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看大名鼎鼎的李将军
李广自己说:“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之。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投降还杀,既不大度,也无信义,这种俘虏政策当然是不人道的。
卫青令李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李广因“东道少回远……水草少”,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先死单于,似乎很豪壮,但是从个人立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所以不听从分配,此役全局胜不胜他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当单于”。卫青没有听他的,还是让他上东边去了。“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匈奴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李广因不听从指挥,赌气使性子走的,因心情不好迷路了。卫青的布署,本可以一战成功,活捉单于。因为东边没有汉兵,出了空白,让单于跑掉了,误了军情。究其原因,全在李广。所以后来李广也知道罪责难逃,干脆自杀了。
在看他孙子李陵
李陵告知苏武,他的母亲死了,哥哥死了,弟弟死了,两个妹妹下落不明,两个儿女存亡未卜,唯一的妻子已改嫁。“子卿尚复谁为乎?”在李陵看来,既然亲人一个都没了,就不会再有奋斗目标了。哪好上哪,一无顾恋。在李陵的世界观里没有祖国概念,唯有亲人。所以叛国是十分自然的。苏武的回答也极简单:“臣事君,犹子事父也,无所恨。”苏武确实有把祖国当成母亲的思想,这样任何意外事故的发生,都不会引起他对祖国的仇恨,他从不把罪责推诿于祖国,他确实达到了这个境界。所以他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一个典范。而李陵就不是这样,此人有奶便是娘,当祖国给他断奶之时,他不但没有了这份爱国心,反而滋生了仇恨,这样的人当然谈不上忠,司马迁陈列多少客观理由都无法掩盖他到北国做驸马这个铁一般的情感转移。
当苏武百折千回,终于要返回汉朝时,李陵为苏武饯行,李陵贺苏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念念不忘的还是个人扬名这件事。而这个机会李陵是没有了,他的朋友苏武做到了,这令李陵非常感动。而令李陵羡慕的也就是“扬名显功”,加上“扬名显功”的宣传手段“竹帛丹青”。为了这个,不论李陵还是他爷爷李广,都可以为之牺牲。作为武将,有这个传统的好品质,也可以做到报国。李陵以前是有过机会的,他完全可以做得比苏武更好、更壮烈,但是李陵毕竟是李陵,他在心志上没有文人苏武坚强,这是勉强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