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nbsp;<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gular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1">

u=2725276400,2728430637&gp=26[1].jpg (3.83 KB)

u=2725276400,2728430637&gp=26[1].jpg

思念如水
  你的模样慢慢发黄
  直至成为一种习惯...
<H1>日本棋圣战山下敬吾卫冕成功 赵治勋功亏一篑</H1>
<DIV class=from_info>&nbsp;2008年03月20日</DIV><!--正文内容开始--><!-- google_ad_section_start -->
<DIV class=artibody id=artibody><!--正文上部推广 begin--><!--正文上部推广 end--><!--视频媒体显示 begin--><!--视频媒体显示 end--><!--视频显示 begin--><!--视频显示 end--><!--视频下载显示 begin--><!--视频下载显示 end-->
<P>  新浪<A class=akey href="http://sports.sina.com.cn/" target=_blank><FONT color=#800080>体育</FONT></A>讯</P>
<P>  <A class=akey href="http://sports.sina.com.cn/team/japan/index2004.s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99>日本</FONT></A>第32期棋圣战七番胜负决赛最终局经过3月19、20日两日激战,山下敬吾九段顶住了压力执白中盘战胜挑战者赵治勋九段,以4比3的总比分卫冕成功,实现三连霸。</P>
<P>  在本局之前,日本七番胜负决赛历史上,共有31次进入决胜局的场面。31次中赵治勋九段一人就占了9次,分别是第7、9、20期棋圣战;第38、45、47、49期本因坊战;第9、10期名人战。在这9次残酷的一局定胜负的比赛中,赵治勋九段7次最终夺冠,胜率高达78%。山下敬吾九段也上榜1次,第28期棋圣战中,山下先输三盘后连扳三局将比赛拖入最终局,但最终不敌羽根直树九段没能上演惊天大逆转。同时,本局比赛也是继2005年第29期棋圣战决赛(羽根直树九段vs结城聪九段)之后,时隔3年上演的第11次棋圣战决胜局。</P>
<P>  第七局重新猜先,赵治勋九段执黑先行。在之前的31次决胜局较量中,执黑一方获胜概率较低,只有35%,稍有不利;而对于山下敬吾九段来说,上一次在棋圣战第七局中输给羽根直树九段的比赛地点也是在静冈县,不知道对心态是否会产生影响。</P>
<P>  本局比赛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从担任对局讲解等工作棋手的级别就可以看出:裁判长由曾在第9、11、13期棋圣战中获得挑战权的武宫正树九段担任;第22期棋圣战中打入决赛的依田纪基九段负责读卖新闻的解说工作;NHK的电视讲解则请来了在第10-17期中达成棋圣战八连霸的小林光一九段。非常巧合的是,这三位曾在日本棋坛上书写了辉煌一页的超一流棋手都和赵治勋九段有着“血海深仇”:小林光一九段在第10期决赛中从赵治勋九段手中夺取了棋圣头衔。9年以后,当小林光一距离10连霸已经近在咫尺的时候,第18期赵治勋获得了挑战权,并以4比2获胜,终结了小林光一在棋圣战上的连霸之路;依田纪基九段目前已经夺得了35项头衔战冠军,最为遗憾的想必是在第22期棋圣战不敌赵治勋没能夺得棋圣头衔;武宫正树九段在第9期中打入决赛,在决胜局1目半不敌赵治勋无功而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赵治勋作为“棋坛斗士”的顽强努力,也是他获得众多棋迷喜爱的重要原因。</P>
<P>  3月19日上午9点,比赛开始。很快,对局室就弥漫了一种紧张了气氛。执黑的赵治勋九段落子的速度也更加缓慢了。刚刚下了8手棋就已经用掉了1小时的时间。进行至44手,第一日封盘。</P>
<P>  第二日比赛开始后不久,双方很快就在左边展开了激战。白50小尖出头引起了赵治勋的自言自语:怎么下呢?不好对付啊这个。进行至黑89提掉白中腹两子,战斗告一段落。局势仍然非常复杂。在日本棋院的观战室中,河野临天元等棋手都在紧张的对棋局进行探讨。很快,赵治勋九段进入读秒中盘战斗中出现失误,在左上角形成劫争。山下敬吾九段216在右边找劫材好手,黑棋不得不应,见时机成熟,白234果断开劫,黑无计可施,中盘告负。</P>
<P>  山下敬吾九段在第五局和第六局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本局顶住了巨大压力获胜,可以看出山下九段在不断的成熟,不仅在棋力上,更是在心理上。卫冕成功后,山下九段在日本棋坛的位置变得更加稳固。(苏铁) </P><!--p class=title12>  <a href=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200006/3052545.shtml target=_blank>新浪网关于版权的最新声明</a></p--><!--体育推荐 begin--><!--体育推荐 end--><!--国足推荐 begin--><!--国足推荐 end--></DIV><!-- google_ad_section_end --><!--正文内容结束--><!--  --><!--关于内容的操作开始--><!--发表评论开始--><!-- 070328修改 ws begin -->

paintdata.jpg (168.08 KB)

paintdata.jpg

paintpic.jpg (162.3 KB)

paintpic.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国际象棋我一窍不通啊
让我弹着  让我唱着  一个生命的过客  一个孤独的影子  一首生命的悲歌  一个岁月的休止符...
谢谢力量兄的帖子给我长了知识哈
让我弹着  让我唱着  一个生命的过客  一个孤独的影子  一首生命的悲歌  一个岁月的休止符...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8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text17-b height=40>
<DIV align=center>感觉都市 </DIV></TD></TR>
<TR>
<TD class=text12 align=middle height=22>
<DIV align=center></DIV></TD></TR>
<TR>
<TD class=text12 align=right height=32>&nbsp;<A href="http://www.tecn.cn/data/search.php?keyWords=%D3%F2%CD%E2%B4%AB%D5%E6&amp;searchfield=keywords"><U><FONT color=#0000ff>域外传真 </FONT></U></A></TD></TR>
<TR>
<TD class=text12 height=22>● 时东陆 </TD></TR>
<TR>
<TD class=text15 id=contenttd vAlign=top><BR>&nbsp;&nbsp;&nbsp;&nbsp;由于12个小时的时差,我醒来的时候正好是午夜。我忽然感到剧烈的饥饿。一种不可名状的食欲直冲脑际。拉开窗帘,我的睡梦才最终被香港繁华的夜景彻底驱散。现代都市的霓虹灯像是不夜城的眼睛,有节奏地一张一和,邀请我走入她的怀抱。或许是饥饿的本能,加上初次来港的好奇,我匆匆洗漱之后便急不可待地跻身于热火朝天的街市。记不得那条街的名字了,因为我完全是凭着嗅觉找到的。我当时无法想像香港人对午夜都市的钟情。对于北方长大的我,家乡的街市这时早已是夜深人静了。但这里却正是集市的**。那乳白色的蒸气,在五颜六色的菜肴上慢慢地升腾。然后随着空气分子的扩散进入每一个人的感官。不仅勾起食欲,而且刺激着生活里终极的乐趣。我看到那美丽的红鳟鱼在水缸里翩翩起舞,张牙舞爪的海龙虾在案板上任人宰杀;默然的甲鱼想必是满腹忧伤,因为它们的对面就是一排微火小滚的龟蛇汤罐。还有那惊魂未定的野兽家禽,在笼子里发出令人生怜的哀鸣。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没有人会注意到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北方大汉,因为我发现所有当地人都全身心关注着和自己神经都紧密相连的美食美味。香港人对于生活的**大多在于食品给予的所有享乐。他们的喜怒哀乐绝对来自与每天口舌味蕾的满足。民以食为天的人间真谛在这里才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一头撞进一家粥面店,我正襟危坐。店家小二风一样过来。不语,不问,却麻利地摆上碗,碟,筷子。还有油腻腻的菜单。我已饿极,忙喊住欲走的小二。行家般地点上香港的流行小吃:云吞面,豉油鸡,蚝油芥兰。这是本人在波士顿唐人街吃出来的把戏。邻桌的是两对年轻的伴侣。一副火锅正热烈地翻滚,满桌的海鲜,酒瓶,已是杯盘狼藉。他们正吃得兴高采烈,火锅的蒸气加上香烟的蓝雾像是把他们包裹在一起。那位高瘦的男生,嘴里夹着烟,眯眼皱眉,小心地把一盘青菜扒入沸水。旁边的女生想是他的女友,长长的披肩发时时滑到脸前,使她不时地用手向耳后轻掠。对面的那位小伙子已半是醉意,涨红的脸上,暴起几丝青筋,还不时地为自己漂亮的女友烫菜。我发现他们的眼神是如此热烈地关注着火锅里翻腾的海鲜。他们的话不多,也很少注视对方,却呈现出他们彻头彻尾的满足。那神情好似在虔诚地进行一次宗教仪式。我这时意识到,也许,在这热闷的南国,人与天的连接是通过美味佳肴和进餐时身心灌注的**。我的菜终于来了,没有序曲、**和尾声。饥饿感使我的这顿宵夜如此短暂,使我走出店家后没过五分钟又在另一家露天的地摊上贪婪地坐下来,等待真正**的到来。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去日本的季节是盛夏的七月。东京的闷热绝对不亚于香港和上海。我的一位中学挚友在日本工作多年,甚至娶了日本太太。我虽去过日本多次,但从未进过日本家庭。这次在朋友家小住,算是进了半个日本人的民居。两室一厅的单元显得甚是整洁。刚进家门,朋友已为我斟上一杯日本清茶。太太才二十多岁,典型的日本姑娘。瓜子脸,杏核眼,白皙的皮肤和浓黑的长发。那双修长的腿体现出日本人在现代文化的启迪下发生的形体上的变化。我早已听说这位日本姑娘,禁不住发问: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张君的日文好吗?” <BR>&nbsp;&nbsp;&nbsp;&nbsp;“啊,他大约讲日本人的百分之七十。” <BR>&nbsp;&nbsp;&nbsp;&nbsp;“嫁给中国人是什么感觉?” <BR>&nbsp;&nbsp;&nbsp;&nbsp;“我先生会烧中华料理,很好吃。他还做家务。日本男人不做的。” <BR>&nbsp;&nbsp;&nbsp;&nbsp;“日本有什么好玩的吗?” <BR>&nbsp;&nbsp;&nbsp;&nbsp;“去新宿吧,那是东京的闹市,还有你们男人喜欢的地方。” <BR>&nbsp;&nbsp;&nbsp;&nbsp;“喜欢日本料理还是中华料理?” <BR>&nbsp;&nbsp;&nbsp;&nbsp;“都喜欢。在日本,你想吃什么?” <BR>&nbsp;&nbsp;&nbsp;&nbsp;“拉面。” <BR>&nbsp;&nbsp;&nbsp;&nbsp;她忽然咯咯地笑起来了,“拉面?”她好像很诧异。“是啊,拉面,”我坚持着自己的回答。朋友也失声而笑:“拉面太普通啦。”“但我的确喜欢拉面啊。”我心里自语着。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她习惯地跪坐着,双手捧着一个檀香木盒。她轻轻打开盒盖,我见里面并排放着透明的瓶子和色彩鲜艳的粉末。然后轻声对我说:这是一种泡澡的香料,舒筋活血,排困解乏,请君选用。我忙欠身致谢,并茫然点了杏**的。她悠然起身退下,去浴室为我放水。动作连贯,和谐,优雅,安静。在这刚刚进门的15分钟里,我已明显地体会到东方的礼仪和日本的风格。虽然同是东方文化,但不知为什么在中国的时候却断然没有这种感觉。终于,我带着十多个小时飞行之后的疲惫和征尘坐进浴缸,让杏**的水一直没到脖子。我可以感觉到这种醇香对我肌肤的渗透并带走腰腿里的酸乏。在浓浓的蒸气里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我梦见铁马冰河的将士,冷白的月色,锋利的长剑和身穿日本和服的仕女……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去东京新宿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但市内火车上却挤满了下班或出去喝酒的上班族。新宿车站,到处是西服革履的男士和打扮入时的女流。虽然似有人满为患之嫌,但居然井井有条。人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然后又从这里鱼贯而去。一出车站,顿时被新宿华艳的市景而吸引。我去过世界上许多文化重镇,要论繁华,热闹,东京新宿首屈一指。那里有纯日本的现代建筑,令人目眩的电器,和可以与巴黎,米兰媲美的时装广告,使人感到独特的日本现代文化。对于亚洲,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大多处于被动接收西方文化的地位。西方即输出现代产品,而且以这些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大量输出文化及西方的思维和理念。而日本也是用同样的方式首先向西方输出汽车和电器,然而在这些产品的后面便是日本的文化。在当代,日本甚至对西方有直接的文化输出,比如**,动画以及电子游戏。他们已经塑造出让西方人震撼的,现代东方的个人形象与人格魅力。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们沿街而行,却感到所有的人都朝你迎面扑来。整个都市像一张巨大的网,而每一个人却又十分情愿地自投罗网。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任何需求的满足,并从容地享受所有人类文明的创造。新宿区是闹市中的闹市,它集中都市所有的精华,使人们在尽兴的消费中感识自己的存在和对城市的依赖。他们不仅可以在感官上满足得淋漓尽致,而且能够稳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比如与同事,上司或朋友。在这里,城市是透明的鱼缸,每一个人都像鱼一样无法离开其而生存。我认为美国人和亚洲人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喜欢田园风光而后者更眷恋人声鼎沸的闹市。东方人对于都市有一种情绪上不可割舍的牵挂。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在狭长的小街上我们悠然踱步,几乎每分钟都有新奇的街景和异族的情趣落入眼帘。你几乎无法快速穿过这条不长的街市,因为时时会在许多店铺前流连忘返,尤其那些典型的日式小吃,烹饪精致而大众,色彩美艳又逗人食欲,造型艺术却十分可口。我总认为吃中餐和用日本料理时感觉上的不同。中餐派系繁多,渊源流长。但大多强调佐料和火候,吃起来不仅需要心神并用,而且赋予**,全神贯注。常常咀嚼中绘声绘色,汗水连连。但吃日本料理,却是如此地平铺直叙。清淡,超脱,而着意体会自然原本的色泽,质地和味感。就连普通的大米,他们也能品尝出其中的甘甜。但在中餐里往往由于过于繁琐的菜肴而忽视米中层次复杂的内涵。古语道:食色,性也。如果说人性是文化的核心,那么烹饪饮食便是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东方,尤其中国南部与东南亚,任何进食的方式与内容简直就是宗教的理念和文化精神所在。所以对于东方都市,如果没有吃的文化,那么它几乎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会颓然败落。一个东方城市兴盛的标志取决与它的食街饭店是否繁荣。如果你到任何一个亚洲城市而找不到让你心血来潮,食欲大曾的闹市,那一定是一个衰败而不值留步的死城。可以庆幸的是,当我的足迹穿过亚洲其他城市,比如台北和新加坡,还有广州,上海和北京,我都找到了那不夜的街市和让人魂归故里的东方佳肴。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我是乘火车从德国的柏林到维也纳的。路上一位美丽的德国姑娘走近我的车厢,并客气地问我是否可以坐在对面的空座上。我点头示意,然后继续看我手中的杂志。不知过了多久,我抬头观看窗外,却发现姑娘的手中竟拿着一张中文报纸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我平时很少与旅客交谈,但这次却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她好像猜出我的心思,便用标准的普通话问我来自何方。我这时才注意到她是那种金发蓝眼睛的亚利安人,以至使我想起一种德国啤酒的广告。广告里的姑娘金发梳成垂在前胸的辫子,双手举着硕大的啤酒杯。她说是慕尼黑大学的学生,正在学习中文。她的中文极为流利,而且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她告诉我从未去过中国,但一直梦想能访问这个东方古国。我知道,她心目中的中国一定是从史书和画册上建立起来的。她拿出一本德文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我看到上世纪初中国的城墙和民居,还有亭台楼榭,假山怪石的书香之家。在她的观念里,中国必定是一个充满美丽传说,神秘历史,古色古香的世界。我本想对她解释,史书上的中国早已不复存在。无论是前秦的京都还是晚唐的城郭,甚至近代的大清府也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遗迹。今日之中国从偏僻的小城到沿海的重镇已经是铺天盖地的西式建筑。不仅如此,那里的人文理念,价值系统,哲学道德也与中国古典的老庄相差万里。但我毕竟止住了。让这古典美丽的中国在她的心目中多停留一段时间吧。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到维也纳正是晚饭时分。时间宝贵,我丢下行囊,便急匆匆下楼探路。当班的掌柜大约60多岁。不知为什么我却想起了老北京的票友和京戏班子的琴师。我劈头便问,歌剧院在何方。他笑了:您问哪家?这维也纳满城的剧院。我这时才悟过来自己是在音乐之都。就如旧时的京城,到处都是梨园戏馆。我终于找到了,那当街的大剧院。我虽不是音乐家,但却慕名这欧洲文化灵魂的故园。如果说东方人是从美味佳肴里找到自己情绪的宽慰和文化的认同,那么音乐便是欧洲人精神的依托。对于维也纳人,音乐就是他们的宗教。当我以虔诚的心态走入这艺术的殿堂时,音乐还未奏起,我早已心驰神往。即便对于我这个外行,我也听得出是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所有古典音乐中,莫扎特是我的挚爱。我觉得只有在他的音乐中才能同时体会出欢快和忧伤。在那跳跃,从容,风趣,甚至柔媚的音符里,我可以听到音乐家深沉的忧郁。就好像那柔和如歌的曲调下面是他悲哀,无奈的人生。听:那抒情诗一般的小行板,像春天在森林里洒进的阳光,清新,自由,流畅。这是莫扎特在1786年写下的《布拉格交响曲》。他于完成这首曲子之后的第二年亲自在布拉格指挥首场演出。使在《费加罗的婚礼》的激动中还未完全安静下来的捷克人又一次拜倒在莫扎特的音乐里。这位年轻的音乐天才和他的后学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在为古典音乐划上句号之后一道安眠在维也纳。走出音乐大厅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了,音乐会的当日是在莫扎特去世后整整二百周年。如果说罗马是用斑斑古迹告诉世界自己的精华所在,那么在维也纳便是以古典音乐和大师们的幽灵吸引着世界所有的音乐朝圣者们。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列车西行,穿过维也纳的森林去瑞士。进入阿尔卑斯山脉的时候我已经无法继续坐在车厢里。我急速走到车厢的尾部,从后门仰视两边碧绿如画的群岭和白雪皑皑的山巅。从层层雪松后面,我看到典型的瑞士民居,前后相间,若隐若现。不知为什么,我忽然认为在这些尖顶的房子里一定有醇香的红酒,鲜美的奶酪和刚刚出炉的面包。当然也会有驰名世界的瑞士巧克力。我这时低头看表,才意识到已是午餐时间。在餐车里我计划着自己的行程:在瑞士之后,去意大利的米兰和罗马,然后北上去巴黎。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一进巴黎城我就仿佛看到了法国印象派的那些油画。油画里的绅士和淑女仿佛从画里走下来,在枫丹白露悠闲地漫步。地上的百年街砖被雾水打湿了,使它们在晨曦里泛着清亮的光。巴黎的空气都渗透着艺术的气息,而每一个街景,哪怕是一个角落也标志着法国的色彩与情调。巴黎有永恒的古典,也有最早的现代。而古典与现代在卢浮宫被建筑大师贝聿明和谐地连接起来。我从透明的金字塔里走进宫内,却在甬道的入口踌躇不前。我甚至无法从容地面对这些人类的艺术之极。或许应该有个仪式,这样逛街似的随便踏入如此瑰丽的殿堂,怕是会亵渎大师们的初衷。我总是认为致上的艺术应该是属于少数人的,那些可以与艺术家们心领神会的智者。只是商业的概念才把畸形的复制品廉价地送给大众。真正的艺术是无法让大多数人懂得和欣赏的。当我虔诚地,战战兢兢地,假模假式地站在蒙娜丽莎的画前,顿时感到万分的惊恐,因为她的眼神是如此的冷漠和不屑,致使我开始怀疑在此的多余。但我毕竟感识到美的存在,即便她朦胧,遥远。如果是真实的美,哪怕是幻影和余光,也足以令人拜倒。我知道有多少人站在这些画前而无法领略美的真谛。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就在人间,与你咫尺之遥,却有神灵般的保护。有钱人可以买到画,但看不见美。我从而为自己的冲动而欣慰。于是,我对巴黎感激不尽。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欧洲城市的魅力显然在于她的历史文化和建筑,尤其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我认为欧洲城市与中国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古典建筑良好的保存与现代建筑在文化上的标新立异。无论在巴黎,伦敦,还是巴塞罗纳,你不仅可以看到千年古迹,而且可以欣赏完全属于自己民族的,后现代的以及当代建筑。这种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和谐的连续性是中国都市少有的,尽管那里曾经有更为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东方人也许在文化竞争上存在概念上的错误,那就是只顾超前,不顾断后。而超前的代价是摧毁自己的古典文化建筑。于是失去东方文化的现代认同。许多东方都市,早已失去古典的格局,而大量采用西方的建筑理念。虽然满街的摩天大厦但毫无自己在当代文化中的认同感。或是照搬西式,或是机械地模仿。而古典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并被西式现代建筑分割,从而失去连续的古建筑群体。但欧洲的古典建筑仍然构成空间的整体和时间的文化间续。其二是欧洲,包括美国,拥有最为现代的博物馆,那里展示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所谓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希腊和巴比伦)的文化瑰宝,统统贮存其中;而东方各国再不会有这样浩瀚的文化收集。欧洲的祖先们意识到文化竞争的重要。他们远足天际,把人类文化中千年沉淀的美带回故乡。在他们的队伍里有虔诚的布道者,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也有凶残的海盗和黑夜里出没的盗墓人。但毕竟他们让自己的民族世世代代地从这些灿烂的稀世至宝里得到了永不泯灭的灵感。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当我的丰田汽车上了印第安那的洲际公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而我的脑海里也是一片空白。我感到无法忍受的无聊,却非常清楚在这荒芜人迹的美国中西部我至少还有三百英里的路程。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五个小时就要埋葬在好像永远没有尽头的高速路上。我打开收音机,从低频拨到中频,再到高频。从上帝的福音到现代时政,再从乡村音乐听到摇滚,以至交响曲。最后停在心理医生的脱口秀。美国人怕是心病为多,电话频频。但这位女医生定是高手,几句话便口到病除。我一心赶路,无心欣赏美国社会的繁杂。天已明显地灰暗,抬头可以看到美丽的星星和天边暮色中的夕阳。我索性关掉收音机,就让周围的一切彻底的平庸,呆板。只有汽车的轰鸣和两边闪过的广告牌。我想:世界也许在此暂时窒息了,而我的感觉也忽然关闭。没有灵感,没有思想,只有驾驶的功能。我认为美国与欧洲的差别是空间和时间上的。在美国开车三百英里,起点,中间和终点可以没有任何区别。而在欧洲纵横三百英里却能够跨出数国了。在欧洲,从历史上往前数三百年也仅仅是那里悠久历史的瞬间。而美国三百年已经完成了国家的所有历史。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终于,我眼前闪出一片灯火,由远至近,仰面扑来,像是为我这黑夜的孤舟摆下欢迎的彩排。我顿时从呆滞的梦境中醒来,一时感到难以抑制的冲动。好似从茫茫沙漠里久别归来,渴望人声鼎沸的闹市。但我的**在进入市区之后便很快烟飞云散。因为才八点多钟的良宵,城里却缈无人迹。星星点点的餐馆早已打烊多时。只有麦当劳的伙计们还在忙着给汽车里的过客送上一份“巨无霸”。兴致而来,无奈索味而别,我又驶入漫漫的黑夜。车灯打在地上,划过高速路的虚线,像是毫无目的地向百里之外的孤城飞驰。美国都市,尤其中西部的城郭大多沦丧人类群居的特色。除了芝加哥,已经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即无文化又少居民,堪称死城。那里的都市只有商业的功能没有文化的温馨。或许是建筑师的无能,或许是美国人的口味,城市的概念已经大大地变异。人类的都市首先是安居乐业的摇篮,然后是自己文化的展示和民族的象征。如果是人间都市必须对人们有心灵,感觉,认同上的吸引和感情上无法割断的牵挂。如果人们弃城而去,那城必是名存实亡。当我走进这些城市的时候,那里没有炊烟,没有歌声,没有色彩,只有僵尸一样的混凝土群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幽灵。它们给我的感觉是排斥,冷漠,毫无生机。我顿时感到对人类的悲哀。我听到市政厅的报告:计划用巨款振兴那里的都市。于是盖起硕大的体育馆,试图吸引人们对城市的兴趣。但人们看球而来,散球而去,终又是一座空城。我明白了,因为那里没有特色各异的小店,也没有拥挤噪杂的街市,更没有让人垂咽欲滴的小吃,那里没有文化。那里有的仅仅是庞大的连锁百货和味同嚼蜡的快餐。令人欣慰的是美国毕竟还有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和三番市,那些让人流连往返,生机勃勃的现代都市。当我第二次路过这座城市的时候,我想起了“克拉马伊”这支早年的歌。虽然我的坐骑不是枣红马,但我还是唱着这首曲子悲伤的离开了这座冰冷的孤城。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 <BR>&nbsp;&nbsp;&nbsp;&nbsp;对于都市的感觉,我总认为应该有来自故土的挚爱。无奈离家多年,这种感觉已经淡漠。我甚至讨厌自己在他乡异土产生的浓厚兴趣,竟然企图抛弃对那些世界名城的热爱和嫉妒。英文有句俗语:“You really can not go home again.” 如果一个人离开故土太久,便很难从意识上再回到故园。对于所有的都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尤其自己住过的城市。应该说长大的地方感觉最多。所以你也许会喜欢某些世界名城,但如果你在这所城市没有相当的经历,也未必对它有多少亲密感,更谈不上感情上的牵挂。人类或许有这样的习性,不管来自何方,只要在此居家多时,就会把这里当作新的故乡。尤其当今世界,流动频繁,早已习惯了搬迁和适应。不过每个人的文化认同和自己环境紧密相关。你从那里成长就自然认同这种文化。但是如果久居他乡,就会发生文化认同的动摇。但我总是希望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土,你会把周游世界之后所有的感觉一起献给她。 <FONT color=#f7f7f7>( http://www.tecn.cn )</FONT><BR>&nbsp;&nbsp;&nbsp;&nbsp; </TD></TR></TBODY></TABLE>
<P>&nbsp;</P>
<P>&nbsp;</P>
<P>&nbsp;</P>
<P>&lt;下面的照片依次是香港\东京\米兰\纽约\巴黎\维也纳芝加哥等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城市.&gt;</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3-30 04:41 编辑 ]

914205.jpg (38.58 KB)

914205.jpg

1456553991.jpg (598.28 KB)

1456553991.jpg

200608091544141.jpg (248.33 KB)

200608091544141.jpg

20076181053163928.jpg (332.7 KB)

20076181053163928.jpg

200704040023281409.jpg (300.04 KB)

200704040023281409.jpg

s_toqqurep.jpg (142.4 KB)

s_toqqurep.jpg

1qW807jn_OpQUuBfajGdO.jpg (218.86 KB)

1qW807jn_OpQUuBfajGdO.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
原帖由 <I>暗淡的月~</I> 于 2008-3-23 00:04 发表 <A href="http://www.chyichin.net/new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amp;pid=1102180&amp;ptid=29733"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A> 国际象棋我一窍不通啊<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d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44">
</P>
<P>久不对局,棋艺生疏<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red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44"> </P>
<P>&nbsp;</P>
<P>西班牙布局、意大利开局、西西里防御、古印度防御已经成为青春时期挑战智力的记忆<IMG alt="" src="http://www.chyichin.net/newbbs/images/smilies/default/tongue_smile.gif" border=0 smilieid="41"> </P>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博学多才的力量与美!
佩服!
想问天问大地,或者是迷信问问宿命
呵呵,部分偶像和我的一样
加拿大歌手兼歌曲作家布莱恩-亚当斯最近在伦敦接受了采访,披露了他即将发行的第11张名叫《11》唱片以及用11天在11个国家举办的独特世界巡回演出计划。
<P>  《11》主要是在过去2年时间里亚当斯周游世界各地时在酒店房间和后台**室内拍摄的,主要回顾了他的长期合作者吉姆-瓦兰斯的点点滴滴。亚当斯和瓦兰斯的合作是亚当斯推出许多杰出作品的关键,像《Heaven》、《Summer of 69》和《Run To You》等。</P>
<P>  为了宣传这张唱片,亚当斯将用11天时间在11个国家的11座城市中举办11场演唱会。到时候他会在这次小型世界巡演中用吉他和口琴为观众进行表演。亚当斯表示:“通常情况下我会根据时间表工作,巡演中一个月工作10天。这就是我的风格。我认为使用原声吉他演出会非常有意思。我能根据自己的节奏演唱。”</P>
<P>  亚当斯的“11个国家11座城市”巡演将在3月7日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始。唱片《11》将于3月17日在英国发行。</P>
<P><STRONG>  “11个国家11座城市”巡演3月日程表如下:</STRONG></P>
<P>  7日里斯本</P>
<P>  8日巴塞罗纳</P>
<P>  9日米兰</P>
<P>  10日汉堡</P>
<P>  11日伦敦</P>
<P>  12日巴黎</P>
<P>  13日阿姆斯特丹</P>
<P>  14日布鲁塞尔</P>
<P>  15日苏黎世</P>
<P>  16日维也纳</P>
<P>  17日哥本哈根(杨孝文) </P>

8.jpg (68.48 KB)

8.jpg

20663.jpg (58.8 KB)

20663.jpg

U1527P28T3D863330F326DT20051012121829.jpg (48.98 KB)

U1527P28T3D863330F326DT20051012121829.jpg

yr059.jpg (35.62 KB)

yr05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鄭怡加拿大賣麵包罵小孩鄭怡加拿大賣麵包罵小孩 <BR>   <BR>  【黃一平╱台北-多倫多電話連線報導】移民加拿大四年的民歌手鄭怡近日將返台,參加七月八日起跑的《民歌高峰會》演唱會。她在多倫多當了一年的麵包店老闆娘,當年飆高音唱《月琴》的她,休息近兩年歌喉反而好,因為︰「每天罵小孩,聲音更宏亮呢。」 <BR>   <BR>  鄭怡四年前放下歌唱和廣播主持事業,移民多倫多。去年她和夫婿在多倫多近郊開麵包店,店名就是她的英文名字「Yvonne Bakery」,每天除了看店、做麵包,就是帶著十歲雙胞胎兒子Simon、Randy參加學校活動,店員「眼鏡蛇」(Kobra ,與cobra諧音)結婚離職,她還做東請店員吃烤肉。她笑說:「不要以為我來這裡享清福,我現在比住台灣時更忙。」 <BR>   <BR>  返台開唱掛頭牌 <BR>  當地不少華人認出民歌巨星轉行賣麵包都很吃驚,她笑說:「三十出頭的男生來買麵包認出我來,後來天天來吃我家的麵包,有次他到美國看媽媽,還特地買了一份給她吃,他說我是他媽媽的偶像,吃我做的麵包一定很開心。」 <BR>  《民歌高峰會》宣傳單,她的照片放得最大,主辦單位寬宏藝術不否認拿她當號召,「畢竟她很久沒回來了」,其實她兩年多前才返台開唱,她笑說︰「我只是回台唱歌,和歌手朋友們開『同學會』,沒有什麼頭不頭牌的事。」演唱會還有李建復、邰肇玫等人,七月八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演出,並將巡迴全台。購票請洽年代售票系統(02)2341-9898。 <BR>   <BR>  鄭怡小檔案 <BR>  生日:03/31(年齡保密) <BR>  婚姻:已婚,育有2子Simon、Randy,已移民加拿大 <BR>  學歷:台大歷史系畢 <BR>  重要專輯作品: <BR>  1986年《想飛》、1987年《心情》、1988 <BR>  《離家出走》、1989年《周末P.S.我很寂寞》、1991年《天堂》 <BR>  重要曲目:《月琴》、《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結束》、 <BR>  《心情》、《天堂》 <BR>  節目主持:中廣流行網《綺麗世界》(2002年底停止主持)</P>
<P>&nbsp;</P>
<P>&nbsp;</P>
<P>&nbsp;</P>
<P>
<TABLE class=infobox width="100%">
<TBODY>
<TR>
<TD class=tablecc>鄭怡出閣 群星同賀 蔡琴 以婚姻哲學贈新人 1991</TD>
<TD class=tablerc></TD></TR>
<TR>
<TD class=tablelb></TD>
<TD class=tablecb></TD>
<TD class=tablerb></TD></TR></TBODY></TABLE></P>
<P class=wrc>  鄭怡與男友張達仁昨晚在眾人的祝福下舉行婚禮,席設來來大飯店。婚禮司儀李國修以幽默逗趣的方式貫串全場,使得賓客笑聲連連,連一向嚴肅的新郎都不禁莞爾,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婚禮。昨夜的婚禮由中廣副總經理徐承剛擔任證婚人,鄭怡所屬可登唱片老闆陳復明擔任女方介紹人。鄭怡的摯友蔡琴還特別上台以自己6年的婚姻經驗,告訴鄭怡:「愛情由結婚才開始,不要為別人的揣測,『演』你們的婚姻」。名廣播主持人方笛也以過來人的身分祝福鄭怡,希望這個她心目中的小妹能夠永浴愛河。 <BR>   <BR>  昨天婚禮中賓客雲集,中廣組長韓靜燕、導播葛大衛、歌手馬玉芬、文章、伍思凱、黃小琥、陳為民、江明學及廣播主持人陳美瑜、唱片製作人小蟲等,均到場為鄭怡祝賀。而已退居幕後多時的民歌手李建復也難得地出席。 <BR>   <BR>  記者王中言/報導 <BR>  【1991-07-01/民生報/10版/影劇新聞】 </P>
<P class=wrc><BR>&nbsp;</P>
<P>&nbsp;</P>
<P>中華資訊網 06/5/30 <BR>   <BR>  中廣流行網「綺麗世界」主持人鄭怡,元月廿日即將搬到加拿大多倫多,陪老公兒子、當個乖乖家庭主婦,最近她賣掉房子,把整理好的家當統統送上貨櫃海運之後,無事一身輕,全心投入即將在元月九日啟動的民歌演唱列車,與主持人吳建恆、黃大城、李明德、施孝榮等老友,巡迴全省獻唱,並與各地聽眾道別! <BR>   <BR>  鄭怡表示,離開主持 四年七個月的節目,說不難過是假的,但老公帶著雙胞胎兒子,獨自住在加拿大已經三年,她這個當人家老婆、當媽的,實在不能再那麼自由自在的當「**(台灣獨身)」,尤其兒子成長期只有一次,很多事情錯過就不再重來,這幾年留下的遺憾已經太多,回歸家庭的時候到了,就不再留戀事業。不過,臨行前,愛唱歌的她,可沒錯過中廣與寬宏藝術所舉辦的民歌列車,也將隨著列車的腳步,到台中、新竹、台北、澎湖、高雄與台南等地,參加九場演唱會。鄭怡表示,多次舉辦的民歌演唱會,都只局限在北部舉行,中南部聽眾每每抗議,但礙於主辦單位經費及場地問題,只能對台北市以外的民歌迷說抱歉,這次中廣大手筆的召集她與文章、柯淑勤、南方二重唱及黃大城、施孝榮以及李明德舉辦巡迴場次,還是頭一次對聽眾的大優待。此外,鄭怡也笑說,她可不是到加拿大,就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人生的事難料,已經有人邀她三不五時會回台灣參加演唱會,還有人找她到大陸、星馬一帶開巡迴演唱會,說不定幾個月之後,她又會出現在聽眾面前。</P>
<P>&nbsp;</P>
<P>&nbsp;</P>
<P>&nbsp;</P>
<P><BR clear=all>郑怡印象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uban.prettify_form(document.getElementById('ssform'));
    </SCRIPT>
</P>
<DIV id=main>
<DIV id=tablem>
<DIV id=in_tablem>
<TABLE class=wr>
<TBODY>
<TR>
<TD class=wrtd></TD>
<TD>
<P><SPAN class=pl2> </SPAN></P>
<P><SPAN class=pl2></SPAN><BR>&nbsp;</P>
<P class=wrc>  郑怡给我留下印象,并非在滚石公司“金韵民歌系列”的专辑中,却是于“木吉它作品全集”的客串合声里。那张以独特的纸皮材质做包装封套的CD文案中这样写道:“桥:木吉它与民歌好手郑怡并肩合唱,空前绝后值得把握”(“桥”是该专辑中一首歌的名字)。打开音响,我在CD机上按下这支推荐曲目的编号。怎么说呢?那美妙的听觉感受在最初的一瞬间曾让我暗叹语言表述的无力。不过还好,无数联想比喻也就那么一愣神儿的功夫便开始在我的头脑中如花儿般绽放、似蜂儿结队而至了。我想到了朝雾迷漫间的旭日,想到穿云而过的夜莺或者抛物线,想到拨云劈雾见天日、朝气蓬勃、喷薄而出、清纯亮丽等一系列的形容词,想到中学时代不甚理解的《老残游记》中对那绕梁三日、令人三月不闻肉味的单弦儿绝唱的描绘,我甚至想起痴情哥儿贾宝玉的名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坯胎;我看到女儿就觉得清爽,见到男子就感到混沌污浊……真是这样的:想当年,引领滚石旗下一代大哥——李宗盛出道的木吉它合唱团,其六位帅哥的声音也正是年轻明亮、清清朗朗的时候,可给郑怡那婉啭清丽、似有若无的一脉女声一和,竟就有些“朝哑错杂难为听”了。一连重播了几次,我都无法如往常般倾听歌词的内容,而是一再地,为那美妙的声音的组合与对照所迷惑。 <BR>   <BR>    遂翻出“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之‘金韵民歌特选’”,我想知道为什么郑怡没有从这里突现而出进入我的视野。原因其实很简单,在1975-85这十年间,风行台岛的校园民歌中的女声几乎清一色地是这种如鸟儿清啼般地娓婉清亮。曾在**也很流行的如包圣美的“捉泥鳅”、“小茉莉”,陈明韶的“风告诉我”、“送你一首小诗”,齐豫的 “春天的故事”、 “欢颜”,邰肇玫、施碧“如果”,等等,等等。只不过由于当时的资讯等条件尚未发达完备如今日,我们不仅不可能同步倾听来自远方的歌声,甚至无缘与其中的一些相遇,比如这在20年后仍令我感叹迷醉的郑怡( “微风往事”、 “月琴”)、王海玲(“忘了我是谁”、“偈”)、杨芳仪、徐晓菁(“秋蝉”、“露莎兰”)……所以,当我们重遇这张“郑怡的大师之旅”之罗大佑专辑时,兴奋雀跃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是民歌年代耳熟能详的声音,一个是台港流行乐坛的大师经典,他们的结合将会为那逝去的岁月再绘就一幅怎样的水墨风景?而我们——在纵然隔着交错的时空却是同步成长着的我们,又可以从这缅怀的歌声中分享一种怎样的前尘往事呵。取出CD的一刻,我瞥了一眼入选的名单:“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海上花”、“野百合也有春天”、“闪亮的日子” ……体味着心中某处涌起的淡淡感动,轻轻按下那枚静静泛着乌亮光泽的PLAY键,我退后、席地安坐、闭上双眼,等待这用我初握之笔尚无法言说的、在回眸之中如此唯美的青春重现。(以上文字作者姓名不可考) <BR>   <BR>    (郑怡说:“唱罗大佑的作品,是对一个歌手的很大考验,若是没有那样的人生历练,就很难掌握歌的神韵,那么唱出来就会格格不入。若是你的生命历程渐渐丰富并化作血液在你体内流动,落入了这首歌之后,就会发现这真是美到极点的歌,整个都刊进心灵似的”,“比如《海上花》,5年前只觉得歌很美,并不能完全体会它的深邃曲折,现在阅历多了,就渐渐懂得如何去诠释这深刻的情感。”“所以唱他的歌,你必须懂得如何去驾辕,否则就会糟蹋了这首歌。”) </P>
<P class=wrc>&nbsp;</P>
<P class=wrc>&nbsp;</P>
<P class=wrc>&nbsp;</P>
<P class=wrc>&nbsp;</P>
<P class=wrc>对郑怡的印象是她主持的中广流行网的节目,</P>
<P class=wrc>当时喜欢听她的声音。</P>
<P class=wrc>她还是台湾八十年代的民谣歌手,</P>
<P class=wrc>出了几张民谣专辑</P>
<P class=wrc>是歌曲《月琴》、《小雨来的正是时候》的原唱</P>
<P class=wrc>声音高旷而柔美</P>
<P class=wrc>曾经和李宗盛恋爱而失恋,再后来结婚,双胞胎儿子,退出DJ,又移民加拿大相夫教子了,</P>
<P class=wrc>女人总是家庭高于事业</P>
<P class=wrc>怀念她主持的节目<BR>  </P><BR clear=all>
<DIV class=hiddenlogin>
<FORM class="j a_checkreg" action=/register method=post>
<P class=pl2>在这段时间内,我遭遇一些『个人』事件,大家最熟悉的莫过於我在感情上的变化。我是极重感情、情绪化的人,从懂得情的世界开始,我就一直固执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不能回头!经过许许多多的打击后,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爱,只是一段缘分的开始,并不代表其结局的美好。看多了悲欢离合,反倒释然许多。经过一些自我挣扎,反而更珍惜拥有的幸福,将来的事既无法预料,亦无需揣度,只盼望在拥有时,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相信缘分,爱的开始也许只需要心灵的激荡与契合,可是当要继续走下去时,就得要相当的耐心毅力,加上彼此的谅解及珍惜,才会成就永恒的爱。------郑怡[喜欢这段心情文字]<BR></P></SPAN></FORM></DIV></TD></TR></TBODY></TABLE></DIV></DIV></DIV>
<DIV class=hiddenlogin>
<FORM class="j a_checkreg" action=/register method=post>
<P class=pl2>&nbsp;</P></SPAN></FORM></DIV>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3-30 11:42 编辑 ]

081546db-bb12-4fdb-8bb6-4fb23770d527.jpg (32.68 KB)

081546db-bb12-4fdb-8bb6-4fb23770d527.jpg

6668761e9c6c60cad2e67658836d87b6.jpg (8.55 KB)

6668761e9c6c60cad2e67658836d87b6.jpg

U996P28T3D1151557F326DT20060709141354.jpg (59.65 KB)

U996P28T3D1151557F326DT20060709141354.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