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bs.tom.com/item_857_15261_0_0.html
四川大地震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国人决不负川”。作为一个四川人,我在灾区采访时深深为此诗后半句感动,我所看到的一切,都印证了我们民族在危难时刻的众志成城。
那么,“川人从未负国”说的又是什么呢?也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把MSN签名改为“永历祥兴举省殉,国难向来蜀难先”。上周我在报社的地震采访会上简略地解说了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在此把相关的史料转载于此。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上的侵略战争是当时游牧部落上层贵族为夺取土地、人口、金钱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使各族下层人民均经受了多年的死亡与痛苦,我们必须正视历史,予以谴责。抵抗一方在反对强大侵略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此次四川大地震中军民所体现出来的血脉传承之精魂,中华民族应该代代珍存。目前蒙、满、汉三兄弟民族已经融为统一的中华民族,我们应该分外珍惜通过流血、纷争、融合的历史而形成的新中国,而不应因为正视历史而曲解史实。
南宋祥兴:举省殉国
公元13世纪,蒙古骑兵扫荡欧亚**,中国未能幸免。南宋朝廷在联合蒙古灭掉世仇金国后,发现自己成为了蒙古贵族下一个征服的目标。当时蒙古上层贵族集团是一个武装抢劫集团,他们在欧亚****任何与之接壤的民族,从而获取大量奴隶人口和财富,花剌子模、黑衣大食等古国因为此次侵略战争而永远消失在地球表面。
在经历了先秦至13世纪千余年的发展后,南宋时的四川省成为全中国最富庶、文明的省份之一。人们现在已经不知道,当时的四川出产全国最好的茶叶和丝织品,在全球最早出现纸质货币,有全国最多的书院,出过全国最好的文人,保存全国最多的古籍善本……两宋时代文化的繁荣里,四川亚文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四川向全国提供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税收,支持着国防和其他建设开资,而且四川以它的文化和人才成为全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失去四川,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税收和兵员来源,南宋政府因此在四川组织了最激烈的抵抗。1242年,宋理宗派遣在两淮抗蒙战争中战绩颇著的余玠入蜀主政,以扭转四川的颓势,巩固上流。余玠在四川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即在四川的主要江河沿岸及交通要道上,选择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星罗棋布,互为声援,构成一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
在山城防御战中最著名的城市是合川钓鱼城,这座城市孤城独守36年,在南宋灭亡后还继续抵抗多年,并且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扭转了欧亚战争格局。
然而,蒙古贵族集团的策略是对任何抵抗的城市进行屠城,在漫长而残酷的51年战争中,四川军民大批战死和被**,战争结束11年后,四川人口从战前的1290万人减少到82.5万。我曾经发布《成都大**:140万屠刀下的冤魂》一篇博文详细阐述当时发生在四川省会成都的大**史实,那次**的死亡人口是南京大**的4.5倍。
整个元朝统治四川七十五年的时间里,虽然元政府对四川战后经济的恢复作过努力,例如疏浚都江堰灌溉工程,鼓励垦荒屯田,然而毕竟因为四川人口太少,经济恢复的程度并不显著。而且,它不象清政府在明末清初**以后那样,大规模组织对四川的移民,以便加速恢复四川的经济。在元、明两代,四川的传统经济,如茶、丝,都已失去了她在元以前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降至清代,人们几乎忘记了四川曾经生产过优质的丝、茶产品。
在文化方面,元王朝最多做的事,就是驻扎成都的元帅纽璘,因为本人热爱儒学,在成都一地帮助恢复了三所书院而已,后来政府却又宣布把书院纳入官办,这和宋王朝鼓励私人办书院和官办郡县学相辅相成适成鲜明对比。我们说,自从汉唐到两宋以来的四川亚文化的代表——“蜀学”,在蒙古侵宋战争结束以后彻底衰落了,这是有根据的。
四川军民通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彻底让蒙古贵族放弃了把耕地变为牧场这一可能让汉族亡国灭种的政策。蒙哥之后上台的忽必烈汗,是元代历史上的明君,他采取了许多在贵族集团强大压力下依然施行的缓和**,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比如大批任用汉族官吏,按照前朝典章制度治理社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