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庄子

<P>赵京江 @ 2005-12-03 </P>
<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贫无积 终身不仕</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晚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人。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的历史资料不多,只知道他做过蒙城的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此后,终身不仕。 庄子一生贫困,曾经贩卖过粟,织过草鞋,面黄肌瘦,衣着更是破旧,但他不在乎。有一次他去见魏王,穿著打着补丁的衣服,魏王因此问道:「先生为何困顿到如此地步﹖」他说:「是贫穷,不是困顿。读书人有道德而不能实行是困顿;衣服破旧是贫穷,不是困顿。这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吧。」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使臣携千金重礼,聘他为相,但是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礼,卿相却是尊贵的职位。你难度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牠几年,然后给牠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牠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难道还能做到吗?」表示自己宁为「孤豚」,不作「牺牛」,甘愿逍遥物外。然而,庄子虽蔑视权贵,不官不僚,只躲在陋巷破屋,却一天也没有放弃批评显贵的儒家,评击污浊的社会,追求精神的自由,无论在**思想,精神修养、还是交往处事,逻辑思辩方面,都表现出深邃的谋略思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P>
<P>&nbsp;&nbsp;&nbsp;&nbsp; &nbsp;庄子思想</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群雄割据,激烈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的年代。庄子对当时战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感到不满,而他又无法反抗,因而走向了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道路,他悲观厌世,玩世不恭,以敞屣富贵,淡薄利禄的态度处世。代表没落的贵族阶级的思想。但他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有它的积极作用。 庄子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在他看来,生死、寿夭、是非、祸福等,是一样的,没有区别的。他抹杀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完全陷入相对主义。他对现实非常不满,反对一切文化知识的进步,甚至希望回复和禽兽同群共居的人类远古社会。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一般人在战乱下的绝望厌世情绪。</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及杨朱学说,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不可感知的。它生于天地、帝王、神鬼以至于一切事物,而又自本自根,不可捉摸。从「道未始有封」一点上,他看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辨的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庄子无书不读,学问很深。现在留下来的《庄子》一书,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和「杂篇」可能是庄子的**或庄子学派里的人写的。《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的经典之一。该书文字雄美,想象丰富,善于通过寓言的故事来说理,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鲁迅赞扬庄子的文章说:「其文则汪汪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中国后世的许多文学家,都受他的影响非常深。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10-15 03:40 编辑 ]

ka_603_06030301.jpg (17.77 KB)

ka_603_060303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牛顿

<P>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牛顿</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少年牛顿 </P>
<P>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P>
<P>&nbsp;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P>
<P>&nbsp;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由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当时英国社会渗透**教新思想,牛顿家里有两位都以神父为职业的亲戚,这可能影响牛顿晚年的宗教生活。从这些平凡的环境和活动中,还看不出幼年的牛顿是个才能出众异于常人的儿童。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赡养家庭。但牛顿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 </P>
<P>  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1664年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7世纪中叶,剑桥大学的教育制度还渗透着浓厚的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气味,当牛顿进入剑桥时,哪里还在传授一些经院式课程,如逻辑、古文、语法、古代史、神学等等。两年后三一学院出现了新气象,卢卡斯创设了一个独辟蹊径的讲座,规定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课程。 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的科学家。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牛顿掌握了算术、三角,读了开普勒的《光学》,笛卡尔的《几何学》和《哲学原理》,伽利略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胡克的《显微图集》,还有皇家学会的历史和早期的哲学学报等。</P>
<P>&nbsp;  牛顿在巴罗门下的这段时间,是他学习的关键时期。巴罗比牛顿大12岁,精于数学和光学,他对牛顿的才华极为赞赏,认为牛顿的数学才超过自己。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P>
<P>&nbsp;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P>
<P>&nbsp;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 由于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熏陶和培养,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家乡安静的环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1665~1666年这段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思潮奔腾,才华迸发,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踏进了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业绩。 1665年初,牛顿创立级数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规则;同年11月,创立正流数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镜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反流数法(积分)。这一年内,牛顿开始想到研究重力问题,并想把重力理论推广到月球的运动轨道上去。他还从开普勒定律中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牛顿见苹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传说,说的也是此时发生的轶事。 总之,在家乡居住的两年中,牛顿以比此后任何时候更为旺盛的精力从事科学创造,并关心自然哲学问题。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P>
<P>&nbsp;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巴罗为牛顿的科学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没有牛顿的舅父和巴罗的帮助,牛顿这匹千里马可能就不会驰骋在科学的大道上。巴罗让贤,这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伟大的成就~建立微积分 </P>
<P>  在牛顿的全部科学贡献中,数学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他数学生涯中的第一项创造性成果就是发现了二项式定理。据牛顿本人回忆,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间的冬天,在研读沃利斯博士的《无穷算术》时,试图修改他的求圆面积的级数时发现这一定理的。 笛卡尔的解析几何把描述运动的函数关系和几何曲线相对应。牛顿在老师巴罗的指导下,在钻研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时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时间范围里的速度的平均值,这就是一个微小的路程和时间间隔的比值,当这个微小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无穷小的时候,就是这一点的准确值。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当于求时间和路程关系得在某点的切线斜率。一个变速的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范围里走过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时间间隔里所走路程的和,这就是积分的概念。求积分相当于求时间和速度关系的曲线下面的面积。牛顿从这些基本概念出发,建立了微积分。</P>
<P>&nbsp;  微积分的创立是牛顿最卓越的数学成就。牛顿为解决运动问题,才创立这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的,牛顿称之为"流数术"。它所处理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切线问题、求积问题、瞬时速度问题以及函数的极大和极小值问题等,在牛顿前已经得到人们的研究了。但牛顿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对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综合,将自古希腊以来求解无限小问题的各种技巧统一为两类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积分,并确立了这两类运算的互逆关系,从而完成了微积分发明中最关键的一步,为近代科学发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牛顿没有及时发表微积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积分可能比莱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莱布尼茨所采取的表达形式更加合理,而且关于微积分的著作出版时间也比牛顿早。 在牛顿和莱布尼茨之间,为争论谁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的时候,竟然引起了一场悍然大波,这种争吵在各自的学生、支持者和数学家中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造成了欧洲**的数学家和英国数学家的长期对立。英国数学在一个时期里闭关锁国,囿于民族偏见,过于拘泥在牛顿的“流数术”中停步不前,因而数学发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应该说,一门科学的创立决不是某一个人的业绩,它必定是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后,在积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础上,最后由某个人或几个人总结完成的。微积分也是这样,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础上各自独立的建立起来的。 1707年,牛顿的代数讲义经整理后出版,定名为《普遍算术》。他主要讨论了代数基础及其(通过解方程)在解决各类问题中的应用。书中陈述了代数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用大量实例说明了如何将各类问题化为代数方程,同时对方程的根及其性质进行了深入探讨,引出了方程论方面的丰硕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与其判别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数确定方程根之幂的和数,即“牛顿幂和公式”。</P>
<P>&nbsp;  牛顿对解析几何与综合几何都有贡献。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几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给出密切线圆(或称曲线圆)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计算曲线的曲率方法。并将自己的许多研究成果总结成专论《三次曲线枚举》,于1704年发表。此外,他的数学工作还涉及数值分析、概率论和初等数论等众多领域。</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伟大的成就~对光学的三大贡献 </P>
<P>  在牛顿以前,墨子、培根、达·芬奇等人都研究过光学现象。反射定律是人们很早就认识的光学定律之一。近代科学兴起的时候,伽利略靠望远镜发现了“新宇宙”,震惊了世界。荷兰数学家斯涅尔首先发现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尔提出了光的微粒说…… 牛顿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用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光学进行研究。1666年,牛顿在家休假期间,得到了三棱镜,他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谱带,牛顿再用一块带狭缝的挡板把其他颜色的光挡住,只让一种颜色的光在通过第二个三棱镜,结果出来的只是同样颜色的光。这样,他就发现了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这是第一大贡献。 牛顿为了验证这个发现,设法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成白光,并且计算出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率,精确地说明了色散现象。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原来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顿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学会哲学杂志》上,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论文。 许多人研究光学是为了改进折射望远镜。牛顿由于发现了白光的组成,认为折射望远镜透镜的色散现象是无法消除的(后来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组成的透镜消除了色散现象),就设计和制造了反射望远镜。 牛顿不但擅长数学计算,而且能够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试验设备并且作精细实验。为了制造望远镜,他自己设计了研磨抛光机,实验各种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这是第二大贡献。公元1671年,牛顿把经过改进得反射望远镜献给了皇家学会,牛顿名声大震,并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奠定了现代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同时,牛顿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数学计算,比如研究惠更斯发现的冰川石的异常折射现象,胡克发现的肥皂泡的色彩现象,“牛顿环”的光学现象等等。 牛顿还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他的“微粒说”与后来惠更斯的“波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此外,他还制作了牛顿色盘等多种光学仪器。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10-15 03:33 编辑 ]

86c23951c044986f0513c838299c66f0.jpg (4.1 KB)

86c23951c044986f0513c838299c66f0.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P>伟大的成就~构筑力学大厦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P>
<P>&nbsp;  在牛顿以前,天文学是最显赫的学科。但是为什么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行?天文学家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万有引力的发现说明,天上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 早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经有许多科学家严肃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比如开普勒就认识到,要维持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必定有一种力在起作用,他认为这种力类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1659年,惠更斯从研究摆的运动中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轨道运动需要一种向心力。胡克等人认为是引力,并且试图推到引力和距离的关系。 1664年,胡克发现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弯曲是因为太阳引力作用的结果;1673年,惠更斯推导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万有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P>
<P>&nbsp;  牛顿自己回忆,1666年前后,他在老家居住的时候已经考虑过万有引力的问题。最有名的一个说法是:在假期里,牛顿常常在花园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屡次发生的那样,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一个苹果的偶然落地,却是人类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那个坐在花园里的人的头脑开了窍,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切物体都受到差不多总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顿思索着。终于,他发现了对人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 牛顿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解决了胡克等人没有能够解决的数学论证问题。1679年,胡克曾经写信问牛顿,能不能根据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来证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牛顿没有回答这个问题。1685年,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牛顿已经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和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 当时已经有了地球半径、日地距离等精确的数据可以供计算使用。牛顿向哈雷证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围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也证明了在太阳引力作用下,行星运动符合开普勒运动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顿写成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皇家学会经费不足,出不了这本书,后来靠了哈雷的资助,这部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够在1687年出版。 牛顿在这部书中,从力学的基本概念(质量、动量、惯性、力)和基本定律(运动三定律)出发,运用他所发明的微积分这一锐利的数学工具,不但从数学上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经典力学确立为完整而严密的体系,把天体力学和地面上的物体力学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的综合。</P>
<P>&nbsp;&nbsp;&nbsp;&nbsp; &nbsp;站在巨人的肩上</P>
<P>&nbsp;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他常常六个星期一直留在实验室里,不分昼夜的工作。他在化学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却几乎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为什么同样一个伟大的牛顿,在不同的领域取得的成就竟那么不一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学科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力学和天文学方面,有伽利略、开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顿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学方面,因为正确的道路还没有开辟出来,牛顿没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顿在临终前对自己的生活道路是这样总结的:“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当然是牛顿的谦逊。</P>
<P>&nbsp;&nbsp;&nbsp;&nbsp; &nbsp;怪异的牛顿 </P>
<P>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 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P>
<P>&nbsp;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P>
<P>&nbsp;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牛顿晚年</P>
<P>&nbsp;  但是由于受时代的**,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P>
<P>&nbsp;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P>
<P>&nbsp;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P>
<P>&nbsp;  1727年3月20日,伟大的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  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9-10-15 03:43 编辑 ]

53b9b3e9523c956c0340d66824986617.jpg (2.87 KB)

53b9b3e9523c956c0340d66824986617.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柳永

<P>小说家言该休矣! ——还读者以真实的柳永 柳哲 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 </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华夏时报》(2006年5月10日)副刊发表了记者王青笠所写的《柳永:风流才子,却受尽名流歧视》的专版文章,作为柳氏后人的笔者读后很不是滋味。一般人对柳永的认识只停留在宋人笔记和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这篇小说的印象。记者王青笠所写文章沿袭小说家言,给予读者的柳永不是真实的柳永,而是被小说化艺术化的柳永,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而“非副刊·大家”专版在《告本版读者》中所写:“我们想展现给读者看的,……基本是真事,绝对是趣事”,而该文是丑化了柳永,哪里谈得上是“基本真事”呢!如“柳永年轻时就不务正业,在京城的花花世界声色犬马,出入歌楼妓馆,和乐工妓女打成一片。”“这个传闻风流无比,令人向往,但古板的学者总爱弄个究竟,最后考据出来,柳永是由某个官员收葬的”、“但满世界的人,谁也不敢重用他,一辈子柳永都是个基层干部”、“柳永走后门的企图未遂”、“柳永一想,既然皇帝眼里都有咱这么一号,干脆直接走走一把手的门路,弄个官干干”等等,与历史事实有重大出入,都是记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如此不顾历史事实的报道,以讹传讹,势必严重影响了柳永及其柳氏族人的声誉,也是对历史与广大读者的不负责任。为此,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写成此文,希望贵报发表,以正视听。 柳氏宗谱中有关柳永的记载 据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记载:“公讳永,字三变,宋仁宗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屯田先生。尝作词辑之名曰《柳氏乐章集》,见者嘉之,诗曰: 斯文奕世仰公传,天赐繇裔启后贤。 梓里邑中沾化育,万家黎庶庆重天。 章章乐府称佳句,集集新诗荫海边。 当时手泽今还在,六合弥闻动地欢。” 据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发现的《京江柳氏宗谱》记载:“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笔者按:岂能说受尽当时名流歧视呢!)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者(笔者注:柳涗即柳永之子,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更是说明了镇江柳氏为柳永之后), 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及南渡高宗绍兴十八年,柳仲永复登进士,载于郡志,非其苗裔耶!” 镇江8世孙柳蓉作《重修宗谱例言》中写到:“盖自宋耆卿公始居润,厥后高宗南渡,兵火相仍,前此谱牒,荡焉无存。” 《楷人柳公暨元配封宜人张太君合葬墓志铭》写到:“按状柳为河东右姓,其先以和圣食邑柳下,因以为氏。自六朝至唐宋,代有传人,庆历间耆卿先生侨寓于润,殁葬丹徒之土山,载在郡志,是为吾郡柳氏始祖。” 《京江柳氏宗谱》卷四世系表一世祖柳鲲的介绍中写到:“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世系中断,前代无考。京岘山祖茔,公与月溪公居其末二冢,其上尚有五冢,生卒名字俱缺。” 从以上《京江柳氏宗谱》记载可知,今江苏镇江等地柳氏为柳永之后,包括著名学者柳诒征、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等皆为其后裔。而且还可知他逝世后确实葬在镇江的土山。 柳永的家世 据王禹偁在《建溪处士赠大理评事柳府君墓碣铭并序》中写到:“公讳崇,字子高,五代祖奥从季父冕廉问闽川,因奏署福州司马,改建州长史,遂家焉”柳崇为柳永祖父,柳崇乃柳冕6世从孙,可知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冕应是柳永的八世从祖。 另笔者读到学者朵朵在《花台**柳永纪事》对柳永家世的考证就比较严谨可靠,特转录如下: 在《福建通志》、《福建建宁府志》和《福建崇安县志》诸书中,都有柳永的家世和柳永事迹的记载,但诸书详略不一,事实也有出入。今参合诸书,叙述他的家世梗概:柳永是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朱彝尊《词综》卷五误作乐安人)。他的先世由河东移来,住在崇安五夫里的金鹅峰下,从此就为五夫里人了。他的祖父名崇,字子高,十岁丧父,母丁氏亲自抚养他、教育他,后来长成,以儒学著名。当王延政据福建时,闻他的名,召补沙县丞,他以母老辞谢,终身不仕。南唐灭福建王氏,子柳宜、柳宣都入仕南唐;他们迎崇到建康,但崇自己却不愿推恩受封。宋灭南唐,柳宜、柳宣入宋,服官山东。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柳崇渡江到济州去看柳宜、宣二子。到了柳宣的济州官舍,忽患重病,遗嘱说:“吾读圣人书,朝闻道夕死可矣,毋得以浮屠法灰吾之身。”后来死了,柳宜奏请守孝三年,朝议不许(“八闽旧志”误以为柳宏事,柳宏这时还未登第)。当时人对柳宜守孝这件事,都很称赞。</P>
<P>&nbsp;  柳崇有子六人——宜、宣、寘、宏、寀、察都有官职:   柳宜:仕南唐,官监察御史(郑文宝《江表志》卷下,载柳宣官监察御史),入宋为沂州费县令。后登宋太宗雍熙二年梁灏榜进士,官至工部侍郎。</P>
<P>&nbsp;  柳宣:仕南唐,官大理评事。入宋以校书郎为济州团练推官,后为大理司直、天太军节度判官。</P>
<P>&nbsp;  柳寘:字朝隐,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蔡齐榜进士。</P>
<P>&nbsp;  柳宏:字巨卿,宋真宗咸平元年孙仅榜进士,知江州德化县。天圣年中,累迁都官员外郎,终光禄寺卿。</P>
<P>&nbsp;  柳寀:官礼部侍郎。</P>
<P>&nbsp;  柳察:年十七,举应贤良,待诏金马门。仕至水部员外郎。</P>
<P>&nbsp;  柳永的父亲柳宜是柳崇的长子。柳永弟兄三人,柳永最幼。他和哥哥柳三复、柳三接都知名,当时号称“柳氏三绝”。</P>
<P>&nbsp;  柳三复:宋真宗天禧二年王整榜进士。</P>
<P>&nbsp;  柳三接:字晋卿,宋仁宗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进士,与柳永同榜登第。官至都官员外郎。</P>
<P>&nbsp;  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宋仁宗庆历六年贾黯榜进士,曾官著作郎及陕西司理参军。又柳永有侄名淇,字润之,柳三接之子,宋仁宗皇祐五年郑獬榜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相传柳淇工书,李泰伯的袁州学记就是他手写的。 柳永的墓葬 文康葛胜仲《丹阳集·陈朝请墓志》云:“王安礼守润欲葬之,藁殡久无归者。朝请市高燥地,亲为处葬具,三变始就窀穸。近岁水军统制羊滋命军兵凿土,得柳墓志铭并一玉篦。及搜访摩本,铭乃其侄所作,[高熙曾先生以为此人当系柳淇。《崇安县志》载柳淇为柳永之侄,且为书法家(见《皇宋书录》),则此墓铭当出柳淇之手。]篆额曰:“宋故郎中柳公墓志”,铭文皆磨灭,止百余字可读云:“叔父讳永,博学,善属文,尤精于音律。为泗州判官,改著作郎。既至阙下,召见仁庙,宠进于庭,授西京灵台令,为太常博士。”又云:“归殡不复有日矣,叔父之卒,殆二十余年云。” 按叶梦得曾在丹徒做过官,葛胜仲也是丹阳人,他们都说王安礼守润州(即镇江)时葬柳永,这是比较可信的,可惜王安礼原集及葛胜仲原集都已失传,不能考见营葬柳永的事:今大典本的王安礼《王魏公集》及大典本的葛胜仲《丹阳集》又都没有提到葬柳永的事,竟使我们找不出更多的材料证实营葬柳永的详细经过。 另外乔长富先生所写《柳永墓葬何处》一文,发表于2006年2月6日《镇江日报》上,对于柳永的墓葬作了详实的考证,对于在江苏镇江重修柳永墓或其它纪念设施的依据。特抄录全文如下: 柳永(约980-1053年)是宋代大词人。他生前词名显著,但仕途坎坷。去世之后,对于他的葬地,有五六种说法。最后,经过词学专家考证,断定柳永是葬在润州(今镇江)北固山下。这一结论为大多数学者所信从。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明确说柳永“死,旅殡润州僧寺”;明代正德《丹徒县志》有“屯田郎柳永墓在(丹徒)土山下”,万历《镇江府志》不但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问题在于,柳永墓是“在土山下”,“土山”就是北固山吗? 事实上,“土山”并不是北固山。元代镇江籍学者俞希鲁所撰《至顺镇江志》卷七说:“土山,在县西江口,俗呼竖土山(唐刘禹锡诗:‘土山京口峻’)。旧与蒜山相属,今改名银山。”而北固山,东晋以来就很出名,人们并没有称它为“土山”的。可见,柳永墓所在的“土山”,就是“银山”(今天镇江五十三坡下仍有叫银山门的地方),就是云台山北面的那一部分,并不是北固山。 清代镇江籍词人赵彦俞有一首凭吊柳永墓的《琵琶引》词,上段开头就说:“芳草西津,那堪问,故里清明时节。”中间又有“春去也,荒坟一掬”等语;下段更有“惟有土山深处,记王郎碑碣”(指柳永墓残碑)等语。从中可以看出,柳永墓所在的“土山”,是紧靠“西津”(即西津渡)。这首词,既是柳永墓“在土山下”的旁证,更是“土山”就是“银山”的明证。根据上述情况,可以认为,柳永墓是在紧靠西津渡的“银山”下,而说柳永墓在北固山下就值得怀疑了。前两年,在讨论北固山景区规划时,有人曾提议在北固山重建柳永墓。现在看来,这是不妥当的。但是,既然柳永墓是紧靠西津渡,那么如果能在西津渡一带重建柳永墓,就不但对于纪念柳永这位大词人,而且更对于挖掘和丰富西津古渡一带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谓一举数得。 柳永是体察民情的名宦 祝穆《方舆胜览》卷七,也记“名宦柳耆卿,尝监定海晓峰盐场,有题咏。”但他所谓题咏,并没有记下来。所幸元冯福京《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既载名宦柳永曾监晓峰盐场,并把柳永所作的一首《鬻海歌》也全记下来:    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原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轮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盐味加,如灌潮波溜成?。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皇歇,投入巨灶炎炎。晨烧暮烁堆集高,才得波涛变成雪。自从潴至飞霜,无非假贷充侯粮。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何唯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诗中具体地叙述了海滨劳动人民制盐的过程和他们辛苦艰难的实情,充分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另外,诗中也揭露了当时地主、官僚和奸商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这确实是一篇很宝贵的文献,足以与白居易的《新乐府》媲美,《宋元方志》把他列入名宦一类不是偶然的。可惜宋人笔记中,既未提到柳永名宦的事迹,更没有记载他这一类富于人民性的诗歌。清朱绪曾《昌国典咏》卷五,极称这篇《鬻海歌》“洞悉民疾,实仁人之言”,并有诗说:“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耆卿才调关民隐,莫认红腔昔昔盐”。也能认为他是名宦。(朵朵《花台**柳永纪事》)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20 编辑 ]

ka_603_06030301.jpg (17.77 KB)

ka_603_060303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来在某公司上班。80年代末移居海外,先后在德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居住,现定居美国。
    作为朦胧派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散文集《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等 。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7-11 at 06:34 ]

bac9687639008ab66b40bc66d1679c89.jpg (4.59 KB)

bac9687639008ab66b40bc66d1679c89.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薛仁贵

<P>  薛仁贵,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生于隋大业九年(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683年),主要事迹在唐太宗、高宗时期。   薛仁贵自幼贫寒,习文练武,有臂力,长成务农,娶妻柳氏。</P>
<P>&nbsp;  唐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从贞观十八年( 644年)秋开始,即调集军资粮草和招募军士,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张士贵军行至安地时,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P>
<P>&nbsp;  贞观十九年( 645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丽,不断击败高丽守军,六月,至安市,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率军20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唐太宗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这时,薛仁贵自恃骁勇强悍,想立奇功,即穿上异于众人的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腰挎两张弓,大呼陷阵,高丽将士纷纷倒伏,杀开一条血路。唐军随之继进,高丽军被打得大败。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赐马二匹,绢40匹,生口10人为奴,并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及唐征高丽还军,唐太宗还特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P>
<P>&nbsp;  征高丽后到唐高宗时期,薛仁贵一直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 654年),唐高宗行幸万年宫(在今陕西麟游县西),第一天夜里就遇山洪暴发,直冲万年宫北门,卫士们见水势凶猛各自散去。而薛仁贵登门向宫内呼叫水至,唐高宗听到喊叫,急忙出宫跑到高处。当唐高宗回头看时,大水已经涌进了他的寝殿。躲过大难,唐高宗感激薛仁贵,特赐薛仁贵御马一匹。</P>
<P>&nbsp;  显庆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三千余级。第二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直取敌将。那个敌将慑于薛仁贵勇武,来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贵生擒。不久,薛仁贵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土,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P>
<P>&nbsp;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唐高宗诏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回纥。临行,唐高宗特在内殿赐宴,席间唐高宗对薛仁贵说;“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试以五甲射焉。”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唐高宗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P>
<P>&nbsp;  郑仁泰、薛位贵率军赴天山后,回纥九姓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九姓回纥大败,所降全部坑杀。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从此,回纥九姓衰败,不再为边患。</P>
<P>&nbsp;  乾封元年( 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死,其于泉男生继位,但为其弟泉男健驱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庞同善、高品前去慰纳,为泉男健所拒,于是,唐高宗命薛仁贵率军援送庞同善、高品。行至新城,庞同善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得知后,率军及时赶到,击斩敌首数百级,解救了庞同善。庞同善、高品进至金山,又为高丽军袭击,薛仁贵闻讯后,率军将高丽军截为两断奋击,斩首5000余级,并乘胜攻占高丽南苏、木底、苍岩二城,与泉男生相遇。对此,唐高宗特下诏慰勉薛仁贵。接着,薛仁贵又率两千人,进攻高丽重镇扶余城,这时,部将都以兵少,劝他不要轻进。薛仁贵说:兵“在善用,不在众”,于是率军出征,这次战役,他身先士卒,共杀敌万余人,攻拔扶余城,一时声威大振,扶余川40余城,纷纷望风降附。这时,唐又派李绩为大总管由他道乘机进攻高丽。薛仁贵也沿海继进,与李绩合兵于平壤城,高丽降伏。之后,唐高宗命薛仁贵与刘仁轨率兵二万留守平壤,并授薛仁贵为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安东都护。薛仁贵受命后,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东都护期间,抚爱孤幼,存养老人,惩治盗贼,擢拔贤良,褒扬节义之士,高丽士民安居乐业。</P>
<P>&nbsp;  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P>
<P>&nbsp;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P>
<P>&nbsp;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但吐善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P>
<P>&nbsp;  不久,高丽地区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辽东。任内,薛仁贵因事违法,贬象州,后遇赦免而还。</P>
<P>&nbsp;  薛仁贵晚年,吐蕃势力向北发展,阻断瓜(治今甘肃安西东南)、沙(治今甘肃敦煌),同时,突厥也不断侵扰唐北境。这时,唐高宗念及薛仁贵功劳而召见他,之后,任用他为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兼代州都督,率军前往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击突厥。突厥闻薛仁贵复起为将,都非常害怕,不敢当其锋,一时奔散。薛仁贵乘势进击,大破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两万人,及牛马羊三万余头。   薛仁贵于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官府还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P>
<P>&nbsp;  薛仁贵为唐朝名将,勇于力战,长于用兵,深于谋略,建立了赫赫战功,从而为唐前期的强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他在战争中有时治军不严,纵兵掳掠,收受赂贿,又往往斩杀过多,失之残酷。薛仁贵还忠于职守,从他任安东都护时的情况看,也有一定的理政才能。 摘自《三晋历史人物》,书目文献出版社。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16 编辑 ]

ka_602_06021001.jpg (19.39 KB)

ka_602_060210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戴安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澜,1904年生,又名衍功,安徽无为人。1924年投奔国民**军。黄埔第3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参加长城抗战。在1938年的鲁南会战中,曾率部在中艾山与日军激战4昼夜,因战功卓著,升任89师副师长。同年8月,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国民党第5军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会战。在昆仑关大战中,戴安澜指挥有方,重伤不下火线,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取得重大胜利。   &nbsp;&nbsp;&nbsp;&nbsp;&nbsp; 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率领200师不惜冒孤军深入的危险,开进同古,逐次接替了英军的防务。为了掩护英军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战准备,戴安澜率部日夜抢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线,阻击迟滞敌军前进。同古保卫战打响以后,200师全体官兵坚守阵地,勇猛还击。虽是孤军作战,后援困难,但师长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写道:“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某团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还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攻击的敌人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里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高昂的斗志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由于缅北复杂的地形和连绵的阴雨,戴安澜终因缺乏药物医治,伤口化脓溃烂,在缅北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之地的茅邦村,壮烈殉国,时年38岁。 -----------------------------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8-7-17 11:21 编辑 ]

ka_603_06031001.jpg (22.21 KB)

ka_603_060310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克拉克·盖博

<P>奥斯卡影帝—克拉克·盖博 </P>
<P>  克拉克·盖博,衣冠楚楚,风度翩翩,温柔又狂野,他可是最老牌的好莱坞“万人迷”了。1932年,一部《红色的尘土》使他得以跻身十位最叫座的明星之列。此后《一夜风流》、《乱世佳人》更使他在影视界足以有个立足之地。1938 年,他还被加冕为电影皇帝。他是好莱坞一个神话式的人物,集中地体现了独特的美国式的魅力。他的最后一部影片是《不适应环境人》,拍完后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他曾走运,并很有体会。” </P>
<P>  盖博1901年2月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加斯地区,原名比利·盖博。他出生后才10个月,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先后将盖博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家抚养。直到两岁后父亲再婚时,才接回了他。盖博自幼聪明,会唱歌、敲鼓、吹笛子、弹钢琴、吹法国号,还会画画并爱好体育活动。这都为他后来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境变迁,盖博11岁就辍了学。</P>
<P>&nbsp;  1918年,盖博离开家到处闯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看了著名话剧《青鸟》,从此爱上了表演,并且常常去剧院当义务报童,有时也跑跑龙套。后来,他不顾父亲的阻拦,独自四处漂泊,先后干过鞋匠、电工、售货员等10多种职业。1923年,盖博在明星剧团临时客串主角,这使他对自己的表演才能有了信心。不久,他认识长他17岁的百老汇著名演员约瑟芬·狄伦,并受到她的指导。1924年夏天,他们俩来到好莱坞,同年结为夫妻。当时盖博23岁,狄伦40岁。狄伦替盖博改名为“克拉克·盖博”,两从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奇异的一对。</P>
<P>&nbsp;  好莱坞并不接纳盖博,常常嘲笑他“大得像蝙蝠一样的耳朵”。在饰演了一些小配角后,盖博又开始了舞台表演。并在林斯顿产生了影响。盖博在百老汇剧团里的演出渐渐被好莱坞所关注。这时,电影正好进入了有声时期,他那流利的英语,英俊的外表,越发越引人注意。</P>
<P>&nbsp;  1931年,盖博与米高梅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他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彩色的沙漠》,从扮演一个牛仔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他先后与当时的几位大明星,琼·克劳馥、瑙玛·希拉、嘉宝合作,一年内拍摄了12部影片,如《自由花》《残花复艳》、《红尘》、《丈夫的秘密》等。用勤奋和才华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1932年,盖博被评为好莱坞十大最卖座的电影演员之一。</P>
<P>&nbsp;  1933年的《一夜风流》不仅使该片的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一夜之间成了风流人物,而且也让影片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一夜成名、占尽风流。盖博所扮演的彼得成为影迷崇拜的偶像,人们争相摹仿这个失业记者的打扮,宽外套、V字领衫、宽边帽风靡一时。盖博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称号,这也是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第1次授予喜剧片演员。1935年,盖博在耗资200万美元拍摄的影片《叛舰喋血记》中扮演指挥士兵哗变的英国海军军官。该片当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盖博本人也得到了最佳男主角的提名。1937年,盖博以绝对的优势在当年举行的电影皇帝和皇后的评选活动中当选为好莱坞的电影皇帝</P>
<P>。   1939年,盖博在《 乱世佳人》中与费雯丽合作,饰演白瑞德。这一角色的创造,标着盖博艺术事业的最高峰。影片公映时,许多影迷都高喊:“我爱盖博!我爱盖博!“一些人对盖博的崇拜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尽管由于米高梅公司从商业的角度考虑,使得盖博没有再次当选奥斯卡影帝,但影片获得的10项大奖,已使盖博的影响如日中天。</P>
<P>&nbsp;  1952年,盖博支持艾森豪威尔竞选总统,并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从此,他与艾森豪威尔成了朋友。</P>
<P>&nbsp;  1955年,已经离开了米高梅 公司的盖博第5次结婚。娶了30岁的凯伊。这使他重新焕发热情。连续主演了7部影片。然后又与索菲亚·罗兰一起主演了《那不勒斯之恋》。</P>
<P>&nbsp;  盖博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编剧的《不合时宜的人》。而影片的女主角就是一直崇拜他的好莱坞性感明星梦露。影片拍完后,盖博被发现患有动脉血栓症。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发来电报说:“做个乖孩子,克拉克,照医生的吩咐去做!献上我无限的祝福。” </P>
<P>  1960年11月16日晚2点15分,60岁的盖博正在翻阅的一本杂志从手中落下,一代巨星在妻子凯伊的怀里离开了人间。盖博去世后的4个月零4天,他一生中唯一的儿子诞生了。</P>
<P>&nbsp;  克拉克·盖博简介 </P>
<P>  原名:比利·盖博 </P>
<P>  生日:1901年2月1日</P>
<P>&nbsp;  逝世:1960年11月16日</P>
<P>&nbsp;  出生地:美国俄亥俄州加地斯地区 </P>
<P>   性格:倔强、固执而富于表情,很有理想 </P>
<P>  自己最喜欢的片子:《红尘》</P>
<P>&nbsp;  主要作品:   《彩色的沙漠》、《自由花》、《残花复艳》(1931年)   《红尘》(1932年)   《一夜风流》(1933年)   《叛舰喋血记》(1935年)   《旧金山》(1936年)   《乱世佳人》(1939年)   《冒险》、《广告员》(1945年)   《归家》(1948年)   《命运战士》(1955年)   《一个国王与四个王后》(1956年)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12-31 13:41 编辑 ]

cbedf495792e05a2c790b8a08fa1ed53.gif (18.21 KB)

cbedf495792e05a2c790b8a08fa1ed53.gif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尼采

尼采:一个在迷途上完成人生体验的人

作者/文新

尼采曾经是个让许多人十分痴迷的人。他精神上的高贵、类似自强不息的品性、看问题的透彻和真诚,使他在人们的心目中远远超越于一般的学者。相对而言,他的明显的偏执、狂妄等病态心理似乎不重要了;而且,好象是这样的个性配合他的灵感和天赋造就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

其实,人们被他障住了。在近代人人竞相以背叛传统道德为能事的时代,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真正的人的文化的时代,异化了的人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哲人、智者和偶像。尼采讨厌任何偶像,但他打心眼里希望人们跟着他的学说走。

只有洞察人的高尚本质并且身体力行,才能够看到尼采宣泄的思想只不过是肮脏的思想浊流中诸多污染源中的一个。他的论著描述的都是人性那变异、张狂的部分。

不论时代怎样变化,道德对人总有一贯、客观的要求。在欧洲中世纪,人们安祥地沉浸在正教信仰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中世纪的人也在变异、败坏中。所谓的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都是对传统道德的反动。科学的出现,带来物欲和不断攫取的精神;对物质世界的肤浅认识带给人们自信,却封闭着人们的视野,在人们的观念中否定着彼岸世界的真实存在。尼采,在他的时代,在这样的洪流中推波助澜。

人的本性是善恶同存的,善是先天的、本质的,恶是后来污染的,善恶搅扰着。仰仗传统的正信,人得以维持善念;背离了这些,人在探讨、摸索的都是人性恶的那一面。对理性、体验和意志的探讨,都在逐渐偏离人应该具有的善良本性。尼采向世人全面地暴露了他的内心世界,他是真诚的。这样的真诚,使他灵魂不好的部分更污染了这个逐渐恶化的世界,却逐渐被人们仰慕。所谓的新思想和由此给社会带来的震颤、“进步”,是恶化了的世界的一部分。

善良的人平和,放纵的人狂躁。如果一个人感觉道德已经成为一种束缚,那么,他的心灵已经很不好了,污染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青年的尼采就已经这样了。哲学应该关心人生。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问题,提出“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尼采从来没想到自己的灵魂在道德方面的改善问题,也不喜欢这样的论点。他的灵魂是极其自我肯定的和不断扩张着,这种肯定和扩张是以极其高贵和冠冕堂皇的形式出现的。他那看起来迷人、清新和动人心弦的思想、境界,无时无刻不散发着病态的气息;借助他的学说,人们能够体会真理沐浴下的心灵的沉静、慈善和宽容吗?

面对叔本华道出的悲惨人生,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予以超越。构筑他的人生哲学,尼采没有深刻地考虑人生痛苦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倡导酒神精神这样一种审美境界。在那里,热烈的生存欲望和快感、放纵、陶醉、狂歌乱舞和个体与宇宙融合的神秘体验,成了生命的意义。尽管这样的体验似乎是高贵的、精致的和超凡脱俗的,但这恰恰是狂躁、绝望、无理智的魔性表现。当然,在尼采看来,面对痛苦、未知事物和险境,人应该愈加欢欣鼓舞,应该做个强者。失败了,别介意;在失败中大笑;失败了仍然不屈服,这不是真正的失败。尼采是顽强的,轻扬和有力度地在人生道路上走,兴致勃勃地活着。但是,对于世界是怎么回事尼采依然一无所知,体验不是智慧和真理本身。圣人教人们遵从佛法以解脱生老病死、返本归真,尼采教人们在痛苦面前进入酒神境界,天壤之别啊!在他患头疼病痛苦不堪的时候,尼采依然象酒神一样潇洒么?在尼采那里,哪里有什么智慧和对规律、人生真谛的洞察?只有一个微醉的精神贵族的洒脱和敏感!

强力意志是酒神精神的延伸。在尼采看来,求力量的增强是生命的本质、意志的本质,因而是生命意志的本质。人应该积极地创造、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享受有力度的人生,成为强者。正常的努力,是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但是,在尼采那里,强力意志实际上意味着攫取、奋斗、搏斗、抗争。尼采说,“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不给我们,我们就自己夺取:最精美的食物,最纯净的天空,最刚强的思想,最美丽的女子!”(引自『尼采全集』第6卷,第415页)。当然,尼采夺取的不是金钱、职位、权力、美女和在他看来死板、卑俗的一切,他要的是超越、高贵的意志、思想和体验。超越和攫取本身成了人生的目的,尼采攫取到真理了吗?没有,他也不承认客观真理;相反,在规律和真理面前,他显得狂妄和不敬。在市井小民和尼采的背后,都藏着一颗时刻不能满足的心!中国人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尼采的境界,流露着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的自虐式的勇敢和无奈。为什么尼采那超人的头脑竟然最后得了精神病?他的强力意志居然衰弱到这种程度!他的狂妄的思想、精神贵族的自说自话终于毁了他自己!人总得承受他自己!

和尼采相比,爱因斯坦为人质朴、平和,却有着伟大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他有着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吗?尼采反感宗教,智慧的爱因斯坦晚年却走入正教信仰。人生的真谛,的的确确只能用善心去体会。在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人面前,无论怎么钻研和体会,那所谓的酒神境界和强力意志比他们鄙视的“彼岸世界”不知虚幻多少倍啊!

学术、思想和人格的进步和对自强不息的推崇,对知识分子而言,不是至高无上的、万能的东西,那没有接近生命的本质。人生的目的和真谛,埋藏在更深的地方;钱财、职位、权力、学术、思想和事业是过眼烟云的表象啊!如果不清醒,这些东西可以蒙蔽你一辈子,耗尽你的一生,你还在其中自得其乐;不但自己道德的改善谈不上,在宣扬自己时还耽误和毒害了别人和社会。自己没有寻到人生的真谛,就好为人师,实际上误人子弟啊!人生是严肃的,反省自己的德行、修炼自己的身心,乃人生最要紧的事情啊!

尼采,一个在迷途上完成人生体验的人。

《大纪元时报》

[ Last edited by 力量与美 on 2006-8-10 at 19:27 ]

ka_603_06032401.jpg (22.63 KB)

ka_603_06032401.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P>学术大师:陈寅恪</P>
<P>&nbsp;</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陈寅恪(1890年--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维新四公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席。</P>
<P>&nbsp;&nbsp;&nbsp;&nbsp; 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曾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1902年随南京矿路学堂毕业的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巢鸭弘文学院;同年入读该校的中国学生还有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获得江西官费资助,再渡出国深造,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文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归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在此期间主要讲授佛经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料和蒙古史料研究等课程。1930年以后,还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及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抗战爆发后,任教西南联合大学,主要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专题和元白诗研究等。</P>
<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昆明赴香港,准备转英国。因战事未能成行,旋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后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闭门治学。1942年7月到桂林,任教广西大学。1943年12月到成都,执教燕京大学。1946年再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底,任教广州岭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自此一直担任中山大学教授,为历史系、中文系讲授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等三门课程。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陈寅恪在19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1953年已决定其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1953年12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于中山大学。此事于20世纪80年代方公之于世。 陈寅恪通多种语言,和语言学家赵元任都被认为是语言的天才人物。</P>
<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集》  </P>

[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12-31 13:44 编辑 ]

chengyinluo.jpg (8.41 KB)

chengyinluo.jpg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