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细细
中国人活得累,也是从古时就如此。父母多为子女而活,他们的一辈子似乎都是为了子女的幸福。可惜很多幸福只是他们眼中的幸福,很少有父母能认真地了解子女的精神世界,他们把表面的幸福当作幸福,并不尊重子女内心的选择,事实上,这样的一种施压,才是真正的不幸,让子女反为这样的一种压力,为父母活过去并不快乐的后半生。
南宋的女词人朱淑真就是个绝好的例子。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良好的家境让她自幼便精通书画,写得一手好词。她的父母给了她这样的思想,却又包办了她的婚姻,让她所有的不幸自此开始。
朱淑真也有过心内爱的人,却无法相守,在她的诗词里有过这样叛逆的诗句:“和衣睡倒人怀,娇痴不怕人猜。”这样的句子在宋朝,大胆程度如同现在当众亲吻。因此,朱淑真被评为“问题女作家”也不为过。她留下的《断肠集》也被争议过,被指责某些诗句“岂良人家妇所宜邪。”
至于那首有名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曾有一种说法,是怕败坏了朱淑真的名声,而把作者归为了欧阳修。
无论如何,这个心比天高的美才女却不能由着自己的爱去生活,她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嫁给了一个无法在精神上沟通的官吏。自此,她的诗词开始变得哀怨,在“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淑真一落千丈的内心世界。
父母给了她精神,却又活生生地用一场婚姻去埋没她的精神。朱淑真在痛苦里为父母生活着。婚姻失败后,朱淑真的父母把这归结为那些诗词对女儿的伤害,并没有思考过她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朱淑真郁郁寡欢,很早就离开了人世。她死后,她的父母依然看不到女儿在文学上的真正价值,而把她与那些诗词全部付之一炬,如果不是后人将存留的一些诗词收入《断肠集》,朱淑真那些清丽的词句也许早已失传。
中国的父母永远如此,他们的爱从来都是所谓俗世的生活,而真正愿意去了解孩子精神世界的不多,被忽视的精神,有更强大的力量让一个人变得不幸,这样的不幸是内伤,也让子女为一种责任,而活给父母亲。
他们并不明白,应该怎样去爱孩子。爱不是一种施压,而应是一场彼此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