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寡妇"村谁关心农妇性苦闷

  “寡妇”村:谁关心农妇性苦闷?

  胡子红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农村外出务工人数1.3亿,外出农民工中已婚人数为1.0621亿人,扣除举家迁移的人口大约3900万,则已婚流动人口中只一方外出务工的人数达6721万,再以70%男性计算,则留守妇女人数达到4700万。何为”留守妇女”呢?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外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的妻子称为留守村妇。

  以上是一项对”留守妇女”专门研究中用统计方法估计出的该群体的人数,竟然有5000万人之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多少村落除了老人、孩子和妇女,更无青壮年男劳力的村落呢?而繁重的农副业生产、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的体力劳动,加上丈夫常年不在的孤单,使得她们生理和心理都无以负担之重。有人形容“留守妇女”心头正压着“三座大山”: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

  我看到上述研究报告,莫名想起了一部老片子:《寡妇村》,那是一部著名的电影,因为它是新中国首部公映时加注“儿童不宜”的电影!而我在当年,没能第一时间看到,原因很简单,我虽已非儿童,却还没拿到身份证,于是购票的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那部片子反映的故事不很复杂,说:我国东南沿海有一个小渔村。多年前,一场强台风使出海的男人全部遇难,村中留下了许多寡妇,人称"寡妇村"。这个小村落里有着奇特的婚俗:妻子只有在清明、中秋和除夕夜才可到夫家;而成亲三年后妻子若不生孩子又要受到耻笑……

  《寡妇村》的看点是奇怪的婚俗,却不是揭示什么深刻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所以它的思想性是不高的,虽能火爆一时,过后也就归于沉寂了。现在农村中大量存在的没有青壮年男人的村落,我以为倒可称为新“寡妇”村,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解决这个问题,不注重家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因为,农村是由一个个村落构成,村落又是由一个个家庭集成,如果村无壮男,家无丈夫,家都不完整,新农村的面貌好看得了吗?

  我还想起,温总理曾经在探望农民工群体的时候,关心到农民工性苦闷的问题。好象一枚钱币的两面,农民工存在的问题,他们留守的妻子也同样存在。这些留守妇女,除了前文所述的三座大山,是不是还存在性苦闷这第四座大山呢?我以为一定是存在的。

  社会应该关注我们广大的农村,关注没有男人的“寡妇”村,关注留守妇女的艰难,关注她们的性苦闷……我们的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实在也该在超女、明星、体育、娱乐之外,适当把目光投向我们的农民姐妹们。
4楼讲的有道理!!!!!!!!
这是我转的贴,但是我可以肯定不是讲福建惠安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