具了,当然也都丢了,看着现在摊上许多这个东东成为文物,我真实遗憾啊,当时爸爸没有给买玩具,我却玩了最昂贵的玩具!
9 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分两种版本:手画的和从电影上拍摄的。在我看来手画的要有收藏价值,而电影拍摄的没什么价值。可能是专门让小孩子看的东东。当时家里没有多是好钱,买过一些,后来也都没有了。记得隔壁王阿姨家的肥肥那东东比较多,有全套的三国,不知道他看了多少,反正他的那些储备是我的第一图书馆。我有全套的聊斋,尤其《粉蝶》画得真好。
10 的确良和的卡:当年这东东要比棉布的值钱,现在反过来了,棉布的反而成了时尚。7岁儿童节,我拥有了一个的确良白色衬衣和一个兰色的卡裤子。穿上以后隔壁阿姨说很好。要是赶上现在肯定回说:“噢塞,帅呆了,酷逼了。

还有一些东东,一时不记得了,这些都是突然之间想到的,都是那个电影惹的祸,开始说的那个电影叫做《小字辈》。

70年代人必读:言语篇
lover12222
按照西方语言学的观点言语和语言是不同的,前者是元素,后者是体系。上大学的时候听语言老师说,孔子生于现在也听不懂现在人的话,可能是真的!不过那说的是语言,语言的确是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生活和心理的反应,70年代和后来的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时间差距还没有“历史阶段”那样长,但是至少构成语言的元素言语在发生变化。比如昨天看的那个《小字辈》里,提到“四化”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当年的许多生活,现在的新新人类可能也是听不懂的,比如“精神污染”这个词汇。既然器物篇出来了,怎么也要搞个系列啊,也因为言语也的确是值得一提的东西,拼老命也要回忆个什么东东啊。
1 十一届三中全会。
该词经常出现在我小学时候作文的结尾,比如:“我看着城市的高楼在一天天地拔地而起,看着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不禁想到,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好啊,还是党的政策好啊……”的确,这次会议对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的影响是重要的,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使得他们不再像当年的父辈从城市走向乡下。俺好象记得从那以后就开始吃馒头,穿新衣了。虽然小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懂得它的含义,但是作文中也的确没有写错,所以再次重复表示感谢它啊,千万不要当肉麻。
2学习张海迪。
张海迪是个残疾人,当年俺还叫了她不少姐姐呢!据说她通晓许多门外语,写了不少的书。搞活动的时候,穿着俺的的确良白色衬衣和的卡兰色裤子,系着红领巾,手中拿着扫帚什么的,要去老大爷家搞卫生。走在人群中中,除了唱学习雷锋外,还有一首歌就是唱张海迪的,“小弟弟,小妹妹,大家都来学习张海迪,学什么?学志气,困难面前头不低……”还有一次搞诗歌朗诵,我还来了一首《她(张海迪)在飞翔》。学了好长时间,后来听说她也嫁人了,后来好象还有过一个和她相关的婚姻观念的讨论,主要是说他老公娶这么一个媳妇冤不冤?世风日下啊!
3四化。
就是四个现代化,忘记包括什么东西了。反正当年是很响的,向四化进军什么的。就像《小字辈》中那个样子,当时搞出一个公共汽车上的自动报站机器也算为四化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出现在俺小学作文中的一个频率很高的词汇,大概语气和三中全会差不多。
4奔向2000年。
今年正好2000年。在80年的时候,俺像一个小树苗沐浴着党的阳光,在成长。老师说要写作文,2000年是什么样子。当时全国上下都在讲这个,那气势就像2000我们就都上了天堂一样,什么飞机、大炮的好象家家户户都能有一样,天花乱坠,不过倒也激动人心。看来当年我是说了不少空话大话,有点惭愧,写到这里脸上发热了,赶快换个话题。
5反对精神污染。
这个词汇很可怕啊!好象是老邓搞起来的,我看搞得很好,许多杀人放火和强奸犯,该关的关了,该枪毙的给枪毙了。天天看到许多人站在舞台上,胸前放一个牌子,他们的头很底很底。年幼的时候对这个词汇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长大后听我的一个老师说,他也成了反对的对象,就是因为写了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因为是新解,招来了麻烦。那本书就是后来东方出版社出的《人韵》,作者黄克剑。运动难免扩大化。
6 打倒“四人帮”。
据说这帮人专门和毛主席作对,害了整整一代人。俺没有亲身体会,但是奇怪的是被害的那一代人也没有咬牙切齿地说过他们什么,倒是说了被他们害了的人不少“坏话”,奇怪,至少我姥姥就是这样,看来是她老人家思想境界不高,看问题仅仅看表面现象,反正现在他老人家都过去20多年了,“去”无对证。她老人家是没有赶上打倒“四人帮”。打倒后,我们一群孩子还玩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模拟游戏呢,我当过打倒的人,也当过被打倒的对象。
7 倒爷。
这个词用全拼居然能敲出来!看来给微软卖命的哥们也许就是70年代出生的。当时倒爷分好多层次,大体上分有民间的和官方的,民间的属于小打小闹,而官方的则就厉害了,从彩电起一直能倒到火车飞机的。据说有许多党中央的干部子弟就是倒爷,不过后来好象灭了不少。
8 老山前线。
就是中国自卫反击战这个东东了,隔壁叔叔也去了,不过好象没有回来,后来他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年少的我以为是他哭声太大惊动了组织,后来组织上给她送来了一个牌匾,上面的字不认识。另外对老山前线的概念又体现在我的作文中。老师好几次都让我们写给老山前线叔叔的信,我上个听话的孩子,心想,反正也没有见过其他叔叔,就当时替隔壁奶奶写信给她儿子吧。结果,老师和我说我是让奶奶辈的人替写的。真冤枉!后来写的时候就不管那么多了,管他谁收到呢!为了雪耻,一口气写了3000字,一本作文本(每页200字)写了半本,老师说,好!真纳闷……
9 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这是台湾歌手的歌词,那哥们很高,也很帅,惹得姑娘们神魂颠倒。不过对与从小听《东方红》、《南泥湾》的我也像是一股春风。许多人唱的时候不仅声嘶力竭,而且还扭着屁股。
10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它是9的结果,都是那歌惹来的麻烦,这把火烧了那么多森林,烧死了那么多人,最后还烧掉了一个中央首长。亡羊补牢也不算晚啊。
应该还有许多,领导叫我做事情了,草草结尾。
给那些70年代出生的人
古尤尤
我们这一代人心灵的烙印
  
我们是正常的一代。100多年来,还没有如我们一样庸常的三十岁。这是生活的幸事。我们过得朴实,但是健康,像许许多多同龄人一样,无忧的童年,青涩的少年,躁动的青年。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我们长大成人。
那些平淡的过去,那些无法重构的体验,随着岁月远去。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经历过了,成为一种记忆。许多年过去之后,我们想起它,想起它当初的轰轰烈烈,想起它曾经怎样占据我们的心灵,而它们已被岁月遮蔽。风尘一经拂去,这一切竟如刀刻般清晰。那是我们成长的痕迹,那是我们心灵中的烙印。
童年篇
那时我们的家里很穷,但是我们不乏快乐。同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我们接触自然的机会更多,我们的童年也更自然。
1、兄弟姐妹
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常常被称为老大老二或老小,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
一个有姐姐的孩子,它意味着可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在父母忙于开各种批斗会的时候,一个哪怕是五岁的姐姐她也是一个三岁的弟弟的主心骨,而父母也认为可以把最小的孩子托付给她。当然哥哥也是一样,除了可以像姐姐一样帮助弟弟妹妹之外,他还是孔武有力的象征。两个小男孩打架之前先想的是对方有没有哥,那意味着后果可能会很严重。而当一个男孩拖着鼻涕哭着说我回家找我哥的时候,对手就会感到害怕,尤其是他自己没有哥的情况下。
一个家里如果有哥仨儿,那么老大是天然的孩子王,老二老三在同龄的孩子中也会很有话份儿,他们会从自己的大哥身上很快学会英雄气概,还有管理才能。中国相当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是出于这样的家庭。
2、小人书
是那种翻得很烂的小人书,64开本。有的是手绘的,代表作是48本一套的《三国演义》;有的是黑糊糊的电影剧照本,各种战争电影各种样板戏,因为没有儿童不宜的内容,所以那时几乎所有的文艺样式都有小人书版;再到后来,80年代初的时候,更多的国外电影剧照和国外小说手绘本出现,小人书中有了爱情,有了我们不懂的仇恨和美好。然而它很快就随着电视的出现而消失了。
那时候大家除了比谁的哥多,还比谁的小人书多,一个据说有二百本的小人书的孩子同样在孩子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知识就是力量。假如他有全套的《三国演义》,他就可以成为偶像。现在谁若有也是一样,但那意味着一笔财富。知识就是金钱。
3、游戏
男孩子的集体游戏是藏猫猫,当然那时不叫这种温文尔雅的名字,他们说那是抓特务。特务有的是国民党的,有的是美国的,最常见的还是日本的。在一群孩子吵人呼啸声中,我们经受历史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两个男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常玩的是啪叽,开始的时候是用很白很厚很吸水的纸叠成的四方形,后来有了岳飞传,于是岳飞岳龙哈米嗤金兀术就化成了圆圆的啪叽,在泥土地里翻来滚去。还有一种与啪叽相近,但它是用烟盒叠成的三角形,用手中带出的风力把它掀翻,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总之不叫啪叽,只有管闲事的老师才会笼而统之地这么称呼。
那时很少有一个人玩的游戏,即便是独家秘笈也得拿出来炫耀才过瘾,通常的秘笈是一把木头手枪,爸爸是木工或者车工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不止一把,但手中的永远只是一把,那些手枪总是不经意间丢了。等到男孩子们已经学会自己做枪的时候,他们只做火药枪。那时他们已经有点大了。
女孩子也是在一起玩的,她们通常玩的是跳猴筋。和现在一样,轻盈的跳跃当中,女孩子学会了在别人赞美的注视下生活。猴筋通常是用废自行车外带剪成的,最高档的是用医院的胶皮管做的,结实,弹性好。一个医生家的孩子和木工车工家的孩子一样得到同伴的尊敬。跳着猴筋的女孩子也是唱着儿歌的,唱"马兰开花二十一",也唱"反击右倾翻案风",但女孩子们的心情是永远好着的。需要说明的是,那时的女孩子可以做男孩子的游戏(虽然不大受欢迎) ,但男孩子绝不能像女孩子一样去跳猴筋,那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现在我偶尔会看到我们邻居家的孩子跳猴筋,我就像看到男孩子突然穿上了裙子一样不舒服。
4、打架
打架是一种常态,因为总在一起玩,今天和你好,明天不和你好了。很认真,也很忧伤。男孩子们之间的打架通常更有回忆价值,因为他们总是以动手为结果,打起来了,有闲着的大人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绝不会去拉,哪怕双方脸红脖子粗怒不可遏。没什么不好的,哭着回家失败的孩子也不会得到父母的支援,相反他们还会大声呵斥:"又出去被人欺负了,你可真窝囊。"
于是孩子的哭声更响。但可能是过了一个小时,也可能是过了一天,他就会又跑出去,打呀杀呀的。父母也不会把这个当成人生的经验讲给他听。那是孩子的事。
5、小灵通与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是爱科学的,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年的社会已经一点一点地崇尚知识与科学了,而我们也能很艰难地读这些没有画面的大书了。未来在小灵通那里呈现出一种诱人的美丽,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样的世界什么时候出现,但我们从那时候起有了理想。更关键的是我们知道了理想中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们唯一想不到的是,当我们进入那个未来世界之时,小灵通还是小灵通,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永远年轻,而我们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而《十万个为什么》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现在这本书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本不过时的书,但现在的孩子选择太多,所以它更我的只是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的一种装饰品。
6、抗大
我们上学的第一年。在抗大,我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孩子一起玩闹。那么多的孩子在街道的几间小平房里,在几个老妈妈无力也无心的管教下,我们更自由。上学是一个多么自由的字眼儿啊。自由的我们带着对自由的美好回忆进入正规小学,虽然严格了许多,但我们还是拥有自由,放学时我们可以一直玩到天黑,用不着父母去接,也用不着有人来喊,我们累了饿了,我们背着奶奶缝的小书包跑回家,不曾洗过的小手抓起一个馒头就吃。吃完了,赶紧到邻居家去看那个小小的黑白电视,还有那个铁臂阿童木。
7、露天电影与黑白电视
大院里总是会有露天电影放的,虽然是那几部老片子,虽然连台词都能背下来,但那毕竟是电影啊,电影是神圣的。早早地占好位置,如果去晚了也没关系,可以到幕后去看,那边每个人都是反着的,怪怪的,还有,这样可以躲开那些装模作样的大人的斥责。那时看露天电影更像是社交活动,大家比着劲地高兴。很多年过去之后,我看高雅的西方人或正在高雅起来的中国人看歌剧听音乐会的心理和我们当初一样。
露天电影终于被电视时代所取代。邻居家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带着炫耀的心理好客地招呼着我们去看阿童木,爸爸妈妈有时面子架子敌不过好奇心,也去,后来就也买一台,后来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电视了。好在那时我们已经大了。
8、岳飞传
一张大脸侉着嗓子讲评书的刘兰芳是我们小时候的偶像。那时候我们看不着她,她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传出,传出一个英雄故事,传出一个是非观念。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调着收音机里时断时续的刘兰芳的评书。第二天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点评故事,分析下文,当然我们学到的更多知识是朱仙阵是挑滑车是十二道金牌,是把你这奸臣杀了是哇呀呀呀呀呀呀,是刀枪剑戟斧钥钩叉。我们打架时不再只是把对方当成美蒋特务,他们还是秦桧还是完颜阿骨打还是哈米嗤,我们又多了一种乐趣。
9、苹果
可能是小时候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水果,我们所能想像到的最美妙的食品。其实现在回想起那些美味来也不过就是国光之类没有人再多看一眼的东西,但那时我们不知道还有更好吃的苹果,于是我们像农民盼着收获一样等待爸爸单位过年时分的苹果。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炼乳,现在它也是一种美味,小时候它装在一种绿色的玻璃瓶子里,充满诱惑;还有饼干和面包,还有汽水香肠,那些都是春游时才能得到的东西;还有罐头,那可能只有在得病的时候才能享用得到。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真的很贫瘠,这些甜美的优雅的食品为我们那时的生活增添一种味觉上的回忆。
少年篇
有一天,爸爸妈妈对你说:"你已经上中学了,你长大了。"老师也对你说:"你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说这话时,他们的目光中无一例外地带着期待,他们期待你更好好学习,更懂事,更听话。于是,你觉得已经长大了。你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做人了。你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叛。他们用长大来诱惑你听话,但得到的是背叛。你希望你能独立,但却不知道如何独立,你匆匆忙忙学会的只是对立。
于是,你的少年时代开始了。逆反的,冲动的,自由的,诗意的,忧郁的,无忧的,为所欲为的,汪洋恣肆的,天马行空的,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少年时代开始了,这些都属于你。
1、一身黄与牛仔装一身黄,土流氓。军服的威风是属于上一代的姜文和王朔他们的,但这种有着红卫兵造反色彩的草绿色军服还是让我们有一种打碎一切的冲动,当然社会的纵容已经没有了,只有小痞子才这么穿,但我们喜欢小痞子。我们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比赛着自己的酷与热力。与此相关的还有板鞋,还有军顶(也叫干顶),假如没有绿色的,老蓝色的警服也可以让人刮目相看,当然冬天里的军大衣是不可少的。那时一身军装的我们走在街上,就像现在染了头发的中学生一样让人侧目。
那是上个年代的遗韵,时尚,尽管是很拙朴的时尚还是一点点的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的中学生想不到就在十几年前,中学生为了穿上牛仔裤在道德和人品上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那时剪裤腿这种霸道的中世纪行为已经不再有了,但我们还是不敢轻易穿出去,因为老师把"瘦露透"当成大敌,他们的借口是我们正常的发育受到了迫害,只有那些不怕白眼的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的同学才敢穿着它上学。直到后来又出现了更瘦更"直观"的"王子裤"和时尚意义上的"体型裤",相对保守而且"健康"的牛仔裤才不再是老师的"眼中钉"。
后来有了西服,皱皱巴巴的西服,在留下的当年的照片里,我们还能看得到,很蠢的样子,但掩饰不住我们的青春飞扬。
2、录音机与流行歌曲
砖头一样的录音机已经过时了,流行的是双卡四个喇叭或者日本进口的声宝六个喇叭的,以学外语的名义,那个当时看来价值不菲的"大件"成了我们的专用品。我们把一盘盘盗版的或者是翻录的磁带塞进带仓里,我们用来听流行歌曲。那时台湾校园歌曲已经不时髦了,张明敏假模假式的口水歌、程琳装模作样的天真我们也很快就听腻了。直到一个青春放肆的声音闯入我们的耳朵,一个叫张啬的人,她翻唱了所有邓丽君的歌,她把邓丽君的缠绵唱得豪放,把暧昧唱得清纯,她丢掉了邓丽君最宝贵的一部分,但是为我们营造了最美丽的一段回忆。后来是更放肆的张行,和他那把不三不四的吉他,"我身边有个她,噢,她比你先到",让所有的少男少女们脸红心跳。这两个人一个据说后来去了澳大利亚,而张行据说因为刑事犯罪进了监狱。那时候没有歌星,没有包装,大家都由着性子来,就像彼时懵懂的我们。
但我们在无意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即使在后来也难以找到的美丽歌声。胡惠中借着想齐豫的嗓子在《欢颜》中"放歌"《橄榄树》,成方园为我们翻唱了三段的《童年》。在歌声背后我们知道了齐豫和罗大佑,我们还知道"隔壁班上的那个女孩为什么还不经过我的窗前",在老师尴尬而且愤怒的目光当中,我们接近了潮流。
对了,还有崔健。在我们的少年时代,上一代人的崔健在北京的工体已经吼出了石破天惊的"一无所有",在第二天我们兴奋的奔走相告,但我们实在说不出是什么让我们激动万分,等到我们能读懂它的时候,我们已经再一次长大了。
3、琼瑶,三毛和武侠小说
就那么容易,我们就被俘虏了。另一个世界,另一种文体,另一种感觉,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但我们还是被俘虏了。因为它美丽。琼瑶的小说成了课桌里最大的牵挂。女孩们在与主人公一同哭笑的同时,学会了小鸟依人,学会了纯情,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美丽。然后是三毛,当我们为荷西还有撒哈拉感动的时候,我们已经隐约可以看到我们未来的生活了。
男孩子们也看琼瑶,也看三毛,但他们更爱看武侠小说。随着霍元甲和射雕英雄传占据电视的黄金时间,我们的英雄主义在一点点被点燃,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梁羽生的、金庸的、古龙的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武侠小说来看,在打打杀杀中我们体会另外一种生活。那是我们可以随意看电视的年代,也是我们只要看书就是好孩子的年代,那时我们从书中得到快乐。
4、女孩子们的偶像
家里有姐姐的女孩子,总是和姐姐一样被冷峻的高仓健所迷惑,虽然她心里可能不一定这么想。在一个缺少偶像的时代,高仓健曾经起到过很重要的作用。直到有了许文强,有了费翔。于是一切都变了,高大儒雅绅士风度同样也很男人的举止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女生的心。许文强满脸雨水与泪水地在教堂门口出现的镜头成为女生心中爱情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深埋在心底。而费翔更合乎琼瑶小说里的白马王子的形象,小说的虚幻终于找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觉得到的寄托,更关键的是费翔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大男孩,他让每一个女生怦然心动。
5、男孩子们的偶像
男生更关心的是自己。如果说他们有什么偶像的话,那么和每个时代一样,他们选择的更接近于一个英雄群体。许文强,丁力,甚至冯敬尧,当然也有霍元甲,有郭靖。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的偶像可能很简单,可能就是高年级那几个飞扬跋扈的同学,在心中充满了取而代之的冲动。
6、哥们
可能是因为一次打架,可能是因为在一起偷偷地抽了第一口烟,也可能是那一次考试都落在最后几名一同挨了老师的批评,总之哥几个就走到一起来了。有的时候很松散,上学放学一起回家,说说班里的事;有时很紧密,大家一起出去摆平一件事或者惹上点什么事,或者干脆在应该上课的时候到街上去 位 悠悠,打群架。青春在消散和聚集的过程当中周而复始地运转。他们总有点问题青年的色彩,但还没那么严重他们只是因为在一起时可以把午后的无聊打发掉。有的时候哥们可以换成姐们,同样也是一种人生。
7、为国争光
女排又赢了,聂卫平再一次横扫中日擂台赛。宋世雄尖着嗓子为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喊得山响,在这氛围当中,我们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关心体育,在我们之中成长起来一大批球迷,一大批期待着扬眉吐气的球迷,虽然失望总是比希望多。
8、高考
我们从上中学那天起就知道自己的一个最大目标是高考。为了高考,我们学习,我们上课,我们上晚自习。我们的所有生活,我们的主旋律就是高考。其它一切都不重要。因为它,我们上面提到的所有快乐都是业余的,我们是为高考而生活。好在我们的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大,虽然高考比现在要严格得多,录取率也低得多,这得感谢时代,那时候的老师还不像现在这样凶狠,父母也不像现在这样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毕竟我们有兄弟姐妹,我们不行了,还有望子成龙的希望。但我们还是糊涂,因为我们不知道高考之后怎么办,我们生活目标是什么。对于高考之后我们一无所知。
而这一切都是准备,等到我们真的理解高考的时候,高考已经结束了,我们也长大成人了。
9、日记
话还得往回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有了一个不愿意给人看的日记本,断断续续的,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你的忧虑和不如意都写在那上面。当然也有你的初恋你的单相思,你把它锁在一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带锁头的小抽屉里,防范着每一个人。但你又按捺不住地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故事和心情,于是,它又有了除你之外的读者。你和这另外的人共同保崐持着这个秘密,直到同性的朋友反目成仇,异性的朋友形同陌路。你再记下这段伤心,更严格地守着这个秘密。最后把它丢在风里。
你的少年时代是从有一连串的秘密开始的。
10、早恋
最大的秘密是爱情。那肯定是你的初恋,在那么多人的目光当中,在猜测当中,你恋爱了。许多年过去之后,你会对你的太太或者先生说那只是种朦胧的感觉,那只是少年慕艾的一种冲动,但你当时不是这样的。你那时期望着它的轰轰烈烈,你期望着过把瘾就死,你期望着未来,你期望着白头偕老,像所有年代所有年龄的爱情一样。那是真正的爱情。
但这一切都将结束。
少年时代从那串秘密开始,以那串秘密破碎结束。
等待你的是更加纷乱但也更加美丽的青年。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我常常想,我们为什么如此幸运--我们没有上一代人政治造成的痛苦经历,也没有下一代人教育导致的畸形生活,我们怎么拥有那么多的无忧无虑,那么多的自由,那么多的奢侈?
青年篇
我们等待已久的成人仪 角那牡 来了,又无声无息地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人还没有张扬到到某个地方完成闹哄哄的成人礼。我们离家上学/我们工作--个人生活/经济的独立足以证明我们进入了青年。
当然一代人也无可挽回地分崩离析,很难有什么东西可以涵盖整个一代人。因为个人经历的原因,也为了真实,我只能把侧重点放在离家上学这一群人身上。
1、1989年。1989年发生的事对于那些正在上大学的人来说是一件很难忘记的事,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于正准备上大学的人来说,同样很重要:羡慕还是恐惧,兴奋还是无动于衷?他们第一次独立思考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大问题,从短期看是好事--他们可能更适应社会;从长期看,现在还看不出来,无从判断。在1989年之前,大学生们谈论的是人道主义,谈的是自由与异化,谈萨特尼采弗洛伊德,在那之后,大学生们喜欢谈血型,谈诺查丹玛斯,谈金钱。1989年对于中国青年人的改变是跨时代的。从1988年的抢购风开始,中国人的经济头脑一天比一天发达,1989年无可宣泄的力比多被转移到对金钱的追逐上来。奇怪的是几乎与此同时,那些街上混的小痞子也在这一年前后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赚钱上。许多年过去之后,那些上了大学的和没上大学的的同学见面,发觉大家最后是殊途同归。1989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对于这一代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是在这一年前后进入自己的青年时代的。
2、诗人海子。
诗人海子在1989年卧轨自杀。为情,为钱,还是为了理想,这些都不重要,留给诗人的更多的是欢呼:终于有人为诗而死了。当初写诗的人现在大多都不写了,但写诗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美好的回忆。在一连串的超级秀之后,这一代人发现无法确立自己在诗坛的地位--这毕竟不是一个写诗的年代,于是偃旗息鼓。
对于不写诗的人来说,他们也会忆起有关诗人的一切,好笑的或者纯真的--留下那么多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或嘲笑。
3、王朔。
王朔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我们一代人。第一是他的语言风格,我们脆弱的白话文传统经过三四十年的革命化语言干扰,丧失了活力和表现力,而王朔这种夹枪带棒式的调侃,满不在乎的信口胡说,使得我们的语言生动了许多--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文章中。但京味的贫嘴也彻底地把语言的张力给毁掉了。当贫嘴成为王朔的招牌的时候,类似于贫嘴张大民这样的极端庸俗者就粉墨登场了。
第二个影响是王朔的思想--蔑视崇高,真的或者假的崇高。尽管1988年就号称是王朔年,但他真正成为媒介轰炸的焦点是在1989年之后。王朔在此时出现一方面让年轻人感到有了一个发泄的途径,使得他们在笑声中缓释某种崇高造成的压抑,同时也成为另一种崇高破灭后的自嘲(实际上王朔既不是蔑视也不是调侃崇高,他只是意淫崇高),另一方面也让焦头烂额的主流意识形态感到放松。王朔的东西尽管带着反叛的腔调,但他不会伤害体制,这一点很重要,1989年之后的王朔是横在青年人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冲地带。他几乎得到一代人的一致吹捧,同时也得到了主流的默认。
消解崇高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以王朔的世俗来消解,将会长远地为这一代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结局很难逆料。
4、下海与下岗
1992年是真正改变中国市民生活的一年,这一年的"南巡"再一次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走向,又一次巧合的是这一代人走向社会也多半是在这一年前后。一入社会就面对着确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也再一次分化了这一代人。有的人依旧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有的人则早早进入商品社会,与上一代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几年之后下海的有赔有赚,但长了见识。另一个词又流行起来,下岗。对于这一代人来说,下岗似乎还不是个问题,但是几乎每个家庭都面对的这个问题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富悬殊所造成的心理落差。明白弱肉强食的道理比知道物竞天择更重要,因为前者现实而且残酷。
5、流行文化
电视是流行文化的万恶之源。流行文化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我们跟着电视走,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学电视中的生活--这是与八十年代之前最大的差别。追星,电游,蹦的,泡吧,夜生活,卡拉OK......当我们连头发的颜色都有了变化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接近新新人类。但这一代人不是新新人类,他们稍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中规中矩的一面。在流行文化面前,他们扮演一种尴尬的角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好在他们宽容。正是依靠他们越来越强大的话语权,流行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6、新科技时代
这一代人与所有中国人一道进入社会的转型期,也与大家一道逐渐适应飞速发展的生活。因为他们年轻,所以他们总是抢在潮流的前面,以至于许多新东西成为这一代人的标志。最有代表性的是通讯手段的改变,以前大家联系近的是依靠自行车,远的是靠写信,但在九十年代初,几乎所有城市人都操起了电话。当老先生老太太感慨现在的年轻人不写信的时候,他们自己也进入到了通讯时代。随后传呼机,手机,EMAIL,上网,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新的东西,就是快的东西,就是进步的东西。很简单很朴素的一个道理。这一代人在这种大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简洁的处事作风。
中古风格的风花雪月,慢节奏的人际关系,在这一代人手中慢慢化成陈年故事,让老人们把玩故事远去的世界索然无味,而更新一代人已经无暇去想这样的事了。他们更直接。
7、西方文化
可口可乐,麦当劳,一口流利的外语,越来越多的洋人。许多城市里假如刨去汉字招牌,你很难判断这是什么地方。我们越接近现代生活,就越会发现西方文化的无所不在。
而生活方式的接近不可避免地要把我们的思想拉向某一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们空谈西方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后来的这一些人是以一种生活的角度介入的。这一代人对西方认可的迹象不像上一代人那么迫切,但他们显然比上一代人更接近西方的本质。
与此同时,也有人不断地以一种说"不"的姿态出现,如果不是对他们只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金钱的道德观念上产生怀疑的话,那就只能认为他们无知。
8、足球与麻将。
足球本来是蓝领的爱好,却让中国所有人着迷,并以谈它为荣,而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无疑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柄--实际上与这一代人同龄的中国球星更多的是昭示着他们自己的命运。好笑的是这一代人尽管自称热爱足球却很少自己去踢,他们宁可把时间放在打麻将上面。内麻外足,成了这一代最个人化的娱乐。
9、消费。
上面说的一切都要以金钱为代价。正是这一代人把中国最传统的消费观给瓦解了。曾经被批判过的高消费被鼓励贷款所代替,今朝有酒今朝醉被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天堂上的见面所取代。而现在这个社会中消费的中坚无疑是这一代人,作为强势消费群体他们左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点。
10、事业。
消费与财富是成正比的。于是明目张胆地追求事业有成,就成了这一代人见面永远的主题。而这个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榜样被树立起来,早的像史玉柱,晚的像张朝阳;不能独立创业的还有那么多的高级白领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事业。跳槽,招聘,选择自己的位置,校正自己的方向成为每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事。
事业是否有成,这是一个标准。而这一代人也无意当中为未来提供了一种范式--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自由--前一代人所没有的自由,以后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自由。
11、另类与反叛最初听到的崔健已经人到中年了,但另类的旗帜还没有替换的可能;
反叛总是以一种温和的姿态出现,小心奕奕地保护着自己永远也丰满不起来的羽毛。最刺耳的声音,最强有力的声音在这一代人这里只是被软绵绵地传递着。一代人迅速地抢占主流文化的阵地,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就像他们不曾年轻过一样,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另类空间,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反叛精神,那么这一代人终究只能算是失败的一代。
主流文化永远诞生于最初的另类之中。没有反叛就没有创造。
12、世纪末
也难怪,这一代人处在的时代太鲜明了,发展得也太快了。更新一代人急于把跨世纪这样的词扛在自己肩上,他们吸收到的文化更有侵犯性,他们意欲创立的文化更有冲击性。于是这一代人和他们上一代人一样落寞地看着世纪之交,看着千年的逼近。
世纪末对所有人都有一种时间上的压迫感,不知道这一代人是否因此有了切肤之痛?
而这种世纪千年之交的宏大也许只有在若干年后才会看出它是如何刻骨铭心地影响了这一代人。
太近了,所有的记忆就会变得琐碎。有的拾不起来,有的不知如何捡拾,还有的拾起来却又难以判断,它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可以永远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吗?谁知道哪一个将在我们心中长久地存在下去,哪怕是十年?
这一代人正在三十而立或者逼近三十而立,再过十年,四十岁的时候,不惑的我们检点我们的过去的时候,这一段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会留得下什么?到时候一切都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生于70年代男生皮肤保养
下面是我简化的给男生的基楚保养步骤(我爸我哥都被我洗脑啦,偶回家还给老爸做facial呢,绝对不偷工减料,他蛮享受的啦),供大家参考吧(同学们啊,这几个步骤是偶精简又精简的,别再讨价还价啦):
1:早上用温水洗脸(晚上脸部不怎么出油的就不一定要用洗面乳)
2:剃须用剃须膏后,要拍上须后水(用无酒精/低酒精浓度的化妆水也行);用电动刀其实对皮肤不太好哦
2:擦眼霜 - 用绿豆大小一点,用无名指尖自内下眼角起-上眼皮-外眼角-下眼皮-内眼角轻轻按摩 (绝对不要用普通面霜代替眼霜!!!)
3:擦面霜(夏天可以用乳液清爽些) - 求您了,别把脸皮当抹布一样对待!温柔点,用手指肚轻轻从里往外,从下往上按摩.别忘记顺便抹,呃,擦脖子啦,一定是从下向上哦!!!擦脸前将珍珠大小的面霜(至于是大珍珠还是小珍珠,看你脸的size自己掌握吧,偶又不是千里眼)分别点于5点-额头,两颊,鼻子,和下巴,然后再轻轻按摩,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对脸皮的拉扯.
4:面霜如果是买的没有防晒功能的,再加上防晒霜(参考我上次的信,防晒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男生!!!!!!!!!!!!!!!!!!!!!!!!!!!!!)
5:晚上用温水洗脸,先打湿脸,把洗面乳在手里摩擦出泡沫,再按摩脸部,然后用温水洗掉(千万别用毛巾大力摩擦脸部!)
6:擦眼霜
7:擦精华液(28岁以上建议使用),可以只擦问题部位
8:面霜(也可以用晚霜evening cream,是面霜的一种)
够容易吧!养成习惯以后,每天花不了几分钟的!而受益却是终身的!
特殊保养包括:去角质-深层清洁面膜-保湿/抗皱等面膜-眼膜-按摩等等,自己一个星期做一次就好啦.想尝试的同学可以去隔壁某些班级留学啦,不必找郑老师写推荐信.
名词解释:
化妆水:toner (也有叫lotion的,总之是水状).一般是洗脸刮须后用,然后用精华液,然后用乳液或者面霜(使用顺序是分子从小往大啦)
眼霜/胶:eye cream/balm(比较滋润,一般晚上用;有的兼顾早晚), eye gel(白天用)
乳液/面霜:lotion/milk/cream
精华液:serum(精华液是高机能的保养品,一般有营养调理抗皱anti aging/anti wrinkle或者其他功能,需要的话,在面霜前使用)
面膜:facial mask
眼膜:eye mask
防晒霜:sun screen, sun block, sun protector etc.

70年代人的心灵史
  【1970年生】
  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参加过"红小兵";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上中学时赶上建国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看过《少林寺》后曾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喜欢巩俐而去看《红高粱》;如大学毕业。不少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在考研,个别有成就者被列入"跨世纪人才";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子的"黄金年龄",但总有那么一批人在充当"爱情守望者"的角色。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O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假如中学不留级,肯定是上大学第一批要交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话。最激动的是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在大学毕业后,工作跳槽3至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享受了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张海迪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信;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艺儿;今年28岁,不过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谈恋爱绰绰有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图书馆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尚不谙世事;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差不多现在都已退隐江湖;1988年左右。他们迷恋上,"霹雳舞";其中有人获奥林匹克什么奖,然后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红小兵"改叫"少先队员",上小学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开始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要是热爱文艺。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
  后70年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学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课本;80年代中国发生很大事情。尚不能对他们构成影响,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在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面前,开始接触"崔健";流行的"青春美文"纷纷倾倒他们面前的同时,喜欢"俏黄蓉"多于"傻郭靖",许多女孩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跟前面的人相比,他们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年轻也够让人羡慕的;他们是与唐
山大地震共同出现的;他们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所以今天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才那么火爆;他们其实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准下一代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了。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娟之类的书。这也累坏了家长,觉得现今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今年也该大学毕业了,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直到1992年,作为北京的孩子才第一次吃上"麦当劳";在大城市的迪厅或酒吧,总有那么几个爱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学校里好好念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出生,喝"可口可乐"是7O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犯时,请拨11O!"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侮。"扮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70年代人的歌曲
1.儿歌和儿时的歌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娃哈哈,娃哈哈, 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把歌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雀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劳动的快乐说不尽,劳动的创造最光荣。
*一首关于乒乓球的儿歌: 小小银球白又圆 / 专爱跳高和跳远/ 比赛场上传友谊/亚非拉美齐称赞
*一吕二赵三典威,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委
2.流行歌曲
1) 流行过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
《祖国的花朵》主题歌
<希望的田野上>
还有没有人记得谢丽斯和王洁石的歌,比如:外婆的澎湖湾
费翔-- 溜溜的她
李玲玉-- 女人爱潇洒, 男人爱漂亮...
迟志强- 手里捧着窝窝头
常宽 - 后来没有听过他的歌,却和朋友一起看过他的话剧,呵呵!
<让世界充满爱>
<妈妈的吻>
文章 - 春季晚会的那个?唱什么来着?
孟庭苇 - 她的歌是我的最爱…
张蔷旋风 - 她后来去澳洲了…
2)校园歌曲:
<台湾歌曲>-- 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外婆的澎湖碗>
<康定情歌>
...(待补充)
3) 日本歌曲
<聪明的一休> -- 各地各地
<血疑>
<排球女将>
<蔷葳海峡>
《铁臂阿童木》...(待补充)
4)电视剧/电影主题歌
<霍元甲><陈真>
《虾球传》的主题歌
有很多好的电视剧主题歌,只能大概写:
<篱笆墙的影子>
<便衣警察>
<带手铐的旅客>
...(待补充)
5)流行过的星
以下只列出部分港台歌手的名字:
李宗盛/童安格/潭泳麟/张国荣/ 邓丽君/张蔷/beyond -大地
蔡琴/草蜢/陈百强 -一生何求?
董文华 /凤飞飞 /费翔 / 方季惟
高胜美/高明骏 --还有人记得他俩吗?
高凌风 /姜育恒 /邝美云 --大美人
伊能静 -19岁的最后一天/庾澄庆
优客李林/赵传 -你很丑,你也不温柔
张雨生 -大海
张明敏 -我的中国心
罗大佑 -恋曲
罗文 /陈美玲,嫁给日本人了 --有点老
李谷一 / 李玲玉 /李娜
孟庭苇 那英
潘美辰 --我想有个家!!
齐豫 / 齐秦 -- 太多了不列举了.
千百惠 -当我想你的时候
裘海正 孙悦 屠洪刚 童安格
邰正宵 谭咏麟 王杰 韦唯 温兆伦 文章
吴倩莲 - 不紧绷的那个靓女
徐小凤 -- 该记得她的他吧!
3.摇滚其它
崔健/
西北风: 陈琳 - - 酒干倘卖无,黄土高坡, 小螺号
范琳琳/田震/屠洪刚

4.电影歌曲
婚誓<芦笙恋歌> / 童歌<长相思>
橘颂<屈原>> / 天问<屈原> / 颂歌<小刀会>
智斗<沙家浜> / 葬花<红楼梦> / 送别<城南旧事>
四季歌<马路天使> / 春天里<十字街头> / 多谢了<刘三姐>
红梅赞<江姐> / 绣红旗<江姐> / 楼台会<梁山伯与祝英台>
马兰花<马兰花> / 珊瑚颂/红灯颂<红珊瑚> / 我爱他<刘巧儿>
王老五<王老五> / 我来也<我来也> / 绣金匾<春天>
小铃铛<小铃铛> / 小燕子<护士日记> / 祝红军<红霞>
映山红<闪闪的红星> / 新年歌<压岁钱> / 北风吹<白毛女>
祖国颂<中国革命之歌> / 女儿歌<黄土地> / 送别歌<黄土地>
我的祖国<上甘岭> / 草原晨曲<草原晨曲> / 蝴蝶泉边<五朵金花>
金玉良缘<红楼梦> / 开路先锋<大路> / 青春闪光<女篮五号>
松花江上<东方红> / 天涯歌女<马路天使> / 万泉河水<红色娘子军>
英雄赞歌<英雄儿女> / 友谊之歌<冰上姐妹> / 莫负青春<莫负青春>
小小洞房<莫负青春> / 舞榭之歌<压岁钱> / 救亡之歌<压岁钱>
凤阳花鼓<大路> / 胜利秧歌<中国革命之歌> / 九九艳阳天<柳堡的故事>
打击侵略者<打击侵略者> / 花样的年华<长相思> / 御香飘渺曲<清宫秘史>
再苦也有边<农奴> / 五洲人民齐欢笑<江姐>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赤卫队> /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 / 盼东方出红日<白毛女>
铁道兵意志坚<激战无名川> / 缅桂花开十里香<神秘的旅伴>
一轮红日照胸间<龙江颂> / 安平山上彩虹现<奇袭白虎团>
草原儿女爱公社<草原儿女> / 什么水面打跟斗<刘三姐>
小曲好唱口难开<洪湖赤卫队> / 红军指向大渡河<大渡河>
红色娘子军连歌<红色娘子军> / 半山云彩半山雾<画中人>
今日痛饮庆功酒<智取威虎山> / 马铃儿响玉鸟唱<阿诗玛>
码头工人/苦力歌<聂耳> / 女跳水队员之歌<女跳水队员>
庆贺织女配牛郎<牛郎织女> / 青天一顶星星亮<创业>
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的花朵> / 谁不说俺家乡好<红日>
谁料皇榜中状元<女驸马> / 渔家姑娘在海边<海霞>
真金最喜烈火炼<海港> / 周总理您在哪里<春天>
正月里来是新春<烈火中永生> / 红星照我去战斗<闪闪的红星>
我把青春迎光明<红霞> / 春蚕到死丝不断<江姐>
江河万里起春风<金光大道> / 且把刑场变战场<杜鹃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冰山上的来客> /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红灯记> /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红灯记>
所有的漏洞都捕上<磐石湾> / 乌云遮不住艳阳天<艳阳天>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沂蒙颂> / 咱们的天咱们的地<金光大道>
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雷锋> / 海风阵阵愁煞人<红珊瑚>
蝶恋花<蝶恋花> / 四季美人<松花江上>
红星歌<闪闪的红星> /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
5.革命老歌
【长征组歌】 告别/ 突破封锁线/ 遵义会议放光辉/ 四渡赤水/ 飞越大渡河/ 过雪山草地 /到吴起镇/ 祝捷 /报喜 /大会师
【东方红】 / 东方红 /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 农友歌 / 秋收起义 / 西江月·井冈山 / 八月桂花遍地开 / 飞越大渡河 / 情深谊长 / 过雪山草地 / 七律·长征 / 松花江上 / 义勇军进行曲 / 到敌人后方去 / 游击队之歌 / 南泥湾 / 团结就是力量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 解放区的天 / 赞歌 /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工农兵联合起来 /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 会师歌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 保卫黄河 / 歌唱祖国 /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黄河大合唱
【样板戏】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 甘洒热血写春秋 / 家住安源 / 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 / 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 / 迎来春色换人间 / 临行喝妈一碗酒 /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智斗 / 仇恨入心要发芽 / 血债要用血来还 /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 斥敌 / 光辉照儿永向前 / 胸有朝阳 /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 共产党员
地道战 红梅赞 / 韶山颂 / 驼铃(送战友) /
演奏版 / 洗衣歌 / 三套车 / 喀秋莎 /
我要活 / 白毛女 / 北风吹 / 白毛女 / 卖报歌 /
驼铃 / 热血颂 / 珊瑚颂 /
南泥湾 / 祝酒歌 / 演奏版 / 绣金匾 /
毕业歌 / 草原 / 祖国颂 /
大路歌 / 盼红军 / 浏阳河 /
四季歌 / 演奏版 / 四季歌 / 民歌 / 送别 /
翻身道情 / 草原儿女 / 草原之夜 /
沂蒙小调 / 歌唱祖国(演奏) / 二月里来 /
我的祖国 / 红莓花开 / 夫妻识字 /
松花江上 / 英雄赞歌 / 草原赞歌 /
红太阳颂歌 / 联唱 / 闪闪的红星 / 说句心里话 /
乌苏里船歌 / 血染的风采 / 十五的月亮 /
妇女自由歌 / 为人民服务 / 解放军军歌 /
九九艳阳天 / 解放区的天 / 红梅花儿开 /
李双双小唱 / 游击队之歌 / 社会主义好 /
大刀进行曲 / 老房东查铺 / 田野静悄悄 / / 新四军军歌 / /
红太阳照边疆 / 毛主席派人来 / / 再见吧!妈妈 /
团结就是力量 / 我爱你,中国 / 义勇军进行曲 /
洪湖水浪打浪 / 小曲好唱口难开 / 我为祖国献石油 /
五洲人民齐欢笑 / 解放军占领南京 / 红色娘子军连歌 /
北京有个金太阳 / 太阳出来照四方 / 陕北一片新面貌 /
再见斯洛维安卡 / 在北京的金山上 / 学习雷锋好榜样 /
我们是黄河泰山 / 妈妈教我一支歌 / 社员都是向阳花 /
红星照我去战斗 / 人说山西好风光 / 我的家乡沂蒙山 /
唱支山歌给党听 / 谁不说俺家乡好 / 秦川五月好风光 /
我爱北京天安门 / 我们走在大路上 / 心想唱歌就唱歌 /
农奴翻身把歌唱 / 演奏版 / 重整河山待后生 /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打起手鼓唱起歌 / 山童版 / 歌唱二小放牛郎 /
教我如何不想他 / 我爱你,塞北的雪/
美丽的壮锦献给毛主席 / 星星和月亮在一起 /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 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我和我亲爱的祖国 /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 演奏 /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 /
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 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的恩情 /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 青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
----------
最后附上一首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做的歌词
于七十年代(青岛原创音乐网上的一首歌曲))
我生于七十年代 / 长到现在基本没受什么障碍
快三十的人了 / 依然觉得自己年轻又可爱
童年已经遥远 理想也快失败
冲双亲和所爱 / 怎么也得混个不赖
是继续徘徊还是实实在在
现在是不是到了小时侯的未来
我生于七十年代 / 听的都是大佑齐秦的磁带
没受到独生子女的优待 / 可知道兄弟姐妹的关怀
朋友忙的经常不在 / 一个人就容易无精打采
脑海里的网络时代 / 肚子里的汉堡生菜
都让自己不能等待
我生于七十年代
开始知道什么是恋爱 /可激情已慢慢不在
已经掌握了外面的世界 / 自己却无法超载
经常的感慨 莫名的悲哀 / 方向一直不太明白
我们这飘的一代

给俺的70年代-80年代记个流水帐
幼儿园的时候吃脊髓灰质炎免疫糖丸--老师拿个瓶子,下面一群的小朋友抢着要--甜的!还有颜色,红红绿绿的甚是好看。额于万军之中伸出小手领了粒蓝的--很是懊恼--想再要一粒红的,未果,难过了好多天,现如今了还想补上一颗
那时候小孩子胸口一人一条别针别好的手绢--有个鼻涕口水什么的老师伸手一抹就得--大人穿衣服有假领子,上班时候带袖套,冬天带个毛线织的围脖--这都是那个时代才有的东西,现在想起来可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啊。80年代的孩子怕是没眼福见了
那时俺妈去上海出差,带回来的都是大白兔奶糖、动物饼干、万年青饼干,俺那时候没觉悟--小朋友来了,只愿意饼干桶里分出一点点--就这还是强制执行的结果。那些动物饼干俺都不舍得吃--那叫一个栩栩如生,俺的第一节动物课就打那儿上的,都当玩具存着--后来都馊了--就这样俺还不舍的扔
上小学的时候,那时流行试验班,额妈心切,4岁就想让俺上学,去报名的时候刚说了个岁数就被赶了出来--挨到5岁去面试,现在还记的几个被问的弱智问题:“一个桌子四个角,砍掉一个还剩几个”“树上5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当年俺很弱--刷刷砍翻了老师听着四周的大人夸俺聪明还挺乐--后来知道那都应该是大人间的场面话罢了。反正俺比高玉宝幸运,面试pass了,5岁就进了学堂了,还是个5年制的试验班。
那时候小学里也没啥娱乐,弄点大米让俺妈用碎布缝个沙包,去学校就能吆喝上一群人玩丢沙包;带把小刀(大伙儿可还记得那时候的刀,两块铁皮子凑一起,真糙啊)就能去割地图;啥也没有就跟同学玩打架--那时候孩子挨了揍家长也不当个大事儿,搁现如今可就不能够了
还乱集东西,都一阵一阵的。什么冰棍杆、画片、火柴盒、养蚕、小蜗牛,玩的时候都挺疯,热情一过就全抛脑后去了--俺还记得俺那几条蚕就是饿太久了,俺妈看不过去眼给扔了--俺不管,打垃圾堆里捡回来接着饿--没处给它们弄桑叶啊,全让孩子们给摘秃了
课桌上的38线大伙可还记得--要不说中国孩子学识渊博--搁米国那儿,俺就不信他能想到用这么贴切的词来形容桌上那条细线。俺那会儿跟个男孩坐,没这档子事,坐俺旁边的小子和他同桌一整上自习的时候就跟那儿把胳膊肘较上劲了,那个丫头非常有女权意识--真真的是寸土不让啊!俺当时就对这两邻居的阶级斗争透着股热情,当时没闹明白他俩干仗要我跟那儿瞎起什么哄,临了岁数大了,明白了,那是羡慕那小子的艳福哪!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了个厘米cm,毫米mm,牛劲腾就上来了--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额连cm是什么都知道,多牛啊!现在想想,打那时候起额的崇洋媚外思想就已经不可救药了,要不怎么学个带字母的就兴奋成那糙行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70、80年代的扫盲课本,“上中下人口手,山河土田日月水火”,这是俺的第一课。俺4岁的时候是俺妈的小跟班,幼儿园去不了的时候就跟俺妈去她办公室,俺妈就把这本扫盲课本丢给俺,让俺消停消停。也不知道是谁教俺的,反正前面几句俺就会背了,还显呗给俺妈听,当时她特惊奇,就指着其中一个字让俺念,俺就傻眼了,俺妈当时就明白了--感情俺是当着唱山歌似的念的。这事儿跟了俺好久,算是俺的经典笑料。
七岁时俺家有了第一台电视机-飞跃牌的黑白14寸,俺当时一点都不兴奋,俺还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东哪。再后来明白怎么回事儿了,可乐坏了。那会儿没有电视报,想看个什么节目就得自己总结规律:动画片总是18:30,星期天早上8:30是该死的英语教学节目(好像叫跟我学,片头还有一架飞机降落的那个)。尼尔斯骑鹅、雷欧都是那时候看的。还有霍元甲,不过我对他不感冒--可能是赵倩男不够好看;看射雕的时候很搞笑,那时候小,又怕黑,梅超风一出来,我就躲到门口光听声音不敢看--害怕;到了第二部东邪西毒就更惨了,大伙儿还记得每15分钟出现一次的logo吧,一个鬼脸和一个骷髅头--还两眼冒烟--小时候特惧那个,家里又没人陪我看,害得我射雕没看完。再大点有重播的时候,家里又禁了我的电视,唉,直到去年买了一套vcd才补上这一课,看到梅大姐和骷髅的时候直乐当年的那个小小的我。
那会子找对象兴个儿,1米82特标准,也不知道俺打哪儿听来的,反正就记心里了,可又没记真--记个1米28,有天一量--整整的1米28--乐的当时就寻俺妈去了,给俺妈傻乐了好久,还总宣传,结果邻居几个阿姨也都稍带着知道了,搞得我很是没面子了一阵儿。顺带说一句,那会俺家住机关大院里,一水的小平房,房型也是一水的火柴盒结构,街坊邻居关系特好,大多是同事,夏天吃饭的时候家家搬个凉椅跟屋子外头吃,边吃大伙儿边吆喝,那场面现在想想感觉特温情。天热的时候,睡觉也跟屋子外头睡--别说空调,电风扇也少见啊--老爷儿们人手一把大蒲扇,边睡边聊。俺那会子爱和比俺大几岁的孩子玩,跟屋子外头睡觉时,天热,说好轮流扇扇子,一人100下,扇完就轮;几个大孩子老欺负俺,俺给打完扇,他们就装睡不理俺,可怜俺小小年纪,被剥削了无数次还不觉悟,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一边“85,86,87...”,印象中那帮孙子就从没给俺扇过。
呵呵,不过俺也有剥削人的时候,有一回吃葵花籽儿,俺觉得一粒一粒吃不爽,就一次剥个几粒一并吃,还觉得不爽,就找了个放风油精的塑料小盒子,抱了一堆葵花籽儿坐一旮旯儿慢慢剥;邻居一小女孩,比俺小,来找俺玩儿,俺就发动她跟俺一起剥--说好剥几粒就可以吃一粒--她也没意见,群众的力量就是大,一会儿俺就攒了一盒,然后分给她点,剩下的俺一仰脖子全给咪了,当时是挺爽。没曾想小姑娘回家把这事抖出来了,邻居几个孩子打那儿起总叫俺资本家--那会儿也不懂,光知道不是好词--羞愧了好几天;等上中学学剩余价值的时候,俺理解的特清晰--那可不,7岁就干过这事儿了,能不门儿清吗!
女孩子爱玩猴皮筋,小马过河、小蚂蚁、马兰花什么的。俺当时年纪在班上算小的,低年级的时候个儿也不高,女生也就批准俺跟着一起玩。那帮坏小子看着眼红,总来捣乱--嫉妒呗,俺就知道--那个时候治人很单纯的,搞阳谋不搞阴谋。总是当着大伙儿的面说“大家都不要跟××玩啦”,主要是看号召力,俺那时候是个小小人,除了学习好一无是处,结果老是被迫赶到女生那儿去玩猴皮筋--玩猴皮筋又不上路--总是连累同伙女生当猴皮筋的柱子。不过小孩儿不记仇,几张画片、香烟壳就可以彻底的扭转乾坤。记得一回有个小子带了个万花筒来学校,当时可是很稀罕的玩艺儿,结果那斯连着几天人气旺的不行,都巴结着他想多看两眼--小小孩子也是势利的,很会见风使舵。
在眼保健操时间作小动作的经历大家该都有吧,“第一节,揉睛明穴...”,早上第四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的开始时总会响起的音乐,大伙儿也总爱在那段时间作点小动作、说说悄悄话。俺就是个乐于此道者,总是爱在那会儿说几句俏皮话,惹惹周围的孩子发笑,为这挨过不少罚。记得俺们有个老师就特阴,轮到做操的是她的课,总是悄悄站后门那儿,把不老实的孩子一举擒获。不过次数多了,总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先是全班欢声笑语不断,然后突然安静下来,俺就知道--俺又被逮个正着了--等着挨训吧。还有一点特殊的记忆就是--那张眼保健操的指示图表上的女孩子,脸蛋特别的红
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流行什么样的书本,反正我上学那会儿男孩子是一水的绿军包,俺也背那个。可有一会就是这个军包出了点茬子。不知打哪儿流行起来的,爱往军包带子和面子上写些字、画些画。写什么的都有,算是个小文艺复兴,有点百花齐放的味道。俺当年很没品,写了个“忍”字,还画些星星,甭笑话--那时候俺识字不多,知道的图案也就那几个。有天俺们班主任搞三反五反,反的就是这军包上的伪后现代主义,结果俺班几乎所有的男生全部落网--书本被收、写检查、还要请家长,结果的结果--艺术的萌芽被扼杀,就连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人都人人自危。至于俺--俺又被逼向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靠近了一步--俺的军包换成了牛仔包
“营火烧起来了,营火烧起来了,我们围着营火...”,还有人记得这首歌吧,有一年学校在六一搞篝火晚会,每班派个代表上去点火。火炬很搞笑--就是根木棒顶上一个热水瓶的铝制圆盖,盖子里塞块浸了油的烂棉花。俺就是俺们班的火炬手--当时很荣光,一会儿就不荣光了--俺跟那儿东张西望排队领火炬的时候,俺们大队辅导员跑过来,说是校乐队的鼓手缺个给扛大鼓的,就把俺提溜去了,俺当时觉得委屈--俺要火炬,不要扛鼓--可俺们辅导员不由分说风风火火把鼓塞给俺就跑了,可怜俺抱着个鼓跟那个鼓手站一起,觉得他拿个鼓椎的样子比俺帅多了。还好俺们班主任有心找俺,把俺给救了回来,结果那次明目张胆的纵火经历成了俺一生唯一的一次,差点没误在那个辅导员的手上。
俺上小学那会儿,有年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知识竞赛热潮,什么“长江有多长”、“中国有多大”诸如此类的一堆不荤不素的问题;还有相关的书出版--“知识竞赛1000问解答”什么的,不知道大伙儿还有没有印象。二年级时候俺有幸代表俺们试验班参加智力竞赛,总共派了3个小战士,俺最小,兴奋的不行--太兴奋了,结果--唉,往下看吧。规则很简单--答对加分、答错倒扣分。比赛装置也很有意思,俺们校的几个老师给每组发了个拉绳的电灯炮--哪个组先亮的灯哪个组回答问题。同组的两个特牛,拉绳快,问题也答的好;俺拉绳倒是快,问题全答错了。比赛结果让人看着就乐:个人冠亚军被俺们这组两个大牛拿走了,团体俺们组最后一名--那两斯挣的分全给俺答错的题给糟践没了!至今还记得被俺答错的一道题:“中国最大的高原是哪儿”--俺腾得拉了绳报了个“西藏高原”,faint,是青藏啊
俺小时候家里还关心俺学习,常提前给俺加点餐--记得上乘法前一阵,俺妈让俺记“正负得负,负负得正”,俺记得真真的。临了数学终于上到乘法了,俺那个兴奋啊--俺可是口诀都知道啊--结果老师写了个“(-2)+(-3)=(-5)”,俺就迷糊了--不是负负得正吗,这,这怎么回事!还好当时没勇敢的站起来指出老师的错误,要不她非屠戮了俺这个小兔崽子不可
俺的小学经历丰富,一到四年级在一实验小学念的,后来搬家了,给俺转了学,五年制变了六年制--白耽误俺一年;在新小学呆了一年,俺家又搬了,结果俺又换了个离家近的学校。还好写简历的时候不用写小学,要不可得费俺不少墨水。那会儿转校可不象现在,说转也就转了,赞助费什么一概没有;要都跟现在似的,只怕俺就的得成失学救助对象了。转学多了,坏处没什么,好处一大把--上初中的时候,俺的校友那个多啊,给别人瞧着直纳闷--这斯怎么跟谁都认识!俺还有档子事一直有点不好意思,第二次转学的时候要参加那个学校的分班考试,总共连我就三个孩子,另外那俩是兄妹--新疆转过来的--俺忘了带橡皮了,看看那俩一块橡皮用的欢,俺就借过来使使,就这么着,仨人一块橡皮用到考试结束,俺觉得挺easy,得意的收拾东西就跟外头奔--唉唉唉--都到教室门外头了,后面那个当哥的把俺叫住了--那会儿也不兴看见偶像要签名啊,俺挺惊诧--“你,你橡皮还没还我呢”,当时我给臊的,都不知道校门在哪儿了--后来在学校里看见那兄妹俩还总觉的挺没面子。唉,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君声丽影,齐唱秦歌!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