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漢末的最後一個諸侯--劉季玉益州之失
[打印本页]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7-20 01:47
标题:
漢末的最後一個諸侯--劉季玉益州之失
转来的文字,比较长,对汉末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没兴趣的可以路过。通篇繁体字,可能看着会累眼,也请见谅!
加点人名与地名的解释,方便历史门外汉阅读。
1、刘季玉,也就是汉末三国时期益州牧刘璋,季玉是刘璋的字。
2、益州,古时中国也称“九州”,九州按地域划分,每一个“州”,简单来说就是”国“之下的一个行政区。汉朝时的益州,所辖今四川全境、陕西南部、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治雒(今广汉北),刘焉(刘璋的老爸)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下边是正文
--------------------------------------------
作者:周郎
首發:烽火三國(2006 / 9 / 2)
【前言】
在漢末前夕,擁有龐大資源卻終究遭吞滅的,第一個是雄霸河北的袁紹,第二個是獨據荊襄的劉表,最後一個就是坐擁川蜀的劉璋。本文的寫作背景,完全出於對劉璋這位仁弱諸侯的感嘆。論壇中有篇精華文章《漢末的益州和劉備的益州攻略》,資料頗為詳盡,可惜略為雜亂而缺乏整合面向的分析。對於劉璋益州集團的敗亡,周郎與大多網友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尤其曾以評判和選手身分兩度碰上相關辯題,感想更深,故此決定再寫寫,望眾學友指教。
【目錄】
篇一 清名之士劉君郎
篇二 東州亂定,民心向背
篇三 山川形險,天府沃土
篇四 張松法正,為禍於內
篇五 荒殘荊州,伐蜀良機
篇六 兵增資長,人心收歸
篇七 北擊東夾,兩鋒入川
篇八 成都圍守,保民出降
結論 決策失當,引狼入室
文注
附錄
【篇一】清名之士劉君郎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他是漢魯恭王後裔,也屬於漢室宗親,在那混亂的年代多少受到了些許保障。受舉賢良方正,歷任各級地方官與朝廷九卿之列。當時擔任太常的劉焉,以其豐富之從政經驗,瞭解當時的政治弊端,提出「以清名重臣接掌地方首長,徹底破除貪官汙吏剝削百姓」的建言,意圖求掌地方大權。交州是他原先想去的地方,但侍中董伏認為「益州分野有天子氣」[1],讓劉焉囑意前往益州。
這裡大略可知劉焉本身是個有才能而有志於世的人物,政治經驗廣,事務練達,更懂得掌握時機。益州當時面臨著刺史郤儉徵稅嚴苛且擾民甚深的局面,地方混亂給了劉焉順利出任益州牧的機會,他即刻上任,收押郤儉並處理相關案件。
入主益州的劉焉接著施展強硬手段,先剿除王咸、李權等地方豪強,擊殺舉兵攻焉的犍為太守任歧和從事陳超,又除掉了先前破走逆賊馬相、趙祗的益州從事賈龍。由馬趙等綿竹黃巾的變亂可以看出當時益州暫時屬於兵荒馬亂之地,尤其地方官為了爭權而彼此攻殺的案件,不僅中央控管無力,對人民而言自然也不是好事。
稍微分析一下劉焉入益州後的政治心態與處理模式。
一.安定民心。劉焉清楚的瞭解益州百姓飽受變亂帶來的疲憊困苦,不僅先把辦公治所移動到前遭馬相、趙祗為禍的綿竹,讓當地得到即時救助;另外安撫動向不穩定的官吏軍民,以柔和寬厚的施惠手段收取人心。
二.鎮壓土強。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劉焉當然深知這點,但他依然強勢的壓制了在益州有地方支持的王鹹等人,並將可能與之爭權的任歧,及受董卓唆使攻打劉焉的賈龍等消滅,其一穩固自己的兵權,其二建立聲望,減少鞏固益州核心的阻力。
三.自守圖謀。當關東州郡各諸侯興兵討董卓之際,劉焉選擇據守益州而不出兵,他清楚的瞭解益州仍有資源開發與地方整合等工作要處理,貿然加入戰局只會消耗自己的實力。[2]
圖謀據地稱王是他心中的真正目標[3],與當初向靈帝呈奏的建言雖然不能說完全違背,但大半程度上是擴充自己的利益。劉焉在益州的政治動作,明顯是為了自己勢力的發展,自守一方,以待時變。和劉表相似的是,他們都不輕易出手,想等著看別人先倒下。所謂的清名之士[4],看來倒也不是那麼清吧!
攻襲長安的計畫,後文會論及。至於劉氏父子與張魯的關係,則是造成劉璋在益州不能高枕無憂的一個關鍵。
初平二年,劉焉以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共同出兵攻打漢中太守蘇固,斷絕斜谷通道,向朝廷宣稱「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因而得以自立一州。
事隔九年後(建安五年),劉焉早已死去,張魯開始不願順從繼主劉璋的管制,私自出兵襲擊張修,收並了他的部隊。劉焉判斷錯誤,他沒有察覺張魯也是一個有野心自立門戶的屬下,反而把兵權交給他,讓張魯有機會佔據漢中,自成一部。儘管先前「米賊斷道,不得復通」這樣一個堂而皇之的藉口,讓劉焉能夠把益州迅速收為自己的勢力,但卻也種下其子劉璋日後引狼入室,提前敗亡的遠因。
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劉焉和涼州馬騰合謀發動造反,目標是李傕控制獻帝所在的長安。在前線採取行動的是其子劉範,而劉焉僅派遣校尉孫肇領兵前往相助。劉範雖隱密圖謀,但終洩漏,遭到殺害,甚至牽連及在官的兄弟劉誕。所幸劉璋讓劉焉以探病的名義,回到益州,劉焉這才有兒子在身邊能夠繼承蜀地大業。當時劉焉的治所城(應在雒縣)內遭到火焚,不僅損失之前製造的乘輿車具,又延燒當地民家,因此決定將治所遷往成都。
連逢喪子之痛以及天火焚車的劉焉,對他心理造成雙重影響,個人推測這讓劉焉蒙上到「天命不在我」的困頓陰影。身心俱疲,又碰上癰疽發背,劉焉終於該年殂世!
以劉焉在益州數年間(自188年至194年)的統治表現來看,大致分成幾個部分:
一.收押惡吏,打擊豪強。
二.寬惠百姓,安定人心。
三.剷除異己,擁兵自守。
四.造作車輿,內圖王業。
五.結援馬騰,攻襲長安。
儘管劉焉並非真正為了效力於東漢王室而治理益州,根本上還是出於私心,但相對於百姓而言,能夠集中權力於州牧,免於地方豪強和婪吏的剝削,這樣強勢的一個主人,支持倒也值得。也因此,益州數年間並未再有明顯大型動亂,這得歸功於劉焉強悍的政治作風。
小結:劉焉以清名治政之由,入主益州,實則擴展其業。先後擊殺豪強與地方兵吏,撫定人心以圖據一方,完全符合漢末州郡諸侯割據自立的形貌。
【篇二】東州亂定,民心向背
劉焉於興平元年辭世後,益州頓時無主,當下率先支援劉璋繼位的,是昔日以太倉令身分跟隨劉焉入蜀的巴西趙韙。趙韙與幾名州中大吏推劉璋為益州刺史,而詔書內容則以劉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也就是當初劉焉入益州法辦郤儉時所領的原職。趙韙等人推劉璋來接班,除了因為他是劉焉之子,關鍵在於劉璋溫和仁弱的性格,這對於趙韙等州中大吏而言,劉璋可能是個可以控制的上司。
正式接掌益州統治權後,劉璋首先面對的就是內部動亂。部分兵吏叛璋而攻之,舉事者包含荊州別駕劉闔,以及劉璋的下屬沈彌、婁發、甘寧等人;估計其反叛動干戈的原因是劉璋新繼任,有可乘之機。叛軍失敗後,紛紛東入荊州走避,劉璋取勝後,便順勢以趙韙為征東中郎將,發兵攻擊荊州劉表,屯兵朐忍(即長江沿線臨江至巴東之間的交界帶)。從史料記載來看,估計這個軍事行動並無明顯戰果。
再來看看東州兵。繼董卓之亂後,李傕、郭汜的私鬥也影響民生,京兆三輔各地出現嚴重的攻劫掠奪,導致該區人民無法生存,遂向外遷徙。其中有部分來到益州內部,而劉焉便收留之,並編制為部分兵力,稱東州兵。[5]
令人訝異的是,東州兵這些外來人流居然敢欺淩益州本土舊民,探究其由,推估有二:
1.東州兵原為南陽三輔之民,自許其出身較邊陲益州人來的高,遂有傲視川蜀本土人之意。
2.東州兵由外來客入居益州,可能產生保護心理,為了避免遭到不平等待遇,反而先採取行動。此即常見的自衛心態。
無論東州兵的原意為何,真正讓他們能夠肆無忌憚的恣意妄為,關鍵在於劉璋的政法制令不夠嚴謹。東州兵的暴侵引來益州本土人民的不滿,劉璋安排當初支持他繼任益州牧的州中大吏趙韙,負責安撫這個亂事。然而早有控制益州大權意圖的趙韙,逮到機會當然不會放過。
建安五年,趙韙以錢財贈賂的方式收買荊州地方官,減除外力,並聯合州中本土大族聚眾起兵,利用益州舊民的人心怨璋,發動這場大規模的叛變。響應者還有在地蜀郡,鄰近的廣漢郡、犍為郡等地兵民,合計數萬兵攻打劉璋。
儘管碰上如此震撼的兵變,劉璋倒沒因為溫和的性格而輕言放棄。他即刻奔入政治核心成都據守,並利用東州兵對於趙韙挺益州舊民的恐懼感,發動這些自三輔流入的強悍新兵來對抗趙韙的本土派,成功擊破,並追入江州。趙韙最後遭到部下龐樂、李異的反攻,兵敗身死;而該場叛變也於此告終。
關於以上劉璋在接管益州後發生的幾起變亂,周郎提出幾個觀察重點:
一.劉璋柔強兼具的性格。歷來史評對劉璋人格特質的描述,多半以「愚弱」、「溫仁」、「暗懦」等字眼為形容詞,對於學者乃至於大眾而言,劉璋早被冠上儒弱之徒的刻板印象,原因就在他的政治表現溫文而缺乏主見。莫非劉璋果真完全就是這般無能之輩?周郎倒不這麼認為。
在他接任益州全權的早期,的確因為缺乏行政歷練的緣故,出了不少紕漏。然而,面對亂事的應變,劉璋還是有一定的手段,不僅先鎮壓沈彌、婁發、甘寧等部屬發動的首次反亂,數年後再度平定了州中大吏趙韙所發起蜀郡、廣漢、犍為一帶的大型叛變。劉璋外在看來溫弱,行動斷事亦不果決,但面對重要的反動政變,他還是有一手,這似乎略有承襲了劉焉強勢應叛的血統。
二.益州民心的歸向。屢受東州兵的侵擾,益州本土人民對劉璋頗有怨言,這是其政令不嚴的缺失。然而,歷經這場大型叛變後,東州兵與益州舊民似亦達成和解。自建安六年至十五年間,十年的時間裡益州處於和平狀態,外無惡鬥,內無憂患,這可賴劉璋治蜀之功。儘管與張魯的交兵並未緩和,但任用龐羲在巴西禦之,即便少勝多敗,倒也沒令張魯跨越雷池。和平十年的生活裡,加上劉焉入蜀初期的寬惠厚民,益州百姓還是樂於效力劉璋這位溫和仁道的主子。
三.益州兵的戰力強弱。巴西太守龐羲對抗張魯的過程中,累遭破敗,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劉璋治下益州兵戰力低弱的根據。然而益州兵真是如此積弱不堪?周郎這麼看:龐羲之屢敗於張魯,最多能說明他的軍事素養並不高明,何況當時張魯領著原先為劉焉派往漢中據守的部隊,戰鬥能力會高些也屬合理,故若單以此論益州兵戰力低弱,似略嫌不足。
我們進一步檢視當時益州兵的其他軍事動作。自劉焉以監軍使者自入蜀後,所率領的部隊就跟隨他歷經許多兵亂之事。舉凡王咸李權等豪強之誅除、任歧賈龍等蜀吏之攻殺、對漢中太守蘇固之兼併等,劉焉在益州展現強悍的軍事實力,懾服數郡,才能有效的控制這個前遭惡亂的地方。而劉璋接手後,同樣平服劉闔、沈彌、婁發、甘寧等聯合舉事的兵變,以及趙韙發動蜀郡、廣漢、犍為各郡數萬兵眾的反叛。我們完全可以看到劉氏父子在面對眾多叛變兵亂中的軍事表現,絕對不是一句「益州兵戰力低弱」就能解釋的。
再來看看劉氏父子當時仰賴的兵力組成:
一.青羌。青羌原屬於益州邊界的外族,經過流離輾轉進入益州。劉焉收納連結這支青羌民兵,攻伐的對象則是當初剿殺馬相、趙祇等綿竹黃巾的益州從事賈龍。賈龍曾經在劉焉入蜀之前,率官吏士卒迎接,但後來被董卓派遣司徒趙謙往益州發兵,趙謙並勸說賈龍反璋,因而州吏內戰再起[6]。戰鬥結果是劉焉發出的青羌民兵取勝,賈龍的正規州兵敗亡,此足見青羌戰力之強。
諸葛亮在南征後收編南中勁卒、青羌為蜀軍部隊,也就是名聞蜀中的無當飛軍,其實早在劉焉時代就已經有其先人的軍事行動和表現了。[7]
二.東州兵。前已提過東州兵是由南陽、三輔之地計程車民遷徙入益州,經劉璋收編後屯於蜀地核心的部隊。歷趙韙兵變後,東州兵的戰力也得窺一二,尤其當初膽敢以外來客身分欺淩州中舊民,可見其強悍性格。
三.巴郡賨民。早在西漢高祖入蜀之時,便曾募用賨民之力,略定秦地。《華陽國志》載:「閬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爲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可見賨民性善勇鬥,習於戰舞,因而能受到高祖漢軍的器重。[8]
劉璋以程畿(字季然,巴西閬中人)為漢昌長時,便曾統馭賨民,作為地方兵力之用。當時巴西太守龐羲因懼劉璋聽信讒言而以兵諸其身,因此向程畿索求由漢昌一帶「種類剛猛」的賨民所編制的部隊,意圖擁兵自守於巴西[9]。然而程畿並未同意龐羲的要求,即便有其子程祁在郡為質,依舊不為所動。程畿有大義於君,劉璋知之,遂遷程畿為江陽太守。
從龐羲索求漢昌縣的賨兵一事可知,賨兵在當時同樣擁有高度的戰力評價,令得驚懼而欲圖自守的龐羲非取不可,甚至在不能得到賨兵後便決定放棄與劉璋作武力抗衡。
劉氏父子在益州發展的前面十二年間,所運用的武力先後以關中舊部、青羌、外來東州兵、蜀中本部兵、巴郡賨兵等部隊所組成,戰力可觀,並非僅以龐羲累攻張魯不勝一案就可斷言當時的益州兵弱。
混亂的局面過去後,劉璋省悟到掌握本土舊民才是他能夠撐住整個益州人心的關鍵,於是他企圖重新與在地大族修好關係。治中從事廣漢王商對劉璋的諫言奏記[10],讓劉璋接受了大量起用本土益州人參與政治核心事務。原先劉焉時代自關中帶來的官員不再受到絕對的重用,蜀、巴、犍為、梓橦、廣漢等各郡在地士民紛紛成為劉璋招攬仕宦的對象。以下簡略做個整理。
1蜀郡:州署從事領帳下司馬張裔、別駕從事張肅、益州別駕張松、從事張任、犍為太守何宗。
2巴郡:巴郡太守嚴顏(存疑)。
3犍為:楊洪、棉竹令費詩。
4梓橦:從事杜微。
5廣漢:牛鞞長李邈、州書佐王甫、江陽太守成存。
6巴西:主簿黃權、江陽太守程畿、巴郡太守趙笮。
7建寧:郡督郵李恢。
8漢嘉:治中從事王謀。
劉璋在趙韙發動蜀民兵變後,確實轉變了政治心態和用人考量,重新讓益州本土人接受他的統治。也因此在建安六年攻破江州後,截至建安十六年劉備受邀入蜀之前,蜀地這十年內基本上已無大型的動亂再起。
小結:儘管劉璋在初掌益州重權的情況下,未能有效實施合乎在地舊民滿意的政策和法令,引致巴西趙韙連結州中大族的反亂,這確實造成劉璋對益州人心的短暫失控。然而亂定之後,劉璋重新選擇用人方向,令益州本族大姓有發展的空間。不長不短這後面十年內,人心向背其實已經慢慢轉移回劉璋身上了。
【篇三】山川形險,天府沃土
在寫劉璋被張松法正在內部挖牆角之前,周郎先來一段小插曲,用以論述益州自古至當代的地理形勢與豐饒物產。
(一)山川形險
當孫權邀請劉備共同西進取蜀,劉備打的算盤卻是自行佔據益州,不讓孫權分一杯羹,因此用「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的說法,試圖逼退孫權的這個念頭。究竟益州是否真如劉備所說,民強地險,自守有餘?
從地理上看,先把劉璋當時據有的範圍輪廓大致畫一下。
東起自巴東,巫縣、建平為荊州與益州交界帶,白帝、夔州為東向入川的第一塊重要據點。按《讀史方輿紀要》所載:「控帶二川,限隔五溪,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這是荊州一帶西入四川必經要道,後來劉備得以讓諸葛亮張飛等順利西進,也賴其入蜀之前就開通此地,故而進退有據。
北達廣漢梓橦,當時與漢中張魯勢力對峙之重要關卡為白水關,再南又有葭萌(位於今廣元西南,古劍閣一帶)。自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後,便將與張魯對峙的葭萌這第二道關卡交託劉備軍防守。劍閣為據金牛道通往益州內部的重地,蜀漢末期鍾會進兵,南宋時期蒙古南侵,都視劍閣為必須攻破之重關。
西以蜀郡為主要領地,蜀郡物產豐饒,成都縣為益州主治所,劉焉時代因天火焚車的變異發生於雒縣後,便遷治於此。蜀郡以西設蜀郡屬國,劉備稱帝後在此分置漢嘉郡,在向外所接者以西部諸戎外族為多。諸葛亮當初在草廬所說的「西和諸戎」,當在於此。
南以江陽郡接牂柯、越嶲等南中諸郡。江陽郡乃劉璋於建安八年由犍為郡所分置,有江陽縣據洛水水道為郡治,西上過漢安經資中、牛鞞可及成都之南,此路線歷來向稱中水[11]。劉璋在益州統治的時代尚未積極開發南中諸郡,雖然曾經安排董和擔任益州太守,「與蠻夷從事,務推誠心,南土愛而信之」,但主要作用在於處理與蠻夷的交涉,而非地方政治的控管。
由以上來看,劉璋治益州時期,所據領土大致東起巴東、北達廣漢梓白水關、西據蜀郡、南至江陽,總計含蜀郡、犍為、江陽、巴郡、巴西、廣漢等郡。漢中當時為張魯所有,而劉璋對張魯的防線除了白水及葭萌以外,尚有龐羲所部屯於巴西閬中。
對於劉璋所擁益州之山川險固,大致可從北面與東面兩個部分來看。
北面防線除了白水關與葭萌以外,在向南除了梓橦之外,尚有扼涪水上游的重要據點涪城,為聯繫著成都平原至劍閣葭萌之間的大關。涪城不僅掌控成都北面之要地,亦為內水入成都之必經通道。建安十八年當劉備自葭萌還兵南向,誘殺楊懷高沛後更進據涪城的那一刻起,便已經註定了劉璋困守成都之亡。
東面除了白帝夔州為巴東門戶外,入長江三峽後尚有江州(今重慶)據各水交界點,再後有內水合州、外水嘉定、中水江陽等分支據點,也可謂險阻重重。
完整的盆地地形,讓劉璋所據之益州易守難攻,即便北面漢中未能佔據,略顯缺口,但仍能憑藉劍閣與涪城重關據險,足以屏障自守。新莽至東漢之間的混亂時代,李熊曾對公孫述獻據守益州進退皆宜的策略:
「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穀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幹,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北據漢中,杜﹑斜之險;東守巴郡,拒扞關之口;地方數千里,戰士不下百萬。見利則出兵而略地,無利則堅守而力農。東下漢水以窺秦地,南順江流以震荊﹑楊。所謂用天因地,成功之資。今君王之聲,聞於天下,而名號未定,志士狐疑,宜即大位,使遠人有所依歸。」──《後漢書.公孫述傳》
姑且不論益州割據勢力向來沒有真正稱霸中原的紀錄,是出於自守形勢所造就的發展心態不利,但益州形險富饒的概念,早已呈現於世。
(二)天府沃土
益州富饒只是一般人所知道的概念,其可見之相關描述亦所在多有[12],然而未經整理的資料往往只能讓人瞭解「益州富饒」這個簡單的概念,實則略嫌含糊。周郎為此特別找了點資料,以當時劉璋所佔據的巴蜀各地為主要範圍,大致做個整理。含食糧物產、製造物產、鹽井鹽泉等幾個部份。
一.食糧物產,包含水稻五穀、瓜果雜糧、藥材作物、山珍魚池等。
糧食作物方面,除了一般水稻等五榖外,尚有各種瓜果類雜糧[13]。戰國時期,成都自李冰開都江堰[14]以來,以岷江之水用於灌溉,大範圍開發成都平原。鄰接腹地均有肥美沃土可供作物生長,益州民人自然匱乏無虞。漢順帝後,馮顥為成都縣令,開稻田百頃,更加增長益州之豐廩滿倉[15]。江陽郡則產有荔芰、巴菽、桃枝、蒟、給橙等果實及調理作物。
藥材作物方面,巴郡產數種珍貴藥材,又有靈龜巨犀等奇物可貢[16];汶山郡則東接廣漢,南接蜀郡,有雜藥名香等[17]。犍為郡南安縣以南之峨嵋山則號有仙藥,漢武帝曾遣使祭求之,卻未能索得。[18]
除了以上所列之食用糧產,山林茂盛之益州,其實涵養水澤,尚有魚池可用,如蜀郡廣都縣等皆有魚池所在,廣漢郡德陽縣「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犍為郡漢安縣「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民生自用並不匱乏的益州,相較於中國當時各地遭官吏剝削或盜賊侵擾的程度而言,應該算是安居樂業的。
二.製造物產,如桑蠶織物與銅鐵礦物等。
農產上,桑、蠶、麻、苧等用於織衣編造被褥等[19],如墊江縣「有桑蠶牛馬」、巴西郡「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馬桑蠶」、漢安縣「宜蠶桑」、江原縣「出好麻,黃潤細布」;可製器物之名貴竹木有桃支、靈壽等[20];丹、漆則可用於繪飾,如涪陵出茶、丹、漆、蜜、蠟等。
礦產上,山嶺多產銅、鐵等用於戰具兵器,更有官家主事,如宕渠縣、臨邛縣、南安縣、江陽縣、武陽縣等,皆有鐵官,蜀郡廣都縣則「山有鐵礦」。
三.鹽井鹽泉。
益州另一種物產,也是令巴蜀人民能夠自給自足而不須仰賴外州的交易,便是出產鹽井。即便未與海域鄰接,不像山東青州自東周齊國以來便有海岸「漁鹽之利」,但自古海底沉積地層帶特殊的巴蜀各地,尚有許多鹽層谷井可供開發。
如巴郡臨江縣、朐忍縣、魚復縣、漢髮縣、蜀郡臨邛縣、廣都縣、廣漢郡什邡縣、郪縣、犍為郡南安縣、牛鞞縣、江陽郡漢安縣等皆各有鹽泉、鹽井。
小結:劉璋據益州之時,北有劍閣、涪城二道重關為屏障,近有綿竹、雒縣兩丸據點為守備;東有白帝夔州為門戶,中有三峽江州為要鎮,入川有三水貫流,形勢不可不謂奇險,自守足矣。富良田沃土魚池鹽井珍果為食糧,藏金玉珠寶銅鐵山林竹木丹漆為器用,自給足矣。山川形險,天府沃土,唯巴蜀能兼有之。
【篇四】張松法正,為禍於內
(一)派系爭權
說起龐羲,當劉範與馬騰在長安舉事攻襲失敗後,曾經一度派遣部下保護劉焉的孫子輩(亦即劉璋子姪輩)返回益州,因此劉焉和劉璋都特別感激他,尤其劉璋繼任益州牧後對龐羲禮待敬重,給他擔任巴西郡太守,領重兵屯於閬中。
劉璋在建安五年接連與張魯翻臉、面對東州兵導致的趙韙興三蜀叛變,直至建安六年破殺趙韙於江州後,才穩住政權。當時劉璋主要用龐羲為巴西太守,對抗張魯鄰近該地的部曲軍隊。然而有人向劉璋通報龐羲召漢昌賨民為兵,恐怕有自專之嫌,劉璋對此風聲似乎也半信半疑,甚至連趙韙的勸諫也聽不進去(此亦趙韙陰憤舉事的原因之一)。龐羲因知劉璋不相信他,故而自衛之心漸漸加重,特別在趙韙事敗後,擔心劉璋會轉頭對付自己,便強索程畿治下的漢昌賨兵,有意自守一方。此事直到程畿強行拒絕,才讓龐羲轉為臣屬自保的態度,備禮向劉璋釋出善意。
後人以為史書所謂「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21]完全是指劉璋因為聽信讒言而缺乏明智決斷的結果,但周郎經過相關史料的分析解讀後,認為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這裡其實存在著劉璋在當時對於政治立場的搖擺變異,因此引這一連串的短期現象。
龐羲和趙韙,一個代表的是外州勢力,一個代表的是本土勢力。益州在建安五年至六年之間碰上的本土與外來勢力對抗導致叛亂,結果讓劉璋瞭解到本土勢力必須特別小心對待,否則將會重蹈三蜀之變。也因此,建安六年亂定後,開始啟用大量益州人士為官,而龐羲這位河南來的外籍高官,儘管曾經給過劉璋恩惠,但要劉璋完全相信他,已經不太可能。
另外一位以外州人身分入蜀卻不得重用的,便是法正(字孝直,右扶風郿縣人)。法孝直在劉璋手下一段時間後才出任新都令,後又被召回擔任軍議校尉。對於自許有才幹的他而言,一來不受重用,二來常惹人非議其素行不良,絕對是無法忍受的。也因此在張松有意找他叛璋投備的情況下,法正的心早已開始動搖。後人以為完全是因為劉璋沒有識人之明,而不重用法正,但其實對於派系分立的益州政權而言,劉璋此舉有一半實是為了安定人心。
(二)尋力結援
歷史上劉璋無法自守一方的大敗筆,是他過於無厘頭的尋求外力結援。早在曹操征荊州之時,劉璋便派遣陰溥前往向曹操致敬,之後連續遣別駕從事張肅和其弟別駕張松向曹操贈禮致意。可以看出劉璋此刻對於曹操平河北、收荊州的表現感到壓力,故而及早釋出善意,便於日後的交涉。
正所謂世事難預料,陰傅和張肅的兩次行動都有所斬獲,然而張松卻被曹操冷落。探究其由:
一.曹操當時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尤其預備東下進擊孫吳,統一江南,哪有閒工夫應付區區的益州別駕張松?
二.劉璋前面已經接連兩次派出使者致意,沒料到短時間內又來了第三人,曹操當然受不了,還是隨手打發掉吧!
剛好曹操在赤壁之戰打了個大敗仗,讓忌妒心強烈又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張松有了足以毀壞其名聲的證據,回到益州便馬上向劉璋說曹操的壞話,勸劉璋不必與之結交。
東晉習鑿齒對於曹操藐視張松的這個輕率表現下了一個評論:「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齊桓公和曹操都因一時的意氣風發和驕矜態度,終於影響其霸業。對後世人的啟示而言,一個小舉動足以成為人生敗筆,我們不得不引以為戒。
張松另外向劉璋推薦一個可以結交的人選,便是劉備[22]。當時劉備在赤壁戰後與周瑜軍共同追擊曹操,並且轉向江南四郡用兵,暫時收駐人馬於荊州。《三國志》中各史料對於法正面見劉備的敘述有所不同,尤其出現法正去荊州見劉備的次數究竟是兩次還是三次,產生些許爭議,周郎對此作個分析。
一.結交劉備與送兵守禦:
張松並未受到曹操良好的待遇,但當時他似乎沒那麼快返回蜀地,至少在赤壁之戰前他應該是還在荊州附近的。直到曹操兵敗,讓張松有藉口說他壞話之後,才回到成都向劉璋咬耳根子[23]。估計建安十四年中以後,劉璋才有可能派法正去和劉備連結(此時江南四郡亦已收到)。
法正一開始其實不願意接這差事,但不得已而往(這裡不能清楚得知究竟是他懶惰還是在演戲,比較可能的是張松最後告訴法正應該趁機去荊州看看劉備是否值得他們擁戴,法正才決定前往)。《劉璋傳》記載「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雖然看似拆開的兩小句,但周郎認為這是同一次(也就是法正首次)的出使。
「尋」的解釋應該為「不久」,也就是說劉璋一開始決定派法正前往,但沒多久又要求他和孟達一起帶數千人去幫助劉備守禦。而《法正傳》記載「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24],其中的「辭讓」到「不得已而往」,可能就是劉璋「尋」又令法正孟達送兵數千的時間了。如此說來,劉璋應該只派法正出使兩次而已(第一次送兵結交,第二次邀備入蜀)。
二.孟達兵留屯江陵時間點:
那麼劉備在什麼時候見到孟達和法正呢?按《劉封傳》的記載[25]可以得知當時劉備已經向孫權借到整個南郡,才可以讓孟達帶來的兩千兵屯駐江陵城內。而孫權是在周瑜死去後才接受魯肅的建議,把南郡借給劉備,也就是建安十五年,由此可知,孟達和法正送兵給劉備並且首次面會是在建安十五年中以後。而法正回到成都後便開開心心的告訴張松劉備有多麼的英明偉大,兩人便開始籌畫設計讓劉備入主益州。
三.派法正領兵迎接劉備:
建安十六年曹操對西北用兵,用賈詡計破馬超、韓遂等,而漢中張魯也恐遭曹兵來襲,便有意向益州用武。張松再度找到機會,要求劉璋邀請劉備率兵入蜀協助討伐張魯。他分析益州內有驕豪將領龐羲、李異(昔日叛殺趙韙者)[26],外有張魯興兵[27],倘若內外交攻,劉璋勢必無法兼顧。
其實造就劉璋恐懼張魯的其中一個緣故,在於龐羲與漢中兵交戰屢次不能得勝,信心層面劉璋的確較弱。但龐羲是否真的有絕對的外意呢?事實上在程畿義正言辭的大袖一揮,拒絕了龐羲索取漢昌賨兵的要求之後,龐羲便採取禮敬劉璋的態度,並未再有反亂舉動。從這裡看,劉璋對於局勢的觀察確實不夠老練,也缺乏劉焉與劉表那般獨力自守而不藉外援的傲氣。
小結:張松和法正兩人的陰謀勾結,能夠設計劉備入蜀來取代劉璋,第一是因劉備的英偉打動其心,其二則是劉璋本身不明情勢而走向錯誤的道路。而外州人在劉璋治下的政治天平遭到破壞,更是引來龐羲和法正問題的內在原因。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7-20 01:48
【篇五】荒殘荊州,伐蜀良機
說回劉備這方。自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周瑜各自率軍水陸並進的向曹軍追擊,至荊州後分程取地,周瑜率眾圍南郡曹仁徐晃等留守主力,劉備則和諸葛亮一同向江南收取長沙、桂陽等郡。建安十五年周瑜逝世,臨終前把主和劉備的魯肅推薦給孫權,以避免暫時失去開拓能力的孫權作出不智的決策。劉備拿到計有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郡的大半土地,算是擁有了半個荊州。
短時間內起用「楚之良材」龐統、廖立等,以龐統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辟廖立為從事,擢長沙太守。此外尚有劉表舊臣中郎將霍峻、督夷陵四縣軍民事向朗、從事馬季常、馬幼常、陳孝起等。劉備領荊州牧這段時間內,良材賓友、吏士軍民,皆匯聚一時,算起來是他半生戎馬以來較為風光的第一塊根據地。然而,這並不代表他有即時攻取蜀地的本錢。
當法正奉劉璋之命前來邀請劉備入蜀之時,他曾經猶豫過是否應該在此時採取行動。而身邊的軍師中郎將龐統在遊說劉備接受的過程中,點出兩個關鍵:
第一,單僅憑半個荊州的經濟和人力,完全無法在北曹東吳的夾會處得到伸展的機會,不僅地利缺乏,根本也無法支撐幾起大戰。因此,益州必須取得。
第二,正因為荊州當時缺乏和曹孫等強大諸侯交鋒的實力,就必須在不耗費過多籌碼的情況下設法謀取益州。尤其法正張松等劉璋部屬作為內應,無疑是天賜良機,劉備應該要即時把握。
龐統說「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28]這多少是給劉備一個警告:「這次劉璋邀你入蜀的好機會,實乃天賜,正好可從中取利;若放棄不幹了,恐怕他日就要讓別人整碗捧去。」劉備讓龐統一語點醒後,深知欲取益州當在此刻的道理,終於同意整裝出發。
荊州自劉表統治以來,建安年間也曾經盛極一時,平長沙太守張羨之叛,南收桂陽、零陵,所謂「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劉表勢力北有襄陽、樊城跨據漢水,中有南郡江陵屯軍實兵馬,東有江夏以阻孫吳,南有長沙四郡為腹地。總計帶甲十餘萬的概數約為十萬兵力,而以劉表治荊州時能夠屯置這個數額的兵員戰備,經濟上還算頗為可觀。
以下周郎具體的做個分析,以列出建安十三年曹操尚未攻取荊州時的兵員分布可能範圍。
一.江夏太守黃祖抵擋江東的連番進攻和掠奪,兵力自然不會少,估計最初兩萬人在江夏應該很合理。至劉琦時代還能夠拿到一萬人,也挺符合當初被孫氏搶走的大量損失。[29]
二.襄陽是劉表辦公重地,重要據點估計一兩萬兵力跑不掉。
三.南郡江陵被曹操視為不能讓劉備佔領的軍實大本營[30],既然有軍實,兵力絕對不少,以比例推測少說三萬至四萬甚至五萬都是合理範圍。
四.劉備當初被劉表派在新野,也曾增兵給他,其後屯樊城,至南渡之前還能讓關羽帶走一萬精甲兵力,估計劉備和諸葛亮張飛等一行至少也有精兵五千。這裡大半是荊州的兵力,因為劉備當初逃來荊州不過眾數千人[31],且部分是山賊。
五.其他就剩江南四郡了,我們若探討部分資料可以看出長沙四郡其實一直以來不受重視,兵力的分布也應該不多。當呂蒙受命討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時,望風而降的現象,可以推斷當時的兵力不多,無法作抗衡。尤其南郡一直以來才是兵家重地,連曹操征荊州都是打到江陵即止,剩的都派官員招安而已。可見江南四郡合計能有兩萬兵已經是相當高的數字了。
以上計算後,江夏兩萬、新野樊城至少萬餘、襄陽一至兩萬、南郡三至四萬、四郡一至兩萬。劉表治下荊州的總體兵力也合乎十餘萬左右。
若以此來推算,大概可以看到兵力支撐的飽和度。劉備在建安十五年以後佔據了南郡以及江南四郡,合計應該可以支撐五六萬的飽和兵力。但當初他和孫權共同抗曹的時候,含劉琦兼關羽部眾,手上最多也只有兩萬人,儘管一年之間收復江南四郡,可能可以增加個一萬多兵力。而南郡當時因為周瑜和曹仁的對抗,不止被曹仁消耗很多部隊,也讓南郡的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後來周瑜收南郡之後,即便劉表故官吏士民多歸劉備,孫權最後也借給他了,但南郡一時之間的經濟不可能恢復到劉表治下的原貌,因此兵力支撐的飽和度肯定也下降,估計當時能支撐三萬人已經是上限。
綜觀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出兵西川之前,南郡資源尚未恢復,而江南四郡素來疲弱,不是軍實要地。因此個人認為劉備在建安十六年,南郡(二點五至三萬左右)加上江南四郡(一點五至兩萬左右)屯駐的總體兵力不會超過五萬,最多也就這個數了。
事實上,早在荊州受到內(宗賊)外(袁術)為亂的困局之時,名士蒯良便給了劉表「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32]的建議。北以襄陽為主要據點,南以江陵為主要據點,只要把這兩個區域鞏固穩定,荊南四郡並不須過於積極處理。也就是說,基本上支撐整個荊州的是襄陽和江陵,長沙四郡不過是附屬的,自然也就不受特別重視。
小結:整體來說,劉備雖然在建安十六年時掌握半個荊州和四至五萬左右的總體兵員,但南郡尚未恢復元氣的經濟能力並不能有效支撐龐大戰事的發動。劉備手中握著整合還不到三年的荊州集團,當下其實並無攻取巴蜀的客觀條件。主要還是劉璋派法正送來的邀請函,讓龐統說服劉備掌握良機,這益州之行才能順利展開。
【篇六】兵增資長,人心收歸
劉備在入蜀前把整個荊州集團分成兩個部分,後部留在荊州,前部隨從入蜀。根據記載,大致列一下陣容。入蜀隊伍:以劉備為首,軍師龐統,文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陳震、鄧方、馬謖、習禎等,部將黃忠、霍峻、魏延(初為部曲)、輔匡、劉邕、馮習、張南等。留守隊伍:以諸葛亮為首,大將關羽、張飛、部將趙雲、糜芳、劉封、傅士仁等,文官廖立、馬良、潘濬、郝普等。
不帶驍將關張,也不帶智囊諸葛,明顯的劉備不敢把荊州的力量一次消耗掉,若不幸趁機取蜀的計畫失敗,或者戰況不利,就還能從荊州抽調支援;而在益州尚未確定能夠取得之前,保守的佈局是對的。但這裡也突顯另一個問題,要顧全東西兩面導致的戰力分散現象。當時荊州夾在孫吳和曹操之間,前者利用劉備集團來遷制曹操,後者則必須破壞這個聯盟才能發動攻勢。
在此一環境下,諸葛亮不僅要把補給物資不斷的推向前線,以支援入蜀將士,還須就近填補南郡與江南諸郡的開銷。光憑那遭戰火波及尚未痊癒的荒殘荊州,恐怕達不到這經濟條件,自然沒有本錢發動像樣的取蜀戰役。所幸,歷史上的劉璋不愧為「仁」主,先後拿了大把大把的錢糧資源送到劉備手裡,包含一應戰具器械,使得劉備很可能遭逢「有兵入蜀,沒錢買米」的窘迫危機一掃而空。
針對劉備收到劉璋多少帳面上的好處,以下做個概略整理。
(一)增兵的部分
前面已經分析過荊州總體兵力最高不過五萬,若以兩年後諸葛亮同張飛率後援隊進兵的狀況推測,則劉備率軍入川之時的兵員總數恐怕不會超過兩萬人(即一至兩萬之間)。由此看來,《華陽國志》所載「率萬人泝江西上」[33],應該比《先主傳》「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34]的說法更為可信。
建安十五年至十六年間法正和孟達被派去荊州送兵給劉備守禦,其中孟達連同其所領兩千兵皆留屯江陵,這個有明確記載。至於法正的兩千兵就不太清楚是留江陵或者編到其他地方,甚至劉備也可能沒收下,讓他帶回。
劉備在涪城和劉璋歡度百日時光,又得到白水軍的指揮權,因此進駐葭萌後,逐步擴充自己的軍力,合計達三萬餘人[35]。假設劉備當初入蜀率步卒萬餘人這個數據正確,大約一點五萬。劉璋與之在涪城相會,替劉備增兵,然後再至白水並軍,合計達到三萬餘人。那麼劉備在此得到的劉璋增兵數就大約一萬五千人左右。
建安十七年底劉備藉口要回荊州救關羽,向劉璋要求萬兵和軍資,而劉璋多半開始疑惑劉備是否真心助之,何況這不是拿來幫他對付張魯,自然不會滿足劉備的要求。許兵四千[36]可能只是承諾給劉備四千兵,但是否真的到手就不得而知,暫且估計沒有吧(畢竟張松事敗被斬,雙方反目,也意圖限制劉備的情報通聯,想必劉璋也已經打消許兵四千的念頭)。
決定反目南擊劉璋之前,龐統獻了三計,劉備採納中策,利用返回荊州的消息誘殺楊懷、高沛後,兼并了其所擁部隊[37]。當時龐統曾說楊高二人「各仗強兵」[38],既稱為「強兵」,兵數應該不會太少,估計二將合計尚有八千至萬兵左右。而劉備殺之,再取其士卒部眾,引兵與黃忠會合,進據涪城。
以上劉備在劉璋手中拿到的兵力合計至少有:
一.孟達送來屯於江陵的兩千兵。
二.初至涪城劉璋替劉備增兵(約數千)。
三.劉備至葭萌並白水軍萬餘人。
四.誘殺楊懷高沛後并士卒(約近萬人左右)。
總合大約兩萬以上,這比起劉備當初入蜀前自己使用的兵力還要來的更高。
(二)給資的部分
一.法正被劉璋派往迎接劉備之時,「前後賂(贈)遺以巨億計」,這點符合劉備軍曾經在入蜀沿線接受款待的記載。
二.雙方在涪城見面,劉璋請劉備往葭萌對抗張魯時,又得到大批的物資[39]。
三.除了在葭萌並軍三萬餘人之外,劉備軍其實還得到了大量戰備,由原先率領入蜀的萬餘「步卒」,經過不斷的增資,形成「車甲器械資貨甚盛」的精銳部隊(參見本文注35)。
這裡其實也間接透露出另一個訊息:荊州兵當時因為經濟問題,在戰備上遠遠不如富饒益州來的強盛。
(三)人心收歸
左將軍劉備縱橫神州,雖然在中國各地甚為知名,但險阻自守的封閉益州,就未必人人皆曉這位漢室宗親。劉璋邀請劉備入蜀無疑給了他一個宣傳的機會,當然劉備也懂得把握。
一.初入巴蜀便受到劉璋吩咐各地官員士民的款待和歡迎,造就劉備軍雖為外人卻得以「入境如歸」[40]的盛況。
二.三個多月的涪城歡宴,劉備在益州內部又得到自我介紹的機會,加上法正張松就近在側,更可以趁勢讓他們籌謀以久的奉戴新主計畫效果得以昇華。
三.受劉璋委託駐於北關葭萌後,劉備首先做的不是盡力幫助劉璋處理防禦工事,而是拉攏當地軍民眾心。
四.在涪城之會時,龐統曾經要求劉備直接就近用武力把劉璋制住,出其不意的掌控大權,則益州可得。然而劉備深知民心不可因此而失的道理,在「恩信未著」的情況下,整個益州未必能夠接受劉備這個新主人,屆時引來的將是擁璋派和本土大族的叛亂,甚至各自起義。
利用劉璋邀入蜀地的機會收攏益州人心,不僅巴東沿線、涪城內境、北關葭萌各地都先後認識了劉備這號人物,更削弱益州軍民對於劉備侵略行動的不滿。劉璋請劉備此舉,無疑把孫子五事第一元素「道」的優勢,降至雙方平衡。
小結:劉璋拱手送給劉備龐大的兵力、錢糧、戰具等各種資源,甚至讓劉備有機會廣結益州人心,讓兩個集團原本處於一面倒的主客優劣,頓時傾覆。
【篇七】北擊東夾,兩鋒入川
還兵南向的劉備軍,初期分為兩部,黃忠、卓膺擔任先鋒軍向梓橦進發,劉備則領兵往白水關收并楊懷、高沛的部眾後,才回師與黃忠會合,進據涪城。按各傳記載,劉備還攻劉璋之際,已經派人請荊州諸葛亮發兵西進。此時劉備與龐統、法正、黃忠等由北向南進兵,而諸葛亮、張飛、趙雲、劉封等則由東向西進兵,形成兩鋒夾擊的態勢。以下略為分析雙方交戰經過與防線的部署。
(1)北線主力軍──葭萌至涪水
率軍南擊劉璋之前,劉備安排霍峻留守葭萌城,防備後方遭到偷襲。霍峻在此期間,面對張魯部將楊帛的誘降並未動搖,之後遭遇劉璋部將扶禁、向存率領萬兵的圍攻,更抵擋了近一年,表現確實驚人。
※插曲:對霍峻數百人守城解讀的質疑──不少學者或網友以為霍峻僅憑百餘人防守葭萌達一年左右,周郎認為似乎不全是如此。按《霍峻傳》所載「峻城中兵才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的內容來看,城中兵才數百人的時間點應該是在抵抗一年左右之後,則這一年之間的損失就並未記載下來,而霍峻最初擁有的部隊恐怕就在數百人以上了。單憑這些,我們可以說「霍峻以數百兵力破走扶禁、向存的萬人隊」,但卻不能說「霍峻憑著數百兵力抵擋扶禁、向存的萬人隊達一年之久,還能率精銳破走之」。除非有更明確的史料為之佐證。
向南進發後,劉備軍首先要過的第一個據點為梓橦,地方守官為梓橦令南陽王連[42]。王連閉城不降,也沒做出頑強抵抗,蓋因當地守軍不足,與其出戰擾民,乾脆堅壁保守梓橦。而劉備對於王連有主從之義也甚為尊敬,便率眾繞過,不強行取城。
在此之前,劉璋身邊的益州從事鄭度曾經獻堅壁清野之計[43],請劉璋把涪水以東的巴西、梓橦等地士民向內遷徙,同時燒毀鄰近腹地之糧倉與庫存資源,深溝高壘,堅守涪城防線。鄭度此計若實現,將會斷了劉備當初自墊江西上涪城的路線,若考慮撤退一途,也只能向北還至葭萌劍閣後,走閬水下墊江,再設法破江州或退回白帝。這的確有機會讓劉備的兵餓死在涪城之外,或者進退兩難,至少短期內能解除益州全陷的危機,不過其中也有些估計錯誤的地方。
第一,兵力問題:劉備當時擁兵約三至四萬,但葭萌霍峻所領的守備部隊恐怕頂多數千人(前面解釋過霍峻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只有數百兵),因此大半人馬都被帶去攻擊劉璋,則鄭度「兵不滿萬,士眾未附」的說法,若非情報不足,就是為了安劉璋之心而謅的。
第二,後續效應:短時間內要搬遷大量民家入涪水以西,恐怕不易做到,也勢必遭到百姓的質疑和廣漢郡大族的抗爭,唯一途徑是強制驅民,自然又得依靠武力摧動。若劉璋真的依鄭度之計令巴西至梓橦沿線百姓遷徙入內,則廣漢郡西部與蜀郡等地必須承載這些人口,生活的轉變將會令人民感到辛苦,尤其家園遭毀者之怨聲載道,絕對可以想見。劉璋根本上也考量到這點,故不敢採納此計,否則即便劉備軍暫時受阻,劉璋同樣會失益州人心。
由葭萌還兵至涪水沿途,劉備軍並未明顯遭到璋軍抵抗。其一,北關重兵大半已遭劉備吞食,廣漢鄰近無法緊急抽調守軍;其二,巴西郡雖有龐羲屯兵閬中,卻因與璋有隙而觀望自保;其三,劉備在葭萌深植人心達半年以上的時間,早已為還兵南向作了事先鋪路。
(2)北線主力軍──涪城至雒縣
自劉備進據涪城的那一刻起,基本上已經為他的取蜀行動畫上了半個句號。涪城對於成都以北的控制力自不待言,劉璋儘管意識到這點,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吳壹等將領率兵趕往拒敵,始終晚了一步,讓劉備搶先入城。劉璝一眾既未佔地利,兵力又不如劉備軍,加上吳壹請降[44],自然無法與之抗衡,便退往綿竹。
劉璋另外派遣護軍李嚴、參軍費觀,前往綿竹督各軍對抗劉備。當時綿竹縣令為費詩,但他並無抵抗的實力和意願。而李嚴和費觀見情勢不利,同樣選擇舉旗投降。[45]而劉璝和張任等率領的部隊在綿竹時被李嚴帶了部分投效劉備營中,因此他們只能引其餘部隊在向南退至雒城。
雒城乃廣漢郡治,在蜀郡成都以北幾乎是最後一個防守據點,若失去雒城則成都便直接遭遇威脅。劉璋安排其子劉循據守,包含劉璝張任等退守兵力,合計雒城當時約有萬人[46]。即便張任於雁橋戰敗被擒殺,劉循等仍堅守雒城達一年之久,面對劉備士氣如虹的三萬餘部眾而言,如此表現已屬可圈可點。劉備在綿竹收李嚴各軍之後,派遣將領率兵分頭前往各縣地方安撫控管。而雒城一破,便收拾眾軍,等待已經長驅直入的諸葛亮和張飛部隊,預備合攻成都。
(3)東線支援軍
諸葛亮在荊州收到劉備的傳召令後,便將留守任務交給關羽、糜芳等,自己連同張飛、趙雲、劉封等發兵入蜀,為劉備增援,等於是向益州發動全面攻勢。
這裡浮現一個問題:劉備為什麼敢在這個時候把荊州將士調入益州?主要原因是劉備得知曹操和孫權正在對峙[47],因此認為荊州方面暫時不會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故大膽調荊州兵入蜀。
張飛和諸葛亮等延長江路線往益州攻入,初期並未受到蜀軍大型的抵抗,主要原因在於劉備當初入蜀之際,已經預先開通巴東門戶,如龐統在葭萌所獻下策便是「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能夠退還白帝然後緩圖攻勢,可見當初巴東白帝等地當時已經受劉備掌控。
攻至江州前,朐忍、臨江等縣應該已經讓荊州軍陸續佔定,因此可以連引荊州,有備而戰。而江州為巴郡郡治,當三峽沿線的第一要鎮,時據守者為巴郡太守趙笮與將領嚴顏。雖然據守江州,卻並未有大量守軍,因劉璋在西北戰線投入的部隊已經遠過應該的負荷,巴東一線自然是防備空虛。趙笮、嚴顏也因此守城失利,被張飛所破。
過江州之前,分出趙雲領一軍往江陽郡,走洛水定犍為資中,往成都會合。張飛則上墊江後走涪水,於德陽與蜀軍交鋒。劉璋當時派遣州署從事領帳下司馬張裔領兵前往應戰[48],但雙方實力有別,張裔自然不敵張飛軍,敗走後回到成都。
周郎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蜀鑒》等相關記載,對於張飛與諸葛亮軍的進兵路線有所質疑。
《華陽國志》──巴郡太守巴西趙筰拒守,飛攻破之……趙雲自江州分定江陽、犍為。飛攻巴西。亮定德陽。巴西功曹龔諶迎飛。璋帳下司馬蜀郡張裔距亮,敗於柏下。裔退還。
《蜀鑒》──建安十九年,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遂與張飛、趙雲涇流克巴東。至江州,破巴郡太守嚴顔,生獲之。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爲,飛定巴西德陽。
《張飛傳》──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張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
又載──亮與裔書曰:“君昔在(栢)〔陌〕下,營壞,吾之用心,食不知味
趙雲入江陽、犍為應該沒有問題,但張飛所破的巴郡太守究竟是趙笮或嚴顏?張裔在德陽陌下所拒者究竟是張飛或諸葛亮?巴郡太守的問題周郎不打算作考究,畢竟與本文之旨並無強烈相關,且史料不足,證之無益。至於張飛和諸葛亮的進兵問題,個人認為張裔當時所拒之敵,應該是張飛為主,但諸葛亮很可能也在同一軍中;由於諸葛亮當時曾經擔憂過張裔的戰局不利,可見他離戰場也不會太遠。
總的來說,姑且不論各記載的矛盾之處,我們可以確定諸葛亮和張飛等荊州支援軍在蜀地各戰線勢如破竹,含巴東、巴郡、江陽、犍為諸郡縣,在進兵成都之前已經大半佔定,除了巴西並無明顯戰果,劉備在建安二十年後也還在巴西有過戰事。諸葛、張、趙等會兵成都,已經完成整個荊州增援軍的基本目標。
小結:劉備在益州先後開通白帝、葭萌,為建安十八年後的夾擊之勢做了提前佈局,並利用曹孫互攻的時機把荊州援軍也調入益州。全面失利的劉璋軍,除了少數未被佔領之地,幾乎已被孤立於蜀郡成都。自靈帝末年至獻帝末葉,劉焉父子在益州二十餘年的統治時代也將告尾聲。
【篇八】成都圍守,保民出降
先前敗於曹操的馬超投奔漢中張魯,但卻不得志,又常被張魯的部下所妒,因此有所不滿。恰巧於綿竹投效劉備陣營的建寧郡督郵李恢,奉劉備之命前來與馬超交涉。李恢說服成功,馬超便率軍投入劉備軍中,並且直入成都城北。這時包含劉備主力部隊、張飛與諸葛亮入涪水部隊、趙雲定江陽部隊、馬超新降部隊,全數集中於蜀郡成都近郊,大致圍定。
此時的益州局勢:北面廣漢郡大半淪陷,白水關部隊已讓劉備并去,葭萌有霍峻引兵據守,涪城早被佔據,綿竹、雒城先後被破;僅存的殘餘郡縣為梓橦,縣令王連堅壁不降。東面白帝已開,巴郡、江州重要據點盡失,德陽張裔之兵破敗回成都;僅存黃權於廣漢閉城堅守,巴西也尚未攻陷。南面江陽、犍為由趙雲取下,大致底定。
儘管梓橦、廣漢尚未被攻破,但也已無多餘兵力可向成都「勤王」,而巴西一部幾與成都脫節,唯有扶禁、向存領萬兵自閬水上攻葭萌,卻也不勝;且前受張飛攻打,並無餘力再戰。基本上整個益州僅剩成都之兵有戰力,能夠與劉備軍一搏。
而成都的戰力和資源如何?「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看起來仍有可為。蜀郡成都的自有兵力,應為當年平定趙韙三蜀兵變時,劉璋所仰賴的東州兵為班底,其善戰精悍早有跡可循。而在涪城迎接劉備時,劉璋從帶來的親兵「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估計這也就是此時尚存的成都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劉璋要在肥沃的成都平原內自給自足可達一年之久,並不難想像。
可惜的是,劉璋當時的個人心態早已失去抗戰決心。先前於雒城之圍,法正曾送書信[49]給劉璋,告訴劉璋整個戰局已經不可挽回,益州大半淪陷,劉備軍勝卷在握。這虛情假意的勸告書,肯定讓劉璋信心大失,尤其面對一個曾經百分之百信任的朋友,劉璋已經逼近嘆無可嘆的地步。
四面圍定的成都,外無援軍,縱然吏民將士皆願死戰,劉璋卻已喪失鬥心。再加速催化他開城出降者,乃是劉備身邊的從事中郎簡雍[50]。簡雍曾受劉璋器愛,如今竟成為勸其出降的說客,豈不令劉璋失志?
「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這裡充分體現劉璋對於人民的厚德仁意,一如當初反對鄭度遷民焚倉的計策,劉璋始終對益州百姓是有愛民之心。
決意放棄益州之主的劉季玉,令眾將士放下干戈,自己則和簡雍共乘一輿,出城投降,和平的結束成都之圍;群下近臣眼見舊主之德,莫不感懷流涕。
而漢末的最後一個諸侯,就此雲散,畫下句點。
【結論】決策失當,引狼入室
在劉璋數十年的政治生命裡,他做過最大的錯誤決策就是真心把劉備視為友好,甚至引之入蜀。雖然說歷史不能重演,性格無法指定,劉璋似乎也不是個能永守該地的料子,但如果他能有其父劉焉獨立自守的氣概,不求援於劉備,恐怕益州不會輕易落入劉備的手中。
(一)國力財富
前已論述過益州富饒之物產概況,且未經大型戰亂的益州,民生財力並未受到嚴重打擊。而荊州情況則恰恰相反,劉備完整取得諸郡的時間不到三年,尤其南郡歷經一年攻殺,才休息一年多的時間,經濟尚未復原,沒有條件直接發兵和劉璋硬碰。
(二)兵力軍備
劉備當時治下的荊州總體兵力,最大飽和度頂多五萬,若要分一半人馬和孫權曹操對峙,則可用之兵應在兩萬左右。而益州當時擁有的總體兵力可能將近十萬,至少八萬至九萬之間(參見[附錄一])。若分兩萬餘兵力對抗張魯,尚有至少五萬人可直接對上劉備軍。至於軍備面更是不成比例:劉備入川時僅擁步卒萬餘人,至葭萌并白水軍後,獲得大量車甲器械資貨,這裡完全可以看出劉備軍和益州軍的戰備差距。以不利之兵數,疲弱之戰備,對抗質量兼具的蜀軍,荊州兵其實無甚勝算。
(三)地勢險易
益州地勢險要,相較於荊州將士而言,蜀軍更加熟悉當地形勢,可謂佔盡地利。張松在劉備入蜀後曾經與之面會,並且將益州虛實盡數告知[51],這無疑在劉備日後在奪取蜀地上有相當大的助益。倘若劉備未能入蜀,則法正沒有直接加入其陣營的機會,張松也很難就近提供情報,甚至在引薦同僚與策劃反動上都有很大的困難。當然也就大大的提升了劉備軍取蜀的難度。
(四)主道人心
主道方面,許多網友認為劉璋當時已經盡失人心,如李嚴費觀等降將問題,以及昔日東州兵變亂引起益州本土不滿的事件。然而,周郎研究後認為並非如此。前面也提過,東州兵的變亂後,劉璋重新考量了重用益州本土人,再度穩定政權,十年間並無重大內鬥,這是他成功的一面。而所謂的降將問題,根源實亦出於此。以下列舉:
吳壹,陳留人,降於涪城,本身並非益州人,出於形勢不利而轉換陣營。
李恢,建寧人,降於綿竹,同樣出於形勢不利而轉換陣營。
李嚴,南陽人,降於綿竹,當時涪城早已失陷,他被派去督軍抵抗,會直接投降主要出於形勢不利,以及他本身並不屬於益州人,早前也仕於荊州,歸屬感當然不高。
費觀,江夏人,大部分同上,當時擔任李嚴的幕僚參與軍事,但李嚴降了,他身在軍中,恐怕也不能避免。
費詩,犍為人,降於綿竹,同樣屬於觀望成敗,己軍失利後投降的。
另外,張松雖為蜀郡人,但「為人短小,放蕩不治節操」,自然對於忠君臣節的觀念不是那麼注重。而法正本身為右扶風人,在劉璋政治轉變為本土大姓為先之後,受到冷落,才越感不滿。以上自始至終就想著窩裡反的只有張松和法正兩人,而其餘大多因形勢所迫投降。
反過來看,支持劉璋的有哪些呢?
黃權,巴西人,力諫劉璋不成,出為廣漢長,至劉備軍圍城,仍堅壁不出。
王累,廣漢人,倒懸於州門死諫劉璋。
嚴顏,巴郡人,力抗張飛於江州之斷頭將軍。
張肅,蜀郡人,告發其弟之反叛舉動,雖因懼而行,始終為挺璋一派。
張任,蜀郡人,死戰劉備軍於涪城關外,雒城雁橋。
杜微,梓橦人,劉備為益州之主後,拒不仕官。
王連,南陽人,於梓橦堅城閉守,不降劉備。
張裔,蜀郡人,於德陽拒張飛、諸葛亮,敗後不降,仍退成都與劉璋共存。
鄭度,廣漢人,於劉備還兵南向時獻堅閉清野之計。
此外尚有將軍扶禁、向存,領萬餘眾圍霍峻達一年。而杜瓊、孟光、來敏、許慈、尹默等文士亦都克盡職守,直到劉備定蜀後才被迫更換新主。
由以上看,劉璋當時在益州其實仍為大半本土官民所敬所尊,並非如一般網友概念中的頗失人心。倘使劉備並未受邀入蜀,未能在益州各部廣攬人心,根本也沒能體現其用兵於蜀之「道」。
總結:劉璋身為益州之主,其實最大的決策失誤在於邀劉備入蜀,此舉形同引狼入室,且先後給予劉備軍大量兵力與錢糧資源,導致原本利於己之國力,瞬間掏空;地利上被突破東面白帝,佔據北面涪城,完全失去應有之優勢。而人心歸屬方面,劉璋同樣佔盡本土益州吏民的支持,劉備若一刀一槍的由夷陵往益州打,更難有機會掌握民心。
劉備當初若沒能得到那受邀入蜀的機會,恐怕這漢末的最後一個諸侯,未必會是益州劉季玉……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
2.範曄,《後漢書》。
3.司馬光,《資治通鑑》。
4.常據,《華陽國志》。
5.李文子,《蜀鑒》。
6.饒勝文,《佈局天下》。
7.許蓉生,《蜀漢軍隊的組成及其來源》。
8.伍伯常,《方土大姓與外來勢力:論劉焉父子的權力基礎》。
9.李尚學,《有關劉備軍事集團平定益州的幾個問題的考證》。
【文注】
[注1]《劉焉傳》:焉內求交阯牧,欲避世難。議未即行,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
[注2]《英雄記》:劉焉起兵,不與天下討董卓,保州自守。
[注3]《劉焉傳》: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餘乘。
[注4]《續漢書》:是時用劉虞為幽州,劉焉為益州,劉表為荊州,賈琮為冀州。虞等皆海內清名之士,或從列卿尚書以選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
[注5]《資治通鑑》:董卓初死,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加以饑饉,二年間,民相食略盡。
──《英雄記》: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後漢書》: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觿,名曰「東州兵」。
[注6]《英雄記》:董卓使司徒趙謙將兵向州,說校尉賈龍,使引兵還擊焉,焉出青羌與戰,故能破殺。岐、龍等皆蜀郡人。
[注7]《華陽國志.南中志》: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爲五部,所當無前,號爲飛軍。
[注8]《華陽國志.巴志》:漢高帝滅秦,爲漢王,王巴、蜀。閬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疑當作欲。定天下,說帝,爲募發賨民,要與共定秦。
[注9]《楊戲傳.季漢輔臣贊》:季然名畿,巴西閬中人也。劉璋時為漢昌長。縣有賨人,種類剛猛,昔高祖以定關中。巴西太守龐羲以天下擾亂,郡宜有武衛,頗招合部曲。有讒於璋,說羲欲叛者,璋陰疑之。羲聞,甚懼,將謀自守,遣畿子郁宣旨,索兵自助。
[注10]《益州耆舊傳》:商字文表,廣漢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裏。劉璋辟為治中從事。是時王塗隔絕,州之牧伯猶七國之諸侯也,而璋懦弱多疑,不能党信大臣。商奏記諫璋,璋頗感悟。
[注11]另由重慶西上,再由沱江北上而趨成都,歷史上通常謂之中水,滬州為其重要據點。
[注12]《漢書.地理志》記載:「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其地,東至魚複,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極黔涪。土植五榖。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或本作芰。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泉源深盛,爲四瀆之首,而分爲九江。其寶,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赭、堊、繡、罽、氂、犀、象、氈、毦,丹、黃、空青之饒,滇、獠、賨、僰,僮僕六百之富。」
[注13]《漢書.地理志》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
──《華陽國志.巴志》曰:「土植五榖。」
──《華陽國志.巴志》曰:「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給客橙、葵。」
──《華陽國志.蜀志》曰:「其山林澤漁,園囿瓜果,百穀蕃廡,,四節代熟。」
[注14]《華陽國志.蜀志》曰: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撿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又溉灌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志.蜀志》曰:「又有綿水,出紫巖山,經綿竹入洛。合流過資中,會江陽。皆溉灌稻田,膏潤稼穡。是以蜀人稱郫、繁曰膏腴,綿、洛為浸沃也。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生之饒焉。」
[注15]《華陽國志.蜀志》曰:「順帝時,廣漢馮顥為令。太守京兆劉宣不奉法。顥奏免之。立文學,學徒八百人。實戶口萬八千。開稻田百頃。治績尤異。」
[注16]《華陽國志.巴志》曰:「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皆納貢之。」
──《華陽國志.巴志》曰:「其藥物之異者,有巴戟天、椒。」
[注17]《華陽國志.蜀志》曰:「特多雜藥,名香。土地剛鹵,不宜五穀,唯種稞麥。多冰寒,盛夏凝凍不釋。」
[注18]《華陽國志.蜀志》曰:「南有峨眉山,山去縣八十裏。《孔子地圖》言,有仙藥。漢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藥,不能得。」
[注19]《華陽國志.巴志》曰:「桑、漆、麻、紵靡不有焉。」
[注20]《華陽國志.巴志》曰:「竹木之貴者,有桃支、靈壽。」
[注21]《劉璋傳》:「後羲與璋情好攜隙,趙韙稱兵內向,眾散見殺,皆由璋明斷少而外言入故也。」
[注22]《劉璋傳》:「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
[注23]《劉璋傳》:「會曹公軍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松還,疵毀曹公,勸璋自絕,因說璋曰:“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正遂還。」
[注24]《法正傳》:「松於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先主。璋曰:“誰可使者?”松乃舉正,正辭讓,不得已而往。正既還,為松稱說先主有雄略,密謀協規,原共戴奉,而未有緣。」
[注25]《劉封傳》:「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
[注26]《劉璋傳》:「後松複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璋又從之,遣法正請先主。」
[注27]《先主傳》:「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別駕從事蜀郡張松說璋曰:“曹公兵強無敵於天下,若因張魯之資以取蜀土,誰能禦之者乎?”璋曰:“吾固憂之而未有計。”松曰:“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
[注28]《九州春秋》: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注29]《吳主傳》:十二年,西征黃祖,虜其人民而還。十三年春,權複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淩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虜其男女數萬口。
[注30]《先主傳》:紹遣先主將本兵複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注31]《先主傳》: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
[注32]司馬彪《戰略》: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眾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繈負而至矣。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
[注33]《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主大悅,乃留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將軍關羽、張飛鎮荊州,率萬人泝江西上。
[注34]《先主傳》: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注35]《先主傳》: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
[注36]《先主傳》: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璋但許兵四千,其餘皆給半。
[注37]《先主傳》:先主大怒,召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乃使黃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徑至關中,質諸將並士卒妻子,引兵與忠、膺等進到涪,據其城。
[注38]《龐統傳》: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
[注39]《劉璋傳》: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
──注引《吳書》: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
[注40]《劉璋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
[注41]《先主傳》: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注42]《王連傳》:王連字文儀,南陽人也。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先主義之,不強逼也。
[注43]《法正傳》: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穀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穀,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注44]《楊戲傳》:子遠名壹,陳留人也。隨劉焉入蜀。劉璋時,為中郎將,將兵拒先主於涪,詣降。
[注45]《費詩傳》:劉璋時為綿竹令,先主攻綿竹時,詩先舉城降。
──《李嚴傳》:建安十八年,署嚴為護軍,拒先主於綿竹。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
──《楊戲傳》:賓伯名觀,江夏鄳人也。劉璋母,觀之族姑,璋又以女妻觀。觀建安十八年參李嚴軍,拒先主於綿竹,與嚴俱降。
[注46]《法正傳》: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
[注47]《先主傳》: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
──《武帝紀》:冬十月,公征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
[注48]《張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
[注49]《法正傳》:及軍圍雒城,正箋與璋曰:“正受性無術,盟好違損,懼左右不明本末,必並歸咎,蒙恥沒身,辱及執事,是以損身於外,不敢反命。恐聖聽穢惡其聲,故中間不有箋敬,顧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後披露腹心,自從始初以至於終,實不藏情,有所不盡,但愚闇策薄,精誠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國事已危,禍害在速,雖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猶貪極所懷,以盡餘忠。明將軍本心,正之所知也,實為區區不欲失左將軍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達英雄從事之道,謂可違信黷誓,而以意氣相致,日月相遷,趨求順耳悅目,隨阿遂指,不圖遠慮為國深計故也。事變既成,又不量強弱之勢,以為左將軍縣遠之眾,糧穀無儲,欲得以多擊少,曠日相持。而從關至此,所曆輒破,離宮別屯,日自零落。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若欲爭一旦之戰,則兵將勢力,實不相當。各欲遠期計糧者,今此營守已固,谷米已積,而明將軍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敵對遂多,所供遠曠。愚意計之,謂必先竭,將不復以持久也。空爾相守,猶不相堪,今張益德數萬之眾,已定巴東,入犍為界,分平資中、德陽,三邈道侵,將何以禦之?本為明將軍計者,必謂此軍縣遠無糧,饋運不及,兵少無繼。今荊州道通,眾數十倍,加孫車騎遣弟及李異、甘寧等為其後繼。若爭客主之勢,以土地相勝者,今此全有巴東,廣漢、犍為,過半已定,巴西一郡,複非明將軍之有也。計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壞;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為亂者十戶而八;若敵遠則百姓不能堪役,敵近則一旦易主矣。廣漢諸縣,是明比也。又魚複與關頭實為益州福禍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諸軍並破,兵將俱盡,而敵家數道並進,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勢,昭然可見。斯乃大略,其外較耳,其餘屈曲,難以辭極也。以正下愚,猶知此事不可複成,況明將軍左右明智用謀之士,豈當不見此數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若事窮勢迫,將各索生,求濟門戶,輾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盡死難也。而尊門猶當受其憂。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左將軍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注50]《簡雍傳》:先主入益州,劉璋見雍,甚愛之。後先主圍成都,遣雍往說璋,璋遂與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
[注51] 《先主傳》注引《吳書》: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裏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
[附錄一]劉璋治下益州總體兵力考
本考僅以部分史料與概念為準,用以估計建安十六年前,劉璋在益州應有之總體兵力。隨手而估,如有不準或推測失當,還請見教。
《後主傳》注引《蜀記》曰:「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蜀漢末男女口九十四萬,將士達十萬左右,雖然劉璋時期可能沒這樣徵兵密集,但因戰亂而失的人口數未能統計入,因此或有差距。而龐統言及:「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儘管數字不明確,但大致上不會差距太遠,可見劉璋若有近十萬之眾,並不足奇。
另按《後漢書》人口統計,巴郡並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合計就達三百三十萬餘口,比起荊州南郡(未分襄陽前)、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武陵郡合計約三百八十萬口,相去並不算遠。雖然統計時代有別,但劉表治荊州號稱帶甲十餘萬,按比例來看,益州似乎也可能帶甲十萬。
以最簡單的計算方式來試試。以下直接從劉璋當時所有的防線記載,來推斷劉璋在建安十六年時,不邀劉備入蜀的總體兵力應該有多少。
一.白水關楊懷、高沛,這裡先前估計過了,劉備在此應該并走一萬人,而龐統卻說楊高二將仍有強兵,因此估計他們手上應該還有八千近一萬人,否則稱強兵也稍過了。總的來說,劉璋在北面對張魯的這道防線至少近兩萬人。
──《龐統傳》: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
二.成都兵三萬人,不論當初從成都帶去和劉備相會的排場,以及十九年被困守成都的記載,可以顯示這裡的三萬兵應該沒問題才對。
──《劉璋傳》:璋率步騎三萬余人,車乘帳幔,精光曜日,往就與會;先主所將將士,更相之適,歡飲百餘日。
──《劉璋傳》: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
三.劉璝張任一行的部隊,最先往涪城會戰劉備,但已經輸了一陣,兵破敗,因此退保棉竹。既然史書以破敗形容,應該會有損失,加上劉璋派李嚴到棉竹督軍,可見棉竹應該也有數千兵,不然無法對抗。但李嚴是直接投降的。儘管如此,張任一行直到雒城據守,還擁有一萬兵力。
──《先主傳》: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㈢皆破敗,退保綿竹。璋複遣李嚴督綿竹諸軍,嚴率眾降先主。……先主進軍圍雒;時璋子循守城,被攻且一年。
──《法正傳》:雒下雖有萬兵,皆壞陳之卒,破軍之將
整體推算上面的數據,先往涪城迎擊劉備,遭到擊破,這裡可能損失數千人,再往棉竹退保,而李嚴又舉白旗把數千人直接送給劉備,最後退到雒城還是有萬人。嚴格來說,自涪城攻達雒城沿線應該至少有一萬五千以上接近兩萬左右的兵力,這範圍算合理。
四.東線巴郡至德陽,當張飛領兵自東線殺入,到江州與嚴顏對抗,這裡是東面的重關,儘管劉璋此時還沒注意到嚴重性,但原先至少應該有的兵力也不會少,就先估個五至八千吧。而破江州後,張飛繼續攻入,劉璋才派了張裔領兵抵擋,會戰地點在德陽。既然要抵擋張裔的部隊,至少應該也要派個數千兵吧。總計巴郡至德陽的防線大概用了近萬人。
──《張飛傳》: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張裔傳》: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
五.巴西太守龐羲一直以來和劉璋有交情,又派他防守鄰近張魯部曲的重地,因此能夠專權勢,引來劉璋的不安。以其防備重地和能專權勢的條件看來,擁兵萬人以上是可能的。
──《英雄記》:龐羲與璋有舊,又免璋諸子於難,故璋厚德羲,以羲為巴西太守,遂專權勢
──《劉璋傳》:璋累遣龐羲等攻魯,〔數為〕所破。魯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為巴西太守,領兵禦魯。
──《劉璋傳》:後松複說璋曰:“今州中諸將龐羲、李異等皆恃功驕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則敵攻其外,民攻其內,必敗之道也。”
六.劉璋當初派法正孟達當初帶了四千兵去荊州送劉備,孟達的兩千人留下,而法正那兩千人無論是留下或隨軍入蜀,估計也都不會回到劉備身邊。
──《劉封傳》:初,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並領其眾,留屯江陵。
──《劉璋傳》:璋皆然之,遣法正連好先主,尋又令正及孟達送兵數千助先主守禦,正遂還。
七.在劉備還兵向璋之時,蜀將向存、扶禁領萬兵自閬水上攻葭萌霍峻,圍城近一年之久。
──《霍峻傳》:後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餘人由閬水上,攻圍峻,且一年,不能下。
八.最後,除了已上的各個數據,還剩下益州各地並非劉備正規軍攻擊的目標,長江沿線包含白帝、江陽、犍為、臨江等各個據點,劉璋並未派兵或將領直接前往防備,但各重地應該至少內部也要有一兩千的郡兵,保守估計全部加加起來算數千人就差不多了。(因古代動員兵力和本部兵力的差距其實很大)
──《先主傳》先主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
──《諸葛亮傳》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趙雲傳》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于成都。
統計完以上的各個數據,大概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1.白水葭萌的北關部隊兩萬左右。
2.自涪城至棉竹至雒城沿線一萬五千至兩萬左右。
3.成都自有兵力三萬。
4.江州至德陽兩戰合計萬人。
5.巴西太守龐羲擁兵萬人。
6.法正孟達最早送出四千人。
7.扶禁、向存領後襲隊萬人。
8.其他白帝江陽沿線郡兵合計約五千以內。
總計劉璋若沒有送兵給劉備,整體益州兵力可達至少九萬至十萬之間,若還有尚未統計的,當然就更多了。
(本考完)
[附錄二]2006三國策盃,烽火對藝苑賽事,周郎撰寫稿件之一(主辯文)
《劉璋若不邀劉備入蜀,不會遭到劉備的併吞》
反方立論主辯文 8月11日對藝苑之戰
在此代表烽火三國論壇向三國藝苑全體辯友問好,並感謝主辦單位三國策。以下為我方在本場賽事的立論主辯文。
──劉璋若不邀劉備入蜀,不會遭到劉備的併吞。
【背景】
建安十三年秋,曹操底定荊州、擊走劉備,正意氣風發之際,益州牧劉璋遣別駕張松往荊州面見之,卻被曹操隨手打發走了。心懷怨懟的張松回到益州後,便在劉璋面前對曹操多加誹謗,勸他放棄與曹操方面的交涉,並推薦了在荊州收取四郡的劉備作為新的結盟對象。法正出使回到益州後,認為劉備值得擁戴,便與張松密謀迎入有雄略的劉備,奉為新主子,但機會難尋。建安十六年,正巧曹操派鍾繇督軍往討漢中張魯的消息傳入益州,給了張松和法正能夠引劉備入川的大好良機。辯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究竟劉璋若不邀請劉備入蜀,是否會遭到劉備的併吞呢?我們接著作出細部分析,歡迎友方共同研究討論。
【一】劉璋的改變影響全局
歷史上劉璋在建安十六年派遣法正出使,邀請劉備入蜀,在這之前黃權與王累等人的建議也不被劉璋採納,也就是說正史上的劉璋是傾向於借助劉備力量來抵禦北邊可能帶來的危難。然而在本次辯題下的劉季玉,並不同意邀請劉備入蜀。以「劉璋」若不邀……為題,明顯在說這是劉璋個人的意見,也就是劉璋本身不願邀請劉備入蜀,那麼就充分的改變了他的盤算和心志──這時候的劉璋不是一個願意依賴他人力量的主子,至少他不願藉助劉備的力量。那麼,就不存在著劉璋之後還會想要拜託劉備當擋箭牌的可能性。以下將說明這個改變令致劉備喪失多少可用資源。
【二】劉備攻川的條件不成熟
承接第一點所提到,劉備在並未收到法正前來傳達「誠邀入蜀,實謀造反」的訊息後,劉備集團是否能夠達到入川的條件呢?建安十四至十五兩年之間,劉備取得南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等郡,雖然並未得到整個荊州,倒也佔了半數。其中南郡的戰備資源較多,南部四郡次之,然而在周瑜和曹仁對峙相攻的一年之間,消耗甚甚,恐怕並非短期能夠完復。荊州當時北有曹魏、東有孫吳,兵家必爭的狀況導致劉備集團若有任何軍事行動都必須審慎考量。在這樣資源不豐足、戰略不完備的情況下,劉備軍若要堂而皇之的與劉璋軍正面交戰,似乎不是那麼有利。
【三】益州地勢險要
曾經為了阻止孫權攻川,劉備的回應是:「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姑且不論劉備是否只想騙騙孫權不出兵,但益州民富地險可也非虛言。《漢書.地理志》記載──「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可以想像巴蜀地區在當代沃野千里,物產與資源富饒絕對勝過劉備僅得其半的荊州。地理上,北面劍閣與涪城之險暫可不提,東面以巴東白帝夔州為門戶,入長江三峽後有主要據點江州(重慶),再後有內水合州、外水嘉定、中水瀘州等分支據點,可謂險阻重重。劉備軍倘若並未接受劉璋的邀請,不能得到法正孟達的嚮導以及劉璋當時在沿途的款待,憑這樣險要的地勢其實足以讓不熟悉地理狀況的劉備軍進退遲緩,甚至在險要之地分兵據守,攻之不易。
【四】兵力和資源的喪失
歷史上的劉璋不僅邀請劉備入蜀,更重要的在於他給予劉備軍相當豐厚的兵力與錢糧資助,甚至北關的指揮權。劉備在此得到的好處計有以下:
1.璋然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先主傳》
2.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並軍三萬餘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先主傳》
3.備前見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寡,及諸要害道裏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吳書》
4.璋資給先主,使討張魯,然後分別。《劉璋傳》
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注引《吳書》
5.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歸。《劉璋傳》
兵員的增加導致劉備軍戰力以倍數成長,至於錢糧資應更是數以萬億記,姑且不論數字的真確範圍,但我們可以知道劉備在受邀入蜀以抵禦北防的過程中,確實收到了相當豐厚的資源和增強實力,加上張松和法正有機會就近透露內部情報,這更抵銷了劉璋軍擁有的地利優勢。假設在辯題之下的劉備必須一刀一槍的從荊州由巴東打進來,恐怕後勤的缺乏和對地勢的不清晰會大幅影響劉備軍的取勝比例。
【五】直接攻川影響民心
長久以來,劉備在諸侯之間始終以天下人心為最大的核心價值。
──《九州春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當龐統要求發兵入蜀,但劉備顧慮的依然是天下信義。以宗族相稱的劉備與劉璋,若劉備主動直接的開啟這場戰事,並未如歷史上的先入益州打通各界關係和聲譽,益州人民對劉備的認識不深,未必能夠贊同這個侵略行為,更可能激發抗戰意志。而劉璋不邀請劉備入蜀,一來缺乏入川名義,二來更可能產生劉備對於攻蜀行動的猶豫。
【小結】
由以上幾點論述可以看到,無論地勢、資源、兵力、人心等各方面要素,劉備在不能得到劉璋邀請入蜀這張免費門票的情況時,將會完全居於下風。即便劉備和諸葛亮當初就有取荊益兩州的戰略計畫,也曾盡力阻止孫權入蜀且欲獨占之,但這不代表劉備集團就已經擁有成熟的取蜀條件。因此,我方認為在劉璋不邀劉備入蜀的情況下,劉備是不能併吞劉璋的。
[附錄三]2006三國策盃,烽火對藝苑賽事,周郎撰寫稿件之二(結辯文)
周郎代表烽火三國在此感謝主辦單位與對方辯友三國藝苑的朋友們,可惜由於三國策網頁開的速度實在太慢,讓周郎感到非常苦惱,因此難以發揮,呵呵~
以下開始我方對這場比賽的結辯總述
──劉璋若不邀劉備入蜀,不會遭到劉備的併吞
第一,地利和資源問題。劉璋所處的益州乃天府之土,山川險阻重重,資源豐沛加上易守難攻,在這點上形成了明顯的防禦優勢。而劉備集團其實根本才據有一半的荊州,無論資源和兵力財力等各方面客觀條件都不如劉璋益州集團,以短期攻戰的成果來看根本無法取勝。
第二,誰能取益州的問題。友方一再強調劉備是最有機會在孫權和曹操等諸侯有其他邊事的情況下,率先搶攻益州的一方,然而劉璋在益州佔據的優勢遠勝龐統所言的殘破荊州,要正面強攻勢必需要龐大經費支援,但劉備沒有。補給線不足,戰力不足,須分兵據守荊州,劉備軍別說要輕易開入西川,連巴東沿線的據點能否迅速攻取恐怕都有很大的疑問。
友方只以單純的刪去法要把劉備挑選成最有可能佔領益州的諸侯,那是因為曹操孫權在短時間內無法有相關行動,然而前面提過劉備軍在地利不如人的情況下沒有本錢速攻,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沒有本錢持久戰,這樣前後難繼的狀況下,曹操孫權很可能作出相對行動!劉備要輕取益州,難上加難。
第三,民心問題。友方以為劉璋本身在益州的人心不夠聚合,然而似乎友方完全沒注意到劉備在益州的知名度和聲望恐怕更小,以劉璋父子在州二十年的表現雖然並不完全符合人民的滿意,雖有衝突卻也被平定了,史書上在發生東州與本土變亂後,劉璋還是讓這些人安靜下來,且其後十餘年並無大亂產生,可見其治術有一定表現。
我們可以看出劉璋本身還是符合人民期待的,特別是劉備並沒有機會在蜀地發揮其仁心仁德的表面動作,可以推斷出,假設劉備以不合理的軍事侵略行動攻入西川,百姓內部的反彈可能超乎想像,劉備要輕易取得益州人心根本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第四,將領問題。友方以為蜀地將領會偏向劉備一方較多,事實上並非如此。除了法正張松孟達等原先就有意當內奸的人之外,並沒有大量尋求擁戴劉備的人物記載。至於其他李嚴等人物是在劉備軍取得大好形勢的情況下才願意投降,絕非抗戰初期就放棄戰鬥的。以益州能夠抵擋劉備軍速攻戰略的地勢和能夠應付劉備軍持久戰略的資源這兩個面向來看,劉備要取蜀吞劉璋恐怕沒那麼多勝算。
此外,歷史上王累的建議是不被接受,但辯題下劉璋願意不邀劉備,這不就證明瞭王累的建議並沒被否定?至於假情報似乎不是張松等人想發就能發的喔。劉璋可沒昏到這個程度,從他不斷聽取各方意見就可以知道了,何況當時張松法正可不算什麼偉大到能夠一手遮天的人物~
總結
劉璋軍在孫子五事的表現未必輸給劉備軍,友方以為劉備能夠速取益州,恐怕非易事。
1.道(益州民心向劉璋,劉備並無明顯聲望在內)
2.天(持平)
3.地(益州險阻,劉璋優勢)
4.將(劉璋軍聚合,劉備軍分散──關張諸葛亮等未必能帶齊)
5.法(持平)
另外資源和兵力皆為劉璋軍佔優,即便曹操孫權等難在短時間攻取益州,但友方卻不能證明劉備有本事在短時間內攻下益州。然而曹操孫權卻可能在這數年之間反過頭來對付劉備軍,如此三面討好,劉備軍若強行取蜀,似乎不是當下能夠辦到的
憑藉殘破荊州的資源遠落後於天府之土益州,和麵對益州險阻的困難,我方以為劉璋絕對能夠取勝。
因此──劉璋若不邀劉備入蜀,不會遭到劉備的併吞
感謝各位!
作者:
在第6对相遇
时间:
2007-7-20 09:35
繁体字太烦了
填写很喜欢历史啊
作者:
蓝珏儿
时间:
2007-7-20 09:41
楼主是学历史的吧
作者:
放任_分离
时间:
2007-7-20 10:29
原帖由
在第6对相遇
于 2007-7-20 09:35 发表
繁体字太烦了
填写很喜欢历史啊
有同感
作者:
xiaolai711
时间:
2007-7-20 15:22
没有耐心看下去了.楼猪很喜欢发帖哦.
作者:
填写
时间:
2007-7-21 22:54
原帖由
在第6对相遇
于 2007-7-20 09:35 发表
繁体字太烦了
填写很喜欢历史啊
界个...自己也说不太清。
作者:
茜茜cherry
时间:
2007-7-22 00:39
我是属于路过一类的.....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