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梁祝》死无宁日ZT

《梁祝》死无宁日     作者:美得一塌糊涂  转自东北网

报纸上说:凄美的爱情故事《梁祝》,被花样翻新成音乐剧《蝶》了。

报纸上还说:《蝶》剧虽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梁祝爱情故事,但它只保留了其浪漫唯美的爱情神韵,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梁山伯变成了桀骜不逊的流浪诗人,祝英台成了渴望变成人,渴望获得爱情的“蝶人”。

报纸上进一步评论说:改编后,充满后现代的重新解读让观众耳目一新,剧情新颖脱俗,并且历史性的创造了中国音乐剧的四个第一。

1、中国国内第一个采用国际化团队来完成创作的音乐剧作品。
2、中国第一部重金引进国际水准的“剧本医生”专业人员及其创作方式的音乐剧。
3、中国国内第一部由专业音乐剧演员担纲主演的音乐剧作品。
4、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音乐剧鸿篇巨制。

闻听此消息,不免令人心升感慨:在这个擅长“杂耍”的年代,梁祝也难逃支离破碎被戏说(唱)的厄运!

想必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坟墓中也会翻个身,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吧……

报纸上又说:9月11日,《蝶》剧将在北京保利剧院展开全球首演,拉开世界巡演的序幕。并用一句话概括为:东莞破“茧”,北京成“蝶”,全球飞舞。将在国际上发起蝴蝶效应……

总之,原版的梁祝残遭毒手,面目全非,几乎看不清它的原始面貌。

我一直搞不懂:一部斥资4000万人民币(哈尔滨一家报纸说是6000万人民币),汇聚6个国家顶尖艺术编导,由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原班人马,别出心裁打造出的后现代音乐巨制,为何非要与《梁祝》牵扯不清,混淆视听?

难道只有意大利语的歌剧,才能代表正宗歌咏,只有被冠以“梁祝”的标签,才能追溯中国源头?

或许难逃炒作之嫌吧!

另外,关于《蝶》剧的报道,中国媒体再次显露,让人一头雾水,摸不着边际的本领。

哈尔滨方面的媒体爆料说:《蝶》剧根在冰城。

理由是,《蝶》剧是由“哈尔滨松雷集团”出资6000万人民币精心打造的,是哈尔滨家乡人,家乡的企业家,家乡的企业回馈给家乡人民的剧目。并且与哈尔滨市人民几十年的努力,以及全市各方面的培育分不开的。

给人的总体感觉:哈尔滨是《蝶》剧的娘亲,它是从哈尔滨走向中国,从中国走向世界的……

而北京方面以及搜狐娱乐上却有着不同的版本,人家说:《蝶》剧的娘家乃“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松雷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看情形,好象跟哈尔滨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人家压根儿没提“根在冰城”。

此种状况让人分辨不清,到底是哈尔滨方面“自做多情”,还是北京方面“忘恩负义”,或者松雷集团“剔根忘本”!

更令人不解的是,哈尔滨的一位领导说:由于《蝶》剧的根在哈尔滨,所以说明哈尔滨具有适宜音乐艺术的土壤……

我个人感觉,这种推理方式,未免过于牵强。

哈尔滨是一座空有音乐之都美誉,并无音乐实质氛围的城市。她的音乐艺术土壤几乎被盐碱化沙漠化了。偶尔跑来个张学友,或者刘德华,并不能彰显她的艺术底蕴。

最近几年,哈尔滨的音乐整体水平急速下滑。

今年8月份,全国小提琴考级优秀选手展演比赛在青岛举行。哈尔滨派出5名选手参赛。首轮下来,4名选手相继落马。只有一名选手,由于其所在组别的其他选手,如传染病般纷纷出现重大失误。哈尔滨的这名选手没有出现说不过去的纰漏,曲子完整的拉了下来,才侥幸闯关,进入下一轮。但在第二轮的比赛中,没能将幸运进行到底,惨遭淘汰!

可以豪不夸张的说,此次青岛之行,哈尔滨选手全军覆没……

肥沃的土壤,势必盛产出硕大甘美的果实。就哈尔滨琴童的现状,我们怎能不负责任的说出:哈尔滨具有适宜音乐艺术的土壤?!

总之,这只被爆炒的《蝶》,腾空出世也好,破茧而出也罢。与哈尔滨有关系也好,无关也罢。跟哈尔滨的音乐艺术土壤,都无太大的关系。

面对哈尔滨音乐的现在与将来,从领导到群众,需要作到的只能是:清醒、冷静、紧迫与危机……



[ 本帖最后由 填写 于 2007-11-15 22:52 编辑 ]

估计老阚的妈妈是国家级运动员退下来当人民体育教师的。。

原帖由 阚星明 于 2007-11-17 23:18 发表
对,是一次补齐,但是也要比一文钱也得不到强!
我要的并不一定是钱,要的也可以是那些贪官污吏的刑期!
无论得到这两种中的哪一样,我都认可!
呵呵。。你只是上访又没诉讼,怎么可能有刑期呢?

说实话,个人观点。。就上访的结果,能得到补齐就算不错了。。只有进入法律诉讼程序,政府才会有补齐之外的赔偿。。至于官员判刑,也是需要诉讼来解决。

那你努力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