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歌坛世纪回眸(一)[转贴]
按说咱们国家流行歌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不算短,自打徽班进京那会儿开始就有了,再后来十里洋场被大大小小鬼子们租用去的时候也辉煌过一阵子。不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就轮到“临行喝妈一碗酒”和“甘洒热血写春秋”流行了。
中国现代流行歌坛的发展繁荣,那真得感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那会儿起,春风吹过,形势一片大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小青年们最爱的就是或提或扛一板砖似的三洋(那段时间内,“三洋”就是录音机的代名),三洋里放的是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可爱而可敬的女歌手邓丽君。在邓丽君唱了十几年“黄色歌曲”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们总算不再把她的歌列为“禁歌”,虽然当时还可以看到众多文章批评邓丽君唱的是“靡靡之音”。至于邓丽君所唱过的歌,我想就没必要在这儿罗嗦了,俗话有云:三条腿的蛤蟆容易找,没听过邓丽君歌的人难寻。只可惜她红颜天妒,英年早逝。
听邓丽君一个人的歌最少也听了有四五年,这期间大陆本地也陆续出产了一些歌手(那年代,国产的歌手都叫歌唱家),朱逢博、李谷一、蒋大为、苏晓明、郑绪岚等等,除个别人以外,其他的也就是一两首比较脍炙人口的歌,所以很快就被歌迷们淡忘了。
紧跟着邓丽君“杀入”国内歌坛的另一个台湾歌手叫“刘文正”,非常奶油的一个小生,跟邓丽君可算是一对“金童玉女”。那年头正是奶油小生当红的时代,刘文正的歌声跟他的外表一样迷人,不过奶油味没那么重。他的代表作甚多,最出名的有:《兰花草》、《三月里的小雨》、《外婆的澎湖湾》等。刘文正对大陆歌坛的贡献还在于他带来了一个新名词:“台湾校园歌曲”,这个名词在大陆也流行了有数年之久。刘文正“退居二线”之后,培养了不少玉女歌手,著名的有伊能静、裘海正等,个个都是人靓歌甜。
就在邓丽君、刘文正成功“反攻”大陆后,大陆本土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手,当时有“南吴北张”之说,南方有深圳的吴涤青,北方有上海的张行,这两位*翻唱港台主要是台湾校园歌曲的歌手一时之间锋头直逼刘文正。吴涤青数年后不知所终,而张行终于在男女上犯了事儿,跟他的难兄迟志强(八十年代名振一时的影星)一起猫号子去了。不过这一对活宝也算是“苦尽甘来”,八十年代末两人先后出得监来,分别推出一张专辑,卖了个满堂红,这是后话了。 )
这段时期电影插曲也是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时候看电影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精神食粮,往往是一部电影放过,片中的插曲很快就唱遍大街小巷。例如刘晓庆处女作《小花》中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红牡丹》插曲《牡丹之歌》等等,而轰动一时的台湾电影《欢颜》虽然迟些时候才登上大陆的舞台,但由齐豫主唱的插曲《橄榄树》却早已被传到国内,我记得第一个翻唱此歌的是朱逢博。
一九八四年是中国流行乐坛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电视机已逐渐进入普通家庭,中央电视台也破天荒为六十年一轮回的甲子年举行了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后来这晚会成为近一半中国人在除夕夜的主要娱乐活动)。在这台颇具里程碑意义的晚会上,出现了对大陆流行歌坛影响巨大的两个歌手。一位是来自香港的张明敏,他是第一个来大陆参加公开演出的港台歌手,一曲《我的中国心》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八四年最为流行的歌曲;另一位是本地歌手程琳,她演唱的《熊猫咪咪》和翻唱苏芮的《酒干淌卖无》也令自己一夜成名。不久程琳便与台湾归来的音乐家候德建成了家(候德建也曾以一曲《龙的传人》而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渐渐淡出歌坛。程琳在一九八七曾经复出,终未曾形成大气候。
随着张明敏在春节晚会上取得的空前成功,国内的 “文艺工作者”对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一年内,多部港产电视连续剧被引入国内,从最早的“霍家三部曲”(《霍元甲》、《陈真》、《霍东阁》)开始,《再向虎山行》、《万水千山总是情》、《大地恩情》、《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接踵而至,每一部剧都另闭塞得太久的中国人眼界大开,从梁小龙(陈真)、周润发、汪明荃到翁美玲,一个个香港明星令亿万同胞们趋之若狂,“追星一族”这个词语虽尚未见诸报端、也已是呼之欲出了。港产片的蜂拥而入令剧中的主题歌和插曲一时间占领了整个流行歌坛,粤语歌独霸天下,这是大陆歌坛上第一次粤语歌大流行,大约持续了两年之久。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当算是《万里长城永不倒》、《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上海滩》。不过这段时期的香港歌星却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太多关注,纵然谭咏麟、张国荣、许冠杰、徐小凤、梅艳芳等名字在香港已是家喻户晓,但大陆的年轻人们却只对随后两年参加春节晚会的奚秀兰和张德兰有点映象,如今三十岁左右的人大致不会忘记《故乡情》和《春光美》这两首充满民族情调的歌曲。
这两年,国语歌坛上值得一提的是虞戡平与苏芮的《请跟我来》和张行的《迟到》,大街小巷中时常可见三五成群抱着吉他的年轻人自弹自唱这两首歌曲。《迟到》开辟了另一类型爱情歌曲的先河;《请跟我来》则是最早进入大陆的男女对唱歌曲。
同期的电影插曲比起电视剧插曲来已算是“没落贵族”,只有稍早时候中、港合作的《少林寺》(大陆第一部武打片)中的主题曲《少林、少林》和插曲《牧羊曲》尚能坚守最后一座阵地,维护着电影歌曲在流行歌坛的最后一丝尊严;一两年后的电影《霹雳情》中的歌曲则是电影歌曲在流行乐坛上的回光返照,中国电影插曲至此基本上完成了自己在流行歌坛的历史使命,随后便只“偶尔露峥嵘”而已。在我记忆中,只有九一年中港合作的《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由叶倩文演唱的《焚心以火》和台湾片苦情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曾在流行歌坛上占得一席之位。
八十年代中期,国内的电台节目中开始出现流行歌曲点播,这在当时算是一件新鲜事儿。中国的南方也出现了几个年轻的歌手,包括景岗山、含笑、红豆等人。当时最红的国产女歌手当算是“二琳”之一的朱晓琳,她凭一曲“他*的吻”以仅十五岁的年龄窜红于歌坛,比十七岁成名的程琳更加少年得意。后来她又推出名为“风吻青山”的专辑,但是不久之后朱晓琳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而最终不知去向。
港台歌曲仍然是歌坛的主力军。台湾的罗大佑一曲《明天会更好》唱到街知巷闻,其实罗大佑的《童年》早就传到大陆歌坛,然而即便是一九八六年,知道罗大佑名字的人仍不是很多。面对《明天会更好》的冲击,大陆的词曲作家们一连推出《让世界充满爱》等三部曲来抗衡。
来自香港的张国荣的名字伴随着《monica》开始被大陆的歌迷们熟悉,英俊的张国荣外表不逊于刘文正,歌声却不羁而性感,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的中国少女。
台湾的几个老牌女歌手也悄悄“登陆”,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算“龙凤双姝”。龙飘飘和凤飞飞两种风格迥异的演绎方式几乎是同时吸引了大陆歌迷们,八六年下半年最“火火的歌谣”不少出自龙飘飘的《龙腔雅韵》,这盒磁带堪称是经典中的经典;凤飞飞的《往事难忘》更是被一群群即将离别的毕业生们唱得声泪俱下。
香港的徐小凤虽然常青不老,梅艳芳正如日中天,但除了沿海地区,内地对她们两位仍知之甚少。与这两位相同命运的几位台湾女歌手包括蔡琴、潘越云等人,虽然在台湾早已是当家“阿姐”,但在大陆的知名度比起“龙凤双姝”却逊色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