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4 19:51     标题: 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人民网西昌10月24日电  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今后一段时间,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四大科学探测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发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级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施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国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建设的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负责人称,中国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

图片附件: 6652261.jpg (2007-10-24 19:51, 32.18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62&k=0d815b9c221bb7928f3c9f578b56f056&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U1043P1T1D14156707F21DT20071024183820.jpg (2007-10-24 19:51, 43.6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63&k=ad31df221702b413098332c5fc4b8560&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U1043P1T1D14156711F21DT20071024183856.jpg (2007-10-24 19:51, 28.3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64&k=7f09d5bc4678e4f37b6ac1c096dd8624&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4 20:18

唉!!介个已经被日本人占了先机了。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4 20:25

期待不久中国人也能登上月球!
作者: BBBB2222    时间: 2007-10-24 20:44

长大我也要当科学家。。
作者: lxy824    时间: 2007-10-24 20:49

希望有生之年我也有机会去月球,票和飞机一样的价格就行了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4 21:48

原帖由 lxy824 于 2007-10-24 20:49 发表
希望有生之年我也有机会去月球,票和飞机一样的价格就行了
即使跟飞机票价格一样,嘎长的距离MS也要很多票票哦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4 22:04

原帖由 BBBB2222 于 2007-10-24 20:44 发表
长大我也要当科学家。。
晕额一跟头!真4太恐怖了。

图片附件: 头晕.gif (2007-10-24 22:04, 25.5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67&k=9ff8e0743e529aa0a262e1f3371091b6&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4 22:11

木见电影上航天灰机都4竖着发射的吗?

起飞前就得饿着肚子仰坐一天。
作者: BBBB2222    时间: 2007-10-24 23:07

38万公里啊!!!!
作者: 狼的部落    时间: 2007-10-24 23:20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向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者: 白猫    时间: 2007-10-25 02:25



图片附件: 1609_200512215371850558.gif (2007-10-25 02:25, 9.0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90&k=3d6bebb05a5dba8502fc94c18a6edeb9&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xscj7018qo2.gif (2007-10-25 02:25, 1.02 M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491&k=4683e47da3beeaefcc749d6bef03e285&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0-25 08:24

没感觉
作者: 日照雨下    时间: 2007-10-25 08:31

咱们都能上月球去FB一下就好了,还必须要K小哥的歌,呵呵。
作者: BBBB2222    时间: 2007-10-25 10:23

原帖由 在第6对相遇 于 2007-10-25 08:24 发表
没感觉
不像话,还是炎黄子孙吗???还是红旗下成长的姑娘吗??还是社会主义领导下的公民吗??还是。。。。。某某某某吗???
建议版主对死六子处于封ID25年的惩罚。。。
作者: BBBB2222    时间: 2007-10-25 10:26

原帖由 日照雨下 于 2007-10-25 08:31 发表
咱们都能上月球去FB一下就好了,还必须要K小哥的歌,呵呵。
就知道FB。。当年我没提拔你当深圳市委书记是多么伟大的决策。。
作者: 蓝色蔷薇    时间: 2007-10-25 13:14

第一次就成功了!值得庆祝!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0-25 17:03

原帖由 BBBB2222 于 2007-10-25 10:23 发表

不像话,还是炎黄子孙吗???还是红旗下成长的姑娘吗??还是社会主义领导下的公民吗??还是。。。。。某某某某吗???
建议版主对死六子处于封ID25年的惩罚。。。
建议将介个死人妖第一个发送到月球上去。

实行人道毁灭。

[ 本帖最后由 在第6对相遇 于 2007-10-25 17:08 编辑 ]
作者: 日照雨下    时间: 2007-10-25 17:39

批准!
捆到海边大石头上风干,给兄弟们下酒。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5 18:32

食人肉,太残忍撩。。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5 21:06

原帖由 日照雨下 于 2007-10-25 08:31 发表
咱们都能上月球去FB一下就好了,还必须要K小哥的歌,呵呵。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5 21:07

原帖由 BBBB2222 于 2007-10-25 10:26 发表

就知道FB。。当年我没提拔你当深圳市委书记是多么伟大的决策。。
B2当什么官?
作者: 阚星明    时间: 2007-10-25 21:11

原帖由 放任_分离 于 2007-10-25 21:07 发表

B2当什么官?
原帖由 BBBB2222 于 2007-10-25 10:26 发表

就知道FB。。当年我没提拔你当"""""""深圳市委书记""""""是多么伟大的决策。。


肯定比"深圳市委书记"大.......


[ 本帖最后由 阚星明 于 2007-10-25 21:13 编辑 ]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5 21:59

深圳的财政直接交中央不入省财政,人事也是中央任免。。能提拔个深圳市委书记,B2这官位最起码是进了中央政治局的,且是排名前几位的。

难不成B2素胡哥??
作者: 阚星明    时间: 2007-10-25 22:31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10-25 21:59 发表
深圳的财政直接交中央不入省财政,人事也是中央任免。。能提拔个深圳市委书记,B2这官位最起码是进了中央政治局的,且是排名前几位的。

难不成B2素胡哥??
不要乱说话啊!要是给你弄一个"扰乱国政",可就遭殃了!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0-26 08:29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10-25 21:59 发表
深圳的财政直接交中央不入省财政,人事也是中央任免。。能提拔个深圳市委书记,B2这官位最起码是进了中央政治局的,且是排名前几位的。

难不成B2素胡哥??
应该只ZG组织部的吧?
作者: 等待天晴的雨    时间: 2007-10-26 08:35

原帖由 BBBB2222 于 2007-10-25 10:23 发表

不像话,还是炎黄子孙吗???还是红旗下成长的姑娘吗??还是社会主义领导下的公民吗??还是。。。。。某某某某吗???
建议版主对死六子处于封ID25年的惩罚。。。
支持!!
25年太久!
只封一辈子!
作者: 日照雨下    时间: 2007-10-26 08:39

原帖由 放任_分离 于 2007-10-25 21:06 发表

月亮代表我的心
跟俺想的一样。

建议接下来整个“玉兔一号”,把B2发上去,给嫦娥姐姐当礼物。
这才真正代表俺们论坛劳苦大众人民的心。
作者: 日照雨下    时间: 2007-10-26 08:41

原帖由 放任_分离 于 2007-10-25 21:07 发表

B2当什么官?
弻马瘟
作者: 等待天晴的雨    时间: 2007-10-26 08:46

原帖由 日照雨下 于 2007-10-26 08:41 发表

弻马瘟
我怎么记得B2做过天蓬大元帅啊?
因为垂涎于嫦娥姐姐的美貌,后来……再后来就成了如今凡间的B2了,结果只当了个在ZG组织部端茶倒水的官

[ 本帖最后由 等待天晴的雨 于 2007-10-26 08:48 编辑 ]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0-26 08:48

原帖由 日照雨下 于 2007-10-26 08:39 发表

跟俺想的一样。

建议接下来整个“玉兔一号”,把B2发上去,给嫦娥姐姐当礼物。
这才真正代表俺们论坛劳苦大众人民的心。
做嫦娥姐姐的丫鬟,且永世不得翻身。 113152940639314745.jpg

图片附件: 113152940639314745.jpg (2007-10-26 08:48, 39.7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39578&k=6f396f1810f1b8a2ce2bc3c94aa8c683&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6 20:10

原帖由 日照雨下 于 2007-10-26 08:39 发表

跟俺想的一样。

建议接下来整个“玉兔一号”,把B2发上去,给嫦娥姐姐当礼物。
这才真正代表俺们论坛劳苦大众人民的心。
唯有支持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29 20:43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田兆运王玉山)10月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饶顺和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这将改变我国航天测控最远为8万公里的历史,开创新的航天测控纪录。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将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在这个轨道上运行1圈后,卫星将于10月31日实施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变轨成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的漫漫行程。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0-29 22:04

小日本的月亮女神也在那边拍啊!科技这东西一日千里,耽误不得。确实技不如人,还可原谅,迎头赶上就是了,如因其它原因,不可原谅了。额现在一厢情愿的认为额们不是因为要给17大献礼额们才挪到10月24日发射。
作者: 齐聆秦韵    时间: 2007-10-30 03:35

十七大不需要啥礼,有一大河蟹就行了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0-31 20:48

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田兆运、王玉山、李宣良)北京时间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

  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说,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绕地轨道的最后一次变轨,变轨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会,是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个关键点。这种轨道控制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是第一次实施,对于计算和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这次变轨成功,表明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意味着嫦娥一号卫星脱离地球的怀抱,开始奔月旅程。

  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将飞行约114小时,在11月5日到达月球。在卫星奔向月球的飞行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根据测定轨的情况进行2至3次中途修正,使卫星能够按照预定的设计要求到达近月点。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2 19:29

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记者田兆运)2日上午10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各项数据表明,这次中途修正达到预期效果。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介绍说,由于北京飞控中心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时实现了高精度变轨控制,卫星飞行轨道与设计方案相差不大,在奔月途中所需进行的中途修正量很小,因此,这次中途修正没有启用卫星上的主发动机。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3 19:27

中新网11月1日电 原定4日进行的“嫦娥一号”卫星轨道中途修正不再进行,卫星将直飞月球捕获点。

  北京时间二日十时三十三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

  中途轨道修是在卫星运行中对其各项数据进行调整,目的是确保“嫦娥一号”准确进入绕月轨道。原计划在“嫦娥一号”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一共要进行三次轨道中途轨道修正。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4 16:08

晨报讯(记者 王大鹏 通讯员 杨冰 姜宁)记者昨天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原定今天对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的轨道中途修正计划不再进行,卫星将直飞月球捕获点。这已是嫦娥一号第二次取消了轨道中途修正。根据原定计划,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将进行2至3次中途修正,而北京中心仅用一次修正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标志着北京中心轨道测定及控制技术达到精确水准。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主任、航天飞行测控专家唐歌实介绍,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直线距离约为38万公里,轨道设计时对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入口点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卫星发射入轨后,实际轨道会与理论设计轨道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卫星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需要对以前累积的偏差进行中途修正。

  据唐歌实介绍,从北京中心对11月2日卫星中途修正后的轨道测量计算结果来看,本次中途修正控制非常精准,卫星将“按时”、“准确”地到达近月制动点。所以,原定11月4日实施的中途修正不再进行。

  据了解,截至北京时间3日18时许,嫦娥一号卫星已发射升空整整10个昼夜,正在地月转移轨道以每秒500多米的速度飞向月球捕获点,从卫星上传回的所有遥测参数表明,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预计5日实现与月球交会。

  此外,北京中心将于明天对卫星进行第一次近月制动,使卫星进入围绕月球运行的周期为约12小时、近月点约200公里的椭圆轨道,这将是卫星在太空中又一次极为关键的动作。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5 19:08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嫦娥卫星刚刚成功实施首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12小时的环月轨道,正式开始绕月球旋转,成为我国首颗月球卫星。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1-6 18:28

嫦娥一号发回首张照片,月球上发现华南虎一只
   

人民报11月5日电:嫦娥一号发回首张照片,月球上发现华南虎一只,专家正在对照片真假做鉴定,预计结果将会在中国人登月后公布(大约2020年)。  

    照片拍摄者,民族英雄,农民航天拍照专家周正龙表示,总共拍摄了9999张照片,但暂不公布,但想看照片可以与其打电话商量价格,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记者价格从优。为保护国家机密,谢绝国外媒体出价。  

    有网友表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该华南虎可能是几十年前美国人放上的纸老虎,是作为美国人登上月球的标志,因为伟大领袖说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专家解释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月球可能已经为了适应华南虎的生存需求而进化出了空气。又有网友表示,照片颜色失真,华南虎比例失调,专家解释说,有种你去月球拍张照片看看啊。  

    记者采访了国内权威专家,部分专家对照片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也有部分专家表示,由于担心国外暗杀,不便于接受采访,并禁止记者透露他们的姓名。  

    但有专家指出,照片真假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尽快拨款在月球建立华南虎保护区。预计需要专项保护资金200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林业部大楼内部装修,林业部干部出国考察动物保护,林业部建设滨海住宅小区,陕西省林业厅动物考察必须使用的悍马H3月球越野车200辆,索尼HDD宇宙高清摄像机500台,镇坪县县政府大楼改造,镇坪县月球疗养院,镇坪县干部子女免受华南虎伤害保护等用途。据动物保护专家和经济专家表示,这些都是保护月球华南虎所必须的。  

    国外媒体对此事高度关注,但是鉴于国外媒体人的素质低下,国内专家对其报道不予置评和转载。但有国外专家私下对记者表示,国外普遍对此照片持肯定态度。(作者:独眼阿龙)

图片附件: 2007110614100788295.jpg (2007-11-6 18:28, 18.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0068&k=0c27e3094119928d69785f5258b6afee&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白猫    时间: 2007-11-6 18:38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11-6 18:28 发表
嫦娥一号发回首张照片,月球上发现华南虎一只
   

人民报11月5日电:嫦娥一号发回首张照片,月球上发现华南虎一只,专家正在对照片真假做鉴定,预计结果将会在中国人登月后公布(大约2020年)。   ...


图片附件: 52.gif (2007-11-6 18:38, 2.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0069&k=23ab4154fa04ea5a9408572047600813&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20070924_d4201f5f50f6dc96e9fcsWkqMp5BREex.gif (2007-11-6 18:38, 35.9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0070&k=5904bb1875a1d614fefa4cfa040be67e&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6 18:49

人民网11月6日电 北京时间11月6日11时3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小椭圆轨道。

  11时21分,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14分钟后,正常关机。嫦娥一号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轨道远月点高度由8600公里降至1700公里。预计卫星在环月小椭圆轨道上运行6圈。

  据介绍,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嫦娥一号卫星共进行3次近月制动,是根据卫星上发动机的推力设计的。这样,不仅能够减小每次控制量,而且能够有效节约卫星携带的燃料,延长卫星使用寿命。

  另据了解,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将进行最后一次近月制动,以便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再开始进行各项科学探测活动。
作者: 齐聆秦韵    时间: 2007-11-6 23:39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10-29 22:04 发表
小日本的月亮女神也在那边拍啊!科技这东西一日千里,耽误不得。确实技不如人,还可原谅,迎头赶上就是了,如因其它原因,不可原谅了。额现在一厢情愿的认为额们不是因为要给17大献礼额们才挪到10月24日发射。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前高级雇员约翰斯顿日前抛出40年前惊人消息: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后发现了人为的古代遗迹:比如 建筑废墟,巨大 的玻璃穹顶物体,石塔,如城堡一样的空中悬挂物等,并进行了拍照,其中还包括某种反万有引力装置.美国担心当初的发现被别国找到,打算在2020年之前再次实施载人登月,并在2024年前建立月球基地. 新一轮的太空竞赛结果将决定地球上每个人的命运.另据报道美国发射的"海盗"号无人探测器1976年曾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微生物,但这一事实也被NASA掩盖了.(齐鲁晚报2007.11.2)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1-6 23:43

原帖由 齐聆秦韵 于 2007-11-6 23:39 发表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前高级雇员约翰斯顿日前抛出40年前惊人消息: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后发现了人为的古代遗迹:比如 建筑废墟,巨大 的玻璃穹顶物体,石塔,如城堡一样的空中悬挂物等,并进行了拍照,其中还包括某种 ...
或有可能4人类出现之前的史前文明哦。。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7 19:53

中新网11月7日电 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今天上午完成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成功进入周期127分钟、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轨道,从而使“嫦娥一号”卫星正式进入科学探测的工作轨道。

  今日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8时3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三次近月制动结束。

  通过在轨测试后,卫星将开始进行各项科学探测活动。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8 20:11

本报讯 (记者 柳志卿 通讯员杨冰 姜宁) 昨天上午8时3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工作轨道。至此,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实施阶段的工作圆满完成。国家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曹刚川现场观看了制动实况。

  10分钟完成最后制动

  上午8时24分,在飞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成功,10分钟后正常关机。随后飞控大厅显示屏显示,卫星飞行速度已减慢到进入圆轨道所要求的每秒1.59公里。计算结果表明,嫦娥一号远月点高度由1700公里降至200公里,卫星准确进入距月面高度约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圆轨道。

  14天飞行证明性能稳定

  嫦娥一号卫星自10月24日发射升空以来,已在太空飞行14天,先后经过4次变轨、1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顺利进入预定工作轨道。目前的数据表明,卫星的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卫星测量和控制精度达到新的水平,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的多项突破。

  11月下旬可传图片数据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表示,下一步,卫星将修正轨道偏差,并在轨测试设备。预计11月下旬,卫星将由巡航姿态转入对月定向工作姿态,传回第一段语音和图片数据,打开全部探测仪器进行科学探测。随后,将根据卫星传回的探测数据,按照四个科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处理,并制作第一张月球图片。

  5国“月球俱乐部”有中国

  随着嫦娥卫星进入工作轨道,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称,中国已将第5张“月球俱乐部”(另外4成员是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的门票牢牢攥在了手中。“在人类活动又一次向太空拓展的节骨眼上,中国没有像前两次向海洋、天空拓展那样耽误太多的岁月与工夫,终于迈进了‘月球俱乐部’。”

  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则表示,获得这张“门票”,中国只花了14亿元人民币。“我们用相当于修建两公里地铁的钱,搭建了嫦娥一号卫星200多万公里的奔月天路。”

  发布会

  政府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

  二期探月项目拟公开招投标

  本报讯 (记者 柳志卿)国防科工委昨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宣布,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今后政府将鼓励非公企业进入航天科技领域,并将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寻找二期探月工程的部分项目承担者。

  “嫦娥”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李国平说,嫦娥一号卫星从发射到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证明我国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地月转移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与通信、卫星制导与导航等技术。在卫星高可靠发射和运载火箭可靠性增长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后续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绕月探测工程已实现阶段性目标。”

  非公企业可参与探月二期

  李国平昨天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随着中国航天活动不断的扩展,政府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航天科技的建设领域,特别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航天科技活动。

  探月二期、三期工程的工作量和技术难度会比现在更难,为了充分运用全国的技术优势,二期工程部分项目计划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全社会优选有能力的单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承担相关的研制任务。

  我国暂未计划研制空间站

  昨天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有媒体称中国预计将在2020年发射第一个空间站。

  李国平对此表示,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各种规划里,我们还没有提出要开展空间站的研制。

  “嫦娥”仪器有独门绝技

  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昨天介绍说,嫦娥卫星上的探测仪器有不少独门绝技。“比如说,我们的立体相机是用一台相机完成了通常情况下需要两台或者三台相机来做的工作,它能够同时获得三个不同视角的三幅二维的图像,通过反演可以获得月表的三维立体图。”

  他透露,卫星上搭载的干涉式成像光谱议、激光高度计都是第一次在空间应用,准备用来探测月壤厚度分布情况的微波探测仪在国际上也是首次应用于月球探测中。

  相关新闻

  我国正研究火星探测方案

  本报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日透露,与月球探测相协调,中国正在进行火星、小行星与彗星以及行星际空间探测的方案研究,以加速中国深空探测的持续与深入发展。

  当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宇航技术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欧阳自远与会并透露了上述信息。(钟欣)

  后续难关

  “嫦娥”探测仍面临四大难题

  据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副总设计师孙辉先昨天介绍,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绕月工作轨道后,还将面临四大难关。

  第一个难点是卫星的姿态控制。因为在正常探测时,卫星的大部分探测仪器需要对准月面,卫星的太阳帆板要对准太阳,卫星的数传天线要对准地球,这种技术在以前的绕地卫星飞行器当中还没有使用过。

  第二个难点是远距离的通信。由于地月之间的距离是接近40万公里,从这么远的地方完成通信,涉及到卫星上的天线要对准地球,卫星上的放大器要有足够的功率,地面接收站要有足够大直径的天线。这些技术都是这次所新遇到的,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个难点是探测仪器都是根据这次科学目标而新研制的,它在后续的工作中是否能够正常地工作将面临考验。 

  第四个难点则是在长达一年的探测工作中,卫星和各种探测仪器设备的可靠性需要经得住考验。

  本报记者柳志卿

  专访

  “嫦娥”飞行路程已超200万公里

  测控误差小于万分之四

  本报讯 (记者 柳志卿)昨天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实施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王也隽。据王也隽介绍,截至昨天,“嫦娥”飞行路程已超200万公里,轨道测控误差小于万分之四。国际上首次发射探月航天器的成功率小于50%,“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成功率是100%”。

  曾用国外绕月卫星演练

  据王也隽介绍,对地月转移轨道的控制,原来设计的测控误差大约在3%左右,但实际的误差小于万分之四。“这样高的测控精度也是我们原来很少达到的。”王也隽说,能够达到如此高的精度有多方面的贡献,一是本身卫星质量很好,预计给多少推力,实际就是多少,精度非常好;其次,我们的测控系统进行了很多技术创新,在技术本身就已经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中心举行了多次模拟练习,模拟嫦娥一号在空间飞行,地面进行遥控变轨,飞控中心还借用过欧空局的“智慧1号”进行测轨练习。

  王也隽称,“我们与欧空局合作,对‘智慧1号’卫星进行了测轨。结果精度和欧空局测的精度一致,证明我国的测控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飞行距离超200万公里

  从地球到月球,经历九曲十八弯,十几天之内,嫦娥一号走过了多少路程呢?王也隽估算,虽然月球和地球只有38万余公里,但是嫦娥绕地球的圈数比较多,有的圈就有几十万公里长。在飞离地球轨道时,卫星已经飞行超180万公里,地月转移轨道有43万公里,加上环月后又绕月球转了数圈,到第三次近月制动时,嫦娥一号的总飞行路程已超200万公里。

  我们的成功率是100%

  昨天第三次近月制动成功后,总工程师王也隽一脸的轻松。“今天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透露,在嫦娥一号发射、奔月到环月,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毕竟我们是第一次做这么远的测控。”他表示,事前他们没有计算过到底本次奔月的成功率有多大,“这是第一次做,成功了,成功率就是100%;失败了,成功率就是零。”

  国际上首次发射探月航天器的成功率小于50%。王也隽自豪地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成功率是100%。”

  预期

  “嫦娥”控制精准 寿命可能超两年

  本报综合消息 由于控制精准取消了两次中途修正,节省了大量燃料,嫦娥一号卫星实际寿命可能会超过两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边炳秀透露,省下的燃料可以使嫦娥一号卫星为探月工程二、三期做一些验证性试验。

  边炳秀举例称,“可以把卫星高度再降一下,甚至是将距离月球的高度由200公里降低到100公里,更为准确地测量月球相关力学环境等数据。”

  另据嫦娥一号卫星推进设计师魏延明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点火发动机是按照15年的寿命来设计的,因此寿命有很大的余量。
作者: 白猫    时间: 2007-11-8 20:26



图片附件: 1609_200512215371850558.gif (2007-11-8 20:26, 9.0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0214&k=89413ee3a0659da288906d98accdad93&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11-11 04:29

又有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新照片撩。。

图片附件: 6_1194327593_1697598.jpg (2007-11-11 04:29, 114.49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0302&k=7c68598ee44523cd030c2192480f53c5&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1-11 16:41

填大婶唯恐天下8乱啊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11 19:13

原帖由 填写 于 2007-11-11 04:29 发表
又有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新照片撩。。
填兄拍的俺就相信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11 19:14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经受日凌干扰考验

在昨天(10日)的节目中我们提到,从8号下午开始,我们和嫦娥一号卫星的通讯会受到一种特殊的天象“日凌”的干扰。

  那么一天过去了,它经受住了日凌的考验了吗?在未来的日子还有哪些特殊的空间环境状况会影响到我们的嫦娥一号的绕月飞行呢?继续来看今天的张萌追嫦娥。

  记者张萌现:在大家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就是日凌现象,月球飞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个天体几乎成了一条直线。此时此刻太阳发出了各种各样强烈的电磁波会影响嫦娥一号和地面的通讯,据我们了解在10号的上午6点49分这个干扰达到了最高值。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陈险峰:今天这次日凌没有对卫星监测造成什么影响,因为青岛站一进站我们就收到了遥测数据,没有发生丢桢和乱码的现象。

  工作人员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之所以能够这么安然地度过“日凌”,是因为我们设在青岛测控站的巨型天线起到很大的作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陈险峰:我们青岛站使用了一个18米的接收天线,这样天线的口径大呢,它的波束宽度就会很小,就相当于我们一个聚光的手电筒 这样只要太阳和卫星没有完全重,尽管它是一个很小的角度,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很窄的波束把卫星的信号剔出来。

  工作人员说,别看茫茫宇宙是那么的静谧,但嫦娥一号的绕月之旅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风平浪静,除了日凌,它还要经受住月蚀等天象的考验。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副主任陈险峰:月蚀是卫星在绕月一年中面临的最严酷的工作状况,在月蚀过程中,卫星要经过三个多小时不能见太阳,这是非常长的一个时间范围,那么这三个小时对卫星考验非常大,一个是温度降到非常低,一个是能源供应。

  除了这些我们已知的天象干扰外,空间环境中的各种高能粒子、宇宙射线也会时不时地给嫦娥一号的月球旅程设置障碍。(文/央视国际)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12 18:49     标题: 嫦娥一号今日将与地面失去联系45分钟

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获得的最新消息,受月球运动轨迹影响,今天“嫦娥一号”卫星将有45分钟和地面失去联系,这也是“嫦娥一号”第一次长时间和地面失去联系。工作人员将密切关注这段时间后卫星的运行状况。(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 吕晨    时间: 2007-11-12 23:46

月球,跟随地球不知多少年了?也许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它就在天天看著地球。以前,大家都说月里有一座广寒宫,住著一位古代美女─嫦娥、一只白兔,还有一位天天在砍伐桂树的吴刚。
  然而,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九日,美国太阳神十一号太空船登陆月球,没有看到广寒宫,也没有找到嫦娥和白兔,更没有桂树和吴刚,於是许多人的美丽幻想成为科学的失望。
  但是,时至今日,太空人登陆月球已有26年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反而由於从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不解资料,让科学家愈来愈迷惑,每当夜晚抬头望向月球之时,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不禁要问:月亮呀!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你的真相?

  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後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原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太空人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地球是铁多矽少,月球是铁少矽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多,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麽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麽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
  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是其它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後,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
  这三种「正统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没有一项能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月球来自何处」,仍是天文学未定之论。也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月球起源的看法,不管多离奇,他人是不能用任何「小科学」的字眼来批评的。
  日、月、地球间的奇妙现在举出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天文上的奇妙现象,让大家用心想一想。月球离地球,平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远。
  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三千四百多公里,两两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麽巧合的数字,它告诉我们什麽信息?
  大家想想看,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离地球有395倍远,那麽,由於距离抵销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
  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宇宙中那有如此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著名科学家艾西莫夫曾说过:「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那里。」他又说:「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麽认为。科学家谢顿(WillianR.Shelton)在《羸得月亮》一书中说:「要使太空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18,000哩的速度在100哩的太空中飞行才可以达成平衡;同理,月球要留在现有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
  问题是: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做得到的,那麽,为何如此?做为卫星它太大了。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的地球却拥有一个大得「不自然」的卫星─月球,也就是说做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787公里,有二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0,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看一看,其它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但是我们月球却大到百分之二十七,这样比较之後,是不是发现月球实在「大得不自然」了。这个资料,又在告诉我们,月球的确不寻常。
  
  
  陨石坑都太浅了

  科学家告诉我们,月球表面的坑洞是陨石和彗星撞击形成的。地球上也有些陨石坑,科学家计算出来,若是一颗直陉10哩的陨石,以每秒三万哩的速度(等於100万吨黄色炸药的威力)撞到地球或月球,它所穿透的深度应该是直径的四到五倍。
  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以月球表面最深的加格林坑(GagrinCrater)只有4哩,但它的直径有186哩宽!直径186哩,深度最少应该有700哩,但是事实上加格林坑的深度只是直径的2%而已,这是科学上的不可能。为什麽如此?大文学家无法圆满解释,也不去解释,因为心里清楚,一解释就会推翻所有已知的月球知识。
  因为,只能用月球表面约四哩深处下有一层,很坚硬的物质结构,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陨石坑都很浅。那麽,那一层很硬的物质结构是什麽?

  不可能存在的金属

  月球陨石坑有极多的熔岩,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熔岩含有大量的地球上极稀有的金属元素,如钛、铬、钇等等,这些金属都很坚硬、耐高温、抗腐蚀。科学家估计,要熔化这些金属元素,至少得在2、3千度以上的高温,可是月球是太空中一颗「死寂的冷星球」,起码30亿年以来就没有火山活动,因此月球上如何产生如此多需要高温的金属元素呢?而且,科学家分析太空人带回来的380公斤月球土壤样品後,发现竟含有纯铁和纯钛,这又是自然界的不可能,因为自然界不会有纯铁矿。
  这些无法解释的事实表示了什麽?表示这些金属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提炼的。那麽问题就来了,是谁在什麽时候提炼这些金属的?

  地球上看不到的那面

  月球永远以同一面对著地球,它背面直到太空船上去拍照後,人类才能窥视容颜。以前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背面应和正面差不多,也有很多陨石坑和熔岩海。但是,太空船照片却显示大为不同,月球背面竟然相当崎岖不平,绝大多数是小陨石坑和山脉,只有很少的熔岩海。此种差异性,科学家无法想出解答,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自然星体,不管那一面受到太空中的陨石撞击的机率应该相同,怎会有内外之分呢?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著地球?科学家说法是说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著地球公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向著地球。太阳系其它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为何月球「正好」如此,这又是一种巧合中的巧合吗?难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些其它的解释吗?
  阿姆斯壮透露一些内容:「它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都被警示过,在月球上曾有城市或太空站,是不容置疑的,……我只能说,他们的太空船比我们的还优异,它们真的很大……。」数以千计的月球神秘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幽浮等,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释,到底是什麽呢?
 
 空心的太空船月球

  一九七零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当然这个说法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麽只在月表扩散呢?
  架构新月球
  现在,我们可以来重新架构月球理论了:月球是空心的,月壳分为两层,外壳是岩石及矿物层,像是自然的星体,由於陨石撞击月球後,只能穿透这一层,已知陨石坑的深度都不深,最深只有四哩,所以此层厚度最多五哩。月球内壳是坚硬的人造金属层,厚度不知道,也许只有十哩,成分含有铁、钛、铬等,能耐高温、高压、腐蚀,是一种地球人未知的合金。
  因为太空人安装在月球,表面的月震仪显示震波只在月表传递,而不深入内部,可见月球的确只有这两层月壳。既然如此,月球就不是自然界的,它是人造的,造它的「人」经过精细计算,将月球从他们的星系迎到太阳系来,摆在现在的位置,使地面上的人能在夜间看到它,而且和太阳一样大。所以,月球起源的三种理论都不对。「造月的人」让月球永远以一面向著地球,因为这一面有不少控制地球的设备。他们自己住在月球背面的内部,因为月球表面日夜温差太大,中午最热是摄氏127度,夜间最泠是零下l83度,不适合居住,所以都住在内部。他们巳发展出飞碟,经常飞出外面做些研究或修护仪器,并注意地球人的动静,有时被地球太空人看到,有时被地面上的望远镜观测到。
  「造月的人」是那一种外星人?他们来此有多久了?我们目前都还不知道。也许不久,地球人就能知道月球的真相了。我用科学无法解释的实际月球现象,来重新架构月球的理论,「圆满的」将月球之谜……解答,有谁能说这样做是「不科学」呢?


           -----------------------------------------
                        
                                          权当佐餐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13 19:11     标题: 嫦娥首席科学家首次回应中日探月之争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电(记者应妮)由“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担任主编的“嫦娥书系”今日在此间首发,欧阳自远在会上首次回应了所谓“中日探月之争”,指双方技术各有千秋,不能以某个单项来判断优劣。

  这套“嫦娥书系”一共六册,约一百万字、八百余幅插图,分别是《逐鹿太空》、《蟾宫览胜》、《神箭凌霄》、《翱翔九天》、《嫦娥奔月》和《超越广寒》。

  欧阳自远表示,六册图书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今空间探测的进展态势和月球探测的历程,人类对月球世界的认知和月球开发利用前景,以及中国“嫦娥工程”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重大意义,其中不少史料、工程进展当中鲜为人知的事情都是首次在书中披露;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筹备达四年之久的丛书作者多是参与“嫦娥工程”相关领域的骨干专家。

  对于目前热议的“中日探月之争”,欧阳自远亦开诚布公地表态,日本的“月亮女神”和中国的“嫦娥一号”各有千秋。日本以三个卫星联合探测月球的重力场,这在世界来说是首次;中国用微波探测仪探测月壤特征及厚度,也是世界首次。至于探测月球地形地貌的立体图、测量月表化学组成岩石类型和探测月球空间环境则都是相似的科学目标。

  他表示,不管是日本还是印度以及美国进行的探月计划,我们都要尊重每个国家的智慧和创造性;而探测月球是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他希望将来各国能共同合作,加深人类对月球的认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正在迎来“太空科普”的第二次高潮。(完)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17 08:49     标题: 探月副总设计师称“嫦娥一号”并未失踪

最近3天以来,“嫦娥一号失踪了吗”的帖子在凯迪网论坛热帖排行居高不下,截至昨天下午4时,浏览量超过十万,近千人回复。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请相信我!‘嫦娥’没有出现问题,她已进入环月轨道,跑不了的。”

  嫦娥一号失踪了吗?

  11月12日,新华社电称,受月球运动轨迹影响,“嫦娥一号”卫星有45分钟和地面失去联系,这也是“嫦娥一号”第一次长时间和地面失去联系。

  11月13日,网友台辅“嫦娥一号失踪了吗?”的转帖出现在凯迪网的猫眼看人论坛。随着11月14日媒体消息称“嫦娥一号卫星”将继续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工作轨道上接受全面的系统检查,等待各种科学仪器打开后进行科学探测,台辅的转帖成为论坛里人气最爆的热帖之一。至昨天下午,网上显示该帖有逾十万人浏览,跟帖数945个。

  专家:网上是瞎说的

  昨天下午3时40分,记者致电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他在听说网上的传言后笑称:“网上的消息是没有根据的,瞎说的,由它去好了。不过,相信我!‘嫦娥’跑不了的。”

  龙乐豪对“嫦娥”目前的状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要举行大合唱之前,得先做些准备,比如练练嗓子,摆好乐谱,支好架子等,‘嫦娥’目前就是进入到合唱前的这个状态,等到18号,合唱的准备环节就基本完成。其身上装载的各种有效载荷(科学仪器)将在这一天后陆续开始工作,预计在20号左右将传回东西。”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卫星的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地面控制,另一种是当卫星运行到不能和地面通信号的时候,有能力进行短期的自主控制。每个卫星设计的时候都考虑到失去信号的问题,像以前的神舟飞船也曾遇到这种情况。“目前我们的测控覆盖率最多能达到92%至98%,即使月球没有遮挡,也没法保证100%不失去信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昨日在参加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正在绕月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运行正常、状态非常好,卫星将按计划实施各项科学探测任务。

  本报记者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11-17 08:57

放任很是关注这个嫦娥一号啊。

想从月亮上下来了?
想了那么久早该下来了。

《今晚我会在月亮上想你》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23 21:24     标题: 嫦娥一号正不断试传照片 传回图片将压缩加密

原帖由 在第6对相遇 于 2007-11-17 08:57 发表
放任很是关注这个嫦娥一号啊。

想从月亮上下来了?
想了那么久早该下来了。

《今晚我会在月亮上想你》
就是喜欢月亮^_^
本报讯 (记者鲍颖)北京飞控中心昨日确认,“嫦娥”传回的首张月球照片将首选26日对外发布。
  权威人士昨日透露,目前“嫦娥一号”正在不断地试传照片,预计在26日左右正式公布。为保证最终发布照片的清晰度和准确度,有关专家正根据照片质量对仪器进行调试。
  据专家介绍,对“嫦娥”传回的图片,会进行压缩和加密,图片接收和处理的中心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传回的数据将被复制成两份,一份直接放入数据管理分系统进行储存,另外一份在运行管理分系统的调度下,送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卫星携带的CCD相机,随“嫦娥一号”飞行过程中,将连续拍摄月球表面,形成一条15厘米宽的胶片,这条胶片能够反映月表60公里宽的条带。根据卫星的工作轨道和月球的自传周期,CCD立体相机在一个月内可对全月球表面覆盖一遍。
  根据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的介绍,到2008年1月中旬,“嫦娥一号”上所有对月探测仪器将覆盖全月完成一轮探测。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1-26 19:45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陈二厚 黄全权) 26日9时40分许,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在第一时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通过新华社传到了世界各地。
  首幅月图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这幅“嫦娥”眼中的月球真实世界,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图像覆盖区域属月球高地,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
  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嫦娥一号“睁开眼睛”后获得的第一轨景象。
  呈现在世人眼中的这幅真实月面图景,由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轨道高度约200公里,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公里,像元分辨率120米。
  从11月20日开始,随着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地面应用系统获得第一批原始图像数据,经过对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并对19轨图像进行拼接,完成了“第一幅月面图像”制作。
  在此基础上,首个月球三维立体图像也已制作完成。
  图片静静无声,梦想已越千年。
  “中国的探月工程及成果,对中国而言是开创性的,对世界而言,也将为国际空间研究提供宝贵的探索。”中国国家航天局负责人说。
  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嫦娥一号卫星将不断地传回各种探测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后,将提供给科技人员进行研究。

图片附件: U2240P1T1D14388489F21DT20071126103736.jpg (2007-11-26 19:45, 37.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174&k=dc22911f6f40b725ca88fd1f8a829959&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酒心妹妹    时间: 2007-11-27 12:29

原帖由 放任_分离 于 2007-11-23 06:24 发表

就是喜欢月亮^_^
本报讯 (记者鲍颖)北京飞控中心昨日确认,“嫦娥”传回的首张月球照片将首选26日对外发布。
  权威人士昨日透露,目前“嫦娥一号”正在不断地试传照片,预计在26日左右正式公布。为保证 ...


图片附件: 39.gif (2007-11-27 12:29, 3.0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185&k=f1ab3baa86c686a955e5bd05e21b739b&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115_571_48e606aff1d46fe.gif (2007-11-27 12:29, 305.8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186&k=6eb44b0e983cfbaaecd3fe549be84621&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2-2 19:20     标题: 嫦娥一号的第一轨原始数据。左侧图像为CCD相机拍下的前视、正视、后视图片

嫦娥一号的第一轨原始数据。左侧图像为CCD相机拍下的前视、正视、后视图片

图片附件: U660P1T1D14433606F21DT20071202151412.jpg (2007-12-2 19:20, 65.8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37&k=d878be2526698995319a68f85c079bec&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2-2 19:21     标题: 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区域的假彩色地形图

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区域的假彩色地形图

图片附件: U660P1T1D14433606F23DT20071202151412.jpg (2007-12-2 19:21, 71.61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38&k=2e83ace618eb74d42c367a67914757ee&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2-2 19:22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的飞行效果图



图片附件: U660P1T1D14433606F1394DT20071202151412.jpg (2007-12-2 19:22, 75.62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39&k=f063f279a1973cb18c4ad9db4b603d49&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2-2 19:23     标题: 月球表面撞击坑的主要类型

12月2日上午,题为“嫦娥奔月 华夏盛举……讲述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及其背后的故事”科学对话活动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应用系统总体部、《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等部门主办。主办方在活动中公布了嫦娥一号所拍摄的月球三维图片,以及其他几张目前尚未对外展示的图片。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地面部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李春来研究员、地面运用系统主任设计师刘建军、苏彦和国家天文台党委书记刘晓群是活动的主要嘉宾。  首次亮相的月面图像飞行效果图
  活动中,主办方向在座近三百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大中学生等依次展示了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区域的假彩色地形图、嫦娥一号CCD相机三部摄像头拍摄的三条连续的二维影像、及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的飞行效果图。
  李春来、刘建军和苏彦分别为大家进行了讲解。
  李春来:预计每个月都会公布部分嫦娥一号研究成果
  李春来研究员在回答现场提问时表示,以后第二张月球照片以及更多的研究成果都将向外公布。他表示,数据处理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对成果发布的形式正在进行评估,要经过中科院和国防科工委有关部门决定。
  他表示,将尽快发布有关成果,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布机制,“预计每个月都会公布部分成果。”
  同一张图比例尺不同
  李春来介绍,已经对外公布的嫦娥一号第一张月表图片上,比例尺是不同的。在图片的左下角,比例尺是91公里;而图片的左上角,比例尺是94公里。
  在11月20日晚4点50分左右,地面接收站接收到了嫦娥一号传回来的图片信号,经过两天时间,全部信号接收完毕,并于23日做出了图片。经过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他们把原始图片打印了30份送到有关领导部门,对外公布的图片是经过定位、去掉重叠数据等程序处理而成的。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天文》杂志/黄欢)

图片附件: U660P1T1D14433606F1395DT20071202151412.jpg (2007-12-2 19:23, 60.5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40&k=ac47b6647791700043dfebf379ea82a5&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12-4 20:31     标题: 欧阳自远详解中国首幅月图拍摄与制作过程(图)



图片附件: [图1 利用三线阵方式拍摄月面图像的原理示意图] U2181P1T1D14448153F21DT20071204140256.jpg (2007-12-4 20:31, 11.78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89&k=98b9a6f11e8b31c35b0631a5f54b066f&t=1717186560&sid=39a9js



图片附件: [图2 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数据接收地面站接收CE-1卫星下传数据示意图] U2181P1T1D14448153F23DT20071204140256.jpg (2007-12-4 20:31, 13.84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41590&k=01b09beee6117f2b988b9d8a2a853630&t=1717186560&sid=39a9js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1-1 14:59     标题: 嫦娥一号卫星传回2008新年祝福

 新华网北京12月31日电(记者 黄全权)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一个来自嫦娥一号的特殊语音祝福从遥远的月球轨道传回。

  这个穿越38万公里的“语音”是:“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雪域,让我们同声歌唱美好生活”。

  和祝福“语音”同时传回的还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和《青藏高原》两首歌曲。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祝愿全国人民幸福安康!祝愿全世界人民友好和平!

  国家航天局31日在公布播放嫦娥一号传回语音、歌曲的同时还透露,目前卫星各项探测工作均正常进展,已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包括:月球部分区域的地形地貌图像、月表部分区域所含的元素种类等。截至目前,嫦娥一号卫星下传的数据总量超过400G比特。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2-7 19:41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记者 黄全权)在传统的农历新年来临之际,远在遥远月球轨道的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特殊的“语音”,给家乡的亲人“拜年”。

  这个穿越38万公里的“语音”是:“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来自月球的《春节序曲》。”

  一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序曲》随后悠然响起。

  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公布播放嫦娥一号传回语音的同时透露,目前嫦娥一号卫星各项探测工作均正常进行,相关的数据研究正稳步开展。
作者: 7309    时间: 2008-2-7 19:52

小说《阿甘正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然后,眨眼之间,我已经四十、五十、六十岁了,你明白吧?"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2-8 19:11

原帖由 7309 于 2008-2-7 19:52 发表
小说《阿甘正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不过,我跟你说,朋友:有时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见整个天空就那么铺在那儿,可别以为我什么也不记得。我仍旧跟大家一样有梦想,偶尔我也会想到换个情况人生会是什么样儿。 ...
梦想成真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2-15 10:41

晨报讯 (记者 王大鹏 通讯员 杨冰) 截止到昨天零时,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已安全环月飞行100天,共飞行了1135圈,目前卫星各项指标和工作状况正常。21日元宵节,嫦娥一号将迎来第一次月食的考验。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目前,嫦娥一号各项设备工况正常稳定。

  2月21日将发生月食,届时,整个月球以及绕月卫星都会被地球挡住,看不到阳光,预计时间为3到4个小时。由于嫦娥一号卫星的能量来自于接收太阳光的太阳能帆板,因此月食期间,卫星上的个别科学设备将暂时关机。月食过后,再进行开机控制。不过整体而言,月食对嫦娥一号卫星工作的影响并不大,相信嫦娥一号能平安度过这场考验。此外,嫦娥一号卫星在今年8月还将再遇到一次月食。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3-26 12:19     标题: 探月二期工程获国务院批准 将实现月球软着陆

本报讯 (记者柳志卿)昨天,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的启动报告会上透露,探月二期工程已经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在组织队伍细化具体的研制方案。

  栾恩杰透露,二期总投入将会比一期多,但总体预算还不便透露。二期工程将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球车自动巡视勘察,栾恩杰称目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研制月球车,“最后造成的月球车将是博采众长的”。

  “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是中科协为纪念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的一项大型活动,在此次活动中,中科协将在年内邀请院士、科技专家近万人,到各地学校、企业、社区举行形式多样的科普讲座和活动。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8-3-26 12:20     标题: 嫦娥1号有望8月完成月球表面全貌拍摄

本报讯 (记者鲍颖)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有望于今年8月完成对月球表面全貌的拍摄。由中国科协组织主办的“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活动昨日在京启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作首场科普报告时透露上述信息。

  当天,栾恩杰还透露,中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生产基地已在天津建设,预计6—7年后能投入航天飞行。

  “嫦娥一号”目标之一就是要制作一张月球月貌图,栾恩杰介绍,现在整个拍摄任务只剩下最后三轨的图像没有获取。他还透露,因为卫星与月球之间位置变化的关系,“嫦娥一号”搭载的相机隔3个月才能“见到”月球一次。目前相机,无法拍摄到月球图片,要等到5月份才能继续工作,届时将有3个月的时间对月球进行拍摄,可以对月球表面全貌图像进行进一步完善。

  栾恩杰透露,国家已经正式批准探月二期工程,并组织了队伍,技术攻关工作已经开始。他表示,探月二期卫星将不会用到“长征五号”。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