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菩提
我看《春光乍泄》和《蓝宇》
《春光乍泄》是我看的第一部同志电影,初看的那一个晚上,我的情感被王家卫所呈现的迷情世界所包围,涌动心潮几乎被那一挂激情的瀑布,那叫作魔鬼的咽喉的地方浩浩荡荡地吞并,隐约地感受到来自阿根廷的寒流,那悲情的探戈似乎能容纳所有受伤的情绪,而那种情绪会积聚在胸口,或者放声痛快地大哭一场,或者淤塞在喉咙口,憋闷至极,没有中间的可能,两种感觉都曾尝试过。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蓝宇》,场景向观众拉近了许多,故事发生在北京那死蓝地天宇下,这一次是彻彻底底地悲伤,带来的却是一种温情,温暖到让人因害怕失去而颤栗,然而没看之前就应该预见到结果一定会是失去,果然。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满脑子都在唱那首歌“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就走”,这次却和以前唱起时却有不同感受。
两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两幅不同色彩基调的画卷,《春》是绿色的,很浓的那种,孤绝冷傲,不可一世,这种绿色既不是鲜嫩的也不是墨色的,就在一个半间不界的地带指挥着忽远忽近的的情感,何宝荣的飘忽不定,正好符合了王氏电影一贯的风格,若即若离,充满诱惑,然后观众也不停地揣测,一阵绞痛也未能得出是么结论,也许连王家卫自己也难以说得确切。《蓝》是瓦蓝带脏的颜色,就像北京飞着沙尘的天空,昭示了这段回环式的恋情终将有一个沉默无言的结局,蓝得并不纯粹,却绝不改变蓝色本真的缄默和思虑。
如果说到温度,《春》无疑是寒冷的,在严冬时节的世界尽头,又要抵御冷酷的现实,记忆里那几段南美旋律一边喷薄着热度,一边反抗着凝固。零摄氏度的土地上释放出的寒冷与寂寞,给我们带来的是难言的悲哀,拥抱着取暖,而冰冷中的拥抱会更显其冰冷。《蓝》是温情的,他们会对对方说出爱意,互相抚慰包容依赖,和春不一样,它有清晰的爱恋,所以我们的悲喜就较为彻底。温暖的故事总是难免令人担忧,难免会有一丝寒意从表面之下渗透出来。
《春》拥有着浪漫主义的格调,却有现实主义的内核。首先从故事发生地点就不难看出王氏电影极端的艺术化,连场地都是在地球的另一端,辽远壮阔的伊瓜苏瀑布以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无数离人的泪水,埋葬了未果的爱情,影片中部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以及倒转的世界都是导演独特的符号,它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心情,一种经历。再从音乐来看,选用了南美本土的歌曲,那是一种沧桑中透露着细腻的绝妙声音,并且过度悲伤,这样的异域风情将爱情诠释得更有韵味和沉重,甚至还使用了其中一首歌的题目happy together来命名电影,题目的涵义是晦涩的,只有观众去自下定义。然而故事本身却又是真实的,主人公的名字黎耀辉和何宝荣普通得甚至又点恶俗,看了电影才知道,这是此片两个摄影师的名字,如此随意的目的也许是为了普遍的指代,而不是专属,就好象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主人公叫王二,陈村的《一天》里主人公叫张三一样,提醒观众故事为先,发生再谁身上则是次要的,增加了真实感。一个把爱看作事业,一个把爱看作游戏,当一方终于回头,另一个又悄然转身拒绝再玩,永远不得圆满或许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正是因为这现实的情感和幻境般布景的大笔渲染,让人难辨真假。
《蓝》有亲近现实的外套,却流露出浪漫主义情怀。影片改变自小说《北京故事》(《北京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自始至终都是在北京的天幕下,冲淡了北京浓郁的政治气息,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真实氛围。片中线索性的一首歌是黄品源的老歌《你怎么舍得我难过》,给我的感觉是怀念,悲愁和一种亲近,加上北京的胡同,民居和火锅,一切都充满生活的质感。电影以主人公的名字蓝宇命名,别致且有浪漫色彩,符合了关锦鹏一向的温和细致。然而蓝色天宇只是一种美好的热望,真正的北京天空似乎总是灰蒙蒙的蓝,蓝得惨淡。影片塑造的蓝宇这个人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纯洁美好,甚至纯洁到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美好到不具有现实意义,毕竟这个世界上能为爱付出一切,如此天真地企求没有婚书的一生一世的相守的人并不多,因为在没有婚姻的束缚下人们往往推行和则来不和则散的理念。在结尾处蓝宇的离去将这种伤怀表达得更加浪漫,既而又将浪漫进行了一次升华。可以说表面上故事发生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然而在心灵上在本质上是疏离于现实的。
《春》给人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好象还很长,又好能就此结束,《蓝》的结局明朗干脆,所以只能回味,不需猜想将来。《春》有一种朦胧之美,匆匆擦肩看不真切,令人念念不忘,《蓝》是明亮的爱恋,什么都看得清楚,什么都令人感慨。它们都描述了美好的感情,虽然结果各有各的苦楚,却终究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