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月球,跟随地球不知多少年了?也许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它就在天天看著地球。以前,大家都说月里有一座广寒宫,住著一位古代美女─嫦娥、一只白兔,还有一位天天在砍伐桂树的吴刚。
  然而,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美国太阳神十一号太空船登陆月球,没有看到广寒宫,也没有找到嫦娥和白兔,更没有桂树和吴刚,於是许多人的美丽幻想成为科学的失望。
  但是,时至今日,太空人登陆月球已有26年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反而由於从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不解资料,让科学家愈来愈迷惑,每当夜晚抬头望向月球之时,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不禁要问:月亮呀!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你的真相?

  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後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原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地球是铁多矽少,月球是铁少矽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多,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麽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麽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
  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後,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
  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眼来批评的。
  日、月、地球间的奇妙现在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现象,让大家用心想一想。月球离地球,平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远。
  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两两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麽巧合的数字,它告诉我们什麽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离地球有395倍远,那麽,由於距离抵销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
  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著名科学家艾西莫夫曾说过:「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那里。」他又说:「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麽认为。科学家谢顿(WillianR.Shelton)在《羸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太空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18,000哩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飞行才可以达成平衡;同理,月球要留在现有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
  问题是: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做得到的,那麽,为何如此?做为卫星它太大了。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大得「不自然」的卫星─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们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後,是不是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陨石坑都太浅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陨石和彗星撞击形成的。地球上也有些陨石坑,科学家计算出来,若是一颗直陉10哩的陨石,以每秒三万哩的速度(等於100万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它所穿透的深度应该是直径的四到五倍。
  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以月球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径有186哩宽!直径186哩,深度最少应该有700哩,但是事实上加格林坑的深度只是直径的2%而已,这是科学上的不可能。为什麽如此?大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心里清楚,一解释就会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识。
  因为,只能用月球表面约四哩深处下有一层,很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陨石坑都很浅。那麽,那一层很硬的物质结构是什麽?

  不可能存在的金属

  月球陨石坑有极多的熔岩,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熔岩含有大量的地球上极稀有的金属元素,如钛、铬、钇等等,这些金属都很坚硬、耐高温、抗腐蚀。科学家估计,要熔化这些金属元素,至少得在2、3千度以上的高温,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颗「死寂的冷星球」,起码30亿年以来就没有火山活动,因此月球上如何产生如此多需要高温的金属元素呢?而且,科学家分析太空人带回来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样品後,发现竟含有纯铁和纯钛,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为自然界不会有纯铁矿。
  这些无法解释的事实表示了什麽?表示这些金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提炼的。那麽问题就来了,是谁在什麽时候提炼这些金属的?

  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著地球,它背面直到太空船上去拍照後,人类才能窥视容颜。以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背面应和正面差不多,也有很多陨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太空船照片却显示大为不同,月球背面竟然相当崎岖不平,绝大多数是小陨石坑和山脉,只有很少的熔岩海。此种差异性,科学家无法想出解答,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星体,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陨石撞击的机率应该相同,怎会有内外之分呢?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学家说法是说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著地球公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向著地球。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为何月球「正好」如此,这又是一种巧合中的巧合吗?难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释吗?
  阿姆斯壮透露一些内容:「它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都被警示过,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我只能说,他们的太空船比我们的还优异,它们真的很大……。」数以千计的月球神秘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幽浮等,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释,到底是什麽呢?
 
 空心的太空船月球

  一九七零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当然这个说法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麽只在月表扩散呢?
  架构新月球
  现在,我们可以来重新架构月球理论了:月球是空心的,月壳分为两层,外壳是岩石及矿物层,像是自然的星体,由於陨石撞击月球後,只能穿透这一层,已知陨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层厚度最多五哩。月球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不知道,也许只有十哩,成分含有铁、钛、铬等,能耐高温、高压、腐蚀,是一种地球人未知的合金。
  因为太空人安装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显示震波只在月表传递,而不深入内部,可见月球的确只有这两层月壳。既然如此,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经过精细计算,将月球从他们的星系迎到太阳系来,摆在现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在夜间看到它,而且和太阳一样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种理论都不对。「造月的人」让月球永远以一面向著地球,因为这一面有不少控制地球的设备。他们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内部,因为月球表面日夜温差太大,中午最热是摄氏127度,夜间最泠是零下l83度,不适合居住,所以都住在内部。他们巳发展出飞碟,经常飞出外面做些研究或修护仪器,并注意地球人的动静,有时被地球太空人看到,有时被地面上的望远镜观测到。
  「造月的人」是那一种外星人?他们来此有多久了?我们目前都还不知道。也许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了。我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实际月球现象,来重新架构月球的理论,「圆满的」将月球之谜……解答,有谁能说这样做是「不科学」呢?


           -----------------------------------------
                        
                                          权当佐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