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是否是相关链接?

卫生部:禁止涉及遗传资源的人体物质随意出境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记者曾利明)记者今天从国家卫生部获悉:为有效保护国家人类资源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止资源流失和有害物品传入,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已联合发出通知,不准涉及遗传资源的人体物质随意出境。
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医用微生物、人体物质、科研用生物制品、血液及其制品等医用特殊物品出入境卫生检疫管理;凡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人体物质出境,须按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办理准出境证明;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医用特殊物品出境和医用特殊物品的入境,须到卫生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办理准出入境证明。
通知说,任何单位或个人携带、邮寄、运输医用特殊物品出入境(含港、澳、台地区),须持准出入境证明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办《出入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审批单》。检验检疫机构凭审批单受理报检,经检验检疫后,发给《出入境货物通关单》。


  办理人道主义救助、捐赠或疾病诊断用的单个或几个医用特殊物品(如骨髓、脐带血、角膜、血液、尿样等)的准出入境证明,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科技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国内和国外医疗机构的相关证明。


  

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知 即日起出入境恢复测体温

 国家质检总局昨日发出通知,即日起各口岸恢复疫情报告,严格执行八项制度

  本报讯 昨天,国家质检总局向各地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出通知,要求严格贯彻落实10月9日全国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从即日起,各口岸机构将恢复和完善值班制度,做到24小时都有人值班。还将恢复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对于本机构发生的非典疑似病例和出入境人员中发热38℃以上的,必须立即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各口岸还要防止反应过度,避免造成出入境人员恐慌。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说,各口岸预防非典的各项工作,继续严格执行“八项制度”,即:出入境健康申报、体温检测、医学巡查、病人控制、消毒通风、信息报告、自身防护、宣传教育。做到“五个到位”,即:关键时刻领导到位、检疫查验人员到位、各项工作制度到位、技术物资保障到位、工作落实措施到位。确保“五个不漏”,即:填写《健康申明卡》、测量体温、体温在38℃以上及时送医院、每天上报《出入境人员SARS卫生检疫日报表》、收验保管《健康申明卡》一个不漏。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出入境人员的体温检测工作。

  据了解,近期各口岸一线查验人员可暂不戴口罩,但必须注意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因接触疑似病人而被感染的现象。

  又讯 昨天,国家质检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出紧急通知,从即日起,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工作,确保预防非典产品质量,严厉打击预防非典相关产品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据记者了解,国家质检总局从即日起,将对口罩、消毒液、体温计、洗涤用品等预防非典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同时还将加大食品加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等涉及安全健康的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而且即日起将对机场、码头、车站等公共场所使用的测温仪进行计量校准。

  另据了解,根据预防非典工作的需要,国家质检总局等职能部门还将适时制定或修订产品质量监督相关标准。

钟南山在津作报告 治愈非典病人半年内仍有抗体

昨日,在本市医学会承办召开的全国肺部感染、呼吸衰竭、SARS学术会议暨学习班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钟南山首先作了有关SARS防治的若干问题的报告。钟南山指出,截至目前SARS仍有许多不可知性,今冬明春不排除再次发生的可能。

  -单个病例不能称为疫情

  
  钟南山院士说,一种疾病产生后不会快速全部消失,在今冬明春如果再次发现SARS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一两个病例的出现并不代表SARS疫情的卷土重来,在一个地区相当数量的人群同时发病才能形成疫情。在目前高度警惕的情况下,一旦有病例出现只要做到快速发现,快速隔离,密切追踪接触者,是不会形成疫情的,所以大家不必恐慌。

  -摒弃陋习接种流感疫苗在

  记者问到像北京、天津这样发生过疫情的城市该如何做好防范工作时,钟南山院士介绍说,首先,人们应注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经常通风,同时摒弃随地吐痰、吃野生动物等陋习。其次,应适当扩大接种流感疫苗范围。

  -治愈病人抗体能存半年以上

  在谈到SARS疫苗研究的进展情况时,钟南山说,目前灭活疫苗、DNA疫苗、多肽疫苗等都在紧张的研究中,许多已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但将其应用在临床还需较长时间。钟南山院士说,在对部分SARS治愈病人的追访中发现,他们无一有传染性,半年内其血浆中的抗体浓度仍很高,这有可能成为抢救危重SARS病人的良药。

从非典期间学生擅自离校看青少年精神理念缺失

 非典型肺炎在京蔓延的高峰期间,尽管北京市各高校都做出了学生应坚持在校学习以免疫情扩散的决定,但仍然出现了大批学生自行回家的现象。学生们恐慌和失措的程度令人瞩目。这一现象实在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入思考。

  
  当今在校的大学生都是在80年代出生的。这批青年出生在城镇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出生在农村中的也有不少人受到家庭的各种优待(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农民的一般看法是,孩子只要能读出来,砸锅卖铁也要供),这样的一种环境很容易养成这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当他们上学后,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城乡社会也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功利主义文化随之兴起。功利主义文化的特征是将对行为的评价由动机评价改为后果评价,急功近利,并以追求短期收益的“有用的就是好的”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意识和观念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导致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而追求眼前的个人利益这样一种短视行为亦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会的共识。

  这样深刻的社会转型和世俗化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这就是: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不一致。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并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新人,但是社会现实却以竞争成败论英雄,将个人的成就感建立在自己物质利益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上升之上。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普遍流行,已成了社会的通病。为了使学生重视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一般都是必修课,学生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毕业。然而在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很自然地把它看作挣学分的必须而非修身做人的必修课。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即使取得一些成果也会很轻易地被社会现实所抵消。

  在当下的中国,要实现比较有保障的向上的社会流动,也只留下了高考升学这条渠道。进入转型期后,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使就业压力骤增,大多数城乡家庭对子女考上大学赋予了更高、也更迫切的期望,期望以此提高子女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但是,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期望势必会加剧“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状况,并使家庭因为竞争的惨烈而不得不在子女教育方面支付更大的成本。这当然会提升已经进入大学学习的这些孩子的生命价值(应该说,独生子女政策也是提升城市家庭孩子生命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格外关注在校学习期间的安全问题。非典流行期间学生自行离校,在电话普及的前提下也是学生和其家长“共谋”的结果,而非单纯学生个人的行为。而校方不能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也有其苦衷:这些学生已经被社会、家庭视为“宝贝”,万一出了问题于上于下都不好交代。

  从学生这方面看,家庭对他们的高期望和高投入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前途,更将学习看作是个人的事,至多也只是与自己的家庭相联系,这难免会使他们的眼界更加狭窄,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前途,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非典这样的非常时期,一些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人身安全,无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上一世纪50年代所提倡的“为革命而学习”相比,这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最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理念问题。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有“世俗化”的问题,也有道德和信仰的泯灭。这也曾经使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感到困惑。但是西方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留和改造了自己的宗教(如基督教),使宗教仍能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而存在,进而去对抗世俗化对社会责任和社会凝聚力的负面影响。而中国在20世纪的初期曾经历了反帝的“五四”运动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事实上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激烈的否定,也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视为巩固封建统治的糟粕而加以丢弃。80年代初,中国社会又经历了由十年“文革”直接导致的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包括青少年)中出现了对理想的幻灭,也使利己主义获得了滋生的土壤。所有这些对中国社会文化传统、道德信仰等精神生态的破坏,比现代化进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严重得多。因此,当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世俗化在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当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价值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却没有对抗世俗化导致的传统道德体系的瓦解和已有行为规范的改变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方面的真空也使社会生活缺少健康的精神理念的支持,对出生于80年代之后的青少年来说,更是这样。而没有健康的精神理念的支持,人们就会在物质生活的诱惑面前以趋利避害的本能来作出行为选择。可以说,大学生们在非典流行期间自行回家的举动正是这类选择的表现之一。

  在京大学生在非典流行期间自行回家的行为,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这样的问题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显然,这项工程应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缺失,以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为价值目标。为此,我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需要重视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社会现代化和抗衡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的作用,对于儒家传统强调修身及社会关怀、社会责任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应予以充分肯定和继承。家庭是青少年完成初级社会化的场所,家庭教育应把传授做人的道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美德(比如孝敬父母、爱国敬业)作为重点,改变家长只以升学作为家庭教育成败的惟一标准的偏颇心态。社会(特别是媒体)对公众的行为也应注意正确的引导,要平衡经济发展和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两者的关系,鼓励个人和家庭(尤其是青少年)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和浪费,不鼓励对物质生活和享受的过分追求。防止只追求个人利益和享受的自私、冷漠的社会风气蔓延滋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