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11-8-30 16:15 编辑

乔布斯是传奇的人物
伟大的创业者、革新者、管理者
把产品做成艺术品把公司管理成业界楷模世界之巅
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的智者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1447# ~~windflower~~
感谢你的关注
北岛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思想的诗人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更新了!!!惊喜
水岸上的过客 发表于 2011-8-20 12:13
感谢你持续的关注!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11-10-8 04:02 编辑

乔布斯进化史:从**者到肄业生到教主
2011年09月03日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冯禹丁

  因身体原因辞任苹果CEO,35载创业史波澜起伏35年间乔布斯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没有人生来就是做舵手的料,但自我救赎可以加大从优秀到卓越的可能性

  2011年8月25日,乔布斯因健康原因,辞去苹果公司CEO职务。“一个时代结束了。”科技博客TechCrunch感叹道。

  以中国人“人生沉浮”的角度看,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得志—跌入深谷—王者归来。从隐喻的角度,这三个阶段之间的两个转折点,可以说是两部电视广告片——1984年的“为何1984不像1984”,和1997年的“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

  对比这两部反响巨大的广告片是一件有趣的事。它们都出自乔布斯的手笔,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当时的风格和思想。在第一则广告面世之后的12年里,他经历炼狱;第二则广告之后14年,他导演了苹果王国的完美复兴。

  1984年1月22日,全美橄榄球大赛间歇,一部广告片与9600万观众见面:阴森的礼堂内,一群呆呆的光头男人正端坐观看大屏幕上喋喋不休的“**者”。突然,一位身材健美、身着白色Mac圆领衫的金发女子冲过来,奋力将一把大锤掷向屏幕,**者的影像瞬间烟消云散。

  此广告片差点因苹果董事会的否定而胎死腹中,但乔布斯不屈不挠地促成了它的面世。结果电视台疯狂转播,开创“事件营销”的先河。但这则取材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意识形态小说《1984》的广告争议不断,人们指责它带有明显的攻击性。

  时年28岁的乔布斯本人也像这部广告一样,激进、叛逆,锋芒毕露,火药味十足,登上过《时代》杂志封面的年轻人对于他将马上迎来的一次生命中的“拐点”,毫无察觉。

  “我被打得不省人事, 无法呼吸”

  “1984”这则广告的背景,是苹果试图通过乔布斯领导开发的Macintosh电脑新品,打败他们的对手,即被他们讽为“**者”、市值达400亿美元的蓝色巨人IBM。

  1981年8月,当价格低廉的IBM PC投放市场时,乔布斯颇为不屑,在《华尔街日报》刊登整版阴阳怪气的广告——“欢迎IBM,真的”。苹果公司当时诞生刚一年,是全美“成长最快”的公司,其1977年发布的Apple Ⅱ型电脑风靡全球。

  事实上,1982年3月乔布斯还轻蔑地贬低对手,“我觉得奇怪,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甚至都比不过Apple Ⅱ,那可是我们6年前在车库中设计的。”

  那时的乔布斯总认为苹果的技术更胜一筹,人们迟早会意识到这点并愿意多花钱购买自己的产品。但事与愿违,苹果面对兼容机节节败退。先是乔布斯负责设计的Apple Ⅲ惨败;定价高达9995美元的Lisa电脑投放市场,像是一场“自杀”;被乔布斯视为PC行业里程碑的Macintosh,出货量大大低于预期。

  1984年4月,损失了6000多万美元之后,苹果停产Apple Ⅲ。据《苹果传奇》(Apple Confidential)一**载,Apple Ⅲ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乔布斯指示的机箱尺寸和形状未考虑电气工程师的要求,且坚决不要散热风扇,导致变热膨胀的芯片易从插槽中脱落导致死机。而苹果的解决方案建议是:将电脑抬离桌面6英寸再放下,使芯片复位。

  面对苹果历史上的首次亏损,公司高管和董事会认为乔布斯是问题的源头,他们达成一致:乔布斯在公司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1985年4月,董事会决定让乔布斯不再直接管理公司具体事务。

  权力斗争持续了5个月,乔布斯试图发动“政变”,但几乎所有高级主管都站到了时任总裁史考利一边。“我觉得就像有人在我的肚子上猛击了一拳,打得我不省人事、无法呼吸。”乔布斯事后说,“我到森林里走了很久,不想和任何人说话。”

  1985年9月,从苹果正式辞职后,乔布斯低价抛售了持有的11.3%苹果股票,仅保留一股。

  “乔布斯什么都想掺合”

  乔布斯暴躁的脾气和令人窒息的管理风格由来已久,创业初期的他并非一名成熟的舵手。

  1976年,21岁的乔布斯以1500美元卖掉了他的红色大众车,与硬件天才沃兹·尼亚克、退休的英特尔副总裁马库拉一同创业。乔布斯从一开始就毫不怀疑自己有能力任公司总裁,但董事会中只有他一个人这么认为。于是他说服了自己的崇拜者、原百事可乐总裁史考利加盟任苹果总裁兼CEO,他自任董事长。

  管理架构的混乱使苹果陷入失控,乔布斯沉迷于技术核心产品研发,对销售恶化听之任之,性格上的缺陷则使他在内部四面树敌。

  据Macintosh的真正缔造者杰夫·拉斯金回忆,“乔布斯什么事情都想掺合,没人喜欢他。”被Lisa团队的驱逐后,乔布斯加入Mac团队负责硬件事务,拉斯金负责软件。不久拉斯金就给总裁斯科特发邮件告密,说乔布斯决策武断、不守承诺,不负责任且不顾及他人感受等。

  他的描述得到了很多苹果早期人士的印证。比如史考利对乔布斯的评价:他傲慢、蛮横、极端和苛刻,是完美主义者。同时他还不成熟、脆弱、敏感和容易受伤害。他精力充沛、很有远见、魅力超凡,不过经常固执己见,态度强硬且直率得让人无法忍受。

  乔布斯的好友、创业伙伴沃兹·尼亚克早年也曾因乔布斯太过霸道愤而离开苹果,他公开批评苹果高层不公。事后乔布斯阻止一名工业设计师与沃兹的新公司合作。“乔布斯恨我。”沃兹告诉《华尔街日报》。

  敌意围绕着乔布斯,他只敢将自己的梅赛德斯汽车泊在残障区,以避免Lisa或Apple Ⅱ部门的同事用钥匙刮伤他的车。

  “我们的产品太烂了!”

  离开苹果的乔布斯创办了新公司NeXT,专注于开发高端工作站。1986年,他收购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此后几年中,这家重新命名为皮克斯(Pixar)的公司推出了《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影片,赢得22项奥斯卡大奖,票房收入超过55亿美元。2006年迪士尼收购了皮克斯,乔布斯成为迪士尼最大个人股东。

  不过在当时,NeXT并不成功,7年时间仅仅卖出了5万台NeXT计算机,1993年-1995年间亏损近5000万美元。

  老东家苹果的境况更惨,其市场份额由原来的20%下滑到5%以下,1996年亏损10亿美元。时任总裁阿梅里奥无力回天,**大裁员,苹果濒临破产。当时的《连线》杂志用长出尖刺的苹果Logo作为封面,标题是“祈祷”。

  最紧迫的问题是,苹果需要新的操作系统,它手头的Copland根本无法与微软的Windows 95竞争。

  苹果本想收购一家软件公司Be,但乔布斯使阿梅里奥相信NeXT的操作系统才是苹果需要的。1996年12月,NeXT惊险地击败Be公司,苹果以3.775亿美元现金加150万股股票买下了NeXT,并聘请乔布斯作为公司“特别顾问”。

  乔布斯说他并不想要回阿梅里奥的CEO之位。但不久他就食言了。

  7月4日美国国庆日,在乔布斯的一系列“运作”之下,苹果董事会召开长达36小时的电话会议,阿梅里奥辞职,乔布斯以1美元年薪出任苹果临时CEO。

  《商业周刊》事后描述几天之后乔布斯的正式回归:乔布斯走进会议室,穿着短裤、运动鞋,坐在一张摇椅上开始慢慢晃荡,“好了,告诉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问。有人开始含含糊糊的回答他的问题,但他打断了这些人的回答:“问题出在产品!我们的产品又有什么问题呢?”又一次,有人开始试图给出答案,乔布斯再次打断他们,“我们的产品太烂了!”他开始咆哮,“我们的产品丧失了魅力!”

  归来的乔布斯赶走了创业元老马库拉,亲自挑选董事会成员,从此牢牢掌控局势。

  让人惊叹的是,早在1985年2月,接受《**》专访时乔布斯已经预感到自己将在公司**中败北,同样也预感到他将永远和苹果联系在一起,“尽管我可能会离开几年,但我最终会回来的。”
“必须破除一个迷信”

  1997年乔布斯第一次听到拍成的广告片“非同凡‘想’”的旁白时,激动得流泪了。

  这部广告片短短30秒,发乱如蓬的爱因斯坦叼着烟斗,鲍勃·迪伦吹着口琴,金博士正在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毕加索在凝神作画……演员理查德·德莱福随之朗诵起一段旁白:向那些疯狂的家伙致敬,他们我行我素、桀骜不驯、惹是生非、格格不入,他们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他们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你可以引述他们,反对他们,以他们为荣,或是诋毁他们,但唯独无法漠视他们。因为他们改变事物,他们推动人类进步,他们是别人眼中的疯子。在我们看来,他们是天才。因为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才可能真正的改变它……

  广告中出现的18位人物,都是乔布斯亲自挑选的心中偶像,“这个广告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醒人们,苹果坚守的价值观是什么。”他说。

  与1984年的广告相比,1997年的广告没有了年少轻狂的杀气和攻击性,只剩下直击人心的虔诚,散发着信念的隽永。

  这是1997年的乔布斯的写照。他作为拯救者归来,也为了救赎他自己。

  他还是那个怀抱坚定信念的乔布斯,但他的确已被过去12年光阴改变。在著名的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中,乔布斯说,“从苹果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

  历练沉浮之后,他的内心变得柔和而平静,更懂得如何凝聚同时代的天才。

  1997年8月的波士顿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没有发布任何新产品,唯独宣布接受微软1.5亿美元投资,Mac兼容微软产品。当比尔·盖茨出现在身后巨大的屏幕上时,他制止台下的嘘声,“我们必须破除一个迷信,那就是我们和微软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不再高调的接受采访,不再有苹果“内讧”的新闻传出。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1997年到2001年的4年间乔布斯在做的事——争取时间。第一年他就砍掉了多条产品线,仅留下4条,使得苹果年收入减少了15%。但公司成功扭亏而不致沉船。

  此后,他把赌注压在了新操作系统Mac OS X上,视为“登月计划”。2001年,近1000名软件工程师为期3年的努力下,苹果发布了Mac OS X。这是一个动画图形等新功能的系统,对程序员更友好,易于跨平台。正是这个基于UNIX的新操作系统给苹果打下了创造新一代消费电子设备的基础。

  一个苹果值2.2万亿人民币

  真正吹响苹果复兴号角的产品,当然是2001年苹果推出的iPod音乐播放器。但事后乔布斯告诉《新闻周刊》,他重回苹果时没有任何音乐方面的计划。2005年他对《财富》回忆,“我像一个笨蛋(dope)。”2000年夏天还沉迷于Mac视频编辑程序,而没有注意到年轻人正疯狂刻录CD,从Napster等网站下载MP3,“我以为我们已经错过了机会,但还是决定一搏。”

  他召回已离开苹果的音乐播放软件SoundJam团队。这个团队用4个月的时间开发出可管理数万首歌的 “iTunes” 程序,2001年2月,拥有第一代CD播放/刻录功能的iMac电脑面世,广告语是霸气的“扒歌、混制、烧盘”(Rip,Mix,Burn)。

  随即乔布斯意识到,一个便携的Walkman似的MP3播放器岂不更酷?5月,他要求苹果全力投入到这个“洋琴”项目中。6个月后,“9·11”之后的那个圣诞节前,乔布斯发布了iPod,“愿它为人们带去一些快乐。”

  在把玩iPod样机的过程中,乔布斯又意识到,整个iPod平台还缺少点什么:一个供用户购买和下载音乐的在线音乐商店,因为翻录CD毕竟不方便。18个月后的2003年4月,苹果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发布。

  到2004年底,苹果卖出了1000万台iPod,和2.5亿首歌,获得了成立28年来最高的收入和利润额,从此脱离了财务上的险境。

  iPod和iTunes改变了消费电子和音乐唱片业,也让苹果重拾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苹果软件的成功。它们涉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电子商务基础平台、文件传输和交易结算等软件技术。

  而乔布斯最伟大的才能,可能在于他的远见。“多年前我们的一大洞见是,对于未来几乎所有消费电子而言,软件将成为基础技术。而我们对软件非常在行,我们可以写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云-端软件,而且懂如何把它们无缝连接。”乔布斯曾对《财富》回忆称。

  事实上,苹果即将改变更多行业。2007年,iPhone的诞生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2010年,“大号iPod Touch”iPad发布,占据平板电脑市场95%的份额。对手望尘莫及。

  凭借着神似而形异的四条产品线:Mac、iPod、iPhone、iPad和两个在线商店:iTunes和App Store,截至2011年8月中旬,苹果公司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约2.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了全球最高市值的公司;乔布斯被粉丝们尊称为“乔教主”。

  乔布斯的创新密码

  作者: 冯禹丁

  乔布斯没有获得过任何编程、设计、工程或MBA学位,却能成为“商界贝多芬”(吉姆·柯林斯语),苹果从来没有真正发明过全新产品,但它总能颠覆前人的认知和经验,这些无一不让人感到诡异。

  专注,是乔布斯的重要哲学。传统管理学让企业通过多元化分散风险,而苹果的哲学则是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尽量少的产品上。“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一次本垒打要好过两次二垒安打。”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乔布斯说。

  简约,是乔布斯的杀器。他为iPod、MacBook Air和iPad做的经典注脚分别是:口袋里的1000首歌;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无所不能的第三类设备。

  极致和细节完美主义,确保苹果产品人见人爱。乔布斯对世界的评判是极端化的,产品在他看来要么“酷毙”(insanely great),要么是狗屎(**);下属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笨蛋(bozos)。

  苹果一直致力于生产艺术品,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科技产品。

  给团队拧紧发条,是乔布斯赋予自己的责任。乔布斯当初对Mac开机启动太慢不满时大吼,“你知道多少人要买我们的产品吗?想象一下,如果你让启动速度提高5秒,每天5秒乘以100万,那就是50人一辈子的时间,你就能拯救50条生命!”

  坚持走自己的路。封闭的软硬一体化路线,是乔布斯在PC市场惨败的原因。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此道。风水轮回之际,“封闭”的苹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打造出独此一家的无缝“用户体验”。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多年来,乔布斯一直在布道:“苹果的基因从未改变,那就是‘科技**化’,把科技以令他们惊喜的方式带给普通人。”

  对于一以贯之的“拿来主义”,乔布斯引用毕加索的话说:“优秀的艺术家模仿别人的作品,而伟大的艺术家则窃取别人作品中的精髓。”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什么叫力量?坚持的力量!
什么叫美?坚持到底就是最美!
又见此贴无限感慨!真心的拥抱你我亲爱的朋友!
自由风 发表于 2012-3-12 14:36
在论坛你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朋友
你果然象风一样自由的出现
论坛很多朋友是05年加入组织的
05年的论坛感觉比较活跃
而当年的那些朋友却沉默了
论坛也缺乏了充满力量和活力的激 情
看到你的发言我也无限感慨
坚持到底的激 情最难最美
坚持到底的友谊最真最诚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12-3-24 10:50 编辑

马布里:“纽约客”爱北京本报记者 王洋
2012年01月10日09:45   《北京日报》   
马布里和家人在一起

这个冬天,一个外国人点燃了京城篮球迷的如火热情,也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他坐地铁去球馆训练,到工体看北京国安的比赛,去南锣鼓巷买文化衫,到北展剧场听相声,还去医院看望身患白血病的小球迷……“爱就是爱,无处不在”是他的人生信条。他就是土生土长的“纽约客”、前NBA全明星控球后卫、现北京金隅男篮重量级外援斯蒂芬·马布里。北京球迷喜欢亲切地称呼他“马先生”、“马政委”、“北京爷们儿老马”。
“我希望发挥领袖才能”
采访马布里时,北京队刚刚取得CBA新赛季开局13连胜。球馆内,十几名队员正在埋头苦练。人群中,马布里锃亮的光头、霸气的文身、结实的肌肉、坚毅的眼神和爽朗的笑声,引人注目。
下月就年满35岁的老马没有老将或大腕的特权,年轻队员跑圈,他也呼呼地跟着来回跑;队友练力量,他也弄个杠铃反复举;训练结束,他主动留下,给年轻队员传授自己的独门秘籍——突破、上篮和传接球技术。
“手把手地教,包括每一步的动作都放慢了做几遍给我们看,还把翻译叫过来告诉我们要领。”受过老马点拨的年轻后卫方硕在多次学艺后直言自己开窍了,“他告诉我们突破和上篮的第一步要狠,用身体和四肢做掩护,防止对方封盖,这些经验绝对是NBA水准的。”
每天上下午共6小时的训练,对这名曾经叱咤NBA的老将来说是道难题。主教练闵鹿蕾曾询问过老马,是否需要调整训练时间和强度,马布里瞪大了眼睛:“我不是来养老的,也不需要特殊待遇。我是队中年纪最大的队员,我希望发挥领袖才能,帮助球队和队友提高。”
其实,以马布里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准,一些基础的体能和身体协调性练习显得有些多余,但言出必行的老马付出了更多的汗水,为年轻人带了个好头。赛季前,他在训练中不断和队友们说:“我们要为冠军而努力。”一开始大家对他痴人说梦般的口头禅一笑了之,球队上赛季只是常规赛第8名。随着新赛季揭幕战临近,训练强度也不断加强,有时队友们累了,跑不动了,投不准了,老马就在一边喊“坚持住兄弟们,别放松,我们要争冠军”,说完自己就又带头跑起来,投起来。在他的鼓励下,年轻队员也被带动起来,练得更狠了。此后,球队以13连胜的成绩创下北京男篮征战CBA历史上的最佳开局纪录,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位前NBA大牌的预言并非痴人说梦。
身先士卒让队友们真心佩服老马的敬业精神,正式比赛中一场场精彩的表现,场均23.8分、5.5个篮板和6次助攻的数据,更说明他在队中的地位无可替代。
球好、人好、个人魅力足是队友们对老马的普遍评价。去过首钢篮球中心现场看比赛的球迷应该见过这样的情景:每场比赛开始前,队员们会围成一个圆,手搭手喊加油。马布里会是最后一个把手放到圈内的人,他不是耍大牌,而是在这之前,他总要高举右拳,与替补席上的每个人击拳,其中还包括翻译、队医和负责递水和毛巾的服务生小妹。
有一次记者坐在紧邻主队替补席的地方,老马竟然在击拳一圈后向记者伸出了手,虽然只是轻轻一碰,但从中却能感受到一股自信的力量。
能与教练、队友、媒体和球迷们相处得如此融洽,老马认为是真诚与平和的态度帮了大忙。在第一次与全队合练后,老马请所有队友到“海底捞”吃火锅,他说这是NBA的“江湖规矩”——队中薪酬最高的老队员应该做东请大家吃饭,以此增进队友之间的感情。那时,老马在队中的地位已逐渐凸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考虑做队长,他想都没想回答:“我的队友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和他们私下交流需要通过翻译,陈磊为球队效力很多年,与大家熟悉,更适合当队长。”
老马的角色是什么呢?一次训练结束后,老马与陈磊一起牵拉放松,他问对方:“你知道NBA有个3分球神射手雷杰·米勒么?”
陈磊点点头。
“你看到过米勒经常从后场运球到前场,然后分球给队友,还完成助攻、挡拆这些任务么?”
陈磊摇摇头。
“那以后请把运球、突破、传球的任务交给我,你就来干好米勒的活儿。”
此后,陈磊一改上赛季“全能王”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底角空位处,接应老马的妙传后命中关键的3分球。在本赛季前10场比赛中,他的3分球命中率从上赛季的30%提高至43%。他从心里感激马布里的点化和帮忙。
这个名字里带着“凡人不理”般傲骨的美国黑壮汉,带领球队连战连捷,也让北京队教练、队员和球迷相信“有老马,随便打,敢把冠军拉下马”。很多篮球界资深评论员都对“老马现象”做出过点评:他的到来弥补了近几年北京队在控球后卫位置上缺少技术全面球员的短板,更重要的是,他能与队内一班90后年轻小将产生化学反应,并通过自身的领袖才能和关键时刻的稳定发挥,将球队能力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北京队主教练闵鹿蕾对老马如此评价:“马布里就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年轻球员能和他一起打球是非常幸运的。”
“我爱这里的一切”
结束训练,洗完澡,换上衣服,马布里背起双肩包,带着毛线帽走出了篮球馆。一名外援来到中国打球,能和这么多与自己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迥异的教练、队友打成一片,甚至成为朋友,老马自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尊重中国文化,也尝试融入其中。
老马的手机里存着几个网友们为他设计的**形象,其中3个得到了他的肯定:一个是一身军绿、背着军挎的“马政委”形象;另一个是攥拳、闭眼做兴奋状的“马步”形象;还有一个白眉、长髯、仙风道骨的“马道长”形象。老马说,他欣赏中国球迷的灵感,因为里面带有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收起手机看了看时间,老马决定坐地铁回位于王府井的住所。虽然不是晚高峰,但地铁1号线内乘客众多,马布里以他敏捷的身手两步蹿进了门边的空地。有球迷认出了他,请他签名,也有离着远的从人缝中伸出手机狂拍。面对粉丝们的热情追捧,老马积极配合,很有耐心,他觉得是球迷们的支持与关注让他感到被爱包围着。
“3年前刚到中国时,大家都用中文喊我‘马—布—里’,现在大部分都用英语称呼我‘斯蒂芬’或‘马布里’,他们在为我改变,我很开心。”一路上老马说他爱篮球也爱足球,爱流行音乐也爱现代艺术,爱上网更爱发微博,爱喝茶更爱宫保鸡丁。和很多北京人一样,老马在球场上谁也不服,私底下却随和幽默。他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收藏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东西,他用来招待记者的也是来北京才学会的“茶艺”。
来到马布里居住的公寓,一进门就能看到茶几上摆放的木质茶盘。把家伙什儿准备齐全后,老马开始沏茶。只见他一双大手灵巧地操作小镊子衔着红瓷小茶碗的边缘,放到茶盘上的清洗皿里烫烫,然后夹出来甩甩水,放在一边。再把沏好的茶叶倒到有滤网的小壶里,沉一会儿,端起小壶给每个小茶碗满上热气腾腾的茶水。熟练地完成这一套程序,老马面露满足而自豪的微笑。
马布里的CBA生涯始于山西,此后又去了佛山。本赛季来到北京效力,老马达成了多年的心愿,“北京,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当地传统的文化。”
前几天,他受青年相声演员曹云金之邀,到北展剧场“听”相声。由于是贵宾,老马有幸参观了后台。在曹云金登场表演时,他斜着身子扒着隔离后台和舞台的幕布,认真地看了好一阵。虽然什么都听不懂,但他还是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后来老马还穿上大褂登台亮相,这次经历让他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中文,争取能像曹云金那样“张嘴说两句话,台下笑倒一片”。当下,马布里最多也就能说十几个词,其中比较熟练且发音准确的也就“吃饭了”、“走了走了”、“我饿了”等几句实用的,但他发誓努力学习。
别看马布里中文不怎么样,但他自己逛过南锣鼓巷的许多小店。吸引他掏钱的是一家T恤衫专卖店,他在那买了多件印有雷锋图案、毛主席语录和北京字样的T恤,其中大部分送给了朋友,唯一留下的一件是印着“宫保鸡丁”4个大红字的白色T恤。老马对此的解释是,小时候在纽约,家里很穷,能吃到最好吃的大餐就是炸鸡。来到中国以后,他吃过不少大菜,最喜欢的却是宫保鸡丁。
“我不是独狼”
提到炸鸡,马布里的思绪仿佛一下飞回了自己的老家——纽约布鲁克林区康尼岛,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在他存放收藏品的柜子里,摆着一张他与父亲的合影,这张照片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马布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和父母挤在纽约贫民区一间几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父亲唐纳德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唐妮曾做过保姆。排行老六的马布里打小就没穿过新衣服,基本都是捡哥哥们剩下的。生性好强、不服输的他从那时起就想改变命运和生活,篮球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媒介。
马布里告诉记者,1988年夏天,11岁的他在林肯高中的篮球场上与多名大他五六岁的男孩子打篮球,娴熟的个人技术和犀利的突破上篮,戏耍得几名“大个子”束手无策。他还不知道,当时场边坐着一名美国著名篮球杂志《Hoop》的资深记者。不久,马布里被该杂志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小学生篮球选手”。此后,每当马布里出现在篮球场上,场外总会出现几名球探的身影。
马布里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1994年他在纽约街头与后来的“街球王”、前NBA休斯敦火箭队控卫阿尔斯通同场竞技的视频。“你看,这个投篮的就是我,对,3号,我从那时起就穿3号,这也是我的幸运数字。那时我有一句口头禅:‘当我带球突进,一切就此终结。’后来,这成为好多喜爱篮球的黑人孩子的座右铭。”
1996年,在带领林肯高中篮球队获得地区比赛冠军后,19岁的马布里赢得了乔治亚理工大学的青睐,并在大学1年级时通过了NBA的选秀,加盟明尼苏达森林狼队。
“那应该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日子。”马布里回忆,当时球队实力平平,他从一名新人很快成长为球队领袖。之后当马布里转会到新泽西网、凤凰城太阳和纽约尼克斯队时,他已是当仁不让的战术核心和球队老大。地位的提高和年薪的倍增,还有那迅速膨胀的内心,让马布里这个出身贫苦的孩子迷失了自我,变得恣意妄为,挥金如土。
在尼克斯队效力的最后一个赛季,他的年薪是全联盟罕见的2300万美元。正当球迷们期待“纽约客”马布里带领家乡球队重塑辉煌时,他却和当时的球队主教练托马斯交恶。他憎恨托马斯,是因为在球队与劲敌太阳队进行冲击季后赛的关键战役中,马布里父亲在看台上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治疗。托马斯指示工作人员不要将情况告诉马布里。比赛结束,马布里赶到医院时,他的父亲已经过世。
“当时我很气愤,做了一些冲动的事。”马布里盯着照片中慈祥的父亲说道。回到球队后,他将矛头直指托马斯和俱乐部,并通过违反队规和公开挑衅等方式实施报复。而托马斯则动用手中的媒体资源炮轰马布里,一时间,他成为纽约媒体笔下的毒瘤、麻烦和反面典型。而曾经拥有的成就、光环、鲜花、掌声也几乎在一夜间离他远去。巨星变成了“独狼”和自私鬼。
“我不是独狼,只是犯了一些错误。”时隔多年,马布里说已经可以平静地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了。其实,身边的人都知道,马布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他每年都花很多钱给球队里的新秀定制西装,父母、兄弟的衣食开销都由他供给。每次球队发完工资,他就提着钱箱回家给家人分钱。有一次,他把80万美元现金摆在桌子上,让所有亲戚随便拿。但这些都未能阻止他的公众形象日益降低。
在他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的最低谷,一名经纪人将他带到中国,并加盟山西队。“走出太原机场的那一刻,我真的被惊呆了,数百名球迷和媒体记者在深夜等着我的到来。”马布里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嘴上说着“不可思议”,脸上满是幸福的神情。他说永远不会忘记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让他重拾自信并找到快乐的中国。
“后30年我想在北京度过”
篮球曾让马布里一夜暴富,也将他的人生推向顶峰。尽管此后迅速跌落谷底的落差让他感到一丝悲凉,但马布里始终认为,篮球不光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儿时的梦想和毕生的追求。“来中国之前,有人预测我将‘污染中国篮球的土壤’。对此我并不介意,更没有放弃,我爱篮球,也因篮球得到别人的爱。我曾迷失过,又在中国找回了自己。”
2011年圣诞节前夕,《纽约时报》记者专程赶到北京采访在CBA焕发第二春的马布里。当时,NBA新赛季已定在圣诞节当天重燃战火,一些NBA球队有意签下马布里。对此,老马轻描淡写地回答:“来这里打球不是临时决定。我最初来这儿是为了重塑自己,现在我已决定在这儿结束我的篮球生涯。”他计划开设的篮球训练营以及执教中国男篮的愿望都将成为他留在这里的理由。
如今,老马凭借3年多来对中国文化和为人处世原则的了解,成为登陆CBA的NBA外援们的重要智囊。他就像热心肠的北京人,尽己所能帮助JR·史密斯、布鲁克斯等“水土不服”的美国老乡理顺各种关系。他甚至还送自己的大女儿去学习中文。
“是的,我是认真的。这个国家的平和让我有种感觉,一种始终被周围人的爱所包围的感觉。”马布里说,“我没法真正解释其中的含义,你必须亲自体验才能感知到。”前两年回美国时,很多朋友问马布里,中国到底什么样?老马会给他们讲,中国人喜欢吃什么食物,喜欢开什么车,喜欢用什么方式表达喜怒哀乐。但随着他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他觉得越来越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如今,他和自己的美国朋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了解北京,请你亲自去一趟吧”。
谈到在北京的生活,马布里露出一口白牙笑着说:“我在这里没有任何不适应,我很幸福,我的生活非常好。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圣诞节期间也来到这里。”老马认为,在北京,很多外国人生活得惬意自在,因为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让他有种“从小在北京长大”的错觉。
结束采访前,老马真诚地表示,希望之后的30年都在北京度过,住在这里,成为这个城市的一分子、一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可以延续自己的篮球事业,因篮球得到爱,并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本帖最后由 力量与美 于 2012-12-21 16:11 编辑

今年是不平静的一年
对于世界和个人都如此
今年意外伤亡事故不幸好象多了点
论坛今年也特别冷清
希望明年大家都好起来
论坛也重新热闹起来

今天是所谓的世界末日
说是地球和银河中心对起
27000年一次**
如果是真得我们很幸运
时间是2012年12月21日19点12分持续8分钟
以为纪念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