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好像没经过陕西呀?怎么回事捏?找不到这方面的文字参考!
济水①自清河②自浊?周公③大圣接舆④狂
李颀·《杂兴》
4/133/1355
①济水:古四渎之一。春秋时济水经曹卫齐鲁之界,在齐界为齐济,在鲁界为鲁济,亦称沇水。源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南流为豬龙河,入黄河。其故道本过黄河而南,东流至山东,与黄河平行入海。 ②河:指黄河。 ③周公:即周公旦,姬姓,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 ④接舆:晋·皇甫谧《高士传·陆通》:“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曾讥笑孔子热衷仕途。后因用以喻指佯狂不仕的高士。
《杂兴》是一首拟古诗。这两句是以济水与黄河对比,谓清与浊可以各行其道;以周公与接舆对比,谓用世与避世可以各行其事。这两句诗中隐喻着诗人的经历与处世态度。李颀曾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尉,后去职,归隐颖阳,不知所终。他淡于名利,不热仕进,自有原因。这两句似即透露出耻与世情之浊混流,而走“自清”之路,不羡从政的周公大圣,而慕不仕的“狂人”接舆。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济水探微
(2002-11-16 16:28:39)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历史教材第一册第42页《春秋列国形势》一图中,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大致平行的一条河流,图中标为“济水”。但随着时间的飞逝,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占,今天,人们对济水知之甚少,几乎被淡忘了。其实,济水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直至今日,它的历史痕迹依存。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595页就写着:“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济源就因是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可见,济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济水流经河南、山东两省入海。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济水在东汉王莽时出现旱塞,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济水故道。现处于黄河岸边的山东省境内的济阳县,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尔雅》中提到的四渎:江、河、淮、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济”指的就是济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岳和四渎。唐代以大淮为东渎,大江为南渎,大河为西渎,大济为北渎。今在济源市城北的济渎庙,就坐落于济水东源上,是为祭祀济渎神“清源王”而建筑的,占地120余亩,建设规模宏伟,它不仅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而且是现今四渎中惟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正如唐李颀《与诸公游济渎泛舟》所说:“济水出王屋,其源来不穷”“皇帝崇祀典,诏书示三公”。这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济水流域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贤相名将、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司马懿、李商隐、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观济水,留诗作证。相传,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曾在河北作战,因蚩尤能十里吐雾,黄帝打了败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坛山上。黄帝“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于天坛”“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海内安然”(杜光庭撰《天坛王屋山圣迹叙》)。从此,每年八月十五黄帝都到天坛上设坛祭天,故名曰天坛山。以后历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坛山设坛祭天。明清迁都北京后,皇帝祭天嫌路远,就在地球同一轴线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坛祭天。可见,济水的荣耀与骄傲,它曾哺育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
《济水探微》
打开中国地图,从河南到山东,依次排列着这些地名,济源、济南、济宁、济阳。它们都是因为古时一条著名的大河而得名的。它就是济水。
这是今天的黄河水。古时,这个地方流的应该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济水,不过现在济水已经不存在了。
济水原名“挤水”,顾名思义,是因为济水原本是从地下挤上来的。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有个太乙池,池水下面的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至济源城北平地双源重发,涌泉而出,西源为龙潭,东源为济渎池,形成济渎、龙潭两条河流,再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内就交汇成一条河,到温县西北开始被称作“济水”。济水顺流南行与黄河交汇,三起三伏,曲折东流,终至渤海。
在古代,济水地位非常煊赫。它是兖州、徐州等广大地域内,通于河的交通要道。在周代之前,济水就已被列为四渎之一。所谓“四渎”,就是古代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即东渎淮河;南渎长江;西渎黄河;而北渎就是“济水”。济水是“四渎”之中最为独特的河流。“四渎”之中,惟有济水独清,横贯黄河而不浊。
古时,在大王山与匡山之间流的是长江的沧浪之水,济水与长江在济水的上源大王山相连。所以,只需要在大王山上稍加开凿高坡,水运便可直入济南市。隋朝实现了这个创举,南至长江,北上荷泽,引入济河,北通到水泊梁山,西通洛阳,这是历史上的大型水运工程--通济渠。唐朝,通济渠是连接长江与济水的交通大动脉。济水在当时又称广济河。因为水面宽约五丈,又叫五丈河。五丈河是唐朝时漕运的大通道,当时起名为漕河。不过仅仅二百多年后,战争就把广济河淤为了平地。今天虽然不见五丈河的影子,但仍还保有漕河的历史名称。
济水的源远流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在东汉王莽时济水出现旱塞,到唐高宗时又通而复枯。之后,黄河又多次改道南侵,占领济水下游河道,逐渐冲入济水河床而入海。十九世纪中叶,济水终于在地图中消失了。现在黄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都是原来济水的故道。现在山东境内的济阳县,古时处济水之阳,现处于黄河岸边,就是最好的明证。
济水,这个古水名显然在现在的地图上已经不复存在了,而黄河代替着它继续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们。
水文化:济水精神泽后世
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渎”,中国古语意为独流入海、绵绵不绝,济水以“远朝沧海殊无得,横贯黄河自不浑”成为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写照。
济水是“四渎”之中最为独特的河流。她的源头在王屋山的太乙池,东穿太行,伏地潜行百余里,至济源城北平地双源重发,涌泉而出,西源为龙潭,东源为济渎池。济水顺流南行与黄河交汇,三起三伏,曲折东流,终至渤海。“四渎”之中,惟有济水独清,横贯黄河而不浊。她秉性顽强、不滥不竭、济世泽民、品质高洁。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们大多把济水作为修身立业的精神楷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临水而叹:“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自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开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明清诸帝,始终把祭祀济水活动作为皇帝祭祀典礼的最高规格,众多的碑碣石刻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济渎庙已成为“四渎”之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
王东溟
2003-12-12 08:47:24 大众网
在趵突泉品茶时,许世友请教毛泽东济南地名的来历,毛泽东象教员一样诲人不倦地耐心讲起来:
为什么叫济南?原来古代有一条大河,发源于河南王屋山,从山东半岛入海,名叫济水。古时候济水、黄河、淮河、长江并称中国四大江河。后来,济水上游发生变化,下游叫大清河,但仍称为济水。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挖厢决口改道,喝水流入大清河夺河床入海,以后并称为黄河。济水的名称也就没有了。现济南北郊的黄河,就是古代的大清河,用的就是济水的旧河床。因为济南这个地方在济水之南,所以从汉朝起,这个地方就叫济南。汉代的济南国所在地叫平陵城,就在今天济南市东郊龙山镇东北,西汉时,济南一度改为郡,后又复国。曹操曾任济南相。
到晋朝,济南郡的治所才由平陵城转到历城,就是现在的济南旧城区。现在济南市区从此正式成为郡所在地。经扩大整修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而原来的平陵城逐渐衰颓。
东晋时济南郡隶属青州。隋文帝时,济南改为齐州,不仅又改回来,唐朝济南属于济南道。宋朝把政区分为路,济南属东京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出任齐州知州,对城市建设有过较大贡献。明朝初年在山东设省,省会就在济南府历城县。而后济南一直是省会城市。
许世友听着直点头,赞叹地说:“主席历史知识真丰富!知道的真多!”
毛泽东停了停,微笑着说:“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大诗人杜甫、李白、苏轼都来过济南,而辛弃疾、李清照、蒲松龄则长期生活在这里。”
资料来源:《毛泽东与山东》
[ Last edited by gallin on 2004-6-2 at 12: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