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亚当斯也老了  岁月不饶人啊
让我弹着  让我唱着  一个生命的过客  一个孤独的影子  一首生命的悲歌  一个岁月的休止符...
<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75_75.gif" border=0 smilieid="50">&nbsp;<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75_75.gif" border=0 smilieid="50">

P4010027.JPG (277.38 KB)

P4010027.JPG

思念如水
  你的模样慢慢发黄
  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t1><A name=1></A><STRONG>潘帕斯王子</STRONG></SPAN></DIV><BR><STRONG>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费尔南多·雷东多的足球生涯,我会选择风华绝代和百年孤独<BR></STRONG>姓名:费尔南多·卡洛斯·雷东多(Fernando Carlos Redondo Neri.)<BR><BR>昵称或别名:principe(王子)<BR><BR>出生日期:1969-6-6 <BR><BR>出生地: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德罗戈(adrogué)<BR><BR>国籍:阿根廷-西班牙双重国籍<BR><BR>身高:1.86米 <BR><BR>体重:79公斤<BR><BR>婚姻状况:已婚(1992年,妻子Natalia Solari)<BR><BR>孩子:一男(费尔南多Fernando,1994年)一女(鲁西安娜Luciana,1998年),小儿子费德里戈(federico)<BR><BR>最喜欢的车:法拉利、Bently<BR><BR>最喜欢的食物:The paste <BR><BR>最喜欢的饮料:香槟酒(虽然他不喝酒)<BR><BR>最喜欢的电影:Looking for Bobby Fisher and impossible Mejor <BR><BR>最喜欢的男演员:Robert de Niro <BR><BR>最喜欢的女演员:Madeleine Stowe<BR><BR>最喜欢的作家:博尔赫斯、Benedetti、加西亚·马尔西斯<BR><BR>最喜欢的书:" Engineer the mediocre man " of Jose<BR><BR>最喜欢的画家:Juan Lazcano<BR><BR>最喜欢的颜色:红<BR><BR>最喜欢的国家:阿根廷<BR><BR>爱好:阅读意大利时尚杂志<BR><BR>最喜欢的音乐:" the Rodriguez ", INXS and Andrés Calamaro<BR><BR>最喜欢的歌曲:他的一个朋友,Andrés Calamaro某成员<BR><BR>最好的理想:与毒品作斗争<BR><BR>最令他沮丧的事:受伤<BR><BR>最开心的事:和家人在一起、读书<BR><BR>阿德罗格是一个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小镇。1969年6月6日,事业有成的实业家唐·费尔南多骄傲的向前来道贺的亲朋好友宣布他的又一个儿子出世了,他就是雷东多!<BR><BR>有亲友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艺术家!”所有人都笑了,他们仅仅把这句话当成一个美好的祝福。其实雷东多的家人希望小家伙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大学教授,或者一个金融家,或者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人!没有人会想到,雷东多最终的确成了艺术家,一位在绿茵场上给人们带来无尽享受的艺术家。<BR><BR>雷东多从小就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孩子,在家人的严格要求下,雷东多在生活和做人方面都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这在其后来的职业球员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个性上讲,儿时的雷东多是一个内向甚至略带羞涩的孩子,是足球改变了他。雷东多的哥哥叫莱昂纳多,现在其父亲的冰箱厂里供职,足球成了哥俩小时候最好的伙伴,做完功课之后,他们就像许多阿根廷男孩子一样抱起足球就往街头上冲,不踢到父母喝斥决不回家。<BR><BR>在所有阿根廷男孩般的心目中,1978年世界杯英雄肯佩斯是最大的偶像,也有不少人对当时已经成名的天才少年马拉多纳顶礼膜拜,但小雷东多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父亲是阿根廷传统强队独立队的忠实球迷,所以深受父亲影响的雷东多认为独立队的博奇尼才是最完美的球星,他的速度和脚法成为了雷东多毕生追求的目标。<BR>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0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04.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2></A><STRONG>数字雷东多</STRONG></SPAN></DIV>出生于1969年6月6日 早上八点半<BR>1994-7-1加入皇家马德里 <BR>身高1.86米 <BR>体重在75~83公斤之间 <BR>鞋号43码 <BR>共为皇家马德里打进8球 <BR>最喜欢的号码是5 <BR>最高纪录一场比赛进2球<BR>为国家队攻进1球 <BR>被罚下场3次 <BR>有三个孩子、一个哥哥和4个表兄弟姐妹 <BR>出生房间号为1046 <BR>他在马德里的家的门牌号是:98-8o<BR>他的 d.n.i是: 20.735.274 <BR>穿41号衬衫和34寸裤子 <BR>在飞机上飞行达700多次 <BR>他有 4,856,700 个红血球<BR>心跳54次/分 <BR>受伤14次 <BR>了解250多家宾馆 <BR>到过32个国家 <BR>在150多个不同的球场踢过球 <BR>在 2o división进过两球<BR>拥有20双球靴 <BR>一日四餐 <BR>每天睡眠9小时 <BR>早上理想的起床时间是9点 <BR>一年中最多得犹豫时间:0<BR>最突出的数字:5<BR>每天签名达200多个<BR>三位他认识的的崇拜者:他的祖母、母亲和妻子 <BR>第一份工资:2万比塞塔<BR>有生以来只写过5封信 <BR>驾驶执照一次考试通过 <BR>拥有3台电视机 <BR>眷养两只宠物 <BR>拥有37件国家队球衣 <BR>获得两次联赛冠军 <BR>最喜欢的歌曲: inxs的 “新感觉”(new sensation ) 连续听达20遍 <BR>录过50场足球比赛<BR>最喜欢的比赛时1986年的阿根廷对英格兰 <BR>拥有70多部电影的录像 <BR>拥有300本书 <BR>30幅名画 <BR>拥有400张唱片 <BR>每天看电视两个小时 <BR>每个月去电影院四次 <BR>所送出的最贵重的礼物是给他妻子的某件珠宝 <BR>接受采访90多次 <BR>通常一场比赛下来要瘦3公斤<BR>每年剪6次头发 <BR>实现了半天做300个俯卧撑<BR><BR><BR>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1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04.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3></A><STRONG>俱乐部生涯</STRONG></SPAN></DIV><BR>1987—1991 阿根廷青年人队<BR><BR>1991—1995 特内里弗队<BR><BR>1995—2001&nbsp;&nbsp;皇家马德里队<BR><BR>2001—2005&nbsp;&nbsp;AC米兰<BR><BR>2005年正式退役<BR><BR>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2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04.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4></A><STRONG>足球生涯</STRONG></SPAN></DIV><BR>1990年9月2日代表特内里弗队主场1:0胜毕尔巴鄂竞技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西甲联赛。<BR><BR>1993年9月15日代表特内里弗队主场2:2平法国奥赛尔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欧洲赛事(欧洲联盟杯)。<BR><BR>1992年6月18日代表阿根廷队主场2:0胜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首次出场国际比赛。<BR><BR>1994年6月6日,转会到皇家马德里,签约5年。<BR><BR>1994年,代表阿根廷国家队出征美国世界杯<BR><BR>1995年,获得第一个西班牙联赛冠军<BR><BR>1996年10月3日,取得西班牙国籍<BR><BR>1997年,获得第二个西班牙联赛冠军<BR><BR>1998年5月20日,获得第一个欧洲冠军杯<BR><BR>1998年12月1日,获得丰田杯<BR><BR>2000年5月24日,获得第二个欧洲冠军杯<BR><BR>2000年,获选当年欧洲冠军联赛最佳中场,被评为近10年来南美最佳球员<BR><BR>2000年7月27日,转会AC米兰<BR><BR>如果说在目前的欧洲赛场上还有控球优雅的球员,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名字中除了巴乔、齐达内、博格坎普,鲁伊.科斯塔外,就是雷东多。雷东多是唯一一个防守型的球员。如果说在控球的齐达内面前,所有的后卫都会惊慌失措的话;那么带球的人一旦发现面前站的是雷东多,他们通常会脚下拌蒜。抢截动作都能用“优雅”二字来形容,雷东多肯定是世界上第一人,上身几乎不动,下盘异常稳健,仅仅凭着华丽精确的脚法阻断对手,这是雷东多最擅长的防守姿势。他站在中场向前观望,对手即便是在控球的时候都很难有机会考虑如何进攻,因为他们不得不随时防范雷东多轻松断球后给前场队友传出威胁球。<BR><BR>更为奇特的是,你很少看见雷东多像戴维斯、杰里梅斯那类后腰一样不要命地飞身铲球,只要比对手快半步他就能干净利索的截下皮球,然后扬长而去,死缠烂打不是他的作风。雷东多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他为同伴做球的招牌动作令人眼花缭乱:即便是在人丛当中,他也会举重若轻地找到任何一个有可能通过的缝隙,然后通过这个对方后卫协同防守时候的“心理盲区”把球送到队友脚下,继而闪电般地穿插到得球者能够轻易观察到的位置。<BR><BR>当队友第一反应是难以出球,必须要把球先护住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发现雷东多已经到接应的位置上,随即把球交还雷东多便成了他们下意识的动作。从这个角度上讲,雷东多的风格很有点像当年的哥伦比亚球员巴尔德拉玛,但比起表演性质更强一些的巴尔德拉玛,雷东多显然更敏捷,而且更富攻击性。曾被克鲁伊夫称为世界上踢得最优雅的中场队员。<BR><BR>从球风上看,雷东多绝对是所有后腰中最值得羡慕的,他灵巧、果断,在防守中根本不需要粗野的犯规和身体接触就能把对手的进攻化为无形。<BR><BR>费尔南多.雷东多是位绝对的天才,他上过大学的经历相信对于今天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来说是凤毛麟角的。由于凡事爱较真,常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在阿根廷,他赢得了"足球场的另类天才"的"美名"。曾执教于阿根廷青年俱乐部青少部门的科内霍因为发掘了马拉多纳而出名。<BR><BR>然而,除了马拉多纳,科内霍还培养了另一名足球天才。"22年前,我第一次遇见了这个孩子,他那翘翘的小鼻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12岁的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他在我手下呆了四年,直到升入一线队。" 这名少年就是雷东多,他是与马拉多纳完全不同类型的领袖人物,因为同样接受过科内霍的指导,而被冠以"王子"的美称。<BR><BR>少年时期的雷东多个性强烈,"他在小伙伴中很有威望,只要他一开口,其他孩子就只有默默听从的份。"科内霍笑着说,雷东多的幼时好友阿巴雷斯披露了一段趣闻,"小学低年级时,班上有一个名叫拉莫斯的顽皮鬼,可是有一天,这家伙却突然变老实了"。原因是雷东多跟他说了一句话,小雷东多花了一段时间仔细观察这个班上最淘气的孩子,然后在某一天冷静地对他说:"拉莫斯,不可以对伙伴们动武,如果你再踢人,他们就不会跟你玩了,好不好?"平时,拉莫斯不管老师怎么严厉批评,都根本听不进去,然而自从听了雷东多的劝告,却再也没有动过武。"对此,我们惊讶极了,可见雷东多在小伙伴中的威望之高。" <BR><BR>母亲路易斯.克里斯蒂安也为儿子骄傲。"从上幼儿园起,就常常有老师对我说,有这么懂事,这么彬彬有礼的孩子真是幸福。这孩子从小干什么都认真,责任感强,受到伙伴的欢迎。所以,当他开始踢球时,我们没有任何担心。"<BR><BR>阿根廷是世界人均年牛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雷东多家族世代经营牛肉批发专用冷库,属于收入稳定的中产阶级。雷东多对足球产生兴趣,是受到了身为独立队狂热球迷的父亲的影响。在父亲的影响下,小雷东多也成为了独立队的拥趸。当时独立队的当家巨星是1986年阿根廷世界杯冠军队成员博蒂尼,他那充满智慧的打法也一直是雷东多模仿的目标。小雷东多之所以选择防守型前卫的位置,也是受到了博蒂尼的影响。 <BR><BR>雷东多对独立队的热情不断高涨,于是,父亲决定在儿子5岁生日那天,送他一件球衣作为礼物。"可是,当时阿迪达斯生产的正品球衣很贵,虽说不是买不起,可是我们觉得买给一个5岁的孩子过于昂贵了。于是,我们就在小摊上买了一件假球衣......"当父母把假球衣送给他时,雷东多静静地盯着球衣,对父亲说:"我想要的球衣是袖子上有三道线的,如果不是,我宁可不要。"与其要一件假球衣,不如不要。很难相信一个5岁的孩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从那时候起,雷东多就具备苛求完美,不愿半途而废的性格。<BR><BR>10岁时,他在当地的才斯加拉达队开始踢球,技术已经开始令周围的大人惊讶,并引起了阿根廷青年俱乐部主教练雷夫洛霍斯的关注.后者向雷东多发出了邀请,尽管不是热爱的独立队,但毕竟也在培养年轻球员上素有好评,雷东多答应了.当然,他一举通过了入队测试."<BR><BR>他的灵气就不用提了,对战术的理解也非常快,当时,他非常崇拜巴西巨星法尔考."科内霍对当时仅12岁的少年只有啧啧赞叹的份.尽管雷东多迷上了足球,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学业."这孩子对我说,虽然加入了俱乐部,但是他不打算放弃学业,想上大学学经济专业,当时我惊呆了,要知道,大多数踢球的孩子是不爱学习的."父亲回忆说. <BR><BR>费尔南多的实力在俱乐部里显著增长,到了16岁,他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出路:是当职业球员,还是经济学家.当时,他对俱乐部教练,现阿根廷总教练佩克曼是这样说的,"能否告诉我,俱乐部方面是否有意与我签订正式的合同?" 佩克曼对这一切记忆犹新."他原本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看到当时他那严肃的样子,我觉得必须给他一个负责任的回答.他说过,如果俱乐部方面不能马上与他签约,他会立即中止踢球,全力投入学业,我不愿失去如此的天才,我建议俱乐部的官员立即与他签约." <BR><BR>16岁就成为职业球员的费尔南多于1985-86赛季亮相一线队,同时他还入选了阿根廷17岁以下国家队,作为队长出战了17岁以下南美青少年锦标赛,与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一起举起了冠军奖杯.年轻的雷东多从此开始扬名世界. 终于,国家队也向他发出了邀请.1986年世界杯冠军教头比拉尔多为了备战四年后的意大利世界杯,试图组建一支新球队.雷东多当然榜上有名,比拉尔多希望他充当巴蒂斯塔的替补.然而,费尔南多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为了集中精力学习大学课程,我希望退出国家队."<BR><BR>阿根廷国内**顿时分成了两派.部分媒体这样写道:"雷东多不是拒绝国家队,而是拒绝比拉尔多."不过雷东多最后也不有透露他退出国家队的真正原因,也许媒体的说法并没有错,像他这样的球员,是无法轻易接受充当替补的要求的.正如5岁生日时把假球衣还给父亲那样,与其入选的方式不能让人满意,不如不入选,对于此事,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这正是这孩子的作风." <BR><BR>雷东多的"丑闻"还有很多.1990年与阿根廷青年俱乐部合约期满,包括雷东多在内的10多名球员收到了俱乐部有意续约的电报,但是电报送到球员们手中时,已经过了签约的最后期限.为此,费尔南多与俱乐部好友路德曼认为,他们得到了自由转会的权利.准备前往欧洲. 俱乐部方面声称,电报是在阿根廷规定的期限之内发的,而雷东多和路德曼则声称根据劳工工会的规定,双方之间的合约已经无效."任何劳动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都必须起来斗争."他们请来律师,多次出庭,终于胜诉,获得了自由身. 就这样,1990-91赛季,21岁的费尔南多前往西班牙特内里费寻求新天地,在那里,他邂逅了今生的另一半,雷东多与球队主教练索拉里的女儿娜塔莉共坠爱河,很快结了婚,第二个赛季,巴尔达诺出任特内里费主帅.经过一年欧洲联赛磨练的雷东多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提高.<BR><BR>1992年6月,雷东多首次穿上了蓝白剑条衫.并出战了1994年美国世界杯,美国之夏过后,众多欧陆豪门异型了对雷东多的争夺,最终皇家马德里得到了阿根廷天才,在该队新上任的主教练,恩师巴尔达诺的坚决邀请下,雷东多来到了伯纳乌,在转会皇马的第一年,即1994-95赛季,获得了欧洲足坛的最高荣誉----欧洲冠军杯. <BR><BR>与俱乐部的一帆风顺相比,雷东多的国家队生涯却风波不断,美国世界杯后出任阿根廷主帅的帕萨雷拉禁止队员留长发,戴耳环,以巴蒂为首的数名队员服从了命令,但以一头飘逸的黑发为标志的雷东多却不愿为了入选国家队而舍弃长发.他批评帕萨雷诺的队伍像一支军队. 大多数阿根廷国民站在雷东多一边,"不应该仅仅因为不剪掉长发而割舍像雷东多这样的球员."<BR><BR>受到媒体炮轰的帕萨雷拉连忙召开记者会:"我与雷东多之间的问题,不在发型上,而是在战术上存在分歧."雷东多勃然大怒,"战术上的分歧?帕萨雷拉在撒谎!我根本不想在这样的骗子手下踢球."就这样,他再次拒绝了国家队的召唤,也就告别了法国世界杯. <BR><BR>2002年世界杯,雷东多是因为伤病缺席的,他在2000年夏转会到了ac米兰,但加盟后不久就膝部受伤,不得不接受为期2年零4个月的康复治疗."在复出前三个月,我在比利时渡过了最后三个月的调整期, 那是最痛苦的一段日子." "他只要开始做什么,一直会坚持到最后.所以,我一直相信他会复出."<BR><BR>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2002年12月,"王子"重新回到了绿茵场,巴尔达诺在谈到雷东多的为人时,是这样说的:"雷东多固然是一个另类,但那是因为他过于认真的缘故.这一点他与我很相似,只是,他具有只有特定的球员才具备的领袖才能,甚至受到劳尔和耶罗的尊敬.他有着坚定的信念,认真的态度.这一点,是值得有志在职业道路上闯出名堂的年轻球员们仿效的."<BR><BR>
<DIV class=titord><SPAN class=arr><A id=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_3 title=返回页首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52604.htm#" name=STAT_ONCLICK_UNSUBMIT_CATALOG_RETURN></A></SPAN><SPAN class=t1><A name=5></A><STRONG>永远的王子</STRONG></SPAN></DIV><BR><BR>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费尔南多·雷东多的足球生涯,我会选择风华绝代和百年孤独<BR>                          &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题记<BR><BR><BR><BR>章节一 艺术家的诞生<BR><BR>  1969年6月6日,费尔南多·卡洛斯·雷东多·内里出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名叫阿德罗格的小镇。出生伊始,有亲友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艺术家!”当时人们都笑了,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谈何容易,但很多年以后,不经意的话语竟然“一语成谶”。这个后来被人们用敬仰的语气称作“王子”的男子,用他的优雅和技术,在绿荫场上最完美地诠释了足球的真谛,看他踢球,如同就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BR><BR>少年雷东多和那些玩着街头的足球巨星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他不仅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还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上过大学的经历相信对于今天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来说依然是凤毛麟角的。 年少时的雷东多就显示出了非凡了领导能力和优秀的品格。母亲路易斯·克里斯蒂安说:“从上幼儿园起,就常常有老师对我说,有这么懂事,这么彬彬有礼的孩子真是幸福。这孩子从小干什么都认真,责任感强,受到伙伴的欢迎。所以,当他开始踢球时,我们没有任何担心。”<BR><BR>  而另一个小故事或许更能折射出日后雷东多“固执”的性格:雷东多从小是阿根廷独立队的球迷,他的父亲决定在儿子5岁生日那天,他一件球衣作为礼物。可是,当时阿迪达斯生产的正品球衣很贵,父亲觉得买给一个5岁的孩子还是太奢侈了。于是他们就在小摊上买了一件假球衣。但是当父母把假球衣送给他时,雷东多静静地盯着球衣,对父亲说:“我想要的球衣是袖子上有三道线的,如果不是,我宁可不要。”<BR><BR>  章节二 初涉足坛<BR><BR>  和所有在南美**上成长的孩子一样,足球是年幼的雷东多和哥哥莱昂纳多最好的伙伴。在所有阿根廷男孩的心目中,1978年世界杯英雄肯佩斯是最大的偶像,但由于父亲是阿根廷传统强队独立队的忠实球迷,雷东多认为独立队的博奇尼才是最完美的球星,他的速度和脚法成为了雷东多毕生追求的目标。<BR><BR>  曾执教于阿根廷青年俱乐部青少部门的科内霍因为发掘了马拉多纳而出名。然而,除了马拉多纳,科内霍还培养了另一名足球天才:“22年前,我第一次遇见了这个孩子,他那翘翘的小鼻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12岁的他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责任感。他在我手下呆了四年,直到升入一线队。”<BR><BR>  16岁就成为职业球员的费尔南多于1985-86赛季亮相一线队,同时他还入选了阿根廷17岁以下国家队,作为队长出战了17岁以下南美青少年锦标赛,与马拉多纳的弟弟乌戈一起举起了冠军奖杯。从此,年轻的雷东多开始扬名世界。不久之后,国家队就向他发出了邀请。1986年世界杯冠军教头比拉尔多为了备战四年后的意大利世界杯,将雷东多招入队中,但位置是替补。然而费尔南多的回答却是:“为了集中精力学习大学课程,我希望退出国家队。”这就是雷东多的性格,而从第一次拒绝国家队开始,这位阿根廷王子就注定要和蓝白衣衫擦肩而过,这也是阿根廷球迷心中永远难以释怀的心结。<BR><BR>章节三 伊比利亚成长<BR><BR>  1990年与阿根廷青年俱乐部合约期满,雷东多收到了俱乐部有意续约的电报,但是电报送到他手中时,已经过了签约的最后期限。于是经历了一番和原俱乐部的纠结后,21岁的费尔南多在1990-91赛季以当时转会市场的高价250万美元来到西班牙特内里费寻求新天地。在那里,他邂逅了今生的另一半,雷东多与球队主教练索拉里的女儿娜塔莉共坠爱河很快结了婚,第二个赛季,巴尔达诺出任特内里费主帅。1992-93赛季,年年为保级苦战的特内里费队居然一举获得了欧洲联盟杯的参赛资格,而雷东多则成了西班牙赛场上最被看好的外援。<BR><BR>  很多人都把身披白色球衣的雷东多看作是这位阿根廷王子最经典的造型,其实早在94-95赛季把雷东多挖到伯纳乌以前,雷东多就和皇家马德里存在着非同一般的渊源,因为这位皇马旗手曾经被称为“皇马杀手”:92/93赛季,西甲最后一轮,皇马只要拿下特内里费就是冠军。结果雷东多一粒致命的入球间接帮助了紧随皇马的巴塞罗那夺得第一。媒体曾这样评价雷东多:除非他为皇家马德里效力,否则只要这个阿根廷人还在西班牙足坛一天,白衣军团将和联赛冠军永远无缘。皇马当然不会把这种异端邪说放在心上,但这似乎已经成了宿命。<BR><BR>  93/94赛季,历史是如此的相似:仍然是最后一轮,皇马对垒特内里费,又是雷东多当年联赛的唯一入球击败皇马,而巴萨获胜积分超越皇马再次幸运夺冠。连当时巴萨的球员都承认夺冠的最大功臣不是他们自己,而是雷东多。<BR><BR>  章节四 伯纳乌的白色传奇<BR><BR>  皇家马德里再也不能听任“邪说”第三次实现,于是在1994-95赛季,皇马主席门多萨在同AC米兰、尤文图斯和巴塞罗那等其他豪门球队的争夺战中占据了上风,最终让雷东多批上了白衣战袍。在转会皇马的第一年,即1994-95赛季,就获得了当年的西甲联赛冠军,从雷东多踏上伯纳乌那一刻开始,一个白色的传奇慢慢拉开了帷幕。<BR><BR>  作为皇家马德里历史上最成功的外籍球员之一,雷东多在皇马谱写了足球史上的传奇。他用自己高昂的头颅、独特的带球姿势、对足球的理解、良好的大局观开阔的视野、优秀的防守技术令人不可思议地重新演绎了“后腰”这个足球场上一度被认为是莽汉、屠夫所扮演的角色…… <BR><BR>  那段在伯纳乌的光辉岁月也许不用再花笔墨赘述,长发飘飘的雷东多是很多皇马球迷心中不可代替的神祗。在这里,只是列举两个例子,两个记忆中属于雷东多的永恒经典。<BR><BR>  一:1999-2000年欧洲冠军联赛1/4决赛,在主场0:0被卫冕冠军曼联队逼和后,皇马在2000年4月19日做客老特拉福德。雷东多在下半时第7分钟完成了他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绝妙的一次表演:在前场左侧连续摆脱了两名曼联球员的防守后,雷东多在背对猛扑上来的博格的情况下用左脚脚后跟向后轻敲,皮球从博格两腿之间穿过,继而他甩下呆若木鸡的博格下底传中,中路跟进的劳尔轻松包抄破门,雷东多导演了那一年足球场上最令人激动的一幕。赛后英国媒体哀叹:毫无疑问,这个晚上,上帝是皇马队的那个阿根廷人。<BR><BR>  二:1997-1998年冠军联赛半决赛皇马主场2:0力克多特蒙德,那是一场完全属于雷东多的比赛,在欧洲被称为"电脑雷东多的个人表演"。当时的雷东多风华正茂,优雅从容,连连传出好球,整个皇家马德里像着了魔一样,其他10个人被雷东多调度得犹如1个人,而多特蒙德的球员几乎摸不着皮球。<BR><BR> <BR><BR> 章节五 王子的谢幕<BR><BR>  佛家有云:盛者必衰,诸形无常。当雷东多再一次带领皇家马德里站上欧洲颠峰的时候,厄运渐渐笼罩住了王子。<BR><BR>  2000年7月,佩雷斯登上皇马主席的宝座,为达到排除异己的目的,在2000年夏天以1700万美元的"低价"将雷东多卖到了AC米兰俱乐部,而雷东多在新赛季开始前的一次友谊赛中不幸膝盖受伤,从此开始了长达28个月的病榻生涯。关于雷东多离开皇家马德里转会米兰,坊间有太多传言,甚至包括皇马米兰是为了洗钱才做了这笔买卖,因为雷东多在去米兰之前,就被诊断再也踢不了足球。王子没有回击,王子选择了沉默。只有马德里机场身后留下无数高呼"要雷东多、不要菲戈"!有人以自杀相威胁,有**骂佩雷斯是骗子,有人将皇马会员证剪下的另一半扔在皇马足球部的桌子上。当时雷东多本人已拒绝米兰的招募,马德里**测验89%的人反对卖雷东多,就连生性平和的劳尔也为此和高层发生了冲突。但什么也挡不住商人的决心,2000年7月1日,米兰正式签入雷东多。<BR><BR><BR>章节六 被遗忘的岁月<BR><BR>  2000年8月4日,米兰内罗的健身房里,当雷东多在跑步机上练习时,右腿剧烈收缩,伤病不可阻挡地向雷东多扑来。2000年8月19日,雷东多开始恢复训练,但当和他的队友在雨中训练时,他的右腿像钉子一样扎进了粘土,致命的伤病产生了。这一伤害推迟了雷东多为米兰的首次登场达26个月之久。<BR><BR>  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手术、恢复训练、医生成了雷东多生活的全部,曾经把足球作为生命的人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绿茵场。雷东多似乎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唯一关于他的新闻就是,2002年2月,雷东多走进加利亚尼的办公室,告诉总经理:在他为米兰参加比赛前,俱乐部不用支付他一分钱薪水。这恐怕比要求加薪的声音让老板更为震惊。可这就是雷东多,骄傲不容一丝瑕疵的雷东多。 记忆经不起岁月的摧残,鲜亮的画面在时光的辗转中褪去了往日的颜色。当贝克汉姆、罗纳尔多们开始成为足球场上新一代偶像时,人们已经开始逐渐遗忘那个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艺术足球的雷东多。而就在这个时候,雷东多复出了。<BR><BR>  2002年12月4日,雷东多首发参加了意大利杯与安科纳队的比赛,这是阿根廷人第一次在正是比赛中代表AC米兰参赛。<BR><BR>  更多人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看他比赛的,有报纸就在报道中形容雷东多像穿了橄榄球服装的熊。是的,雷东多是胖了,但这是他在28个月修养之后的首度登场,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他都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而且,不是所有人其实都已经放弃他了吗?只有他自己在手术和复健,药物和拐杖中走过了两年。世人又何苦苛责他那么多,又何必对他的完全可理解的体重增加抓住不放? <BR><BR>  然后,请允许我略去当中的4个月,直接来到2003年3月12日,因为在那天,阿根廷王子代表AC米兰回到了伯纳乌,身穿红黑间条衫参加与皇家马德里的冠军杯小组赛。王子受到的欢迎让在场的所有人无不动容,人们又回忆起了三年前那个痛苦的夏天,但是雷东多说:我不怀恨任何人,如果我看到佩雷斯,我会主动和他握手。在马德里的6年,我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 <BR><BR>  比赛中最让人感动的场面发生在下半时劳尔进球的瞬间,当年雷东多的"小跟班"在大禁区线上晃过过来补防的雷东多,起脚射门得手。那一瞬间,雷东多亲手把王子的王冠带到了劳尔的头上,新一代的伯纳乌王者终于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加冕。<BR><BR>  那一年米兰点球大战力克尤文图斯登上欧洲巅峰,有西班牙记者挑衅问雷东多:上次皇马夺冠你是主角,这次你只是旁观者。雷东多微笑,他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经过了这28个月,你就知道,我不能再要求更多。当我看着雷东多的这句话,几乎是想掉眼泪的。没有人知道他的28个月是如何过下来的,也没人懂得雷东多的坚持和骄傲。<BR><BR>  半年以后,逐步恢复的雷东多上演了令所有人都惊艳的30分钟:2003年9月28日,AC米兰主场迎来莱切。第65分钟,雷东多替补皮尔洛上场,开始了伤愈复出以后最完美的表演。几次自如地拿球传球颇有大将风度,比起很少得球的卡卡和略显慌乱的科斯塔,雷东多俨然一副中场核心的架势。从他优雅的带球、果敢的助攻、清晰的分球来看,34岁的雷东多仿佛回到了伯纳乌的黄金年代。相信看过雷东多曾经英姿的人看过这场比赛一定会唤起最美好的回忆,而那些年轻的孩子则会感叹原来后腰也可以这样去踢。<BR><BR>  无奈终究岁月无情,由于皮尔洛的迅速成长和米兰以冠军为唯一追求的原则,34岁已经过了巅峰的雷东多只能偶尔获得替补上场的机会,或者是在一些被放弃的比赛中才能够一展身手。依然是那个骄傲的雷东多,在随同AC米兰来到中国打了两场友谊赛后,合同期满的他离开了生活四年的米兰。<BR><BR>  如果你到过那天的八万人体育场,你一定会为雷东多而感动。所有的球迷几乎都是来看王子的,他们大叫雷东多的名字Fernando,在球队大巴离开的时候,激动的球迷追着汽车跑出很远,雷东多坐在靠窗的位子上,微笑地朝快要哭出来的女孩招手。<BR><BR>  此后,雷东多的名字和英超、西甲甚至中东的球队联系在一起,球迷也普遍认为他会选择一家小球会以主力的身份结束足球生涯。但是夏天过去了,雷东多悄无声息。很久以后一份专业足球报纸上出现了短短百字的消息:雷东多正在马德里的家中,他拒绝一切西班牙媒体的访问,只有《奥莱》报透露,雷东多已经真正开始考虑退役。<BR><BR>  经历了这些年的沉浮,球迷们早已不再奢望能看到那个只属于皇马的雷东多,只是在他真正说出再见两个字以前,我们仍旧不忍心就此告别永远的王子。<BR><BR><BR>章节七 阿根廷的恩怨情仇<BR><BR>  有人说只有阿根廷的球迷才有资格指责雷东多,皇马的球迷没有,米兰的球迷更没有。<BR><BR>  自从少年时拒绝比拉尔多以后,拒绝国家队召唤的事情几次三番发生。每次都各有各的理由,但每次也都是因为雷东多骄傲的个性。尤其是1998年,由于不愿意听从帕萨雷拉的"削发令",他离开了国家队,因为"我不是用头发踢球的"。2000年,巴尔达诺曾经代自己的朋友贝尔萨向他求情,但雷东多的回答是:我不能同时在俱乐部和国家队表现出最佳状态,位置应该留给年轻人,阿根廷从来不缺少明星。 <BR><BR>  2002年世界杯前,在接受《奥莱》报的一次采访中,雷东多首次提到了自己对国家队的愧疚:也许我对俱乐部做得太多了,但是忠孝不能两全,没有和阿根廷国家队取得世界冠军让人伤感,但是我没有遗憾,那需要很多往返,一个男人一旦做了决定,无论后果怎样,只能接受。 <BR><BR>  至今仍有阿根廷球迷恨着雷东多,因为他为了头发而抛弃了国家的荣誉,但谁又知道,当皇家马德里获得2000年欧洲冠军联赛冠军后,雷东多在**室里流下了热泪,不是激动于获得了欧洲冠军,而是为了被他狠心拒绝的国家队。<BR><BR>  雷东多说的没有错,阿根廷从来不缺少天才,而当王子一次又一次抛弃了阿根廷以后,蓝白色的梦就成了他胸口永远难以抹去的朱砂。 <BR><BR>  章节八 最后的告别<BR><BR>  在从人们目光中消失了将近半年后,雷东多再次成为了新闻的主角。2004年11月25日,西班牙《阿斯报》报道,35岁的雷东多在位于马德里多雷弘卫星城一家名为加卡里塔联队。每个周末,他都会出现在飞机场一侧的球场,为这座古蒂出生的城市献艺。加卡里塔球迷联队,实际上就是一个阿根廷移**队,雷东多“队友们”在阿根廷的亲戚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他们的家人能够与雷东多为伍,在看到照片后,都流下了幸福和伤心的眼泪。当时雷东多表示,如果在明年(2005年)1月份之前没有满意的合同,他将正式宣布退役。 <BR><BR>  正当球迷们开始对1月份这个期限充满幻想,想象着王子重新回到绿荫场上时,仅仅一天后,就传来了雷东多正式退役的消息。这无疑比一月的飞雪更让人心冷。雷东多说,他考虑了很久才下了这个决定,虽然他目前的身体状况很好,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BR><BR>  或许这才是雷东多的性格,骄傲中还有一点点任性,他不需要怜悯或是安慰。嘴角含着微笑,目光中却是如钻石般的坚定。 <BR><BR>  告别雷东多,曾经最伟大的后腰。&nbsp;&nbsp;&nbsp; <BR>

24.jpg (55.64 KB)

24.jpg

31.jpg (40.26 KB)

31.jpg

1029148274.2797758.jpg (41.65 KB)

1029148274.2797758.jpg

20056720531542.jpg (46.08 KB)

20056720531542.jpg

20070430100448178.jpg (36.38 KB)

20070430100448178.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巴乔:从梅西身上看到昔日的我 我与皮耶罗从没有矛盾</H1>
<DIV class=from_info>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01日00:48&nbsp; <SPAN class=linkRed02><FONT color=#a20010>体坛周报</FONT></SPAN></DIV>
<DIV class=from_info><SPAN class=linkRed02></SPAN>&nbsp;</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正文上部推广 begin--><!--正文上部推广 end--><!--视频媒体显示 begin--><!--视频媒体显示 end--><!--视频显示 begin--><!--视频显示 end--><!--视频下载显示 begin--><!--视频下载显示 end-->
<P>  挂靴之后,巴乔成了一位隐士,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也极少对媒体开口。最近在米兰Assago体育馆5000名年轻佛教徒的聚会上,巴乔做了佛教师徒关系的演讲,离开时一位年轻人对他说:“罗伯托,正是看了您的自传,我才转而信仰佛教。”聚会后,巴乔也破例接受了《米兰体育报》采访。 </P>
<P>  博卡球迷最感动我</P>
<P>  
<TABLE>记者:罗伯托,现在人们很少看见您。您在意大利都忙些什么?
<P></P>
<P>  巴乔:我主要在菜园种菜。我岳父岳母都是种菜能手,他们教我干活,我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由于踢球,我多年一直不在家,现在终于可以把时间交给家人。我与安德雷娜在学校就认识,当时我们才15岁。我们计划了未来的一切,包括生2个孩子。第3个孩子?哦,我们也想给自己赠送一份礼物。</P>
<P>  &gt;&gt;在阿根廷呢?&lt;&lt;那就是打猎了,但也取决于季节。可做的事情很多,例如开车在旷野和山区随便转转。我也跑步,但跑直线。我膝盖不好,不能经常改变方向。那里的空气好得不可思议,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给你特别的力量。</P>
<P>  &gt;&gt;谈到阿根廷,您是怎么成为博卡青年球迷的?&lt;&lt;一个奇怪的故事。那是个下雨的星期天,我在阿根廷家中与一位朋友观看一场电视转播。比赛地点是糖果盒球场,比分是4比0。电视镜头对准看台上的博卡球迷,他们挥舞旗帜,载歌载舞。这种快乐感染了我,我对朋友说,“在胜利的时刻,这是一种美好的力量。”朋友回答,“罗伯托,看清楚了,他们正在输球。”哦,真的,这太不可思议,从此博卡青年变成我的球队。博卡的糖果盒球场给人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一次比赛结束后我留在球场内,看着球迷收拾大旗和横幅的仪式,一切都在鼓声中进行,球迷排着很长的队伍,将它们扛在肩上离开球场。卷起的横幅长达150米,展开时让人惊心动魄。</P>
<P>  &gt;&gt;如何拯救马拉多纳?&lt;&lt;不久前我在机场与他不期而遇,我为儿子向他要个签名,就签在我师傅写的日常生活手册上,一个美好的巧合。我们也稍微交谈了几句。需要进入他的内心,但这很难。他需要离开周围那些小人,不要自暴自弃。</P>
<P>  &gt;&gt;当今<A class=akey href="http://sports.sina.com.cn/global/" target=_blank><FONT color=#800080>足球</FONT></A>缺少诗意?&lt;&lt;一切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难。90年代超过80年代,今天超过90年代。这是进化,需要跟进。当然,你不能责备一个用脚后跟踢球的球员,不能这样改变一个小伙子。我觉得,南美足坛更接近真正的体育精神。</P>
<P>  球迷爱我也成罪过</P>
<P>  &gt;&gt;您有重返足坛的计划,可以谈谈您的梦想吗?&lt;&lt;我喜欢与少年球员在一起,努力让他们避免许多我熟悉的危险。一句错误的话足以毁掉一个少年球员的一生,一句正确的话也能让他开始新生。在我的生活中,我试图寻找并创造价值。当然,我需要相信我的人。</P>
<P>  &gt;&gt;莫拉蒂?&lt;&lt;他是个合适的人。我们谈过话,如果他相信我,我在这里。</P>
<P>  &gt;&gt;谈到价值,您在莫吉时代是怎么渡过的?在被体育司法判决有罪的三巨头入主尤文图斯时,您就在那里。&lt;&lt;需要一部小说来讲述我的经历。很难,也许有朝一日我会写。怀疑当时就有,但如果我说,你们看,这个裁判如何如何,他编造了一个点球,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他们会让他们的报刊和电视**我,他们会说,巴乔总是这么疯,而且总是与教练吵架。</P>
<P>  &gt;&gt;但您在球员生涯中与几位教练的关系确实不佳,从里皮到乌利维耶里,从卡佩罗到萨基。这是为什么?&lt;&lt;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仅仅发现了一个答案,球迷爱我。这是个罪过,对于某些人,这让他们不能成为主角。</P>
<P>  &gt;&gt;您自己是否也有过失?&lt;&lt;当然。也许我应该揍一些人。我的问题是一直自尊,过分自尊。</P>
<P>  &gt;&gt;但是,在1994年美国世界杯小组赛意大利对挪威时,萨基在10人的情况下换你下场,你用食指指着脑袋说“这个疯子”。&lt;&lt;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紧张让你不由自主。我们要赢下比赛,我想在场,所以我有这样的反应。这个插曲没有后果。萨基满脑袋的战术思想,可惜他也太想出风头了,否则他可以赢得更多。</P>
<P>  梅西让我看见过去</P>
<P>  &gt;&gt;对于球迷而言,您是魔术师。进入禁区后,开始个人的空间,减速,再减速,然后假动作……&lt;&lt;那是我的伟大时刻,我变得冷静。我喜欢做困难的事情。说到底,这有什么风险?最多丢球,在对方禁区即使丢球也没事。但如果对方后卫出错,或者被假动作骗过,我将踢出决定性的一脚。我的足球一直如此,从孩提时就是如此。对我来说,进球应该伴随某些特别的东西,否则我觉得不对头。</P>
<P>  &gt;&gt;今天的足球谁让你激动?&lt;&lt;梅西,我从他身上看到一点我的过去。球在他脚下,似乎总会发生什么。还有小罗。当然,<A class=akey href="http://sports.sina.com.cn/star/kaka/"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卡卡</FONT></A>、C.罗纳尔多、伊布和托蒂也都伟大,但我不想排名,这对他们不尊重。</P>
<P>  &gt;&gt;球场上不可忘记的球员?&lt;&lt;马拉多纳,巴斯滕。</P>
<P>  &gt;&gt;意大利在德国赢得世界杯时,你在阿根廷?&lt;&lt;是,我在福门特拉。和大家一样,我是国家队球迷,我为国脚加油。我对意大利队有信心,赛前我就说,纸上谈兵只有巴西比我们强。</P>
<P>  &gt;&gt;可教练席上是里皮,他不是您的朋友。&lt;&lt;生活是奇怪的,他本不该参加世界杯(卷入电话门),后来却变成世界冠军队教练,现在好像辞职了。是的,生活有时让人难以理解。</P>
<P>  &gt;&gt;您喜欢多纳多尼的国家队吗?能为他推荐一个球员吗?&lt;&lt;当然喜欢,他的路子是对头的。一个球员的名字?皮尔洛,一切从他开始,也从他结束。我也喜欢夸利亚雷拉以及整条乌迪内斯锋线,他与迪纳塔莱的搭档很好,多纳多尼也把他们移植到了国家队。</P>
<P>  皮耶罗比我幸运 </P>
<P>  &gt;&gt;皮耶罗似乎是您的胞弟,位置、身材、尤文图斯、球迷的爱、伤病、踢法等等。您是否有点妒忌他?是否觉得被剥夺了一些东西?&lt;&lt;不,我与Alex一直保持良好关系。与我不同的是,他更幸运,很年轻时就加盟了尤文图斯,并立即受到球迷欢迎。有人想让我们在国家队誓不两立,但我们从未有过争吵。</P>
<P>  &gt;&gt;尤文图斯和佛罗伦萨,对您最重要的两家球会,正在联赛名列前茅。&lt;&lt;这很美好,我热情地关注着他们。拉涅利干得很好,普兰德利也是如此,我没有当面见过他,在他丧妻时我曾想给他打电话。</P>
<P>  &gt;&gt;您曾在膝盖手术77天后重返球场,这似乎很不可思议。&lt;&lt;我记得的是劳累和疼痛。我在健身房忍痛一天训练10个小时。我身旁有许多球员,他们年轻得多,在相似的手术后进行恢复性训练,他们通常只练个把小时。</P>
<P>  &gt;&gt;但在您的水平线上,没有球员像您这样多次重伤,只有罗纳尔多例外,他能重返球场吗?&lt;&lt;我不清楚他的病情。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几公斤是难免的,但问题主要在头脑。</P>
<TBODY></TBODY></TABLE></P>
<P>  &gt;&gt;离开球场,远离特定时刻的激动,您是否后悔?&lt;&lt;非常后悔,我想继续踢球,但已无能为力。我身体问题太多,不能与其他球员一样工作。我很悲伤,有时训练结束,我从布雷西亚回家,1个小时车程后,我下车时双腿僵硬无法活动。无论如何,生活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激动,这是现实。前天晚上,我和3岁的小儿子莱昂纳多玩耍,我挠他痒,他咯咯笑个不停。看到一个孩子成长的激动也是无可比拟的。</P><!--体育推荐 begin--><!--体育推荐 end--><!--国足推荐 begin--><!--国足推荐 end--></DIV><!-- google_ad_section_end --><!--正文内容结束--><!--  --><!--关于内容的操作开始--><!--发表评论开始--><!-- 070328修改 ws begin -->
<DIV style="PADDING-RIGHT: 25px; PADDING-LEFT: 25px; PADDING-BOTTOM: 5px; MARGIN: 0px auto; PADDING-TOP: 0px; TEXT-ALIGN: right"><!-- 070328修改 ws end --><!--英超意甲 begin -->
<STYLE>
                <!--
                        .ycyjad a {font-weight:bold;font-size:12px; text-decoration:none;}
                        .ycyjad a:link,
                        .ycyjad a:visited {}
                        .ycyjad a:hover,
                        .ycyjad a<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 />" />" />" />ctive {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 red a */
                        a.ycyjahot {color:#f00;}
                        a.ycyjahot:link,
                        a.ycyjahot:visited { }
                        a.ycyjahot:hover,
                        a.ycyjaho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img src="./images/smilies/default/angel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7" alt="" />" />" />" />ctive { }

                -->
                </STYLE>

<DIV class=ycyjad id=ycyjad style="BORDER-RIGHT: #d8dce5 1px solid; BORDER-TOP: #d8dce5 1px solid; DISPLAY: none; BACKGROUND: #fff; FLOAT: left; BORDER-LEFT: #d8dce5 1px solid; WIDTH: 446px; BORDER-BOTTOM: #d8dce5 1px solid; HEIGHT: 35px; TEXT-ALIGN: center">
<DIV id=ycyjlinkad style="MARGIN-TOP: 8px; LINE-HEIGHT: 19px; HEIGHT: 19px"></DIV></DIV><!--<div class="split"></div>--><!--<div class="split"></div>--></DIV>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4-1 06:36 编辑 ]

4fd8d0a9c03bf3f01e17a2ac.jpg (59.15 KB)

4fd8d0a9c03bf3f01e17a2ac.jpg

2708bf739b85be108601b027.jpg (133.14 KB)

2708bf739b85be108601b027.jpg

6872e5c668caf2179d163db4.jpg (30.1 KB)

6872e5c668caf2179d163db4.jpg

c9a695cada346b8ac81768a6.jpg (244.93 KB)

c9a695cada346b8ac81768a6.jpg

2007713136485381_15.jpg (63.14 KB)

2007713136485381_15.jpg

1718673107hk5.jpg (162.52 KB)

1718673107hk5.jpg

0370386443e04cfcf636543d.jpg (59.54 KB)

0370386443e04cfcf636543d.jpg

1472155_op.JPG (24.37 KB)

1472155_op.JPG

1464489_op.JPG (26.6 KB)

1464489_op.JPG

173754_2051934522.jpg (41.18 KB)

173754_2051934522.jpg

84441e10bca4040d213f2e9c.jpg (42.84 KB)

84441e10bca4040d213f2e9c.jpg

8852a8c793e7ccd0d00060e0.jpg (401.94 KB)

8852a8c793e7ccd0d00060e0.jpg

64.jpg (127.85 KB)

64.jpg

06.jpg (27.66 KB)

06.jpg

image10.jpg (16.76 KB)

image10.jpg

aa4c788b61ec831cc9fc7a03.jpg (94.12 KB)

aa4c788b61ec831cc9fc7a03.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卡拉扬虽然逝去 但他的背影始终清晰
<DIV class=from_info>2008年04月02日15:06&nbsp; <FONT color=#a20010><SPAN class=linkRed02>《财经》</SPAN></FONT></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
<CENTER><IMG alt=《财经》:卡拉扬虽然逝去但他的背影始终清晰 src="http://i2.sinaimg.cn/ent/c/2008-04-02/U1513P28T3D1971918F326DT20080402150635.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P>  <FONT face=楷体_GB2312>在大师越来越稀缺的时代,</FONT><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SPAN class=keyword><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SPAN></A><FONT face=楷体_GB2312>制定并身体力行的标准仍然高不可攀</FONT></P>
<P>  因历史和地理的变迁,德意志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经常会给人的认知造成一种错觉。比如,希特勒明明是奥地利人,却作为千古罪人被永远钉在德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再比如<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21515.html" target=_blank><SPAN class=keyword><FONT color=#000099>莫扎特</FONT></SPAN></A>,无论是其父亲的出生地奥格斯堡,还是他本人的出生地萨尔茨堡,都属德意志的管辖地,这样一个地道的德国人,却最终成为奥地利最著名的人物而载入史册(不独是音乐史)。</P>
<P>  再说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是德国的乌尔姆和亚琛,一生最辉煌的艺术生涯是执掌德国的柏林爱乐乐团,并将其塑造为世界排名第一的交响乐团。我相信长期以来不少人都把卡拉扬视为“德国指挥家”,特别是他名字里那个代表德意志贵族地位的“冯”字(von),更容易加深这种误解。</P>
<P>  当然,现在大多数喜欢听音乐并关注卡拉扬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是奥地利萨尔茨堡人了。至于那个“冯”(von)字,其实就是英文中“from”的意思,只有贵族才以地名为姓氏,而这个地名往往就是封地、领地。“karajan”这个地名,据考证乃属希腊,也就是说,卡拉扬有希腊血统,至于是不是德意志贵族就很难考证了。</P>
<P>  1908年4月5日,卡拉扬出生于萨尔茨堡新城河滨的一座带庭院的漂亮房子里。现在这座房子就位于连接老城与新城“主桥”的桥头一侧,庭院里有一尊卡拉扬挥棒指挥的塑像。在他1989年7月16日去世前,萨尔茨堡的卡拉扬痕迹一度重于莫扎特。他是规模盛大的萨尔茨堡夏季艺术节的灵魂,是开销昂贵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主宰。卡拉扬将晚年的大半时光停留在萨尔茨堡,这里是他的“拜罗伊特”,一个王朝的宫堡,一个由“卡拉扬君主”统治的国度。</P>
<P>  卡拉扬的生命晚期被诸多疾病折磨,却丝毫不见生命之火熄灭的迹象。他仍然掌控全局,姿态强硬,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的演出录音计划不断翻新,音乐品味只上不下;他对现代音乐始终保持清醒的甄别,萨尔茨堡的门槛仍然很高;他因聘用女单簧管乐手而与柏林爱乐的大多数乐手处于绝不妥协的僵持,他的帝王尊严容不得半点忽视;他还在为每年的歌剧新制作费尽心力地挑选歌手,发掘新秀;他仍然热衷于亲自导演,哪怕行动已经非常不便。</P>
<P>  在卡拉扬的领地里,一切都必须完美无缺,萨尔茨堡的一切值得充分地享受。即便卡拉扬心中的神灵肯定是他的乡党莫扎特,他也为自己在声望上取而代之而心满意足。在那个年代的萨尔茨堡,包装纸上印有他的头像的巧克力“卡拉扬糖球”,甚至比“莫扎特糖球”还要抢手。</P>
<P>  卡拉扬死得实在突然。新制作的《假面舞会》已经排练完毕,原班人马的柏林爱乐大厅的录音业已完成,只待7月25日首演时刻的来临。卡拉扬的死像极了瓦格纳,同样是心脏病猝发;瓦格纳倒在柯西玛的怀里,卡拉扬在他的飞机玩友、索尼唱片的大贺典雄臂弯中阖上双眼,地点在阿尼夫他的房子里。</P>
<P>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欧洲乐坛,还是萨尔茨堡艺术节,在“后卡拉扬时代”的十余年中,消除卡拉扬影响的运动竟然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不仅“卡拉扬的敌人”罗马尼亚指挥家塞尔吉乌·切利比达克被封为“新神”,许多与卡拉扬风格迥异的指挥家被作为他的对应面而大受追捧。似乎卡拉扬的“标准化时代”已经使命告结,音乐接受的历史从“启蒙”进入“狂飙”,甚至大有清算“错误启蒙”的势头。这真是人心与艺术鉴赏力的悲哀。</P>
<P>  卡拉扬虽然逝去,但他的背影始终清晰,而且随着岁月的推移,只能是更加清晰。无论音乐演奏技术和录音技术在卡拉扬身后的近20年有多大的发展,“卡拉扬产品”始终是能够经受住任何考验。在大师越来越稀缺的时代,卡拉扬制定并身体力行的标准仍然高不可攀,能够望其项背的实属凤毛麟角。</P>
<P>  德国中生代指挥家克利斯蒂安·蒂勒曼,在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部分曲目上只是露出一点卡拉扬的端倪,便被评论界惊呼为“小卡拉扬”。根据最新消息,蒂勒曼在成功执掌曾经是切利比达克“禁脔”的慕尼黑爱乐乐团,以及刚刚被任命为拜罗伊特瓦格纳歌剧汇演音乐指导之后,有可能继意大利人克劳迪奥·阿巴多和英国人西蒙·拉特尔之后,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新掌门人。</P>
<P>  也许只有到了“蒂勒曼时代”,“后卡拉扬时代”才能最后宣布结束,因为“音乐制造”重新回到了卡拉扬轨道。作者:刘雪枫:音乐评论家,瓦格纳中国协会秘书长 </P>
<CENTER></CENTER></DIV>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H1>
<DIV class=from_info>&nbsp;</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
<CENTER><FONT color=#a20010><IMG alt=“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 src="http://i2.sinaimg.cn/ent/y/2008-04-03/U1513P28T3D1974019F326DT20080403184521.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FONT>1967年卡拉扬和他的爱犬特雷夫在维也纳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CENTER><IMG alt=“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 src="http://i1.sinaimg.cn/ent/y/2008-04-03/U1513P28T3D1974019F329DT20080403184521.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指挥台上的卡拉扬<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PAN></SPAN>  ○根据遗嘱,他的财产至少有5亿马克</P>
<P>  ○他不惜以加入纳粹党为代价</P>
<P>  ○他要画面上尽量少出现演奏者,多展示他自己</P>
<P>  ○他常以猫做比喻:“你绝不会看见它扑空。”</P>
<P>  ○“我喜欢看鸟儿翱翔,我敢肯定,它们翱翔不仅只为了寻找食物,它们得到了飞翔的乐趣。”</P>
<P>  赫伯特·冯·<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A>(1908-1989),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世界上薪水最高、最优秀的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指挥。2008年4月5日,是音乐家卡拉扬诞辰100周年,音乐界将2008年定为卡拉扬年。</P>
<P><STRONG>  柏林爱乐人人是大款</STRONG> </P>
<P>  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在刚来到柏林的时候,曾打算贷款购买一处住房。当他在售楼处亮明自己柏林爱乐乐团首席乐手的身份时,房产公司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贷款请求。</P>
<P>  柏林爱乐团员的工资相当可观,比德国其他乐团的团员高出10%到15%,加上其他收入还要翻上一番。他们灌唱片、上电视、拍电影、参加音乐节演出、教课、担任独奏,都会得到丰厚报酬。乐队有13个下属音乐团体:三重奏组、四重奏组、室内乐团、铜管乐队、“十二**提琴组”,甚至还有低音提琴组。由于冠有“柏林爱乐”的头衔,这些团体演出的票房情况非常好。其中许多还灌录了唱片。小提琴家梅纽因在回忆录中写道:“卡拉扬护着他的团员,确保他们有丰厚的报酬和高品质的乐器,鼓励他们各自组织室内乐演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他们的士气。”</P>
<P>  卡拉扬本人的收入来源有两个,一是作为指挥家的年薪及演出收入,二是录制唱片的收入。卡拉扬深知自己的身价,对所谓应得的报酬从不含糊。</P>
<P>  1955年初,到任不久的卡拉扬就向乐团提出条件:要保证他及他所邀请的独奏家拿到全欧洲最丰厚的待遇。他的起价是每晚2000马克,比当时任何音乐家在伦敦的报酬高50%,是全欧洲最高价。他后来还不断要求涨薪,直到1973年每场演出费达到1万马克时才罢休。他还先后在多个欧洲乐团兼职,如1956年兼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钱、最令人羡慕的歌剧院总监”。</P>
<P>  与录制唱片的收入比,年薪就微不足道了。卡拉扬录制唱片,每张都有不菲提成。如他于1962年灌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胶木唱片,15年内卖出120万张,每张可获零售价一成的版税。如今,他生前录制的唱片至少有半数仍在DG、DECCA、RCA、EMI、SONY等大公司的品牌下销售,版税权益可一直维持到他逝世后70年。</P>
<P>  根据遗嘱,他的财产至少有5亿马克。</P>
<P><STRONG>  “为了那份工作,我都可以去杀人”</STRONG> </P>
<P>  卡拉扬早年学习钢琴,5岁就登台演出,11岁就与乐队合作演奏<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21515.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莫扎特</FONT></A>的协奏曲。15岁时,他在音乐会上看到托斯卡尼尼指挥,大师在舞台上的威严和魅力让他折服,他的内心发出了青年刘邦看到秦始皇仪仗一般的感慨:“音乐家当如是也!”当指挥,驾御舞台上的一切,成为他的最大梦想。</P>
<P>&nbsp;</P>
<CENTER><IMG alt=“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2) src="http://i3.sinaimg.cn/ent/y/2008-04-03/U1513P28T3D1974021F326DT20080403184628.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卡拉扬驾驶他的法尔康10号飞机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CENTER><IMG alt=“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2) src="http://i2.sinaimg.cn/ent/y/2008-04-03/U1513P28T3D1974021F329DT20080403184628.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卡拉扬驾驶跑车<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PAN></SPAN>  1928年12月17日他第一次登台指挥学院的一支学生乐团。第二年元旦,21岁的他就为成为职业指挥家忙碌开了。听说乌尔姆歌剧院因为指挥生病,需要招聘新的指挥,卡拉扬立即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资金,雇用家乡的莫扎特乐团(他的父亲在这里演奏单簧管),安排1月23日在萨尔斯堡举行一场音乐会。有两点他必须要做到,一是剧场满座,第二一定要请到乌尔姆歌剧院的经理。他发出了足够的请帖以保证剧场座无虚席,乌尔姆经理当晚果真大驾光临。结果,卡拉扬梦想成真,乌尔姆的新任指挥一职落在了他的头上。</P>
<P>  作为德国的80个地方小歌剧院之一,乌尔姆只有22个乐队坐席,有限的舞台资源很难吸引大牌歌手。卡拉扬看中的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当指挥,可以在歌剧制作的各个方面积累经验。指挥之外,卡拉扬要训练合唱团,管理舞台事务和灯光(对他这是特别的兴趣,来自他对技术的偏爱),甚至还要做剧目推广工作。</P>
<P>  在乌尔姆的演出季之间,卡拉扬在其他地方工作,包括萨尔斯堡音乐节。在那里他协助理查·施特劳斯和托斯卡尼尼的排练。他经常去观看托斯卡尼尼在米兰斯卡拉剧院的指挥——一个对于他了解如何控制乐队非常有意义的体验。他同样获得了对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鉴别能力,这在当时的德奥指挥家中是比较欠缺的。</P>
<P>  在乌尔姆羽翼丰满后,他决心到更高档次剧院去工作,而且不惜以加入纳粹党为代价。</P>
<P>  按照档案中的证据,卡拉扬1933年在萨尔斯堡加入了纳粹党,这时希特勒上台还不到3个月。但卡拉扬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他是在1935年希望成为亚琛歌剧院指挥的时候才加入的。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了那份工作,我都可以去杀人。摆在我面前的那张入纳粹党申请等于是一道门槛,跨过它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无限的权力和对乐团的资助,我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指挥音乐会,还有旅行演出,可以有自己的秘书和办公室。条件则是必须入党,还有不时地为党员们来一场演出。于是我说管他什么条件都无所谓,并在申请上签了字。”</P>
<P>  亚琛歌剧院拥有70人的乐团,300人的合唱队。卡拉扬1936年被任命为这里的音乐总监,成为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总监。在这里,他的事业一路绿灯,一年要指挥40套不同的曲目。并得到了在维也纳和柏林指挥**乐团的机会。</P>
<P>  1938年4月9日,卡拉扬第一次指挥柏林爱乐的时候,就恨不得马上把这支乐团变成自己的亲兵卫队,因为在这里他找到了由彪罗、尼基什和富特文格勒等著名指挥家所创造的、比他梦想的水准更高的音响效果。</P>
<P>  卡拉扬统领柏林爱乐的雄心过了将近20年才变成现实。一则因为柏林爱乐当时的指挥富特文格勒对迅速崛起的卡拉扬心存成见,老人不希望卡拉扬染指柏林爱乐;再则纳粹统治给欧洲音乐和艺术带来的浩劫,卡拉扬下赌注似的把自己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差点儿毁掉自己的艺术生命。好在耐心是卡拉扬的最大优势之一。他一直认为天资、勤学和苦干精神是事业的必备条件,并得出结论说:“现实生活中,极多的人都没有毅力坚持、学习,还有等待、等待、再等待……”</P>
<P>  卡拉扬的耐心得到了回报。1955年柏林爱乐乐团访问美国前夕,富特文格勒去世。乐队选择卡拉扬来领衔这次演出,他获得了渴望已久的成为乐团永久指挥的承诺。演出成功后,乐手选择他担任音乐总监,投票结果很快被柏林参议院确认。</P>
<CENTER><IMG alt=“下辈子我可能变成一只鹰”--百年卡拉扬(3) src="http://i2.sinaimg.cn/ent/y/2008-04-03/U1513P28T3D1974022F326DT20080403184703.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卡拉扬和他的妻女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TRONG>  朋友都是商人</STRONG><SPAN></SPAN> </P>
<P>  曾有一位音乐评论家这样说:“卡拉扬的朋友都是商人,富特文格勒的朋友都是哲学家,克伦佩勒的朋友都是音乐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卡拉扬的行事原则颇有商人的味道。</P>
<P>  <A class=akey href="http://news.sina.com.cn/z/antifascist/index.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二战</FONT></A>后的一段时间,卡拉扬因为加入过纳粹党而被停止指挥工作赋闲在家。“患难”中,EMI唱片公司制作人瓦尔特·莱格成了他的铁哥们。1946年1月,莱格来到维也纳,为自己的唱片公司招募指挥天才,以期能在新兴的LP唱片市场独占鳌头。莱格回忆:“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关于合同的谈判延续了6个月,他并不急于签约,尽管他既无钱又无工作。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处在那样的境况下内心仍那么宁静、那么泰然自若。”与EMI的合作,奠定了卡拉扬战后事业发展的基础。</P>
<P>  对于柏林爱乐首席指挥的职务,卡拉扬尽管垂涎多年,但是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的表现却是非常的理智和耐心,最终他在这场角逐中获得全胜。</P>
<P>  早在富特文格勒去世前,柏林爱乐的经理就与他接触。他对卡拉扬说:“万一发生了什么事,你愿不愿意来我们乐团?”卡拉扬答应了他但要求不要声张。</P>
<P>  1955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当晚,卡拉扬接到哥伦比亚演出公司的安德烈·梅顿斯打来的电话,他告诉卡拉扬,富特文格勒同哥伦比亚公司签有率团访美演出的合同,若要履行合同,必须让卡拉扬来指挥,否则该合同会被取消。卡拉扬的答复是,只有在柏林爱乐指定他是富特文格勒的继任者的前提下他才能同意。很明显,卡拉扬不愿意把美国巡演当作乐团对自己的考察,而是希望以乐团未来指挥的身份前往。梅顿斯满口答应,却没有落实。</P>
<P>  卡拉扬心急如焚地想得到这个职位,他给柏林市长挂电话,建议就访美一事开个记者招待会。招待会上他安排市长当众问他访美归来后会不会接手乐团,他自己表示愿意——卡拉扬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继任的消息公开,生米就可以煮成熟饭。</P>
<P>  美国演出归来,卡拉扬开始在合同上力争自己的权利。他提出乐队经理必须由他来选择,还要在合同中写明他这个音乐总监是终身职位,理由是,只有知道自己不会被撤换,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卡拉扬还放出话来:如果签终身合同有难处,写成99年也成。这在柏林爱乐是破天荒的。这纸合同直到12年后才正式签署。</P>
<P> <STRONG> 我从来不直接听唱片</STRONG> </P>
<P>  20世纪末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卡拉扬一生录制过900种录音,销售量超过一亿一千五百万张。他逝世快20年了,每到他的重要纪念日,唱片公司总要发行一系列的关于卡拉扬的唱片或者影碟。今年4月5日逢卡拉扬百年诞辰,唱片公司推出的卡拉扬视听产品几近疯狂。EMI挖掘出他1946到1984在该公司的全部录音,共160张CD,分成器乐和声音两大盒上市。卡拉扬的另一个老东家德国唱片公司推出了4款新DVD,以及一套十多张的卡拉扬大师录音,其日本分公司则干脆把他在DG的全部录音制作成240张CD一并推出,让人瞠目。</P>
<P>  1939年卡拉扬的录音生涯就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录音,是指挥柏林国立乐团演绎莫扎特的《魔笛》序曲。1947年卡拉扬欣然接受瓦尔特·莱格的邀请,加盟EMI公司。他来到伦敦指挥爱乐乐团。除了频繁的演出之外,卡拉扬与EMI的密切合作,从1946年到1984年,制作了超过1000小时的录音。卡拉扬不仅是世界上唱片销售最好的指挥,而且是EMI公司有史以来唱片销售最好的艺术家。</P></DIV>
<P>每次录音技术的升级,卡拉扬都积极响应。他一生曾经4次灌录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分别经历了单声道、模拟立体声、数字立体声和激光影碟4个技术阶段。</P>
<P>  在录音室里,卡拉扬总爱用随身听来检验所灌录唱片的效果。他说:“我从来不直接听唱片。录音带的品质总要比唱片略差,要是录音带听上去都挺好,我就知道唱片品质无可挑剔。当做完最后的修正,确认唱片已完美无瑕,我就再也不听它了。”</P>
<P>  1951年卡拉扬开始试验把自己的演出拍成电影。在1970年到1982年,他指挥的20场演出,由慕尼黑的UNITEL公司进行了电视录像。1980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一家电影公司特里蒙代尔(TELEMONDIAL),总部在摩纳哥,计划拍摄复活节音乐会的演出,为后人保存他的核心剧目,也为即将诞生的数字影碟准备素材。</P>
<P>  影片拍摄时,卡拉扬多次充当了导演的角色。当要拍摄卡拉扬的手的时候,卡拉扬就让拍摄人员把摄影机放在他的肩上,以便把他的手的动作拍得更清楚,避免远距离拍摄时造成的画面变形。</P>
<P>  整个拍摄过程中,卡拉扬总是在不知疲倦地工作。他把地下室装备成了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剪辑室。如果一部交响曲影片长45分钟,则其中41分钟都是卡拉扬的特写镜头。他要画面上尽量少出现演奏者,多展示他自己。</P>
<P>  1980年代,卡拉扬在一位单簧管乐手的任用问题上,与柏林爱乐产生摩擦。双方都据理力争,互不相让。1984年夏季,DG公司与乐团的唱片合同终止,乐团开始与CBS(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商讨将卡拉扬排除在外的录音合作。与此同时,乐团还威胁要撕毁跟卡拉扬的特里蒙代尔影片公司所订合同。这意味着卡拉扬无法完成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拍摄,而这是他将自己的核心曲目拍摄录像的一期工程,已为此投入了大笔资金。卡拉扬立即与维也纳爱乐和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接触,寄望于他们能帮助他完成贝多芬交响曲的录像。两家乐队均表示爱莫能助。</P>
<P>  卡拉扬终于放弃了强硬立场,这场旷日持久的冷战,以他的妥协收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录音合同在卡拉扬心目中比演出合同更重要,他害怕失去录音录像的合作者。如果没有这一切,他就丢掉了最重要的推广渠道。</P>
<P> <STRONG> 我在一片黑暗中把它降落在跑道上</STRONG> </P>
<P>  卡拉扬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自幼就是登山和摩托车运动的爱好者。他年轻时曾出过几次重大事故,但都挺了过来,还毫无畏惧地继续投身于潜水、滑冰、飞行、滑翔、滑雪等项目,终生未辍。54岁时他登上勃朗峰去滑雪,对此他倍感自豪。1983年他回顾这一壮举时说:“那是我一生中身体最棒的时候。”</P>
<P>  赫莉莎拉是卡拉扬的一艘装饰豪华的赛艇,人员配备达25名。他喜欢驾这条船航行,他认为没有哪种运动像航海这样需要多人的齐心协作。</P>
<P>  出航的时间通常是下午,船员们会把赫莉莎拉停靠在他宅前的海湾里,然后划橡皮艇来接他上船。1982年,卡拉扬参加了一次从法国土伦至意大利圣雷莫的帆船比赛,海上几乎无风,待在船上又热又不舒服。大部分赛程中,卡拉扬都只穿一件泳衣,但他非常开心。</P>
<P>  卡拉扬从事运动绝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在工作。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要完美,不论是在指挥台上还是在赛艇、汽车或飞机的驾驶座上。完美就是他的快乐。不管是在驾船、开车还是开飞机,他都是专心致志,颚部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不允许自己分心。</P>
<P>  卡拉扬酷爱开飞机,但凡有新机型被他看中,便会买进。有一次音乐会中场休息时,他和同样拥有私人飞机的SONY公司首席执行官大贺典雄聊天。卡拉扬说自己又买了一架喷气式,大谈装潢和改造驾驶舱的技巧。大贺说他的这种飞机款式并非最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下次两人见面,卡拉扬已经将那架新飞机卖掉,换了大贺建议的飞机。</P>
<P>  卡拉扬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也同样自豪。有一回他的传记作家坐他的飞机,卡拉扬以令人赞赏的技术在变化不定的侧风中将飞机降落在慕尼黑机场。他最为骄傲的是那架德索尔德喷气飞机,以及在这架飞机的制造厂接受的高难度训练:“他们(制造厂的工作人员)半夜三更把我叫起来,把我塞上飞机,然后要我在一片黑暗中将它降落在跑道上。”</P>
<P>  当别人问到卡拉扬是如何投身自己喜爱的项目,如音乐、飞行、滑雪的时候,他常以猫做比喻:“留意观察猫,你会发现,除非有成功的把握,它不会轻易扑击。它要先审时度势,再决定是否出击。你绝不会看见它扑空。”</P>
<P>  有一次,卡拉扬与友人在他家附近散步,他注视着前面的悬崖,那儿有几只鹰在翱翔。卡拉扬说:“我喜欢看鸟儿翱翔,我喜欢它们翱翔中表现出的和谐之美。我敢肯定,它们翱翔不仅只为了寻找食物,它们得到了飞翔的乐趣。”他顿了顿,凝视后一笑:“我曾想过,下辈子我也许会变只鹰。”特约撰稿王崇刚</P></DIV></DIV></DIV>

U1513P28T3D1929562F326DT20080404033314.jpg (41.57 KB)

U1513P28T3D1929562F326DT20080404033314.jpg

U1513P28T3D1974459F326DT20080404022230.jpg (40.67 KB)

U1513P28T3D1974459F326DT20080404022230.jpg

U1513P28T3D1974519F326DT20080404032126.jpg (46.57 KB)

U1513P28T3D1974519F326DT20080404032126.jpg

U1513P28T3D1974536F326DT20080404043229.jpg (21.21 KB)

U1513P28T3D1974536F326DT20080404043229.jpg

U1513P28T3D1974461F326DT20080404022234.jpg (55.62 KB)

U1513P28T3D1974461F326DT20080404022234.jpg

U1513P28T3D1974537F326DT20080404043231.jpg (27.62 KB)

U1513P28T3D1974537F326DT20080404043231.jpg

U1513P28T3D1974539F326DT20080404043234.jpg (33.31 KB)

U1513P28T3D1974539F326DT20080404043234.jpg

U1513P28T3D1974546F326DT20080404043245.jpg (26.19 KB)

U1513P28T3D1974546F326DT20080404043245.jpg

U1513P28T3D1974548F326DT20080404043248.jpg (25.77 KB)

U1513P28T3D1974548F326DT20080404043248.jpg

U1513P28T3D1974550F326DT20080404043253.jpg (21.02 KB)

U1513P28T3D1974550F326DT20080404043253.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纪念卡拉扬诞辰百年!

在我看来,每一位伟大的指挥家都用他们的智慧为自己带领的交响乐团打上了独特的烙印。从这点上看,由<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SPAN class=keyword><SPAN class=sl_css_ads><FONT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SPAN></SPAN></A>带领的柏林爱乐乐团的情况就更为独特了——柏林爱乐乐团本身就一直存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而<SPAN>卡拉扬</SPAN>带给柏林爱乐乐团的改变则要远远超过了音乐本身。其实<SPAN>卡拉扬</SPAN>对节奏和冲突的领悟很深刻,但他的听众却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为那些音乐听上去是那么的顺滑流畅——事实上,那是他把强有力的搏动都完美地隐藏在细腻精致的乐章之下了。
<P>  <SPAN>卡拉扬</SPAN>是个很实际的人,看问题也总是能切中要点。他为人幽默,热情,他总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那些原以为和他打交道会是件很恐怖的事情的人们放轻松。我想,那些见过他的年轻音乐家可能都会承认这一点:<SPAN>卡拉扬</SPAN>一点都不让人害怕。他对身边发生的事情都保持着好奇,对事物进展的预测总是准确得让人惊讶。好奇心,这一点也是人们经常忽略的有关<SPAN>卡拉扬</SPAN>的品质。</P>
<P>  美国大提琴家兼指挥家罗斯特罗波维奇曾经告诉过我关于他同<SPAN>卡拉扬</SPAN>之间的一次对话:当时他们正在排练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罗斯特罗波维奇一直试着用大提琴制造出很难听的声音。“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呢?”<SPAN>卡拉扬</SPAN>问道;“因为你要用这种方式来展现这个人的性格。”“不对,它并不适合这段音乐,故意走极端一点都不能代表真正的美。”一直到现在,这句话还很让人记忆犹新。</P>
<P>  对于音乐,<SPAN>卡拉扬</SPAN>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我看过不少由<SPAN>卡拉扬</SPAN>指挥的演出录像。在那些录像中,年轻的<SPAN>卡拉扬</SPAN>指挥时的样子总是那样激进,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像他一样的指挥家——说不定他同魔鬼都有过争斗呢。</P>
<P>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去提醒人们,<SPAN>卡拉扬</SPAN>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我想,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让现在年轻的音乐人能多去感受一下那些老一辈音乐人的魅力。而每次同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交流,你就会发现,他们最怀念的,就是<SPAN>卡拉扬</SPAN>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启迪。他们那时似乎都在互相帮助,他们是一伙的,呵呵,如果可以这么形容的话。</P>
<P>  长期担任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恐怕一个人很难能取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担任指挥的最初五年,或者说最初十年,对于一个真正的指挥家来说,都只不过是个短暂的过渡时期而已。关于这一点,无论是<SPAN>卡拉扬</SPAN>还是富特文格勒都会告诉你:“一切美好事物的诞生,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P>
<P>  <SPAN>卡拉扬</SPAN>曾经说过,“如果你还很年轻,那么想鸟儿一样歌唱对你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等你真正碰到了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再想像年轻时一样放声高歌就很困难了。”这总让我想到诗人奥登的话——有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为一部歌剧创作剧本,奥登的回信只有一句话:“很抱歉,但伤心早已让我停止了歌唱。你的,奥登。” ——柏林爱乐交响乐团指挥西蒙拉图(Simon Rattle)(编译/仝欣)</P>

U1513P28T3D1974212F326DT20080404003722.jpg (10.57 KB)

U1513P28T3D1974212F326DT20080404003722.jpg

U1513P28T3D1974221F326DT20080404003731.jpg (8.03 KB)

U1513P28T3D1974221F326DT20080404003731.jpg

U1513P28T3D1974224F326DT20080404003736.jpg (11.34 KB)

U1513P28T3D1974224F326DT20080404003736.jpg

U1513P28T3D1974227F326DT20080404003738.jpg (9.96 KB)

U1513P28T3D1974227F326DT20080404003738.jpg

U1513P28T3D1974228F326DT20080404003739.jpg (51.32 KB)

U1513P28T3D1974228F326DT20080404003739.jpg

U1513P28T3D1974229F326DT20080404003741.jpg (10.14 KB)

U1513P28T3D1974229F326DT2008040400374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外界对卡拉扬的评论以及卡拉扬语录</H1>
<DIV class=from_info>&nbsp;</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
<CENTER><FONT color=#a20010><IMG alt=外界对卡拉扬的评论以及卡拉扬语录 src="http://i3.sinaimg.cn/ent/y/2008-04-04/U1513P28T3D1974523F326DT20080404034243.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FONT>卡拉扬在1977年6月13日(Robin Jones 提供)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PAN></SPAN>  “一部交响曲如同一部戏剧,真实性伴随着冲突而产生。而<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A>,这位构筑音乐的超人,却不喜欢冲突,……他要确保一切冲突都抹得光光的。”</P>
<P>  ——大卫·凯恩(DavidCairns)</P>
<P>  “指挥这部歌剧要达到他这样的水准,非花五十年工夫不可。卡拉扬的天才一方面表现在他出众的记忆力,能评记忆指挥这部作品实在是难以置信,另一方面就是他创造的乐音。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配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在乐音效果的创造中维也纳爱乐乐团付出百分之九十五,他只须付出百分之五。他了解其中的每个角色、每句唱词。这可不是晒晒太阳就能办到的。”</P>
<P>  “卡拉扬至少熟悉五十部歌剧的每一处细节,他能在从熟睡中被唤醒的情况下,立即从五十部歌剧的任何一处开始指挥。”</P>
<P>  “排练时,他喜欢坐在音乐厅的十六排位置上,身旁坐满了他的主要工作副手。他就象一位帝王般,控制着舞台上排练所有细节的精确进行,不容有一丝差错。”</P>
<P>  “有一次排练《漂泊的荷兰人》,他不满意剧中帆船的进出,终于忍不住步履蹒跚地走入后台,往后的十几分钟里,我们看到帆船的表现越来越好,原来卡拉扬到后台亲自示范操作帆船的布景。”</P>
<P>  小泽征尔既感激卡拉扬对他的恩惠:“他总是为我腾出时间”,又惊叹于他的记忆。“有一次我打电话向他请教一部歌剧,我知道他已多年没指挥那部歌剧了。我敢肯定他来不及看总谱,而他竟跟我一起过了一遍,每个细节都正确无误。唯一的麻烦是他的话难于听懂”。想来真有意思,小泽征尔那带日本腔的英语同卡拉扬既含糊又有德语口音的英语正好配对儿。幸好他们谈论的是音乐。</P>
<P>  卡拉扬原定在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指挥海顿的《创世纪》,后因故不得不取消,改由另一位指挥家指挥,只这一改就令音乐厅的座位空了一半。</P>
<P>  一位年轻的德国指挥说:“不可思议。我也喜欢卡拉扬,可是以他的气质而言,他并不适合指挥海顿。指挥海顿的作品那位指挥家要比他强。”</P>
<P>  一位维也纳乐评家:“人们去音乐厅并不是为了听海顿的作品,而是看卡拉扬的指挥。”</P>
<P>  另一位在座者:“这就怪了,谁都认为,维也纳乐友协会金色大厅的听众是世界上音乐修养最高的。”</P>
<P>  维也纳乐评家:“这跟维也纳、跟‘乐友协会’都不相干,这完全是另外一码子事。”</P>
<P>  后来,这位维也纳乐评家还半开玩笑地说过一句话:“哪怕卡拉扬指挥的不是乐团,而是一套立体声音响系统,人们也乐意花钱去看。”</P>
<P>  卡拉扬向朋友们抱怨纽约大都会乐团的演奏水准真是糟透了,而在排练中卡拉扬又是什么态度呢?一位团员讲,他确信卡拉扬是真诚喜欢他们的,他对乐团表示出极大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修养”,这位合伙人说,“在表演艺术中,你必须善于和资质平平的人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扬知道怎样做。换了托斯卡尼尼,他会骂那些团员是蠢猪,大发一通脾气,把弦乐部统统换掉。卡拉扬却采取积极的态度使问题得以解决。他知道他无法改变团员,他只能善用他们。”</P>
<P>  (EMI制作人瓦尔特·列格的回忆)“维也纳爱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扬登台,音乐会也取消了。我赶紧给卡拉扬挂电话,说这消息遗憾之至,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共进午餐,我们好好谈谈这事。卡拉扬说很抱歉,他正要睡觉,但下午四点可以见我。就这样,下午四点我感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知道当时维也纳物资供应奇缺,特地给他带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晚我走后,他把每瓶酒各分成30份,从第二天起的90天每天享用一份,当晚则尝都没尝一口……他这个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钢铁般坚强。”</P>
<P>  “他的居住条件差到极点,在一座街区的公寓八楼上同一个不相识的人共住一个房间。我们开始了交谈。我试图把谈话引向业务讨论,但他却明显地只想闲聊闲聊。很可能因为他已有太长时间不曾与人交谈了……我们差不多天天见面,关于合同的谈判延续了6个月……他并不急于签约,尽管他既无钱又无工作,甚至连工作的可能性都没有。我从未见过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处在那样的境况下内心仍那么宁静、那么泰然自若……我们的合作为卡拉扬名利双收奠定了基础……也许除斯托科夫斯基外,他比任何别的指挥从唱片得益都多,可以说是留声机唱片造就了他……” </P>
<P>  卡拉扬的音乐观点和语录</P>
<P>  (卡拉扬战后带领柏林第一次访美演出时)在巴尔的摩(Baltimore),开演时仅有二十五位观众在座。卡拉扬登台了,向观众致意后,他作了难得一次的演前致辞:</P>
<P>  “我非常清楚,这是我指挥生涯中听众最少的一场音乐会。”他记得他自己当时是这么讲的,“听众最少,但却是最了不起的。你们不受宣传的影响来到这里,我知道你们完全是为音乐而来,我们将把一份精美绝伦的音乐奉献给你们。”</P>
<P>  卡拉扬年轻时在亚琛取得成功后,他又兼任了许多工作,由于繁重的工作使他的精力有些不集中。后来他偶然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关于瑜珈的书,从此便终生**瑜珈(后来还加上了禅宗)。</P>
<P>  卡拉扬在跟随东京一位禅宗大师修行一段时间后,学会了集中意念。“从某种意义来讲,乐团和我在工作的情况也是如此。对于所演奏的作品,我们都把意念集中在同一个谜,即它的要旨上。每次排练我们都集中注意这个谜。我们接受它,就像天主教徒接受奇迹剧一样:‘我相信它,因为它难以理喻’。最后,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时,另一种东西活起来了。我们都能感觉到它。就像乘飞机一样,是飞机让我们飞升了起来。”</P>
<P>  “我们说‘我射击’,‘我动作’,佛语则讲‘法力使射使动’,‘法力’是我们得以仰仗的主宰万物之力。你只须驱动它,然后就任其自行发挥。当我不再念念不忘自己是在‘创造’音乐时,我便知道我所追求的效果已自然达到。”</P>
<P>  “在经过精心准备的任何一场音乐会中,我已经不再听见音乐,我只是让它焕发生命而已。我自己已完全溶入其中了。每场音乐会都是一次神奇的体验,让人心醉神迷。你从自己、或者你自以为是你自己的什么东西身上游离了出来。你不再能够指挥它,它是上苍的一种恩赐。”</P>
<P>  卡拉扬解释指挥:“指挥真上一种神秘的体验。进入佳境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什么。我的双手已经过了三十年的训练,已从我的感觉之中独立出来了。他们会自发地挥动,音乐便如流水般滔滔涌流。能够让自己融入音乐的意韵实在是妙不可言。你的指挥完全是自然而为之,欲罢而不能,直至你完全忘记这是你的手在挥动。而与此同时,倘若哪个歌手出了错,你不会忘了予以纠正,而且是瞬间做到,无人觉察。要是某个管乐手在吹奏一个长段时,音乐进行的速度突然快了起来,那是我令他们加快的,因为我感觉出他快接不上气了,便让他吹得快一点。第二天他来对我说:‘昨天发生的事真叫我难以置信。’我回答说:‘我钻进你心中啦。我感觉到你气紧了,那个乐段眼看要不连贯了,所以加快了速度。’这就是你与演奏者之间的沟通,很难用言语解释得清楚。”</P>
<P>  “无论我们干什么,总是学无止境的。所以我总是寻求能给我以教益的人为伍,不管是医生、科学家,还是普通朋友,只要较之我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你知道我总是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其实只要发现谁比我强得多,我会甘作奴隶。”</P>
<P>  卡拉扬:“所谓歌剧,就是演员培养自己的情绪,直至强烈到非要用歌声表达不可。就像约德林一样。约德林就是纯粹的欢乐情绪的爆发。在歌剧中,就是用歌声来表达感情,表达一种特定的心境。其喜悦之情如此强烈,只有引吭高歌才足以表达。动作,如果是必要的话,也只是起到进一步强化从演员口中宣泄情感的作用。比方从欢乐变为悲伤,则不妨加点动作。演员要善于‘看’到、感受到假象的情景。在拜鲁伊特,演员唱完一首咏叹调,甚至只是一小段唱腔时,总要做一个大大的结束动作,或伸展双臂,或跺跺脚。这实在可笑。一定不能有什么‘歌剧式’的动作。”</P>
<P>  卡拉扬对排练的作用有一套见解。“每场排练都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他说,“指挥应懂得怎样使每一次排练取得进步。在排练结束时如果我们有所收获,心情就特别舒畅。如果尚未协调便宣告任务完成,这种不协调的情况就会在团员中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我们对团员们讲:“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我们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P>
<P>  正如范·达姆所说,卡拉扬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指挥大场面(如交响乐团或剧团)所感受到的愉悦。除了中国**那种在体育场进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外,没有哪种演出会像音乐会那样,有如此众多的表演者(乐团团员)听令于一个人的指挥。哪怕是较小的乐队而言,指挥都具有**性,那种乐团再加上合唱团多达两、三百人的演出团体就更不待言了。前面已经提到,卡拉扬的气质非常适合这种工作,而且绝大多数时候他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一种志得意满的心情。他情绪极好地谈及当初萨尔茨堡音乐节考虑他出任艺术总监的事。他得知有一些反对意见,有些人认为他是个**者。卡拉扬回答说:“他们说得不错!”</P>
<P>  间或也会遇上一些反对意见,使他感到踌躇。一次,他在自己的圣特罗佩别墅谈论音乐时,曾对指挥家作如下定义:“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长着九颗音乐脑袋和十二条音乐家的臂膀。他是音乐的使者,是音乐界的祭司,是和平与美的使者。千万人崇拜他,其余的人则谴责他是**者、无耻地以音乐谋取权利,一个骗子。历史上曾有哪种职业,像指挥家这样受过如此截然相反的对待?惟有宗教主义的盲目狂热能与之相比。”</P>
<P>  “这是艺术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体制:一个人被赋予几乎是无限的权力总管一切,包括演员、歌手、预算、计划和节目。别的任何领域里哪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几乎别的所有行业里,领导也得受制于人,诸如委员会、董事会、监察员、工会等,都有权使事情受到控制。一个人受到如此信赖,这在我们这个时代恐怕是最后一遭了。当然,这种领导原则也有其弱点。希特勒不是自称为‘元首’吗?所以这个词也有招人讨厌的一面。这是个令人生疑的词。当人们意识到某人要按他的遗志行事时,他们就常会变得多疑。领袖——**。如今,表达自我的强烈意愿往往容易招致批评。人们似乎不敢坦率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它。但在纯艺术领域这种原则是有价值的。必须有一个人表达意见,否则不可能有伟大的艺术之作产生。”</P>
<P>  为艺术尽心竭力和“一人掌权,一人说了算”的哲学是卡拉扬班子的核心。</P>
<P>  卡拉扬一贯宣称对自己指挥生涯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托斯卡尼尼,另一个是富特万格勒。1963年,卡拉扬说:“作为指挥家而让乐团和自己共同担负阐释音乐的责任,富特万格勒是第一人……虽然我从未打算改变这种风格,但我还是试图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一些精确性的要求,托斯卡尼尼正是凭着自己的绝对控制力把这种要求加诸乐团的。”</P>
<P>  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初次接触时才15岁,他说:“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干了8年,这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但他离开时总经理却暗自庆幸。有一回他指挥排练《唐乔瓦尼》整整排了三个月,彩排都过了他却突然撒手不干了,说‘这戏没法上’。不过对我来说,他却像月亮一样高不可攀。他是个巨人。据我所知在唱片灌录上他也算是开山鼻祖。我跟他相识是在拜鲁伊特(当时我在乌尔姆工作)。他正指挥演出《唐豪瑟》。演出之完美令我惊叹。在当时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回到乌尔姆,作为新演出季的开场我也指挥了《唐豪瑟》。站在乐团面前,我脑海里回响着托斯卡尼尼指挥出来的音乐。”</P>
<P>  “托斯卡尼尼致力于追求乐音的完美,追求表达的精确。富特万格勒则在各方面都跟托斯卡尼尼截然相反。托斯卡尼尼非常严格,富特万格勒却非常自由。富特万格勒指挥歌剧并不出色,他从来就不具备统帅歌剧演出的技艺。但他指挥古典时期音乐的才能却非常杰出。指挥古典时期交响作品他是最棒的。他善于让乐团与自己之间达到相互沟通,从而使双方共同投入音乐创造之中。托斯卡尼尼是个**者,要是他在指挥中表现欠佳,他会责怪听众没有进入状态。瓦尔特·列格曾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任何作品听上去都仿佛是罗西尼写的。托斯卡尼尼的知识从何而来?来自地方上的乐队中午在街头广场的演奏。那类演奏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我很幸运,从小听的都是高水准的演奏。托斯卡尼尼从未真正了解贝多芬的作品。他指挥《第九交响曲》不失正确,但却是蛮横的,某种东西给失却了。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还是咬牙搏斗到底。”</P>
<P>  卡拉扬最爱讲富特万格勒的一个笑话是:“一次富特万格勒演出迟到了,他一边急急忙忙地冲进音乐厅,一边问深情愕然的引座员:‘他们都开始了么?’”</P>
<P>  卡拉扬说:“富特万格勒最爱用的一个词是jein(德文缩略词,肯定和否定之义兼而有之),因为他总是拿不定主意。我接手柏林爱乐后,一位原先跟富特万格勒共事的首席小提琴手曾跟我讲起过富特万格勒指挥的一次演出。当交响曲奏到一处节奏缓慢的过门时,富特万格勒目光忧愁地望着这位首席小提琴手,因为他讨厌给示意继续的手势。于是这位小提琴手便径自奏了下去,他说当时富特万格勒的眼神看上去如释重负。他不愿意音乐太过清晰,惟恐失去了想像的余地。他要求的音乐非得如雾中看花,迷离朦胧不可。”</P>
<P>  “有人问过柏林爱乐一位团员,在富特万格勒手下演奏,他们怎么知道当于何时开始?那人回答说这很简单,只要看见富特万格勒在台侧一露面,团员们便默数节拍,数到第四十拍便只管开始。”</P>
<P>  卡拉扬说,他总是用一台SONY随身听录音机通过录音带来检验所灌录唱片的效果。“我从来不直接听唱片。录音带的品质总要比唱片略差,要是录音带听上去都挺好,我就知道唱片品质无可挑剔。当作完最后的修正,确认唱片已完美无暇,我就再也不听它了。除非遇上需要重录的时候。这时我就会把自己关进一间屋子独自呆上两天,反复听呀听呀,心里暗自纳闷:我是喝醉了还是怎么的,竟会是这种效果!”</P>
<P>  通过观察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德意志安魂曲》,你会感到“指挥家”这一本就难以定义的角色更多了一层谜一样的色彩。它还是我想到了早些时候卡拉扬所讲的一段话。大多数人认为,“作曲者怎么写就怎么指挥”是托斯卡尼尼的特点,我们当时的话题就是由此开始的。“我有一位了不起的朋友,维克多·德·萨巴塔(也是马泽尔的老师),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指挥家,”卡拉扬说,“我在斯卡拉歌剧院时,他常来听排练。那次我正排练《唐豪瑟》,到一个合唱段我让乐团继续演奏,因为我想去后面听听效果,维克多当时正坐在厅里,他做了一个非常优雅的手势,上台接替我继续指挥。瓦尔特·列格也在场,后来他告诉我说,那是一次最为有趣的体验。维克多无疑是位伟大的指挥家,从他接过指挥棒那一刹那,音乐就起了变化。而他并未说片言只语,全凭他展示在乐团面前的个性特征。音乐的整个特质都变了。姑不论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这无关紧要;反正是截然不同了。”</P>
<P>  “我说我现在明白个性影响的含义了。当然,因为他指挥那个乐团已达25年之久,已形成他自己的总体音乐风格,所有音符的组合无不打上他的风格的烙印。所以他一接过指挥棒,团员们抬眼一瞟,便自动按照他的指挥风格演奏起来。从那以后我总讲,讨论何为音乐真谛是没有什么用的。既然我们信任某人让他指挥某个作品,我们就必须理解他是在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指挥。”</P>
<P>  “歌德的《浮士德》中谈到时代精神,即某一特定时代之精神。在现实中,这其实是人们的精神,他们从中(就象在镜子中一样)看到了他们自己的时代。精神时代——时代精神,意既一切都在我们的思索之中回溯再现。在音乐中这是个重要词语。我不能让我自己分心。音乐于我就是一切,我已经全身心地溶入其中了。”</P>
<P>  卡拉扬重视科学,但他说音乐并非一门科学。“曲谱只是提供给我们暗示,我可以用同样的速度演奏同一首曲子,一遍显得仓促,而加一遍却恰到好处。巴托克是个讲究精确的人。在写《管弦乐协奏曲》时,为确切地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他以秒为单位在谱上标明了时速,例如从某处到某处需35秒。有一次,我指挥一些学生将这部协奏曲的一个乐段演奏了两遍。我处理时全作了改动,但两遍演奏下来不多不少刚好是35秒。有人说托斯卡尼尼是对的,因为他完全是按照作曲者所写的指挥。这简直是胡说。”</P>
<P>  “音乐有他自己的呼吸。歌德有首诗讲到呼与吸的对比。吸气给你压力,呼气则使你放松。诗中说,生命多美妙,它是呼与吸的混合;感谢上帝,它让我们感到压力,又让我们得到解脱。瑜珈功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就立足于气息吐纳的节律变化。至于音乐,它就如潮水,有着自然的涨与落。谁要是把握不好速度,那我是无法忍受的。遇上这种情形我会变得让人受不了。我生来就讲究自然节奏。为更准确,我甚至借用节拍器。我在西德多特蒙德的马克斯·勃兰克学院做过一个实验。先选定任意一个速度,比如说每分钟86拍。然后在钢琴上先后用四分音符、三连音、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各奏一遍,末了再回头用四分音符弹奏,看看是否仍保持原先的速度。现在,每个乐团都做这个测试,结果奏到十六分音符时都比原定速度快了百分之十至二十。要经受住这个检测是很难的,错误率可以高达百分之三十,而我只快了百分之二。他们都说我脑袋里肯定装了一台电脑。”</P>
<P>  “海森堡是德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一个理论:就是‘研究’这一行动本身就会使你的研究对象,比如原子、分子发生变形。譬如你要研究一团雪,于是你将它握在手中,而就在此刻你手掌的热能业以使它发生了变化。同理,你掌握了一个乐曲,再把它交给乐团,在这些行为过程中它也会发生变化。一个人除非同意这一观点,否则他就欣赏不了音乐。”</P>
<P>  “就连乐谱印刷版本的不同也会使音乐发生变异。有些演奏者总是使用最老的版本。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分辨上面的音符的。有时他们也会抱怨。有一个例子,维也纳爱乐的团员们抱怨一些老乐谱看不清楚,我便给他们换了新版本。新谱印刷精美,非常清晰。结果,因为新谱给予他们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觉印象,团员们完全茫然了,连每次演奏的停顿都变了。我对他们说:‘别忘了你们已依据旧谱演奏了许多年。你们的祖辈、父辈都用过它。你们曾依据它表达过你们的所有希望、绝望和你们的爱。这一切都寄托在那谱上,你感觉到的是一个丰满而完整的形象。而现在,你们第一次面对这黑白分明的新谱时,这一切便都荡然无存了。”</P>
<P>  “一次在排练一部贝多芬作品时,每次奏到某一个地方时速度就变快了。于是我让他们把乐谱给我瞧瞧。原来排印时为便于分段,有几个音符挤着排在这一页的末尾。原来问题就出在这小小的视觉上。印刷效果使音乐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P></DIV>
<CENTER></CENTER></DIV>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关于“音乐帝王”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点点滴滴</H1>
<DIV class=from_info>&nbsp;</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
<CENTER><FONT color=#a20010><IMG alt=关于“音乐帝王”指挥大师卡拉扬的点点滴滴 src="http://i2.sinaimg.cn/ent/y/2008-04-04/U1513P28T3D1974519F326DT20080404032126.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FONT>1955年,卡拉扬驾鹰外出。(Keystone 提供)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PAN></SPAN>  整理与摘录:Rogerius</P>
<P>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摘录自《<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A>传》(美)罗杰-佛汗著</P>
<P>  个别地方有所改动</P>
<P><STRONG>  一、卡拉扬是如何接手柏林爱乐乐团的</STRONG></P>
<P>  卡拉扬说,自从他1938年4月9日首次指挥柏林爱乐那一刻起,他就恨不得它成为供他指挥的乐团。他自小长大就听的是一流水准的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演奏,它的高水准乐音使他树立了自己所要追求的标准。后来,当他作为一名年轻指挥在乐坛起步时,指挥的是学校乐队,其后是德国各小城镇的剧院的小乐团以至小乐队,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干。站在指挥台上他总不满意,脑海里回响着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乐音。后来指挥柏林爱乐,他才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找到了由汉斯"冯"彪罗、阿图尔"尼基什和富特万格勒等著名指挥家所创造的、比他梦想的水准还更高的乐音。而他独踞柏林爱乐的雄心则过了将近二十年才变成现实。一来,富特万格勒对迅速崛起的卡拉扬嫉妒得要命,除偶尔一点机会外,老人完全不让卡拉扬染指柏林爱乐。二来,卡拉扬下赌注似地把自己绑在希特勒的战车上,差点儿毁了他不停追求的艺术生涯。</P>
<P>  好在耐心是卡拉扬的最大优势之一。1954年11月30日傍晚,他和安德烈·冯·马唐尼住进罗马的摄政饭店,换罢衣服出去用餐。马唐尼离开餐厅去买了份报纸,只见头版上赫然一则讣告:富特万格勒因患肺炎长期医治无效逝世。卡拉扬说,柏林爱乐的经理在富特万格勒去世前就与他接触。在临时受命率领乐团赴美演出期间,乐团选举卡拉扬为他们的新音乐总监。返回柏林后,这一任命得到了参院的批准。接下来便是合同之争。“我告诉他们我必须拥有选择经理的权利,”卡拉扬说。“他们说哪怕是富特万格勒也不曾享有此权。我知道他们是在撒谎,因为我得到了一份富特万格勒的合同副本。我还对他们讲,合同必须写明我这音乐总监是终身之职。除非我知道自己不会被撤换,我才可能全副热情地投入工作。我还说,要是他们觉得签终身合同有难处,写成99年也成。这对他们来说是破天荒,他们从来还没有签过什么‘终身合同’。磨了12年合同一事才最终达成协议,所以在乐团工作头12年我根本就没有合同。我等待着,直到我的要求得以实现。”</P>
<P>  <STRONG>二、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关系—锤子与钉子</STRONG></P>
<P>  卡拉扬与柏林爱乐两者的名字已融为一体。英国小提琴家梅纽因在他的《未完的旅程》中写道:‘有些指挥家,他们自己的名字与乐团的名字已成为同义语,他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创造了这一珠联璧合的奇观……卡拉扬同他的柏林爱乐就是如此。’有人曾问小泽征尔他认为卡拉扬对音乐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小泽征尔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和柏林爱乐的关系;如此水乳交融的结合令人惊叹——用了他整整25年。”这一奇观的又一反映是团员的收入,柏林爱乐团员们的报酬比全世界任何乐团都高。他们的工资本来就相当可观(比德国其他乐团的团员高出10%到15%),加上其他收入还要翻上一番:他们灌唱片、上电视、拍电影、参加特别演出(如复活节音乐节,报酬甚丰)、教课、演出独奏等不一而足;还参加各下属音乐组织,以他们响当当的名气为其增添份量。仅柏林爱乐内部就有13个组织:三重奏组、四重奏组、室内乐团、铜管乐队、“十二**提琴组”,甚至还有低音提琴重奏组。由于冠有“柏林爱乐”的头衔,这些组、团演出的票房情况都非常之好。其中许多还灌录了唱片。1977年,梅纽因写道:“卡拉扬护着他的团员,确保他们有丰厚的报酬和高品质的乐器,鼓励他们各自组织室内乐演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他们的士气。”</P>
<P>  另一方面,柏林爱乐一位小提琴家说:“指挥同演奏者的关系有如锤和砧,一个敲打,一个被敲打。批评界说卡拉扬从来都要求不遗余力,对团员们、对他自己都是如此。可是挨打者又怎么坚持得过打人者呢!”所以,在堂皇的外表之下,几乎整个音乐圈都弥漫着一丝潜藏的苦涩,这苦恼也是音乐家们沉湎于自我幻想的原因之一。而像柏林爱乐这样的乐团,促成矛盾产生的因素就更多了:它的名声、它的世界级形象、团员的高收入、个别人的劣行,还有团员们家居西柏林这一客观事实。演奏者们被称作“团员”不是“工人”,是颇有道理的。在舞台上,团员们身穿燕尾服,系着白领结,一个个看上去挺有修养,挺有学者、艺术家的风度,再加上钢铁般的纪律性和孜孜专注的职业精神,的确令人肃然起敬。而在平时,甚至在排练时,他们却像孩子般调皮而任性,跟世上别的音乐家——无论是摇滚乐、乡村音乐还是古典音乐的音乐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要不就漫不经心地弹奏,要不就说说笑笑,相互用琴弓敲敲打打,用管乐器朝别人喷唾沫星子。他们像顽皮的学生,只要指挥一转身,便想方设法弄些花样翻新的恶作剧。卡拉扬使柏林爱乐保持良好的纪律秩序,然而就是如此声名卓著的乐团也不例外,调皮捣蛋的现象同样存在。“卡拉扬显然要用强硬的一面来训导像‘柏林爱乐’这样的乐团,”高尔韦在他的书中写道:“因为这是由一个个神经高度紧张的人组成的乐团,而每个人又都各持己见。”卡拉扬有他强硬的一面,而且多年来也曾毫不含糊地表现出这一点。就跟他之前的富特万格勒和卡尔"伯姆一样,他在管理、训导乐团团员方面也是个传统的铁腕派。这也是发生问题的部分症结之所在。卡拉扬是铁腕传统的最后代表,如同在逆水行舟。而从团员方面来讲,同他的关系日趋紧张的根由不仅是几代人之间的隔阂,还有卡拉扬必然行将谢世这一事实在他们心中引起的焦虑。1981年夏天,卡拉扬满怀自信地对我讲,他还有十年时间去推动雄心勃勃的工作计划。毫无疑问,那该是他可能继续干下去的极限了。就跟任何独资企业的情形一样,眼看老板垂垂老矣,雇员们就开始各做打算,或者至少是心存忧虑。父亲/偶像就快去世了。而他死后,“柏林爱乐”也许会有所改变,但仍将是一个伟大的乐团。就像所有面对垂危父亲的儿女一样,团员们开始心生忿怨。</P>
<P>  卡拉扬的学生,奥地利指挥家库恩谈起卡拉扬时,景仰和轻蔑交织在他心头,像一片旋流中的落叶般无法自已:“他与众不同。没有人能像他那样从事那些工作。他的自我中心意识那么强烈,头脑是那么聪明;他运用他所拥有的所有巨大权利来办到他所热爱的事情。我之所以强烈地批评他,他的生活、他的个性,那是因为我热爱他渊博的音乐知识和他的指挥艺术。我所学到的指挥艺术百分之八十来自于他。但在跟了他五、六年之后,我开始发觉自己多少有点蠢,感到汗颜,难为情。我开始发现他就像是位教父,他的性格缺点纷纷暴露在我眼前。我认识到他只是个生活中离不开音乐的人。当初的英雄崇拜开始淡化,就像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明白自己的父亲同样是普通人,同样难免犯错误一样。我有必要把他这个人和他的音乐区分开。但我不能不肯定地认为他是最伟大的,而且是最后一个,是1850年开始于彪罗的这一时代的终结者。他强大的权力以及他容不得不同意见的暴君似的态度使他成为一种类型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事业上是排他的。这使他强大,同时却又孤独。瞧瞧他那张老脸,那是一张孤独的而不是快活的脸。如果你不打算去热爱这个世界,如果你活着仅仅是为了获取权力,那么这就是你将会得到的回报。”</P>
<P>  柏林爱乐一位资深团员如是说:“跟一位**者打交道,要么全不买他的账,让你陷入纷争,要么实话实说。”这位先生承认,在许多事情上乐团是对不起卡拉扬的,弄业余室内乐团就是一例。“我们这方面做过一些大错特错的事,这不假。但他威胁我们,我们要是屈服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权利(那是乐团的顶梁柱)将毁于一旦。这个乐团建于1881年,是由五十位不愿屈从于指挥和经理部门的**统治的团员创办起来的。他们制定了**章程,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音乐总监是位有名有势的明星就放弃我们的传统。他总是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之中,也太过份了。我们需要有一份新的,符合现实情况的章程,包括选择团员、独奏家的办法等等。卡拉扬对我们说:‘你们还要什么?要不要投票决定我该怎么指挥?’舞台上没有**,但在台下,我们至少应享有在校学生那样的**。他拥有的权利过大,绝不能再这样了,被他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瓦格纳。”詹姆斯"高尔韦在柏林爱乐演奏几年后,认为团员们是“难以对付的一帮”。他们报酬丰厚,受人羡慕,备受尊敬。作为团员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过强了。这种情形可以说不少是卡拉扬造成的。卡拉扬的老友迪克"伯特拉姆回忆说,六十年代,卡拉扬对待团员们的一些做法叫人吃惊。“外出演出,他坚持让大家住最高级酒店,还鼓励他们穿著名牌服饰。是他在帮他们充气,让他们更好地树立起个人形象。”</P>
<P>  在排练中卡拉扬又是什么态度呢?一位团员讲,他确信卡拉扬是真诚喜欢他们的,他对乐团表示出极大的尊重。“这其实是一种职业修养”,这位合伙人说,“在表演艺术中,你必须善于和资质平平的人合作,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卡拉扬知道怎样做。换了托斯卡尼尼,他会骂那些团员是蠢猪,大发一通脾气,把弦乐部统统换掉。卡拉扬却采取积极的态度使问题得以解决。他知道他无法改变团员,他只能善用他们。”</P>
<P><STRONG>  三、卡拉扬与其他指挥之间的故事</STRONG></P>
<P>  1.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P>
<P>  卡拉扬一贯宣称对自己指挥生涯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托斯卡尼尼,另一个是富特万格勒。卡拉扬与托斯卡尼尼初次接触时才15岁,他说:“托斯卡尼尼在斯卡拉干了8年,这是他最辉煌的时期。但他离开时总经理却暗自庆幸。有一回他指挥排练《唐乔瓦尼》整整排了三个月,彩排都过了他却突然撒手不干了,说‘这戏没法上’。不过对我来说,他却像月亮一样高不可攀。他是个巨人。据我所知在唱片灌录上他也算是开山鼻祖。我跟他相识是在拜鲁伊特(当时我在乌尔姆工作)。他正指挥演出《唐豪瑟》。演出之完美令我惊叹。在当时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回到乌尔姆,作为新演出季的开场我也指挥了《唐豪瑟》。站在乐团面前,我脑海里回响着托斯卡尼尼指挥出来的音乐。”</P>
<P>  “托斯卡尼尼致力于追求乐音的完美,追求表达的精确。富特万格勒则在各方面都跟托斯卡尼尼截然相反。托斯卡尼尼非常严格,富特万格勒却非常自由。富特万格勒指挥歌剧并不出色,他从来就不具备统帅歌剧演出的技艺。但他指挥古典时期音乐的才能却非常杰出。指挥古典时期交响作品他是最棒的。他善于让乐团与自己之间达到相互沟通,从而使双方共同投入音乐创造之中。托斯卡尼尼是个**者,要是他在指挥中表现欠佳,他会责怪听众没有进入状态。瓦尔特"列格曾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任何作品听上去都仿佛是罗西尼写的。托斯卡尼尼的知识从何而来?来自地方上的乐队中午在街头广场的演奏。那类演奏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最深刻的。我很幸运,从小听的都是高水准的演奏。托斯卡尼尼从未真正了解贝多芬的作品。他指挥《第九交响曲》不失正确,但却是蛮横的,某种东西给失却了。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还是咬牙搏斗到底。”</P>
<P>  2.卡拉扬与富特万格勒</P>
<P>  卡拉扬一贯宣称对自己指挥生涯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中的一个是富特万格勒。</P>
<P>  卡拉扬最爱讲富特万格勒的一个笑话是:“一次富特万格勒演出迟到了,他一边急急忙忙地冲进音乐厅,一边问神情愕然的引座员:‘他们都开始了?’”卡拉扬说:“富特万格勒最爱用的一个词是“是又不是”,因为他总是拿不定主意。我接手柏林爱乐后,一位原先跟富特万格勒共事的首席小提琴手曾跟我讲起过富特万格勒指挥的一次演出。当交响曲奏到一处节奏缓慢的过门时,富特万格勒目光忧愁地望着这位首席小提琴手,因为他讨厌给示意继续的手势。于是这位小提琴手便径自奏了下去,他说当时富特万格勒的眼神看上去如释重负。他不愿意音乐太过清晰,惟恐失去了想像的余地。他要求的音乐非得如雾中看花,迷离朦胧不可。”“有人问过柏林爱乐一位团员,在富特万格勒手下演奏,他们怎么知道当于何时开始?那人回答说这很简单,只要看见富特万格勒在台侧一露面,团员们便默数节拍,数到第四十拍便只管开始。”</P>
<P>  3.卡拉扬与伯恩施坦</P>
<P>  卡拉扬邀请过伯恩施坦来萨尔茨堡指挥。他俩容貌多少有些相像,年龄相仿,分别称雄于大西洋两岸,因此除了互相防范外,应该说很难有什么交往。</P>
<P>  关于为什么卡拉扬要邀请自己的敌手,一种揣测是,卡拉扬是想向伯恩施坦表示自己并非一幅病残模样。也有说法认为更像是卡拉扬想向伯恩施坦表明自己并未被他唬住。</P>
<P>  4.其他</P>
<P>  柏林爱乐乐团可以(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由别的指挥率领灌录唱片,但先得由卡拉扬选定曲目,而且看来唱片公司所请的指挥都是卡拉扬认可的,如里卡尔多"穆蒂、克劳迪奥"阿巴多、小泽征尔和詹姆斯"莱文等都得到过他的扶掖。他们全都受到他的邀请参加过萨尔茨堡音乐节。</P>
<P><STRONG>  四、卡拉扬的音乐哲学</STRONG></P>
<P>  1.论指挥</P>
<P>  卡拉扬解释指挥:“指挥真上一种神秘的体验。进入佳境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做什么。我的双手已经过了三十年的训练,已从我的感觉之中独立出来了。他们会自发地挥动,音乐便如流水般滔滔涌流。能够让自己融入音乐的意韵实在是妙不可言。你的指挥完全是自然而为之,欲罢而不能,直至你完全忘记这是你的手在挥动。而与此同时,倘若哪个歌手出了错,你不会忘了予以纠正,而且是瞬间做到,无人觉察。要是某个管乐手在吹奏一个长段时,音乐进行的速度突然快了起来,那是我令他们加快的,因为我感觉出他快接不上气了,便让他吹得快一点。第二天他来对我说:‘昨天发生的事真叫我难以置信。’我回答说:‘我钻进你心中啦。我感觉到你气紧了,那个乐段眼看要不连贯了,所以加快了速度。’这就是你与演奏者之间的沟通,很难用言语解释得清楚。”“无论我们干什么,总是学无止境的。所以我总是寻求能给我以教益的人为伍,不管是医生、科学家,还是普通朋友,只要较之我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你知道我总是扮演发号施令的角色,其实只要发现谁比我强得多,我会甘作奴隶。”</P>
<P>  间或也会遇上一些反对意见,使他感到踌躇。一次,他在自己的圣特罗佩别墅谈论音乐时,曾对指挥家作如下定义:“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长着九颗音乐脑袋和十二条音乐家的臂膀。他是音乐的使者,是音乐界的祭司,是和平与美的使者。千万人崇拜他,其余的人则谴责他是**者、无耻地以音乐谋取权利,一个骗子。历史上曾有哪种职业,像指挥家这样受过如此截然相反的对待?惟有宗教主义的盲目狂热能与之相比。”“这是艺术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体制:一个人被赋予几乎是无限的权力总管一切,包括演员、歌手、预算、计划和节目。别的任何领域里哪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几乎别的所有行业里,领导也得受制于人,诸如委员会、董事会、监察员、工会等,都有权使事情受到控制。一个人受到如此信赖,这在我们这个时代恐怕是最后一遭了。当然,这种领导原则也有其弱点。希特勒不是自称为‘元首’吗?所以这个词也有招人讨厌的一面。这是个令人生疑的词。当人们意识到某人要按他的遗志行事时,他们就常会变得多疑。领袖——**。如今,表达自我的强烈意愿往往容易招致批评。人们似乎不敢坦率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靠自己的实力去实现它。但在纯艺术领域这种原则是有价值的。必须有一个人表达意见,否则不可能有伟大的艺术之作产生。”</P>
<P>  为艺术尽心竭力和“一人掌权,一人说了算”的哲学是卡拉扬班子的核心。</P>
<P>  2.论排练</P>
<P>  卡拉扬对排练的作用有一套见解。“每场排练都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展”,他说,“指挥应懂得怎样使每一次排练取得进步。在排练结束时如果我们有所收获,心情就特别舒畅。如果尚未协调便宣告任务完成,这种不协调的情况就会在团员中继续存在下去。所以我们对团员们讲:“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但我们会找到解决的办法的。”</P>
<P>  正如范"达姆所说,卡拉扬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指挥大场面(如交响乐团或剧团)所感受到的愉悦。除了中国**那种在体育场进行的大型团体操表演外,没有哪种演出会像音乐会那样,有如此众多的表演者(乐团团员)听令于一个人的指挥。哪怕是较小的乐队而言,指挥都具有**性,那种乐团再加上合唱团多达两、三百人的演出团体就更不待言了。前面已经提到,卡拉扬的气质非常适合这种工作,而且绝大多数时候他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一种志得意满的心情。</P>
<P>  3.论音乐与科学</P>
<P>  卡拉扬重视科学,但他说音乐并非一门科学。“曲谱只是提供给我们暗示,我可以用同样的速度演奏同一首曲子,一遍显得仓促,而加一遍却恰到好处。巴托克是个讲究精确的人。在写《管弦乐协奏曲》时,为确切地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他以秒为单位在谱上标明了时速,例如从某处到某处需35秒。有一次,我指挥一些学生将这部协奏曲的一个乐段演奏了两遍。我处理时全作了改动,但两遍演奏下来不多不少刚好是35秒。有人说托斯卡尼尼是对的,因为他完全是按照作曲者所写的指挥。这简直是胡说。”</P>
<P>  “海森堡是德国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一个理论:就是‘研究’这一行动本身就会使你的研究对象,比如原子、分子发生变形。譬如你要研究一团雪,于是你将它握在手中,而就在此刻你手掌的热能业以使它发生了变化。同理,你掌握了一个乐曲,再把它交给乐团,在这些行为过程中它也会发生变化。一个人除非同意这一观点,否则他就欣赏不了音乐。”</P>
<P>  4.论节奏</P>
<P>  “音乐有他自己的呼吸。歌德有首诗讲到呼与吸的对比。吸气给你压力,呼气则使你放松。诗中说,生命多美妙,它是呼与吸的混合;感谢上帝,它让我们感到压力,又让我们得到解脱。瑜珈功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就立足于气息吐纳的节律变化。至于音乐,它就如潮水,有着自然的涨与落。谁要是把握不好速度,那我是无法忍受的。遇上这种情形我会变得让人受不了。我生来就讲究自然节奏。为更准确,我甚至借用节拍器。</P>
<P>  5.论其他细节</P>
<P>  “就连乐谱印刷版本的不同也会使音乐发生变异。有些演奏者总是使用最老的版本。我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分辨上面的音符的。有时他们也会抱怨。有一个例子,维也纳爱乐的团员们抱怨一些老乐谱看不清楚,我便给他们换了新版本。新谱印刷精美,非常清晰。结果,因为新谱给予他们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觉印象,团员们完全茫然了,连每次演奏的停顿都变了。我对他们说:‘别忘了你们已依据旧谱演奏了许多年。你们的祖辈、父辈都用过它。你们曾依据它表达过你们的所有希望、绝望和你们的爱。这一切都寄托在那谱上,你感觉到的是一个丰满而完整的形象。而现在,你们第一次面对这黑白分明的新谱时,这一切便都荡然无存了。”</P>
<P>  “一次在排练一部贝多芬作品时,每次奏到某一个地方时速度就变快了。于是我让他们把乐谱给我瞧瞧。原来排印时为便于分段,有几个音符挤着排在这一页的末尾。原来问题就出在这小小的视觉上。印刷效果使音乐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差异。”</P>
<P>  6.论瑜伽功与禅学</P>
<P>  “从某种意义来讲,乐团和我在工作的情况也是如此。对于所演奏的作品,我们都把意念集中在同一个谜,即它的要旨上。每次排练我们都集中注意这个谜。我们接受它,就像天主教徒接受奇迹剧一样:‘我相信它,因为它难以理喻’。最后,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到同一个焦点上时,另一种东西活起来了。我们都能感觉到它。就像乘飞机一样,是飞机让我们飞升了起来。”“我们说‘我射击’,‘我动作’,佛语则讲‘法力使射使动’,‘法力’是我们得以仰仗的主宰万物之力。你只须驱动它,然后就任其自行发挥。当我不再念念不忘自己是在‘创造’音乐时,我便知道我所追求的效果已自然达到。”“在经过精心准备的任何一场音乐会中,我已经不再听见音乐,我只是让它焕发生命而已。我自己已完全溶入其中了。每场音乐会都是一次神奇的体验,让人心醉神迷。你从自己、或者你自以为是你自己的什么东西身上游离了出来。你不再能够指挥它,它是上苍的一种恩赐。”</P>
<P><STRONG>  五、指挥的个性---卡拉扬与萨巴塔的一段指挥花絮</STRONG></P>
<P>  大多数人认为,“作曲者怎么写就怎么指挥”是托斯卡尼尼的特点,“我有一位了不起的朋友,维克多"德"萨巴塔(也是马泽尔的老师),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指挥家,”卡拉扬说,“我在斯卡拉歌剧院时,他常来听排练。那次我正排练《唐豪瑟》,到一个合唱段我让乐团继续演奏,因为我想去后面听听效果,维克多当时正坐在厅里,他做了一个非常优雅的手势,上台接替我继续指挥。瓦尔特"列格也在场,后来他告诉我说,那是一次最为有趣的体验。维克多无疑是位伟大的指挥家,从他接过指挥棒那一刹那,音乐就起了变化。而他并未说片言只语,全凭他展示在乐团面前的个性特征。音乐的整个特质都变了。姑不论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差,这无关紧要;反正是截然不同了。”</P>
<P>  “我说我现在明白个性影响的含义了。当然,因为他指挥那个乐团已达25年之久,已形成他自己的总体音乐风格,所有音符的组合无不打上他的风格的烙印。所以他一接过指挥棒,团员们抬眼一瞟,便自动按照他的指挥风格演奏起来。从那以后我总讲,讨论何为音乐真谛是没有什么用的。既然我们信任某人让他指挥某个作品,我们就必须理解他是在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指挥。”</P>
<P><STRONG>  六、近乎专业的滑雪、赛车、帆船运动员与优秀的飞机驾驶者---业余生活中的卡拉扬</STRONG></P>
<P>  卡拉扬酷爱运动。对登山和摩托车运动的酷爱,使他年轻时曾出过几次重大事故。他不仅挺了过来,而且毫无畏惧地继续投身于潜水、滑冰、飞行、滑翔、滑雪等运动,终生未辍。54岁了他登还上了勃朗峰滑雪,对此他甚感自豪。“那是我一生中身体最棒的时候。”</P>
<P>  1982年,卡拉扬参加了一次从法国土伦至意大利圣雷莫的航赛,最后赢得了比赛。海上几乎无风,待在船上又热又不舒服。大部分赛程中,卡拉扬都只穿一件泳衣,但他过得非常开心。不驾船也不想打盹时,他便坐在船尾讲故事和笑话跟船员们逗乐。有时则翻阅各种各样的船用电子设备手册。机械和电子装置总是那么令他着迷。卡拉扬从事运动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在工作。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要完美,不论是在指挥台上还是在赛艇、汽车或飞机的驾驶座上。完美就是他的快乐。不管是在驶船、开车还是开飞机,他都是专心一致,颚部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不允许谁来分心。</P>
<P>  他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也同样自豪,在同他一道飞行之前,我听说那会是吓人的体验。其实却恰恰相反。卡拉扬是位挺棒的飞行员。有回我坐他的飞机,他曾以令人赞赏的技术在变化不定的侧风中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慕尼黑机场。他最为骄傲的是他那架“德索尔德”喷气飞机,以及在这架飞机的制造厂接受的两个星期高难度训练。“他们半夜三更把我叫起来,把我塞上飞机,然后要我在一片黑暗中将它降落在跑道上。”</P>
<P>  最让卡拉扬自豪的还数他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成就,他认为音乐方面的成就与他的才能相符,乃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早在意料之中。但他最乐意的是与体育运动者为伍。令他自豪的还有他的运动装备。他的飞机具有战斗机的特点,他说,他认为他的汽车和船也是最好的,不过言外之意是:因为是他所拥有的,所以它们成为最好的。他接受过几个月驾驶直升机的训练,经历了掌握新技术和原有自信心之间困难的协调过程。</P>
<P> <STRONG> 七、钢琴与酒杯上的完美控制力---卡拉扬的自我控制能力</STRONG></P>
<P>  1.钢琴上</P>
<P>  卡拉扬在西德多特蒙德的马克斯"勃兰克学院做过一个实验。先选定任意一个速度,比如说每分钟86拍。然后在钢琴上先后用四分音符、三连音、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各奏一遍,末了再回头用四分音符弹奏,看看是否仍保持原先的速度。现在,每个乐团都做这个测试,结果奏到十六分音符时都比原定速度快了百分之十至二十。要经受住这个检测是很难的,错误率可以高达百分之三十,而卡拉扬只快了百分之二。</P>
<P>  2.酒杯上</P>
<P>  EMI制作人瓦尔特"列格的回忆道:“……维也纳爱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苏联人已下令禁止卡拉扬登台,音乐会也取消了。我赶紧给卡拉扬挂电话,说这消息遗憾之至,问他是否愿意跟我共进午餐,我们好好谈谈这事。卡拉扬说很抱歉,他正要睡觉,但下午四点可以见我。就这样,下午四点我感到了约定的地点。我知道当时维也纳物资供应奇缺,特地给他带去了一瓶威士忌,一瓶杜松子酒和一瓶雪莉酒。多年后他告诉我,那晚我走后,他把每瓶酒各分成30份,从第二天起的90天每天享用一份,当晚则尝都没尝一口……他这个人就是如此,意志如钢铁般坚强……”</P>
<P><STRONG>  八、卡拉扬的“来生”</STRONG></P>
<P>  “我喜欢看鸟儿翱翔”,卡拉扬说,“我喜欢它们翱翔中表现出的和谐之美。从翱翔中它们也得到了欢乐。我敢肯定,它们翱翔不仅只为了寻找食物。它们得到了飞翔的乐趣。它们白天在山间盘旋,夜晚回动物园栖息,因为那儿更安全。我驾机翱翔时每当我乘风直上它们就挺恼火。他们恨我。”卡拉扬顿了顿,凝视后一笑:“我曾想过,下辈子我也许会变只鹰。” </P></DIV>
<CENTER></CENTER></DIV>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H1>指挥不看总谱的原因之一</H1>
<DIV class=from_info>&nbsp;</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
<CENTER><FONT color=#a20010><IMG alt=指挥不看总谱的原因之一 src="http://i0.sinaimg.cn/ent/y/2008-04-04/U1513P28T3D1974524F326DT20080404034621.jpg" border=1><BR><IMG style="BORDER-RIGHT: 0px; BORDER-TOP: 0px; BORDER-LEFT: 0px; BORDER-BOTTOM: 0px" height=5 src="http://i0.sinaimg.cn/home/c.gif" width=1><BR></FONT>1969年8月31日,卡拉扬在卢塞恩音乐节上演奏大键琴(Keystone 提供) <!--br><font class=f12><b><a href=http://ent.sina.com.cn/photo/>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a></font></b--><BR><BR></CENTER>
<DIV class=topic_text>
<P><SPAN></SPAN>  <A class=akey href="http://ent.sina.com.cn/f/Karajan/index.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卡拉扬</FONT></A>说:“乐谱是我和乐队之间的隔膜,它会影响我专注于音乐本身。熟悉了谱子之后,我就尽量把所读的东西抛开,因为眼见的东西和耳听的东西是两回事。”</P>
<P>  “此外,还有一个读谱,将纸上所印的音符转化为乐音的问题,这就需要大量地发挥想象。道理很简单,比如我告诉你有一座山,你就可以想象出一座山;但如果我告诉你那是座童话中的山,是绿色玻璃堆砌而成,那就意味着谱里也有许多东西,许多相关联的指令,乐音便据此诞生。所以你得有读谱并据以联想出乐音的能力。而要具备把白纸黑字的符号在你心灵深处化作情感的观念或印象的能力则决非一日之功。然后才可能指挥乐团奏出完全不同的乐音来。”</P>
<P>  “我指挥时之所以不用总谱部分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你不可能不停地在看谱和听音两者之间换来换去。研读完一份曲谱之后,我便会把所看的东西抛诸脑后。因为看和听是相去甚远的两码事。我有一种连贯感。一部歌剧演到中间,我基本上已预先听出了直至结尾的其余部分。这就是我之所以只有在一部作品已烂熟于心,不假思索时我才指挥它的原因。一般人在唱国歌时是不需要边唱边想的。我所掌握的作品全都熟得如同国歌。”</P>
<P>  “不妨给你做个比较:你开车在陌生的地方旅游,哪儿该转弯,哪儿要过桥。旅程结束,你体验到的只是在听命行事,对沿途风光却毫无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驾车者对延伸在眼前的这条道路了如指掌。他要做的是根据路况掌握速度,适时地加速或减速。因为他已在这条路上行驶了三、四十趟,开起车来就像是汽车自己在跑似的。乘客们得以舒舒服服地准时到达要去的地方,一路上还能逍遥自在地欣赏风景名胜。司机甚至还有闲暇为乘客作些讲解、介绍。每个乘客抵达终点时都会对旅程留下总体印象,没有什么细节遗漏。我把这称之为和谐。”</P>
<P>  有一天的下午,在维也纳乐友协会,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德意志安魂曲》,所给予我们的正是这样的和谐,一个老人与他的同胞勃拉姆斯以及与勃拉姆斯所写的关于告别的乐曲之间的和谐。如果说卡拉扬是驾驶员,那么勃拉姆斯就坐在乘客座上,一路哼唱的人则如同坐在后坐上,陶醉于旅行之中。这将是我永志难忘的一次旅行,这就是时代精神。</P>
<P>  卡拉扬在别人问到他是如何投身自己喜爱的项目,如音乐、飞行、滑雪时,他常以猫做比喻:“留意观察猫,你会发现,除非有成功的把握,它是不会轻易扑击的。它要先审度情势,再决定出击与否。你绝不会看见它扑空。”</P>
<P>  有一次,我跟卡拉扬在阿尼夫他的家附近散步。他停下来歇息,注视着“阿尼夫动物园”前面的悬崖,那儿有着几只鹰隼在翱翔。</P>
<P>  “我喜欢看鸟儿翱翔”,卡拉扬说,“我喜欢它们翱翔中表现出的和谐之美。从翱翔中它们也得到了欢乐。我敢肯定,它们翱翔不仅只为了寻找食物。它们得到了飞翔的乐趣。它们白天在山间盘旋,夜晚回动物园栖息,因为那儿更安全。我驾机翱翔时每当我乘风直上它们就挺恼火。他们恨我。”卡拉扬顿了顿,凝视后一笑:“我曾想过,下辈子我也许会变只鹰。”</P>
<P>  我问他是不是真的认为有来生。他目光炯炯地盯着我说:“我坚信无疑,根本无须讨论。我喜欢歌德有关这件事的论述:‘假如我有那么多的事情要思考,要完成,要沉思,这都得借助我的躯体。那么,既然我的躯体已跟不上我了,造物主就一定会另赐一个给我。是一定,而不是可能。’”</P>
<P>  《卡拉扬传》作者对于卡拉扬的回忆</P>
<P>  听到卡拉扬去世的消息,我既惊讶亦不感到意外。有段时间,我曾对他能在病痛折磨中坚持那么多年而惊叹。同时我也明白了他是如何熬过来的: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力的支撑,而且我已开始相信他能够在同病魔和死神的较量中取胜。去年4月,在合作长达35年之后,当卡拉扬终于与柏林爱乐分手时,我就疑心他的生命也快到尽头了。许多一心扑在工作上的著名音乐人士都是如此,一旦退休便失去了活力。而对于卡拉扬来说,他所诀别的不仅是工作而且是与乐团的婚姻。</P>
<P>  最后十年,他们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裂痕。团员们的权力**使卡拉扬受不了。因为他已习惯了独断专行,习惯了视团员们为儿女,如何施恩与他们得凭自己的兴致。但(凭着双方的努力)即使是在斗争明里暗里进行的时候,他们仍以音乐为重,仍不断地把最美的音乐奉献给人们。团员们追求自由之举气坏了卡拉扬,他的健康受到了损害。对登山和摩托车运动的酷爱,使他年轻时曾出过几次重大事故。他不仅挺了过来,而且毫无畏惧地继续投身于潜水、滑冰、飞行、滑翔、滑雪等运动,终生未辍。54岁了他登还上了勃朗峰滑雪,对此他甚感自豪。“那是我一生中身体最棒的时候。”1983年他回顾这一壮举时对我说,还挺了挺胸脯以示强调。</P>
<P>  他的车房里也总是停满了各式各样的高速车辆。如果说精神上的打击对年轻人尚无大碍的话,对老年人却是危害甚笃的。因此,1984年他不得已接受了颈椎大手术。手术虽“成功”,但以他那样的年龄已难于完全康复。七、八十岁了,卡拉扬却还不得不重新学习走路。他以他特有的、近乎蛮横的坚韧劲儿顽强学步。他游泳,忍痛长距离步行,接受推拿和康复理疗,而且拽着腿继续指挥。指挥的时间很长,他双脚如生了根似的一动不动,仅用自己的双臂和躯干。看过他最后三年指挥的人都是他那承受痛苦考验的顽强毅力的见证人,因为负载着他熬过那一个个漫长的演出之夜的已不是他的双腿,而完完全全是他的意志力。</P>
<P>  在这本传记出版之前我最后见过一次卡拉扬,之后就再未得到他的音信。但我一直透过在萨尔茨堡的友人了解他的情况,而情况却并不妙。我仍然一直未得到他的来信。我与卡拉扬的交往断断续续也将近有三年,但我对他的回忆仍只是一系列支离的片段,犹如未经剪辑的电影镜头。我们的关系从来未臻亲密或者说从未有过发展。卡拉扬素来对运动爱好者比较随和友好,他正是以这种态度,把我视为一名航海运动员,并开始与我交往的。此外,他赏识我为一个他也认识的人所写的传记。我敢肯定,他还认为我这个人容易摆布,因为我不是一位音乐专家。(刚开始时,我们讨论的所要写的书是关于音乐的。)</P>
<P>  我是怀着对他的音乐天才的敬意与他交往的。三年中我们相处不错,包括最后那一次会面。出于礼貌,我带上完成的书稿去与他一起浏览一遍,双方心情似乎都不轻松。终于过关后,他邀我一起驾船出海。但从头至尾并无私人感情的进展,至少从他那方面未见有发自肺腑的情谊。我们是公事公办。他总是保持警觉,想来人们与作家打交道时都是如此,不过我们每打过一次交道后,看上去他心中并没留下什么芥蒂。我懂得凡事绝不要凭想当然去办。我的办法是,每次与他会晤我都把它想成是我们的初次会面。我们的谈话是定时的,时间一到,他便拍拍膝盖到:“就这样啦,明儿见。”就这样将我打发了。</P>
<P>  我多少能理解也团员们心头的滋味了。受雇帮卡拉扬组织他那条七十英尺的帆船参赛的加里·乔布森仍记得,他为大师工作时也有过同样的体会。“他会派专车来接我,在船上他对我也挺友好。但训练刚一结束,仿佛我这个人压根儿就不存在了似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卡拉扬那种完完全全的自我专注;另一方面,这是与天才人物交往势必要付出的代价。</P>
<P>  卡拉扬当然是天才,在另一个方面则是,卡拉扬唱独角戏的习惯可以说已走到了他总是扮演当家人的角色。虽然足够六个人干的工作则全由他忠实的秘书萨尔茨贝格包办,但其实他谁都不信任,所有的安排(灌唱片,旅行演出,电视演出,拍电影)和合同都得由他最后定夺,一切都得由他亲自选择,从演员、独奏家、曲目、服装、影片剪辑中的取舍、直到《玫瑰骑士》里那只狗的品种和颜色。他是如此地独断专行,以至在复活节音乐节的筹备期间,有人听到节日大剧院一位对此深感头痛的官员嘀咕道:“我真惊讶,他怎么没连售票和引座的活都包了呢。”</P>
<P>  据我观察,卡拉扬事无巨细全装在脑子里。我从来未见过他记过笔记或者阅过笔记本。不错,他有许多手持夹纸板的男仆,可就算是总理口袋里也总揣个记事本呀!卡拉扬却不。至于他从不在乐谱上作标记,从不带乐谱登台指挥则更是尽人皆知的事了。一个人如果患有诵读困难症,则具有这么强的记忆力不为稀罕。如果卡拉扬是诵读困难症患者,那么他的粗鲁无礼、他的以人为壑的态度就更容易解释一些。</P>
<P>  卡拉扬从来就没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变得机巧,甚至成熟也谈不上。他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天才儿童:总是疑心重重,器量狭小得惊人,骇人地冷漠,而且常常可笑地以完人自居。我第一次见到卡拉扬是在1981年,在圣特罗佩他那条名为“赫莉莎拉”的七十英尺的赛艇上。我是去为一家美国赛艇杂志执行采访任务的。就是在那时,卡拉扬跟我谈起了为他写书的可能性,说是他对我写的另一本书非常欣赏。一如他的典型做法,结果此书拖了18个月时间,经过大量的信函往来之后才得以动笔。</P>
<P>  “赫莉莎拉”是一艘装饰非常复杂的赛艇,人员配备达25个。年纪、技术和时间都使卡拉扬无法参加同级别赛艇的赛事,但他喜欢驾这条船航行,常说没有哪种运动像航海这样需要这么多人同时齐心协作。他一生的体育运动中,无论航海、飞行、滑雪、滑翔、开车等都有世界顶尖高手为他效劳。</P>
<P>  夏天,我对卡拉扬的采访大多在他的圣特罗佩别墅进行。我早上九点到达,等上五至十分钟,他便身着晨袍来到起居室。我们总是直入正题。我采访通常是不用录音机的,但他坚持要用,有录音机在一旁转动似乎更使他感到安心。到下午他便去航行,而且常邀我同往。船员们会把“赫莉莎拉”泊在他宅前的海湾里,然后划橡皮艇来接他上船。1982年,我随他参加了一次从法国土伦至意大利圣雷莫的航赛(后来我们赢得了比赛),海上几乎无风,待在船上又热又不舒服。大部分赛程中,卡拉扬都只穿一件泳衣,但他过得非常开心。不驾船也不想打盹时,他便坐在船尾讲故事和笑话跟船员们逗乐。有时则翻阅各种各样的船用电子设备手册。机械和电子装置总是那么令他着迷。</P>
<P>  因为我也是个航海者,卡拉扬常把我拉入他的运动拼搏中去,确确实实的拼搏。卡拉扬从事运动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在工作。对他来说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要完美,不论是在指挥台上还是在赛艇、汽车或飞机的驾驶座上。完美就是他的快乐。不管是在驶船、开车还是开飞机,他都是专心一致,颚部的肌肉绷得紧紧的,不允许谁来分心。</P>
<P>  他对自己的驾驶技术也同样自豪,在同他一道飞行之前,我听说那会是吓人的体验。其实却恰恰相反。卡拉扬是位挺棒的飞行员。有回我坐他的飞机,他曾以令人赞赏的技术在变化不定的侧风中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慕尼黑机场。他最为骄傲的是他那架“德索尔德”喷气飞机,以及在这架飞机的制造厂接受的两个星期高难度训练。“他们半夜三更把我叫起来,把我塞上飞机,然后要我在一片黑暗中将它降落在跑道上。”</P>
<P>  最让卡拉扬自豪的还数他在体育运动方面的成就,他认为音乐方面的成就与他的才能相符,乃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早在意料之中。但他最乐意的是与体育运动者为伍。令他自豪的还有他的运动装备。他的飞机具有战斗机的特点,他说,他认为他的汽车和船也是最好的,不过言外之意是:因为是他所拥有的,所以它们成为最好的。乘过他的喷气飞机约莫一年后,我又乘他开的直升机从阿尼夫去慕尼黑。他已接受了几个月驾驶直升机的训练,经历了掌握新技术和原有自信心之间困难的协调过程。此次飞行是他去德国北部的汉诺威接受颈椎手术。自己开飞机送自己上医院,这时他觉得特别开心。手术后,他的步履减慢了,但还不至于足以中断他的驾车运动。</P>
<P>  在他阿尼夫家中,他把地下室装备成了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剪辑室。他正着手把他的核心曲目重制唱片(其中一些已是第五次重录)和拍成十六毫米影片的工作(包括勃拉姆斯、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这项进程无异于是一次如何进行自我扩张的研究。如果一部交响曲影片长四十五分钟,则其中四十一分钟都是卡拉扬的特写镜头。他要画面上尽量少出现演奏者,尽量多地展示他自己。“巴松管是一件形象丑陋的乐器,”他一面这么说,一面剪掉它。“那个团员实在难看,咱们别看他”,他笑着说道。</P>
<P>  当被问及何能忍受这样一项张扬极端自我主义的工作时,卡拉扬的影片编辑鲁尼耸耸肩,说为艺术纪念碑而工作比为商业影片工作好。此话不无道理。我相信这些影片对学指挥的学生会有价值的。</P>
<P>  我特别记得清楚的是那一天,在维也纳“爱乐之友”看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排练,准备为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灌录唱片。就在排练即将结束之时,卡拉扬悄声告诉我说,他很快就要接受颈椎手术了。当时仅有几个人知道,我们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多年来他一直拒绝接受这个迟早得做的手术。我们都明白,以他现在的年龄,这对他将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甚至有生命危险。几番分部排练后,卡拉扬决定通奏全曲。录音机被打开了。它可真够幸运,《德意志安魂曲》未作任何停顿地从头演奏至尾。我们这些有幸在场欣赏的人被音乐深深地陶醉了,一个个凝神屏息,仿佛在座位上生了根。演奏结束,厅内一片沉默,卡拉扬放下指挥棒,径自走了。</P>
<P>  更难忘的当然要数那一天,在圣特罗佩,我坐在那儿,紧张地看着大师一页一页地翻阅我的书稿,看着编辑审阅自己的稿子就已够难熬的了,面对自己作品的描写对象更是如坐针毡。卡拉扬尽可能避免我们之间发生对抗,因为他讨厌对抗。通过一位第三者告诉我,卡拉扬对书中的一些章节很生气。他要求这些章节必须修改。他希望以书面交换意见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我要求跟他面谈,他同意了。</P>
<P>  卡拉扬照样穿着晨衣。我们的会议也照例从早上九点钟开始。他坐在桌子那头,各人面对一本书稿。他开始翻动书稿,逐页地看得挺细。他认为对他的第三任太太艾莉塔描述太少,对此他不太高兴。他不高兴我引用了乐评家们对他的音乐作的评语。他指出他的唱片累计销量达一亿张,难道这还不足以让那些笨蛋闭嘴吗?他坚持说他加入纳粹是在1935年,而不是如我的调查结论所说的1933年。</P>
<P>  我告诉他不能修改,尽管他一口咬定他加入纳粹党的目的是为了保住职业:他所谓上帝赋予他的创造音乐的使命。但我认为一个事实是明摆着的:他是希特勒的崇拜者,而且他对希特勒意志力的崇拜仍会坚持,无论什么都无法使之改变。卡拉扬的固执也包括他的哲学思想。他宁可被枪毙也不会为自己所做之事道歉。但他却要求把他的入党日期改掉。</P>
<P>  卡拉扬曾开车带我去过希特勒的最后堡垒“鹰巢”。他指着被盟军炸弹夷平的地堡废墟说:“没有为他立碑。”声音里充满怅惘。</P>
<P>  四个小时过去了,书稿终于翻过了最后一页。他已意识到我不会修改书中批评性的内容。但他既没有表现出怒火,也没发脾气,也没提高嗓门。“得了,总算完了,”他说,“下午我们要去航行,你去么?”我说好。</P>
<P>  下午我又去卡拉扬的别墅,橡皮艇来接人了,但只是接我,没有卡拉扬。他们说卡拉扬身体不舒服。在约莫一个钟头的时间里,船长驾着“赫莉莎拉”号在一个小小范围内游弋,始终不离开卡拉扬卧室那扇临海窗户的视野。我们转帆换向,让那面巨大的彩色三角帆时升时降,驾船在海上疾行如飞。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大师那注视着我们的批评的目光。我们知道,第二天他将会确切地为我们指出错误之处。 </P></DIV>
<CENTER></CENTER></DIV>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