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以我血荐轩辕



60年代前后,不管心中藏有多少委屈,人们都很少抱怨。他们更愿意忘掉自己,为社会服务。那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人人心中飘荡着春风,愿为祖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主持人陈晓楠:蒋南翔说,教育有两种教法。一种是尽可能给学生们充足的养分,拼命灌输,一种是教给他们思考方法和实验技巧,提高能力。他把头一种教法称为"给面包",第二种方法是"给猎枪"。蒋南翔说:给面包,管一时;给猎枪,管一生。于是1958年,他请原清华工学院院长施嘉炀带队,把水利水电系师生发到了北京密云水库工地。



〖毛泽东观看密云水库沙盘的照片。

1958年,毛泽东在"大跃进"狂潮中聚拢视线,落在密云水库沙盘上。周恩来委托清华水利系张光斗教授全权负责质量,防止浮夸风危及水库质量。



【采访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教授梅祖彦,梅贻琦之子—

密云水库是坐落在白河上面,还有一条河叫"潮河",两条河并在一起叫"潮白河",从天津入海。潮白河以前泛滥成祸,淹没土地,所以修密云水库,第一是防洪。近些年因为整个华北的水利治理得比较好了,所以密云水库的防洪任务--当然现在还有--不过现在密云水库的作用是水。当年,河北和北京20万民工以及1万名解放军、各行各业的干部、包括清华在内的工程师,都曾参加大会战。人们用忘我精神,不顾生活和工作条件的艰苦,甚至不计报酬。1960年,"大跃进"带给中国一片哀鸿,却给北京留下一碗清水,至今荫福子孙。



这位百岁高龄的施嘉炀教授一定记得,那是一个撒满阳光的时代。

这是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他的建设,依然是发展国人体育。国人注定缺少体育器械和场地,他就编写了将近100套徒手操。

这是高士其博士,半个世纪前在清华山坡上住了8年帐篷的童子军。他用变型的手,写下无数科普著作,成为旷世罕见的社会典范。

这是吴有训博士,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1950年,吴博士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物理所所长。任窗外风云飘荡,吴有训却步步为营,以强大的清华班底,追寻着强国梦。他首先设立"地球物理所",所长是赵九章。紧接着创设"中科院仪器馆",选中王大珩。随后,吴有训调陈芳允进京,不失时机地筹建"电子所"。可以说,缺少赵九章、王大珩、陈芳允3人的任何一个,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便上不了天。在密而不宣的建设中,吴有训和他的清华弟子们彪炳千秋。



【主持人陈晓楠:清朝有位大书法家大篆刻家叫"邓士如"。邓士如一生从事教育,曾任安徽教育司长。他的儿子叫"邓以蛰",是清华美术史教授,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而邓以蛰的儿子可了不得,他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总体理论设计师,人称"两弹元勋"。1940年,日军庆祝沦陷中国,强令北京学生游行,邓稼先把游行彩旗踩在脚下,招来杀身之祸。



〖轮船汽笛声。

邓以蛰要儿子逃离北京,奔向大后方,并叮嘱17岁的儿子,为了祖国强盛,你要立志学科学,将来报效国家。邓稼先穿过层层封锁线,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投入吴有训门下。24岁时,邓稼先奔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原子核物理,仅用两年时间便拿下博士学位。1950年,邓稼先回国,供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被同样是清华毕业的钱三强所长戏称为"娃娃博士"。



【采访邓稼先太太许鹿希—

1958年8月,突然有一天钱三强先生把邓稼先叫到他办公室,用了一个哑谜,就是"国家要放个大炮仗,让你去作这个工作,怎么样"。就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邓稼先听了心里一咯噔。后来他那天晚上就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他不知道,他不能说。我说,你调什么地方去给我一个信箱,我们好联系好通信呀。他说,信箱也不行,没法通信。我说,你干什么工作去?他说,也不能说。从家庭生活中消失后,邓稼先秘密担任国防部第2机械部第9研究院理论部主任,负责指挥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



这是杨武之留美前的一张照片。1929年,大数学家杨武之博士加盟清华,也把大儿子杨振宁带进清华历史。30年代,杨家住在清华西院,与邓以蛰比邻而居,杨振宁童年时代便与邓稼先结成兄弟。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夺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武之抱着虚弱之躯,飞往日内瓦。他给杨振宁夫妇写下两句诗:"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想拦住蒋介石向儿子伸去的欢迎之手,把他拉到毛泽东身边。杨振宁和李政道自西南联大去美国,拿的是旧政府的护照。杨武之梦想他们能看清世界大势,便介绍新中国的新事物。他说,尽管教授待遇比清华时代差远了,但下层人民的生活却改善显著,而这,正是革命的一个目的。



杨振宁享誉世界,邓稼先却消失了,他已隐身在四川绵阳试验基地的一排排帐篷之中。然而,1959年6月,苏联宣布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而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他们讥讽说,离开苏联,中共"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为了争这口气,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命名为"596","59年6月"的意思。



【采访前国防部第2机械部副部长刘杰—

当时,我请王淦昌先生到我的办公室来谈话。说请王先生来有一件很重要的工作,请他来担当,请他考虑,这就是参加原子弹的研制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向他宣布了中央的决定,请他来考虑,他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铿锵有力地说:"愿意以身许国。"1961年,一大批清华校友先后秘密加盟研制。于是,留美归来的王淦昌、留英归来的彭桓武、留美归来的郭永怀从地平线上消失了17年。



【采访王德基,王淦昌之子—

我父亲去了哪里我们全家都不知道,也再没见过他,他的名字也改成"王京"--我和父亲通信就是用这个名字--所以我妈妈说,你爸爸调到信筒里了。王淦昌,这位甘愿以身许国的科学家,决定豁出老命,与美英苏法一争高低。他始终不能忘记的是,1926年三一八惨案那天晚上,清华物理系主任叶企孙那番悲愤至深的话: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般的强盛,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敢欺侮我们?



【主持人陈晓楠:1964年,杨振宁最终没去台湾,而是加入了美国籍。年底,杨武之带着家人,手拉手沿深圳罗湖路轨桥,向香港走去,第4次去见杨振宁。就在这座桥上,杨武之想起27年前也曾从这里经过,为的是逃难,绕道香港和越南,去西南联大报到。而此时,虽然自己已老态龙钟,但邓以蜇的儿子搞出了原子弹,自己的儿子夺得了诺贝尔奖,而且没有去台湾。为此,老人家感到死而无憾。



1971年,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去看望邓稼先,回忆少年时光,甚至在路边玩起童年的弹球游戏。当杨振宁获悉中国是在没有任何一位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造出的原子弹和氢弹,受到极大震撼,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洗面,以镇定情绪。晚辈成就乾坤,父辈瞑目以息。1973年,大美学家邓以蜇向儿子投去最后一瞥,告别人间。10天后,大数学家杨武之与世长辞,伴友西行。



1986年5月,《解放军报》第一次向全世界公布,核工业部第9研究院院长邓稼先,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主持者。两个月后,邓稼先全身大出血,不幸病逝,享年62岁。缅怀与自己同样生长在清华、同属"西南联大物理系四杰"的好兄弟,杨振宁心事浩茫。



【主持人陈晓楠:邓稼先去世前,中国一共进行过32次核试验,其中一半由邓稼先主持。杨振宁后来曾评价说: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和仰慕他的人都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算少;而邓稼先却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他真诚坦白,一生都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杨振宁还曾写道—

我有幸参加香港回归盛典,看国旗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冉冉上升;父亲如能目睹象征民族复兴的仪式,一定比我还要激动;对这一天终会到来,父亲始终是乐观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儿子会躬逢这一历史性盛典,否则他会改写陆游的名句:"国耻尽雪欢庆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好长的帖子啊~~~~
水岸//
你是一滩清亮的溪水
      欢快地流向远方我是岸边险峻的山峰
                                   默默凝望着你远去的身影
文化大革命



1965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几天后,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承认中国有"个人崇拜",而且需要有更多的崇拜。自3年前开始,中共内部对"大跃进"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大的分歧,毛泽东不得不依靠个人权威,维护自己的意志。但他并不直接打击政治对手,而是拿北京副市长吴晗开刀。



【主持人陈晓楠:吴晗首先是大历史学家,其次是大文学家,再其次才是北京副市长。1931年,吴晗以语文和英语双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历史系,1940年出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建国后由清华历史系主任升任文学院院长。实际上,吴晗是在清华校友胡乔木和京剧大师马连良再三要求下,才勉强去写海瑞文章。不成想,这些碍于朋友面子写出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1965年冬天,姚文元批判京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经毛泽东3遍审阅定夺,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以捕风捉影的方式,说这出戏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反映,是一株毒草。1966年初,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展成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的全面"揭盖子",众多文艺作品被指控为"毒草",吴晗和一大批学术名流遭到空前批判。为了遏止学术批判中恶性膨胀的左倾倾向,北京市长彭真起草通过了《二月提纲》,旨在恢复和发展正常的学术讨论。但毛泽东与康生和江青3次谈话,严厉指责彭真混淆阶级界限,不分是非。他强调说,如果中央作坏事,就号召地方造反,这就叫"文化大革命"。



那段时间,清华园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它依然地处远郊,但却人心浮动。为了遏制动乱,刘少奇派去工作组,却被清华学生领袖蒯大富造了反。刘少奇夫妇完全没有意识到,向清华派驻工作组,竟是授人以柄,招致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1966年5月16号,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说,中央和各省各市各自治区有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代表人。这些人,有些被识破,有些没被识破,他们像赫鲁晓夫一样,睡在我们旁边,被培养成接班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会夺取政权,而学术界、教育界、新闻界、文艺界、出版界的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中,***正面临着异常危险,大家要高举文化大革命的旗帜,彻底揭露反动学术权威的资产阶级立场。



面对事实上已经瘫痪的局面,高教部宣布,停止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的招收工作。既然是炮打权威,高教部长兼清华校长蒋南翔,应该首当其冲。蒋南翔延安时期便反对用运动方式"审干",被刘少奇严厉处置。此时,一直对蒋南翔抱有成见的刘少奇本人,已大祸临头。被蒯大富蔑称为"蒋老头"的蒋南翔,也难逃厄运。



8月4号,受毛泽东委托,周恩来在清华万人大会上发表演讲,宣布蒋南翔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王光美的清华工作组犯了严重错误。于是,清华红卫兵拉倒二校门,并在二校门被摧毁的地方建起全国第一座大型毛泽东塑像。林彪有名的"四个伟大"题词,正是为当时树立在此的那座塑像所题。



在丧失理智的岁月里,吴晗被迫跪在庭院当中,让炙热的阳光烤射,年轻人把晒得滚烫的沙子倒进他的领口。



【采访吴晗之侄女吴萍—

有一次(廖沫沙)看他回来,看到他从裤腿里滴血,裤子都湿透了,血迹斑斑。他说你挨打了?他点点头。说他们打得很重?他这样摇摇头,没几天就死了。后来廖沫沙跟我说,这次打得很重,估计是内伤,说他不交代。我现在也搞不清是谁告诉我的,4个棒小伙儿,站在4个角儿,你要不交代,就这么推来搡去。他一个老头,你想想,筋骨再好也受不起这种拳打脚踢。(哽咽不下)后来我妈告诉我的,因为我妈咽不下这口气。也是别人告诉的,说他连吐血带流血,出了1000CC,好人才有多少血呵!连流带吐,就等于血都喷了。



吴晗才华横溢,远近遐迩,以演讲时旗帜鲜明和言词激烈而著称。听众不仅挤满会场,而且连窗口和窗外树杈上都坐满了人。1942年,孔祥熙用飞机从香港运回几只狗,而许多文化名流却因为上不了飞机而陷落港岛,吴晗义愤填膺,说"南宋灭亡前有个蟋蟀宰相,今天有个飞狗院长"。那时,闻一多教授的外号是"狮子",吴晗教授的外号是"老虎"。今天我们无法理解,面对这样一位慈祥温软的老人,怎么可能下得去那样的毒手。文革中,吴晗全家人先后惨死,无一幸免。



1984年,一切风平浪静,人们在清华工字厅和西校门之间的近春园遗址,建起这座"晗亭"。从晗亭望去,可见朱自清教授的荷塘月色亭。每逢月上东山,清华人可以在这里,听"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在淡淡的清风中,可以忘掉那段疯狂的岁月。



【主持人陈晓楠:1967年初,蒯大富率清华井冈山兵团"智擒王光美",轰动全国。他们诈称刘平平被车轧断腿,需要截肢,把刘少奇夫妇骗到医院,然后把王光美绑架到清华批斗。蒯大富曾得意地宣称:"为革命造谣是光荣的!"也就是从那时起,蒯大富把"打倒刘少奇"的口号率先推向了全国。



1967年4月10号,仿佛是红卫兵的节日。那一天,在蒯大富主持下,清华造反派召开30万人大会,批斗王光美。他们强迫王光美穿上资产阶级的旗袍和高跟鞋,戴上乒乓球串成的项链,极尽羞辱之能事。除了王光美,他们还把彭真、薄一波、陆定一、蒋南翔300人押来陪斗,创造了文革批斗会的规模第一。



8月5号再行批斗,康生太太曹轶欧担当指挥,毛泽东夫妇派女儿李讷亲临现场观察。刘少奇被打得鼻青脸肿,一只鞋被踩掉,双臂被反扭着,向巨幅漫画上的红卫兵鞠躬请罪。为了铭记那段历史,好让历史不再在未来重演,让我们重放一下这段镜头,看一看刘少奇那复杂的眼神。

〖音乐。

老革命如此,读书人更难。

清华早期毕业生吴文藻,是大社会学家。文革中,吴文藻和太太冰心同样受到人格侮辱。红卫兵命令吴文藻脱下皮鞋,用鞋带挂在脖子上去打扫厕所。他们要吴先生交代,早年他在驻日代表团政治组干过什么勾当。年轻人不曾知道,那时候大家研讨毛泽东著作,全部是在东京吴文藻家进行,吴文藻为此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不过,吴文藻和冰心是那种坚信邪恶势力绝对长不了的人,因此他们从未想到过自杀,终于互慰互勉,度过了那个残暴而荒唐的年代。



文革中最想得开的,要算钱钟书和杨绛夫妇。钱钟书曾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为之耗费了大量心血,杨绛那时在清华外文系教书。但文化大革命中,这对清华老学人同样在劫难逃。在揪斗中,钱钟书的头发被剃出纵横两道,成了十字怪兽,杨绛看了好笑,立即给丈夫抹掉十字,剔成和尚头,两人统统哈哈大笑。那时候,钱钟书在科学院文学所,杨绛在外文所,两人各自精心制作一块牌子,用毛笔工整地写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每天上班,他们就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欣赏。在这对真正的才子佳人看来,眼前的一切不过是场闹剧,根本不值得认真。



这是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荪留下的一张旧照片。他心系抗战,率众慰问。叶教授身边的这位学生叫"熊大缜",是第一个生产出红外线敏感粗制胶卷的中国人。这位学生爱国心切,给八路军吕正操带去一批干电池和电阻电容,却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用乱石砸死。文革中,造反派旧事重提,说叶企荪是幕后特务。叶教授遭到逮捕,用他写物理论文的手,整天写着这些交代材料。监狱生活使这位中国物理学的一代宗师染上重病。当他再也承受不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而去逝时,怨案仍未平反。



1972年冬天,清华数学系创始人杨武之已是弥留之际。他记不清家住何处,一想事便是西南联大,一闭眼就是清华西院,想起曾在那里搭建凉棚。然而,杨武之哪里知道,文革中的清华园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幽雅的二校门不见了,就连1929年国学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树立的纪念碑也被红卫兵砸掉。



现在荧屏上这块碑,是80年代重树。而大师之墓,原在清华园,1960年清华扩建,王国维2子王高明迁葬。王高明在文革中死去,从此再没人知道墓在何方。



【主持人陈晓楠:1967年,蒯大富的清华井冈山兵团分裂,分化出贾春旺的"清华四一四井冈山兵团"。1968年,蒯大富指挥井冈山兵团,掀起"百日大武斗",把贾春旺分割围困在清华各个建筑之中,致使武斗剧烈升级。蒯大富没有想到,这时他作茧自缚,迅速滑向毁灭的边缘。



1968年夏天,毛泽东不再"作壁上观"。他从北京各大工厂选派3万工人,组成"工宣队",让他们手拿红宝书,徒手进入清华,立即结束武斗。工人们拆除校内据点,把被围困了100天的"清华四一四井冈山兵团"送达安全地带。但蒯大富拒绝放下武器,相反还向工人投掷石块,用大刀和长矛砍杀,从楼上扔下自制手榴弹。他们竟当场打死5名工宣队员,打伤700多名。随后,蒯大富开车向昌平逃去。



听到消息,毛泽东勃然大怒,决定在人民大会堂召见造反派领袖。这一次,他没再把蒯大富当作英雄欢迎,而是对他胡乱施暴表示气愤和失望。他警告说,如果有谁继续反对解放军,跟解放军打仗,那便是犯罪,要坚决消灭之!会见从夜晚延续到清晨,接着又推迟到上午,蒯大富终于表示,执行毛主席指示,无条件投降。



【主持人陈晓楠:回顾文革往事,杨绛写下了《干校六记》。钱钟书在为太太作序时,说文革应该有3种"羞耻感"。一种是受迫害者感到的羞耻,一种是文革打手应该感到的羞耻,一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应该感到的羞耻。而今天,我们感觉到的大多是第一种羞耻,打手和旁观者的羞耻感并不多见。尽管这是我们民族的缺陷,但那段历史毕竟已经过去。
水木清华原来是这样的来由,长见识啦~~
看文字太累,访谈节目更精彩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
夺回失去的岁月



一切如过眼烟云,烟消云散。11年前被夺了权的蒋南翔校长从监狱出来,但却离开清华,出任教育部长。在他极力推荐下,邓小平把在清华拨乱反正的担子交给文革中同样惨遭迫害的刘达。1977年春天,刘达进驻清华。1年后,被蒋南翔任命为清华校长。



【主持人陈晓楠:但刘达校长看到的,已不是梅贻琦和蒋南翔时代的水木清华,而是遭到残暴破坏的烂摊子。工字厅东山上的荷塘月色亭,依然保留着朱自清的手迹,因为他是毛泽东钦定的民族英雄。但工字厅楹联横匾被当成"四旧"取缔,门廊也用青砖砌死......那时候,这块清华的发祥地,景色一片荒凉。



刘达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想尽量恢复清华旧貌,但许多事物已无法挽回。阴照镛亲书的那幅工字厅楹联遍寻不见,可能早已化为灰烬,只好根据零散照片摹写仿制。而30年代那些挂满楼面的爬山虎,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到连根铲除。



1977年,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太太病逝,冯友兰在挽联中写道:"海阔天空我自飞。"但他真能感到"海阔天空"吗?3年前,他出任臭名昭著的梁效写作组顾问,搞得梁漱瞑教授再不想理他。梁效是北大清华"两校"谐音,文革中是御用班子,主要任务是批林批孔。大儒冯友兰批判至圣先师孔丘,自然会引起其他大儒的愤怒,为其余生留下浓重的阴影。而此时,大学者们年势已高,冯友兰内心深处便萌发出另一种悲哀,他曾用"家藏万罐,膝下无儿"形容传统文化的青黄不接。



此时,另一位清华故人猝然离世,他就是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不久前,他的前任叶企孙带着文革冤屈死去,追悼会上,吴有训还曾为叶教授仍未平反而勃然大怒,拂袖而走。这是一代人的黄昏,逝者如斯。



【采访香港《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唐斯复,陈岱孙之外甥女—

那时候北大和清华的干校都在江西鲤鱼洲,也曾经叫他(陈岱孙)去,那时候他已经70岁了。他给我们一个条儿,让我们给他买一个狗皮褥子和一双翻毛皮鞋,而且写了遗嘱。他怕他是回不来了。结果,学校又改变主意了,不让他去了。那时候经济系--那时还没有经济学院--让他先去大兴县魏善庄收割麦子。他就跟他们去了,是短期的,好像还照顾他,让他打捆。那也是相当累的,他1米80的个子,弯下腰打捆。后来,又到了轧钢厂。情况慢慢好一点了,礼拜六就可以回来了,我们就去那边接他。



陈岱孙原是清华法学院院长。但他翻身之日,恰是工农兵学员遭歧视之始。陈先生说,这样对他们不公平,他们是文革受害者,我来给他们上课!



1974年,照片上的这名青年,以"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清华土木工程系。在一次"开门办学"的劳动中,他一抡锤子,便被木工师傅看出,他曾做过很长时间的木匠。实际上,他一提笔解数学题,清华教授也一定看出来了,这小子没上过中学。只不过是,教授们没有直言。他就是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采访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实际上到清华之前,我的学历背景也就是小学6年级。上了工农兵学员之后毕业了,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发奋自强。实际上,这就应和了清华的校训,也就是"自强不息"。所以我就当了清华第一批硕士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硕士生,我的导师是龙驭球教授。现在龙驭球先生是院士。后来学校问我,愿意不愿意继续跟着龙先生作他的博士。我也不想去别的地方,确实是想多学点东西,想有所作为,作更大的贡献。那么我就留校了,继续跟着龙先生,读博士。又读了几年博士,所以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却是清华给了他另一种人生。



与袁教授相比,符松要幸运得多。他是1978年入学,正宗的清华机械系学生,而且第2年便首批公派,去英国续读本科。13年前,符松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回母校清华效力。这种求学道路,又与清华前辈,别无二致。



这是清华1977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纪念品,一块最不起眼的石阶,承受着后人的步伐。清华园里,各届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礼品多是石碑形式出现,惟独77级毕业生自比铺路石。这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期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们发誓夺回失去的岁月,但岁月毕竟已匆匆流逝。那时,"夺回失去的岁月"更是老学者的心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钱钟书逃会逃出了名。借口是"有病",其实是舍不得时间。为了夺回光阴,这位老清华闭门自守,整天泡在学问之中。1979年,清华恢复建立"应用数学系",那正是华罗庚先生在清华执教时的理想。1979年之前,历届校长都曾试图改造清华荒岛,但都限于主客观条件而未能成全。但1979年之后,荒岛终于在刘达校长手中复苏滋长。现在,这里鱼池、假山、瀑布、草坪,咸丰皇帝当年居住在此的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这块碑,你完全看不出100多年前它曾被英法联军烧毁。但此刻,它已旧貌变新颜。



【主持人陈晓楠:刘达进驻清华时,曾带来10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其中一半儿是局级官员。大家齐心协力,迅速恢复了清华秩序。但刘达校长敏锐地发现,恢复清华好说,建设清华难办。每每谈到建设,他的百人工作组总与清华师生发生摩擦。于是他决定,调走工作组,让清华自己管理清华。刘达很快意识到,自己和清华同样毫无渊源。自己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学生,从40年代末开始,他先后执掌过4所大学,但唯独与清华无缘。



【采访原中共清华委员会副书记李传信—

文化大革命以后,如果没有中央派刘达到清华来工作,没有清华的今天。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作用别人是很难代替的。我自己想想看,他作了3件重要的事。第1件事情就是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第2件事就是,依靠清华内部的力量办清华。第3件事情就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于新时期学校的格局,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983年,刘达认为自己这个外来人已经完成了在清华的历史使命,他推荐电机系教授高景德继任,续上了蒋南翔时代清华自治的传统。在高景德校长治下,梁思成留下的建筑系升级为"建筑学院",并恢复中文系。1986年,清华远见卓识,以今天看来廉价的资金,买地649亩,为未来发展预留下巨大空间。



1984年,蒋南翔心脏病发作,不得不住进医院,在病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4年。他褪去所有官僚道具,还原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然而,人间大喜大悲,都因为岁月苍老而显得过于沉重。蒋南翔在悲喜中,欢笑或哭泣。

1985年,华罗庚去日本讲学。这是他讲学时的一张彩色图片,却是最后一幅生命写照。10分钟后,华罗庚突然仰倒,被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夺去生命。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4位清华校友联名给邓小平写信,痛陈发展高科技的迫切必须,中国高科技发展规划由此发端,史称"863计划"。



仅此1个月后,67岁的韦君宜脑溢血,几乎丧失全部活动能力。蒋南翔获悉后,老泪长流,连声说:"我害了小韦。"蒋南翔说的不仅是韦君宜,还包括韦毓梅。两韦均是清华哲学系女生,由蒋南翔介绍加入***。韦君宜后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革中惨遭迫害,留下致命病根。韦毓梅是上海教育局长,文革中不堪凌辱,跳楼自尽。当所有这一切成为往事,清华重又朝气蓬勃,这使得蒋南翔获得莫大安慰。



1988年,72岁的蒋南翔陷入昏迷,他曾叮嘱说,我一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把我那笔小小的存款交给清华,用作奖学金。  
无阻我飞扬



1988年,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提出"清华学派",说清华学派的特点是:第一,既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主持人陈晓楠:王瑶是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的研究生。十分有意思的是,30年代前后的师生继承关系,既包括继承和翻新先生的知识体系,也包括自然不自然地学会先生的做派和生活习惯。所以,王先生不仅继承了朱自清的学问,也继承了他的大烟斗,当然也要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有过的"清华学派"的意思。



不仅是朱自清和王瑶,原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也有意整理出一个"清华学派"的想法。但除此3位大师,再也没有人响应。理由是,清华90年,莘莘学子万千,大家各有各的思想路数,从没有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学派"。你很难说清楚,那位写出《同桌的你》的流行音乐家高晓松,和近年来致力于反对伪科学的何祚庥,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唯一例证是,他们都曾在清华园中工作或生活过。



您看到的这位清华女学生,名叫"伏明霞",全世界闻名的奥运冠军。她是在光荣退役后进入的清华,她会不会属于清华学派,恐怕不问自知。



这里是清华西校门,10多年前,物理系毕业生宋朝弟曾在这里奋斗,从小业主生长成科利华集团的董事长。他是企业家,当然也不属于清华学派。



【采访科利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朝弟—

清华这几年对我人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时期。因为我在清华是读研究生,正好是既接触学校又接触社会的这么一个转型期。对我来说做硕士--我可以这么讲,我对大学,我的大学在科大,是一种年轻人的留恋,因为哪个时候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但是后来在清华读研究生是给我一种社会的锻炼,使我真正觉得有力量了。宋朝弟迷信量子理论,因此他宣传发行《学习的革命》,根本不以出版社的既往经验为限。他要投资1亿,流水1亿,让国人瞠目结舌。



搜狐网站,中国人耳熟能详。是它把"风险投资"这个既商业又科技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它的主人是张朝阳博士,198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



【采访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

我们这代人是1981年入校的,全是在当时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全国上下都在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成长起来的,把念书不只是当成获取教育,求得一份工作,根本不是这么务实的一种想法,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念书,念好物理,念好数学,就能探索自然界奥秘,这是人生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特别崇高的追求。



张朝阳上学的时候,清华最火热的口号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都有用,但却只属于80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除了音乐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清华还出炉一大批职业政治家。而且为数众多,不亚于党校,公安部长贾春旺就是其中的一位。贾春旺是60年代清华工程物理系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后,曾任共青团清华委员会书记,直到80年代前后才离开清华。



1984年,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回到他熟悉的清华园,去拜会老同学倪振伟,动员他投身创业,把清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于是,已在清华教书26年的倪振伟成为中关村第一位投身商海的教授,公司的名字是"海华",意思是"海淀和清华",地点设在清华照澜院居委会。1987年,教育部规定,在校教师不准办公司,倪教授要么让清华接管海华,要么带走海华与清华脱钩。倪教授选择了后者。



【采访海华集团董事长倪振伟—

从1992年开始,我们又转向信息服务,当时主要是搞寻呼业,就觉得清华这些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作真正贡献,一定要跨出去一步,是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要为社会服务。



在清华历史上,几乎人人不相同。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记忆,但丰富中又延续着一线共通。在清华,人人有一段飘扬过海的历史。在闻一多召唤下,梁实秋改变留守的想法,赴美留学。这位被鲁迅指控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人,置装之余,还特制一面1丈长的绸缎国旗。理由是,我爱这个国家。



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对学生的嘱托是,"为正义而申言",而直抒诤言也是张先生自己的终生信条。因此,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这位为这个国家命名的人,被打入冷宫。实际上,50年代之前,清华并不因为主流趋导而放弃各自的世界观,这与清华园的自由空气息息相关。在这种自由的宽松环境中,破格事件便屡屡发生。



王力是大语言学家,他引进西方科学技巧,弥补中国传统语音研究的巨大空白,并全面超越了前辈。但当他被清华国学院发现时,根本不具备入学条件。



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华罗庚,情况也是如此,华罗庚不过是南方杂货店里的小店员。然而,清华不拘一格,为中国数学界造出一颗耀眼的明星。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外文系,吴晗1930年报考清华历史系,一个数学成绩是15分,一个是0分,但他们中文和英文成绩奇高,吴晗竟是两个满分。但罗家伦校长仍然大笔一挥,将他们破格录取。



清华园最初只在工字厅周边,面积不及一个小型地主。但清华具有扩张性,这种特性在梅贻琦和蒋南祥身上看得极为明白。抗战胜利后,清华从昆明复校,如果不是何思远市长阻挠,梅校长要把整个圆明园纳入清华。而蒋校长向南向东极度拓展,使清华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学校。



【主持人陈晓楠:清华问世于1911年,当时的校长是唐国安。唐校长举荐在外务部供职的侄子唐彝,让他来清华教英文。唐彝后来作了清华庶务长,把校园治理得井井有条。1923年,唐彝也推荐自己的侄子唐贯方来清华,唐贯方便在清华图书馆里干了70多年。唐家祖孙3代,敬业以求,全部终老清华。像这样的上阵父子兵,清华史上比比皆是。



父子同爱清华,最早的还有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和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同为佳话的还有大美学家邓以蛰和核武器专家邓稼先。与邓家比邻而居的是,大数学家杨武之和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感人至深。此外,还有大哲学家冯友兰和作家冯钟璞。他们都曾把好梦寄放在清华。



大戏剧家曹禺逝世前4个月,已丧失记忆力,但他清晰地向这个世界说: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



1947年,湖南少年朱镕基考入清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同学们普遍知道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学生会主席,而且因为他酷爱京剧,能拉会唱。199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镕基兼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深情地写道:"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与洋洋洒洒又悲壮坎坷的清华历史相比,学生泼熊、校长出丑这些事情又算个什么。
我对清华真正的敬仰和对它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始于本文。
好文章!
清华前辈校长、导师、教授们的人格、学问、风骨不是后辈们心中的丰碑和榜样吗?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是大师陈寅恪教授为投湖自尽的好友王国维教授撰写的碑文中的一句话,
后来与“行胜于言”一起成为清华大学的精神,
这也是陈教授一生的追求与写照!
如果铭记、信仰、实践这种精神,
也许能避免文革中发生在清华园和中国大地的人间悲剧!
呵呵,
冬冬挺身而出,
佩服佩服!

……

……


看文字委实累得慌,
快给偶们发个视频下载链接吧……
君声丽影,齐唱秦歌!
我都还没看过视频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