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齐秦---让我怀念的“狼” [打印本页]

作者: 胖哥哥    时间: 2004-4-24 11:35     标题: 齐秦---让我怀念的“狼”

我已经老了~~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开篇第一句,我的心里突然就冒出这么一句来,好象也感到自己老了似的~~

  我知道老去的不是我的容颜,而是一颗疲惫的心。也不过就这几年的事,几年已足够改变人生中许许多多的东西,甚至改变人的一生。时光的流逝使你猝不及防,世界的变化更让人瞠目结舌。如果不是我还保存着这些录音盒带,如果不是这些盒带里的声音以及盒带上赫然印着的名字可以作为我们那段青葱岁月的切实见证,我会怀疑记忆中的那些歌者那些歌声是否真实地存在过?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拥有的那些年少轻狂是否只是一场幻梦?我依然可以清晰地记起这些熟悉的名字:蔡琴、罗大佑、苏芮、齐豫……,还有齐秦,我要说的就是齐秦。
  
  最初听到齐秦是从《大约在冬季》开始的,当时我年纪还不算大,没有太多感动。那时候对齐秦不太熟悉,至今留存的一点印象就是一家小音像店里一张《大约在冬季》海报,齐秦一头长发,眼神似乎有些忧郁。我只觉得他是个挺有个性的歌手。我们那时侯不像今天的FANS对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得要命,至少我不是。我真正关注并喜欢听齐秦是从多年以后的《狼》、《无情的雨,无情的你》等歌曲开始的,而且带着些偶然因素。
  那是在经历了一次情感挫折之后心情十分不好的情况下听齐秦的,没想到听完竟已经泪流满面。后来又常常夜晚一个人喝些闷酒跑到操场上吼起来:“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际的旷野中……”,也唱《无情的雨,无情的你》,唱《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唱着唱着然后就真的自己流泪。
  
  《狼》专辑出版后使齐秦作为狼的形象被歌迷所接受,他的桀骜不驯的确与这形象有些相似。这匹来自台湾的“狼”以他独有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歌迷,也征服了我。那时虽然也歌星漫天飞,但我耳朵里只能装进齐秦的歌声。我满大街地找他的歌带,只要没听过的都买来听,如痴如醉。当时我已然知道中国流行歌坛谁也比不上罗大佑的地位,罗大佑的歌也确实很不错,我也喜欢,但我更喜欢听齐秦,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喜欢就是喜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就是喜欢这匹“狼”的歌声。
  
  
  说实话,在齐秦所有的专辑中,《狼》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后来又买到了一盒他早些时候的《原来的我》。我终于发现那才是最想要听的,年轻的声音完全没有有些歌手的那种故作沧桑感,也没有什么华丽的发声技巧;有的只是纯得近乎透明却又脆得容易破碎的少年愁,有的只是年少轻狂但又真实的不羁、迷失与彷徨。
  “给我一个空间/没有人走过/感觉那心灵的伤口/给我一段时间/勇敢地面对寂寞/再一次开始生活”(《原来的我》)
  “为什么你的眼变得如此陌生/为什么你的唇显得如此冷漠/难道是爱情早已不再/不要再编织美丽的哀愁/不要再寻找牵强的借口/因为你的眼早已说明”(《冬雨》)
  他在歌里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着青涩的爱情,袒露着容易受伤但又似乎满不在乎的少年心,然而爱情永远让人琢磨不透,更无法把握,所以他问天问大地:“为何无法看透躲在命运里的捉弄?”“究竟我应该属于哪个感情世界里的蜉蝣?”(《蜉蝣》)
  “他们说我原是一匹狼/曾在不安的岁月中迷失”“我不爱说话/因为我来自垭口”(《垭口》)
  “如果你真在意/不必勉强你自己/日记里太拥挤/只要轻轻把我抹去”(《不必勉强》)
  齐秦的歌声是那样让人激动,我分明看到那鲜活生动轻狂迷失的灵魂在歌声里又重塑了少年的齐秦,那副少年狼的形象让我迷醉。也许在这盒专辑里,他的歌唱还有些稚嫩,但我喜欢的是它里面传出的一种青春年少的意气,一种飞扬的神采。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几盒专辑之一,正如齐秦是我最喜欢的几个歌者之一一样~
  
  我现在再听齐秦的时候,觉得他老了。他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我们很难再看到他长发飘逸的身影,手拿吉他四处飘荡的模样。这匹孤独的“狼”,在新人辈出、泥沙俱下的歌坛渐渐销声匿迹。他要寻找传说中的美丽草原,寻得太久也太累了。
  听听他后来出的专辑,岁月的沧桑与感情的磨痕已相当明显,像《我那什么爱你》里唱到:“结束了盲目寻找/像落叶遇见了风/才知爱原来是飘零/孤独了半生/竟会想要安定”,“要我拿什么去爱你/拿我哭过的痛过的决定/我空了的双手/我好想再拥有”。也许爱情太让人心力交瘁、太让人容易变老了,这是人的悲哀还是爱情本身的悲哀?
  齐秦真的老了,老到唱歌也开始发喘,再后来出的《世纪情歌之迷》更显示出他的“廉颇老矣”之态,整个专辑全是翻唱的老歌。我能感觉出他在翻唱老催的《一无所有》时有多么的力不从心!齐秦同我们这一代歌迷一起或者说我们这一代歌迷同齐秦一样都慢慢变老了,这“老”不是生理上的老,而是一种不合潮的老,这“老”似乎含有一种被时代淘汰的恐慌~~
  世纪的新新人(歌迷)们恐怕很少再有听齐秦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也许对齐秦这个名字都是感到陌生的,更别谈要他们去喜欢听。齐秦和他的歌恐怕只能作为我们这些尴尬的一代人心中的珍藏,他同我们的往事一起被沉淀在记忆深处。
  
  我的确是有点老了,怎么也无法适应像他们一样陷入对F4或周杰伦的狂热追逐中。我只能在孤寂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放放齐秦,一遍又一遍地听着这些旧损的卡带里传出的带着机械杂音的歌声,我只能让自己深深沉入这无边的忧伤里,以忧伤疗伤,疗时间的伤,疗心灵的伤。也许,这才是怀旧吧!是的,我怀念那些感动过我的歌及歌者,怀念“狼”,怀念“原来的我”,怀念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拥有过的青春时光,怀念我们不再拥有的那些年少轻狂~~
作者: 行云流水    时间: 2004-4-24 11:39

是原创吗?写得很好


只是"廉颇老矣"的说法颇不能认同


等今年小哥的新专辑出来再作评论吧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4-4-24 20:10

呵呵,为什么我们是尴尬的一代人呢?偶严重不同意的说 :)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23

拒绝和拒绝和70年代的人交朋友的人交朋友

                                              作者:八叶

    很抱歉让大家看到这样一个冗长拖沓很难读又无趣的题目,但这次我并不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说明一些问题的,而且并不好看。虽说无趣的东西存在的必要性不大,但毕竟有很多人是跟随着无趣长大的。本性上我还算是个比较随和的人。在我交际的朋友圈里,有一起研究收藏的老者,有志得意满的中年编辑,也有经常袒腹晒书的颠狂书生,唯独没有拒绝和我们交朋友的人。这同年龄没有关系,是一种人的尊严。比如一条狗如果对我有敌意的话,我是不会在乎的。但是有人对我具有象上文提到的狗的感觉的话,我就会很生气,而且很希望和这个人沟通一下,但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沟通不良。所以我没有那种朋友。某人曰:你有病。也可能我真的有病,竟然想和一个经历过背叛年代却自以为很对的起朋友的人沟通。70年代的人是很喜欢造一些新名词,但白话文不是我们造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大部分词语也不是我们造的。我知道一个道理叫做“变则通,通则久”。把modem叫做猫总比调制解调器接近英文原文。再进一步说,造新名词总比造冤假错案好吧。起码更有趣一些且不会伤害别人。鼻环,彩发和以前的小白鞋,国防绿没有本质的区别,在脑门上的墨镜也不见的比别在肉上的毛@!#$像章更骇人听闻。看小品不笑据说也是一种错误,可是要知道,那的确不可笑啊!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流行的声音,因为我没有和那位先生一起“无限忠于过”。我不知道70年代生的有什么代表人物,因为一个人只能代表他自己,如果他非要代表其它人的话,那么他连自己也代表不了。不过余杰有什么错我心理明白了,就是不该把大家都知道但是全不说的话非要自己说出来,什么贪污@!#$等等的。就象我们小时候玩“丢手绢”,不过“丢手绢”的时候如果大家不说,损害的只是一个人的利益。而很多事如果不说出来(说出来也许不够,还要喊出来)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要糟。当然,如果我是那个丢手绢的人,那么我是绝对不希望其他人说的。那个所谓女作家犯的错误就叫做“非礼勿言”,不过似乎“言罪”被取消了,而且现在也不兴文字狱了。最早有这种写作倾向或者说用这种风格写作的好象也不是70年代人。话多了就要犯错误这一点我很早就明白了,我小时候就因为上课说话被老师罚站过。不过这位先生对余杰的呐喊甚为不解,不屑一顾;却又津津乐道于某女作家处女非处女,这也许就是他不和我们交朋友的一条原因吧,毕竟我们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高级品位。最早男女错位的POP艺术也许是京剧,这里并没有看不起梅先生的意思,不过把京剧当国宝却不习惯让其它也是POP艺人性感一下的话,似乎更有点说不过去。据那位先生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应该都是有知识或者没有知识,但是共同点都是没有文化并且拿着大片刀砍人的古惑仔们。我不大知道什么叫做拿着大片刀砍人的古惑仔,而且也不是很知道文化的具体定义。不过我听说古惑仔们也有江湖义气,而且只砍坏人,不象那位先生当年当小将的时候只懂的欺负不还手的好人。文化的定义我的确不很清楚,小时候觉得文化应该是很高雅的东西吧。可偏偏这高雅东西的精髓几乎让70年代以前的人把他的精髓毁尽,以至现在似乎有了穿文化,住文化……甚至于什么玉文化饺子文化,看来这也是俗人的东西了。其实重视文化不如重视人,人是文化之本,有一代人才有一代文化。古有蜀犬吠月,现有李天时先生,少见多怪耳。李先生说了,70年代生的人的主流生活是自以为是的怪胎,但他们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任何记忆。也许李先生是社会学加心理学双料硕士又兼人口调查员,所以他接触的70年代人也多对他们内心的剖析也深,可是这种可能性趋近于零。另外一种可能性就大多了,就是他在想当然。想当然的结果就是当然不是。所幸妄言无罪,而且损害个人名誉有罪,损害一个集体的名誉却叫做关心。历史上我们当然不会留下痕迹,大家都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可是并没有人知道是谁建的。毕竟,70年代的人没有象你们那样破坏过。冷漠,不合群,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是这位先生对我们的另外一种评价。可是呐喊的于杰却被这位先生推举为70年代的代表,各城市里面冷漠的看客们却并不全是70年代的人们吧,反而最近见义勇为的人以70年代的人为多。窝里反的特性也不是70年代人自己独有的,最大的那次窝里反我们都没参与,想必李先生参与了,而且在那个时代很合群。难道我们也必须做一条酱缸里的蛆?如果我们必须做,我们就是酱缸文化里积极蠕动的快乐的蛆。并且是要坚决活下去把酱缸顶穿的蛆。为自己而活据说也是不好的,你必须以拯救全人类为目标活下去才是正当的。个人的付出难道不应该有回报吗?资本家是不希望工人提出这句话的,难道李先生也不希望?付出的就应该有回报,农民种田就是为了收粮食。如果有人说不是的话,他一定是在说@!#$,或者有更大的图谋。那些据说对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的人们,很多却倒台了,不过是落得个留取黑心照汗青。所以嘴上的话最是不能信,但是心里的话谁知道呢?所以我们就是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还没倒台的那些人就是高风亮节,两袖清风。被称为“太自私,对他人太不负责任”的我们,有朋友,有一见如故共醉街头的朋友,也有相隔万里以心相交的朋友,更有不论利害两肋插刀的朋友。唯独没有拒绝和我们做朋友的人。我们交朋友不是为了走夜路不害怕,因为我们没有做过亏心事,良心也没有长到狗身上,更没有被狗吃掉,所以我们能大胆的走夜路。朋友也不是用来帮你解决问题的,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还麻烦朋友,你倒好意思,这才叫“自私,对他人不负责任。”朋友就是朋友,交朋友哪需要什么理由!其实李先生的用意我应该理解到,不过是找一代替罪羊而已。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大声说话的资历。可是他错了,我们虽然没有这种资历,但拥有大声说话的权利。其实我们继承发展的亦不过是上一代的东西。子不教,父之过。整整十数年一代人的不教,这责任是谁的?难道就被你轻轻松松推卸给我们吗?70年代的人是很有一点骄傲的,也许就是这样才不容于李先生,被李先生抛于朋友圈之外,但我们还是有一点骄傲,所以我们拒绝和拒绝和70年代的人交朋友的人交朋友。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26

你们怎么都养成了不回帖的习惯了?

图片附件: jyw1930.jpg (2004-4-25 00:26, 16.43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6048&k=614a6d6915f1e29fa35ee6d1cac0c898&t=1732776350&sid=g8lPt2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27

再不回帖就——————————

图片附件: jyw1963.jpg (2004-4-25 00:27, 17.47 KB) / 下载次数 0
http://chyichin.net/attachment.php?aid=6049&k=ec629a7d5e9613cb082f648ad5523dfa&t=1732776350&sid=g8lPt2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29     标题: 有一点尴尬的一代人

70年代人『简史』

『1970年生』
    有一点点关于“文革”人的回忆,可能还参加过“红小兵”之类的儿童组织,喜欢看抓阶级敌人或特务的故事;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地道战》、《渡江侦察记》等,至今记忆犹新;上中学时赶上了35周年阅兵和女排“六连冠”,心情兴奋过好一阵子;看了《少林寺》曾经蠢蠢欲动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尽管张艺谋的《红高梁》得了大奖,但许多人只爱看巩俐而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如大学毕业时分在国营工厂上班,有下岗的可能;是很多单位“干事”的主力。

『1971年生』
    大致情况跟1970年出生的差不多。小学时肯定唱过“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两首歌;女的挺喜欢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男的爱看《霍元甲》很上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作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如上学从不留级,肯定是1989年上大学第一批要缴费的;在北京上大学的现在仍津津乐道于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有的人可能已经在大学毕业后跳槽了3到5次。

『1972年生』
    一上小学就赶上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写作文的内容包括“××成了万元户”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张海迪的事迹”等,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是最早一批追港台歌星的“追星族”;在老师的指点下,给老山前线的英雄们写过慰问姓;可能是第六套广播体操学得最好得;高考的复习资料不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的,就是“黄冈中学”的模拟试题之类;上大学时已经有一批经商高手在他们中间产生,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明信片之类的小玩意儿;毕业后在公司里也不是很安分的家伙。

『1973年生』
    他们只能从大学图书馆的书籍里知道“文革”和“四五”运动了。1983年“严打”时他们只有10岁,不谙世事,看着许多人被捕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犯罪”和“危害社会”;是最狂热的中学生“追星族”中的一批,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退出江湖”了;跟比他们出生早或晚的人一样,总有那么四、五个学生能够获得奥林匹克化学奖什么的,然后就保送上大学;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研的人也越来越多。

『1974年生』
    上小学的教材跟哥哥姐姐们又不一样了,“红小兵”改叫“少先队”,上小学校时戴红领巾的那会儿是最快乐的回忆之一;上大学时赶上了中国申办奥运会失败,有的人可能砸了酒瓶,但大部分人则深深体会到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上大学时还看见了顾城自杀的新闻,感到不太理解。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有理想的,学过“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老师、司机”之类的课文;80年代中国发生了很大事情,不过那时他们只“关心”考试时的“时事政治题”;越来越多的国产歌星被包装后推到他们眼前时,每年流行一首臭歌的年代也到了;一大娄所谓“青春美文”像垃圾似地倒在了他们面前,许多人,特别是女孩子的学业因此被耽误了。

『1976年生』
    跟7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相比,他们的年轻就足够让人羡慕,尽管这其中也有些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他们的小学生时代也让人羡慕,“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好像就是从他们身上开始抓的,所以今天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那么火爆;他们虽然出生在70年代,但他们却是“90年代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若从思想角度看,也可以算作是下一代人了;上中学时正赶上“汪国真热”,那些蹩脚的诗就这样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没什么特别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他们的口号,不过,连环画是越来越少了,这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丰富了,男孩子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岑凯伦、席娟之类,这也累坏了作为上一代人的家长们,觉得世风日下,孩子难管;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大学上得很自在,但“留京指标”越来越难弄,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是从1978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小太阳”之类的称呼;可惜他们出生还是早了一点儿,直到1992年,北京的孩子才在14岁第一次吃了麦当劳;农村的孩子也没赶上“希望小学”和“春蕾计划”什么的;在大城市的迪斯科舞厅或酒吧里,总有那么几个做作的女孩叼着香烟玩深沉,不知道自己该呆在校园里好好读书才对;上大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买世界名著或参考书,而是买一本《中国可以说不》。

『1979年生』
    又一批幸福的“独生子女”出生,尽管那一年中国跟越南发生了战争,但这与孩子们无关;喝“可口可乐”也许是70年代出生的人当中最多的,因为他们最小;读中学的女生已经被告知,“遇到不法侵害时,请拨110!”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担心现在满大街都是坏人,孩子们会被欺负;“拌酷”的时代与他们的青春时代巧合在了一起,所以,最酷的也就是他们了!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30     标题: 70年代可能不伟大,但是产生伟大的土壤

作者:cylyh

    理想应该是经验主义的。虚无的空洞的东西,在中国整整三代人身上还散发着不良影响。所接受的同所感受的满拧,因此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要捏着鼻子来看。也必然产生虚假,欺诈。年轻一代,总是从年老一代的阴影下走出来的。虚伪,欺诈的阴影下走出的反抗的一代,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丧失了相信的能力。

  有争论,已经意味着丰富。一个人,每走一步都能有人提点着反思,是一种幸事,个人如此前进,社会也如此前进。历史前进是无情的,每一种观点都要在其中被检视,或接受,或淘汰。但如果有人站出来说我有资格来教训大众应该怎样怎样,那我们是不缺精神领袖的,虚假的东西必然产生不信任,不信任不能产生力量、激情,也因此不能创造。

  社会前进是必然,个人走向精神、物质的解放也是必然。如果以前的人为了生计,为了野心,可以虚假,但70年代的人不必,他们可以真诚面对。

  晚年的托尔斯泰还在寻找“复活”,其实人都是一样,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精神的归宿,最起码也要寻找自己内心的认同感。经验促发思考,思考指导人生,但前提条件是要有经历,切身的痛和幸福。

  如果要抓小辫子,每一代人都有,也只有这样才真实,才更符合路的真实逻辑。60年代要淘汰一批观点,70年代要淘汰一批观点,80年代还要淘汰一批观点。70年代的垃圾要淘汰,是必然。

  但70年代占便宜的一点是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思想‘,已经学会了打破(以前的打破其实是千年的又一传承)。所以我要说,70年代可能不会伟大,但70年代是产生伟大的土壤。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31     标题: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70年代

作者:熊平等

    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没有思想;
  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个性;
  我们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英雄!
  ━━70年代宣言

  现在大家一提70年代,就想到酒巴,毒品,性和摇滚,把几个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在文坛上的几声尖叫当作70年代的全部,并为此津津津乐道。好笑!好玩!谁能说他自己就代表了70年代?余杰?卫慧?还是丁磊?显然谁也不能!余杰只代表了70年代的呐喊,卫慧只代表了70年代的尖叫,丁磊也只代表了70年代的实干。70年代或许还有放纵,或许还有思考,但一切表观的东西,已不能代表实质,所以关于70年代,不是一杯咖啡或一支摇滚外加一个性放纵所能代表的。

  作为70年代人,我很满足自己所处的70年代的位置。有人说我过于自恋,总爱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自己的哲学观念。自恋就自恋吧,我喜欢!我们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英雄。哪象50、60年代,年轻的时候打砸抢,更年期到了再回头找青春,年纪大了还不肯退居二线加紧狂捞。现在这社会风气,这道德,还不都是他们搞坏的!我们70年代喝点啤酒和咖啡算什么?玩一下性和摇滚又算什么?也没有坑着害着谁呀?象他们50、60年代,一辈子整死了多少人?文化大革命,官倒,瞟赌,吃喝,贪污受贿,都干了些什么!再看我们70年代,有铁屋中的呐喊,有蝴蝶的尖叫,也有颠覆微软的蓝点Linux,哪一点不好?不就是多喝了两杯咖啡,多唱了两句“我找不着北”么?

  文革我们没赶上,所以我们不需要指挥,也不需要英雄。我们有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我们呐喊,但不打砸抢;我们尖叫,但不“一言堂”;我们实干,但不拿“五一”劳动奖章。我们就是放纵和自由,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乐,就是苦苦寻求自身价值。我们尝试,尝试用灵魂来拷问人性,尝试用皮肤来写作文学,尝试用眼球来衡量价值;我们自主,旅游玩自助,未婚先同居,看球踢掉老婆,开发软件与打麻将一样可以连熬三个通宵;我们放纵,在酒巴玩崩极跳,在厨房玩爱情,在网上玩虚拟;我们自由……这就是我们,这就是70年代。50、60年代正在老去,我们正在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

  我们没有赶上新人类,但跳舞毡我们一样的玩,袋袋裤我们一样的穿,摇头丸我们一样的吃。我们也把头发染红,穿迷你裙也穿齐袍,也出国念书,也逃学旷工。总之80、90年代的新人类,还不能说我们老。我们没有文学,但有思想;没有艺术,但有个性。哪象80、90年代的新人类,把人家的垃圾当饰物戴在头上,把国外的洗澡水当香水浇在身上,把50、60年代的老黄历和指挥棒扛在肩上;脚上穿着旱冰鞋还只能在自家院子里溜,放个风筝还被父母拽着线,摇头丸一吃就吃到了海洛因。80、90年代太嫩啦,玩也得让父母操心,还是在家乖着点!

  所以70年代是真正承前启后的一代。承前是对50、60年代的反思和总结。反思和总结上山下乡,反思和总结文革纠斗,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不象50、60年代,死抱着那本老黄历作受伤状,年纪大了还要变本加厉往回捞;启后是对80、90年代新人类新生活的尝试和体验。尝试和体验眼睛是否也可以染成蓝色,尝试和体验性是否可以完全放纵,尝试和体验摇头丸是否一吃就要吃海洛因。不象80、90年代,读个小学都要去澳大利亚,吃几粒摇头丸就急着用针管,还要嫌家里父母给的太少而闹离家出走。总之,70年代,不是一个余杰,一个卫慧,一个丁磊所能代表的,他们只代表了他们自己。70年代是一个多元的年代,70年代的一群,也是多元的一群,没人能使我们崇拜,也没人能指挥我们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正在倡导和开创一个斩新的时代。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34     标题: 70年代人:断裂的一代

作者:欧阳觅剑

    70年代出生的人突然受到关注,原因是一篇《不与70年代出生的人交朋友》的文章。代沟现象很普遍,两代人之间有些观念上的差异是难免的,但像这样断然拒绝与某一代人交朋友则委实少见。显然,作者觉得与70年代人的差异不是一点两点,而是70年代的人“不可理喻”。

    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反驳。反驳的人中,70年代出生的人以愤怒和发泄居多,而其他人则更多的是给予谅解,认为70年代的人确实有一些毛病,但是可以原谅。然而,我们需要的是理解70年代出生的人,而不仅仅是愤怒和谅解。为什么70年代的人与其前辈有着如此深刻的差异,超过了其他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呢?

    原因是70年代的人是“断裂的一代”。

    70年代的人对前几辈人所坚持的一些价值观有点不屑,他们不再坚持这些对于前辈而言是毫无疑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的传承在70年代人这里断裂了。比如克己,我们的先辈们觉得很理所当然的,但70年代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坚持个性的张扬。这些价值观被前辈们认为是根本的做人准则,而70年代人抛弃了这些,他们当然会深恶痛绝。

    70年代人岂止是终止某些价值观,他们根本是没有价值观,更确切地说,这代人没有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他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不一样,没有哪一种价值观可以将所有70年代的人都召集其下,不像我们的前辈,可以跟紧一面旗帜。像那位作者谴责70年代人的方式,就是坚持单一价值观的结果,如果他能容忍别的价值,就不致如此激烈。这样,不只是前几辈的人难与70年代人交朋友,就是70年代人之间,也难以交朋友,但他们可以互相容忍,即使是互不赞同。70年代的人带来了价值的多元化,终止了一元价值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统治,他们是一元社会的断裂代。

    70年代的人是断裂代,是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这一代人昭示着现代社会在中国的成型。这里的“现代”不是指采用了现代技术,而是人的现代化。在这种社会里,没有人能宣称他的价值观比别人的更高尚,然后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的价值取向,因为大家同样有作为人的平等与尊严。人们追求自由,不再生活在某个权威之下;他们自己为自己制定目标,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幸福,不再服从于所谓的社会普遍价值;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再多考虑社会影响。这是一个为人而存在的社会,而不是人为社会而存在的社会。如果说这个社会出现了颓废,那也是对多元与自由的注解,在这个社会同样有积极向上的追求,而且更加纯粹,更加彻底,因为这是出自内心的认识。人们只看到70年代人追星时的激情,殊不知,他们中也有人具有创造的激情。70年代的人抗拒着前辈们的价值观,不愿意将其传承下去。

    70年代的人是断裂代,也注定他们是痛苦的一代。他们天生具有反抗倾向,却仍受着前辈的影响,因此他们实际是在断裂的价值中被撕扯。而且,他们不被前辈理解,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在这种矛盾中他们会失去自信,最终重新遵循前辈的规范吗?有一部分70年代的人会走回去,但是他们开辟了道路,下一代人再也不会走回去了。

    70年代的人作为断裂代,还有一点不幸,就是他们的机会比较少。在他们之前,是凭资历说话,他们年轻的时候只能服从,由于太小而没有太多的机会;而当他们年龄增加,有了资历,这个社会又将变成更年轻人的天下,像比尔·盖茨那样18岁就开始创业才会有机会,他们又显得老了,机会已经不再青睐他们。

    但纵使痛苦,70年代的人仍然是幸福的。他们经历了单一价值观的崩溃,他们在有生之年将有机会生活在多元而自由的社会,只要那时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僵化,他们就能感受到幸福。

[ Last edited by gallin on 2004-4-25 at 00:36 ]
作者: gallin    时间: 2004-4-25 00:35

对不起,借小哥的论坛发泄一下70年代人的愤怒!
听听这个吧:
http://tale.nease.net/ybjc.mp3

[ Last edited by gallin on 2004-4-25 at 00:51 ]
作者: 暖冬    时间: 2004-4-25 03:37

呵呵,我只能说,打着“某某时代的人怎么怎么样“的幌子招摇撞骗的,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就是个弱智。
作者: best    时间: 2004-4-25 17:32

齐秦并不属于单纯的一个年代。
作者: 秦点点    时间: 2004-4-25 19:25

Originally posted by 胖哥哥 at 2004-4-24 11:35 AM:
我已经老了~~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开篇第一句,我的心里突然就冒出这么一句来,好象也感到自己老了似的~~

  我知道老去的不是我的容颜,而是一颗疲惫的心。也不过就这几年的事,几 ...
我已经老了~~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开篇第一句

你看过的吗?我也是听一个朋友介绍的!说下面这段是很精彩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作者: hailei991    时间: 2004-4-25 20:32

我还没老,我会让更多的人知道齐秦,会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歌。
作者: 农夫    时间: 2004-4-27 00:13

每个人都会变老,小哥也如此,认识到这点就能很平静接受他的现状,其实在过往的日子里,有他的歌陪我们一路走过来,这已经是种幸福了




欢迎光临 齐秦歌友会--中华齐秦歌迷俱乐部 (http://chyichin.net/)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