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夺回失去的岁月



一切如过眼烟云,烟消云散。11年前被夺了权的蒋南翔校长从监狱出来,但却离开清华,出任教育部长。在他极力推荐下,邓小平把在清华拨乱反正的担子交给文革中同样惨遭迫害的刘达。1977年春天,刘达进驻清华。1年后,被蒋南翔任命为清华校长。



【主持人陈晓楠:但刘达校长看到的,已不是梅贻琦和蒋南翔时代的水木清华,而是遭到残暴破坏的烂摊子。工字厅东山上的荷塘月色亭,依然保留着朱自清的手迹,因为他是毛泽东钦定的民族英雄。但工字厅楹联横匾被当成"四旧"取缔,门廊也用青砖砌死......那时候,这块清华的发祥地,景色一片荒凉。



刘达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想尽量恢复清华旧貌,但许多事物已无法挽回。阴照镛亲书的那幅工字厅楹联遍寻不见,可能早已化为灰烬,只好根据零散照片摹写仿制。而30年代那些挂满楼面的爬山虎,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到连根铲除。



1977年,大哲学家冯友兰的太太病逝,冯友兰在挽联中写道:"海阔天空我自飞。"但他真能感到"海阔天空"吗?3年前,他出任臭名昭著的梁效写作组顾问,搞得梁漱瞑教授再不想理他。梁效是北大清华"两校"谐音,文革中是御用班子,主要任务是批林批孔。大儒冯友兰批判至圣先师孔丘,自然会引起其他大儒的愤怒,为其余生留下浓重的阴影。而此时,大学者们年势已高,冯友兰内心深处便萌发出另一种悲哀,他曾用"家藏万罐,膝下无儿"形容传统文化的青黄不接。



此时,另一位清华故人猝然离世,他就是原清华理学院院长吴有训。不久前,他的前任叶企孙带着文革冤屈死去,追悼会上,吴有训还曾为叶教授仍未平反而勃然大怒,拂袖而走。这是一代人的黄昏,逝者如斯。



【采访香港《文汇报》驻京办事处记者唐斯复,陈岱孙之外甥女—

那时候北大和清华的干校都在江西鲤鱼洲,也曾经叫他(陈岱孙)去,那时候他已经70岁了。他给我们一个条儿,让我们给他买一个狗皮褥子和一双翻毛皮鞋,而且写了遗嘱。他怕他是回不来了。结果,学校又改变主意了,不让他去了。那时候经济系--那时还没有经济学院--让他先去大兴县魏善庄收割麦子。他就跟他们去了,是短期的,好像还照顾他,让他打捆。那也是相当累的,他1米80的个子,弯下腰打捆。后来,又到了轧钢厂。情况慢慢好一点了,礼拜六就可以回来了,我们就去那边接他。



陈岱孙原是清华法学院院长。但他翻身之日,恰是工农兵学员遭歧视之始。陈先生说,这样对他们不公平,他们是文革受害者,我来给他们上课!



1974年,照片上的这名青年,以"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清华土木工程系。在一次"开门办学"的劳动中,他一抡锤子,便被木工师傅看出,他曾做过很长时间的木匠。实际上,他一提笔解数学题,清华教授也一定看出来了,这小子没上过中学。只不过是,教授们没有直言。他就是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采访清华土木工程系主任袁驷教授—

实际上到清华之前,我的学历背景也就是小学6年级。上了工农兵学员之后毕业了,当时就想,我一定要发奋自强。实际上,这就应和了清华的校训,也就是"自强不息"。所以我就当了清华第一批硕士生,也是我们国家第一批硕士生,我的导师是龙驭球教授。现在龙驭球先生是院士。后来学校问我,愿意不愿意继续跟着龙先生作他的博士。我也不想去别的地方,确实是想多学点东西,想有所作为,作更大的贡献。那么我就留校了,继续跟着龙先生,读博士。又读了几年博士,所以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却是清华给了他另一种人生。



与袁教授相比,符松要幸运得多。他是1978年入学,正宗的清华机械系学生,而且第2年便首批公派,去英国续读本科。13年前,符松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回母校清华效力。这种求学道路,又与清华前辈,别无二致。



这是清华1977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纪念品,一块最不起眼的石阶,承受着后人的步伐。清华园里,各届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礼品多是石碑形式出现,惟独77级毕业生自比铺路石。这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期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们发誓夺回失去的岁月,但岁月毕竟已匆匆流逝。那时,"夺回失去的岁月"更是老学者的心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钱钟书逃会逃出了名。借口是"有病",其实是舍不得时间。为了夺回光阴,这位老清华闭门自守,整天泡在学问之中。1979年,清华恢复建立"应用数学系",那正是华罗庚先生在清华执教时的理想。1979年之前,历届校长都曾试图改造清华荒岛,但都限于主客观条件而未能成全。但1979年之后,荒岛终于在刘达校长手中复苏滋长。现在,这里鱼池、假山、瀑布、草坪,咸丰皇帝当年居住在此的神仙日子,也不过如此。如果不是这块碑,你完全看不出100多年前它曾被英法联军烧毁。但此刻,它已旧貌变新颜。



【主持人陈晓楠:刘达进驻清华时,曾带来100多人组成的工作组,其中一半儿是局级官员。大家齐心协力,迅速恢复了清华秩序。但刘达校长敏锐地发现,恢复清华好说,建设清华难办。每每谈到建设,他的百人工作组总与清华师生发生摩擦。于是他决定,调走工作组,让清华自己管理清华。刘达很快意识到,自己和清华同样毫无渊源。自己是北京辅仁大学的学生,从40年代末开始,他先后执掌过4所大学,但唯独与清华无缘。



【采访原中共清华委员会副书记李传信—

文化大革命以后,如果没有中央派刘达到清华来工作,没有清华的今天。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作用别人是很难代替的。我自己想想看,他作了3件重要的事。第1件事情就是拨乱反正,平凡冤假错案。第2件事就是,依靠清华内部的力量办清华。第3件事情就是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对于新时期学校的格局,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983年,刘达认为自己这个外来人已经完成了在清华的历史使命,他推荐电机系教授高景德继任,续上了蒋南翔时代清华自治的传统。在高景德校长治下,梁思成留下的建筑系升级为"建筑学院",并恢复中文系。1986年,清华远见卓识,以今天看来廉价的资金,买地649亩,为未来发展预留下巨大空间。



1984年,蒋南翔心脏病发作,不得不住进医院,在病床上度过生命的最后4年。他褪去所有官僚道具,还原成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然而,人间大喜大悲,都因为岁月苍老而显得过于沉重。蒋南翔在悲喜中,欢笑或哭泣。

1985年,华罗庚去日本讲学。这是他讲学时的一张彩色图片,却是最后一幅生命写照。10分钟后,华罗庚突然仰倒,被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夺去生命。



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4位清华校友联名给邓小平写信,痛陈发展高科技的迫切必须,中国高科技发展规划由此发端,史称"863计划"。



仅此1个月后,67岁的韦君宜脑溢血,几乎丧失全部活动能力。蒋南翔获悉后,老泪长流,连声说:"我害了小韦。"蒋南翔说的不仅是韦君宜,还包括韦毓梅。两韦均是清华哲学系女生,由蒋南翔介绍加入***。韦君宜后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文革中惨遭迫害,留下致命病根。韦毓梅是上海教育局长,文革中不堪凌辱,跳楼自尽。当所有这一切成为往事,清华重又朝气蓬勃,这使得蒋南翔获得莫大安慰。



1988年,72岁的蒋南翔陷入昏迷,他曾叮嘱说,我一生没给后人留下什么,把我那笔小小的存款交给清华,用作奖学金。  
无阻我飞扬



1988年,北大中文系王瑶教授提出"清华学派",说清华学派的特点是:第一,既有国学根底又深切了解西方文化;第二,既不是卫道士,又不是西方文化的搬运夫。第三,有一大批中西会通的著作。



【主持人陈晓楠:王瑶是清华中文系主任朱自清教授的研究生。十分有意思的是,30年代前后的师生继承关系,既包括继承和翻新先生的知识体系,也包括自然不自然地学会先生的做派和生活习惯。所以,王先生不仅继承了朱自清的学问,也继承了他的大烟斗,当然也要继承和发扬朱自清有过的"清华学派"的意思。



不仅是朱自清和王瑶,原清华文学院院长冯友兰也有意整理出一个"清华学派"的想法。但除此3位大师,再也没有人响应。理由是,清华90年,莘莘学子万千,大家各有各的思想路数,从没有形成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学派"。你很难说清楚,那位写出《同桌的你》的流行音乐家高晓松,和近年来致力于反对伪科学的何祚庥,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唯一例证是,他们都曾在清华园中工作或生活过。



您看到的这位清华女学生,名叫"伏明霞",全世界闻名的奥运冠军。她是在光荣退役后进入的清华,她会不会属于清华学派,恐怕不问自知。



这里是清华西校门,10多年前,物理系毕业生宋朝弟曾在这里奋斗,从小业主生长成科利华集团的董事长。他是企业家,当然也不属于清华学派。



【采访科利华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宋朝弟—

清华这几年对我人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时期。因为我在清华是读研究生,正好是既接触学校又接触社会的这么一个转型期。对我来说做硕士--我可以这么讲,我对大学,我的大学在科大,是一种年轻人的留恋,因为哪个时候是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但是后来在清华读研究生是给我一种社会的锻炼,使我真正觉得有力量了。宋朝弟迷信量子理论,因此他宣传发行《学习的革命》,根本不以出版社的既往经验为限。他要投资1亿,流水1亿,让国人瞠目结舌。



搜狐网站,中国人耳熟能详。是它把"风险投资"这个既商业又科技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它的主人是张朝阳博士,1981年考入清华物理系。



【采访搜狐网站总裁张朝阳—

我们这代人是1981年入校的,全是在当时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全国上下都在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成长起来的,把念书不只是当成获取教育,求得一份工作,根本不是这么务实的一种想法,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念书,念好物理,念好数学,就能探索自然界奥秘,这是人生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特别崇高的追求。



张朝阳上学的时候,清华最火热的口号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都有用,但却只属于80年代。



【主持人陈晓楠:除了音乐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清华还出炉一大批职业政治家。而且为数众多,不亚于党校,公安部长贾春旺就是其中的一位。贾春旺是60年代清华工程物理系毕业生,毕业后留校后,曾任共青团清华委员会书记,直到80年代前后才离开清华。



1984年,中共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回到他熟悉的清华园,去拜会老同学倪振伟,动员他投身创业,把清华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于是,已在清华教书26年的倪振伟成为中关村第一位投身商海的教授,公司的名字是"海华",意思是"海淀和清华",地点设在清华照澜院居委会。1987年,教育部规定,在校教师不准办公司,倪教授要么让清华接管海华,要么带走海华与清华脱钩。倪教授选择了后者。



【采访海华集团董事长倪振伟—

从1992年开始,我们又转向信息服务,当时主要是搞寻呼业,就觉得清华这些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为国家作真正贡献,一定要跨出去一步,是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要为社会服务。



在清华历史上,几乎人人不相同。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记忆,但丰富中又延续着一线共通。在清华,人人有一段飘扬过海的历史。在闻一多召唤下,梁实秋改变留守的想法,赴美留学。这位被鲁迅指控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人,置装之余,还特制一面1丈长的绸缎国旗。理由是,我爱这个国家。



清华政治系主任张奚若对学生的嘱托是,"为正义而申言",而直抒诤言也是张先生自己的终生信条。因此,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这位为这个国家命名的人,被打入冷宫。实际上,50年代之前,清华并不因为主流趋导而放弃各自的世界观,这与清华园的自由空气息息相关。在这种自由的宽松环境中,破格事件便屡屡发生。



王力是大语言学家,他引进西方科学技巧,弥补中国传统语音研究的巨大空白,并全面超越了前辈。但当他被清华国学院发现时,根本不具备入学条件。



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发现华罗庚,情况也是如此,华罗庚不过是南方杂货店里的小店员。然而,清华不拘一格,为中国数学界造出一颗耀眼的明星。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外文系,吴晗1930年报考清华历史系,一个数学成绩是15分,一个是0分,但他们中文和英文成绩奇高,吴晗竟是两个满分。但罗家伦校长仍然大笔一挥,将他们破格录取。



清华园最初只在工字厅周边,面积不及一个小型地主。但清华具有扩张性,这种特性在梅贻琦和蒋南祥身上看得极为明白。抗战胜利后,清华从昆明复校,如果不是何思远市长阻挠,梅校长要把整个圆明园纳入清华。而蒋校长向南向东极度拓展,使清华成为全中国最大的学校。



【主持人陈晓楠:清华问世于1911年,当时的校长是唐国安。唐校长举荐在外务部供职的侄子唐彝,让他来清华教英文。唐彝后来作了清华庶务长,把校园治理得井井有条。1923年,唐彝也推荐自己的侄子唐贯方来清华,唐贯方便在清华图书馆里干了70多年。唐家祖孙3代,敬业以求,全部终老清华。像这样的上阵父子兵,清华史上比比皆是。



父子同爱清华,最早的还有国学院导师梁启超和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同为佳话的还有大美学家邓以蛰和核武器专家邓稼先。与邓家比邻而居的是,大数学家杨武之和大物理学家杨振宁。邓稼先和杨振宁的友谊感人至深。此外,还有大哲学家冯友兰和作家冯钟璞。他们都曾把好梦寄放在清华。



大戏剧家曹禺逝世前4个月,已丧失记忆力,但他清晰地向这个世界说:我,是清华大学1933级西洋文学系的毕业生。



1947年,湖南少年朱镕基考入清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同学们普遍知道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学生会主席,而且因为他酷爱京剧,能拉会唱。1994年,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朱镕基兼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深情地写道:"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
与洋洋洒洒又悲壮坎坷的清华历史相比,学生泼熊、校长出丑这些事情又算个什么。
我对清华真正的敬仰和对它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始于本文。
我都还没看过视频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