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量与美 at 2007-6-28 11:43:
在古代诗人如果怀才不遇,抒情咏志,感怀身世很正常,不能说是消极和牢骚
以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作者与作品,感同身受,投射心理;才能比较好地把握与共鸣。
总觉得这些文人太酸了,缺乏大气了。得意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仰天大笑出门去”;失意时“长安不见使人愁”、“拔剑四顾心茫然”。

古来在文学上造诣比较高的,都很少受重用的,很是奇怪。

当然不影响我对他们文学上的钦佩。
或许是文人相轻吧。


今天想起杜甫的一首诗“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是他们的写照,也是墓志铭。
原帖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7-16 13:16 发表

造诣高,才学高,不受重用,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他们孤傲的个性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几个明君?皇帝一般喜欢用奴才而不是人才
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曾经是高官,他们的文学造诣怎么样?
欧阳修我还是比较喜欢的,其它二位没有什么感觉。
换个角度说,即使他们文学造诣再高,但是并一定就能治国安邦。
这是两码事的,不能混为一谈的。
我比较反感一时得志,便忘乎所以的人。
但不影响对他们诗词文章的喜好。
更反感那些惺惺作态的人,比如陶渊明,入世不成,反过来诋毁贬低仕途通畅的人。
过于狭隘和虚伪。

小哥要真诚很多。
原帖由 力量与美 于 2007-7-16 17:19 发表

陶渊明时候的晋朝,政治太黑暗了,正直高尚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只有选择归隐
他讽刺他们的诗文,并不是羡慕他们做官,
一千多年来,陶公一直是高洁不同流合污,情愿过清贫生活的隐士代表
何来虚伪?
苏东 ...
我欣赏苏轼,非常欣赏。
他的人生应该是完美的,对于我来说。
没有任何时候的政治是绝对清明的,
在“家天下”的时代,没有什么黑暗和清明,
有的只是得势与失势而已。
他是因为不得志才归隐,还是因为看穿才归隐?
说虚伪,也只是这种“欲拒还迎”的惺惺作态。
这是古代文人的通病。
楼上的在偷换我的概念。

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他的人生是完美的。

“完美”不是说一帆风顺,没有挫折;而是一种人生的经历以及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既有位居高官的时候,也有被贬下放的遭遇。既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力量兄的评价,很中肯),也能文传后世,名留千古-政治抱负、文化才学,都得以施展,这难道不是一个古人尤其是文人一直想追求的吗?

至于政见不和,政治屡遭打击,我觉得这种磨难也是一种经历。

而且,他的人生没有污点和瑕疵。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完美。
笑话,“完美”的理解各不相同。
试问给人类留下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谁没有经历磨难?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命途多舛,但是自然法则就是如此----得到更多,就必须付出更多。
完美是什么?
只知道驳论,却没有立论,可笑。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7-17 12:39 发表



哎!!匪夷兄,界不是偷换你的概念。。老苏多悲,人生不完美,词下有见。。贬海南那时都有去无回的心态了,这已经是悲观到了极点了。。还有江城子,写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死老婆,又贬官的,这人 ...
完,能解释通了吧。
那美呢?什么是美?
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那篇,好像也是在她去世之后很多年写的;它的艺术成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能出其右。

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这是在自然法则下,最人文的表述了。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7-17 12:43 发表


呵呵。真完美老苏詞下也不会多是悲伤了。。
那请问,您所知的,谁的人生是完美的?
呵呵,填写兄,从如此角度来说,我无话可说。
呵呵,填写的这个小毛病是有,打字不太注意,错别字比较常见。


我没有生气,更不会生气的。


讨论嘛,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的,只是不是原则错误,都可以辩一辩的。

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力量兄喜欢柳永和小哥,我喜欢小哥,有交集就可以了。

也望力量兄,别太介意,我有时说话也对事不对人。

大家讨论这些,起码有些意义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