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华语音乐人盘点·罗大佑

罗大佑是谁?

    我要写这样一个盘点华语音乐人的栏目,罗大佑总是不可免的要被提及,他被尊为音乐教父,在上个世纪曾凭借其辛辣犀利的音乐创作引领风潮。但我也是不愿意去叙述罗大佑的,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深刻,我始终不认为一个只是描述现象加以简单的对未来诚惶诚恐的人有多深刻,只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并没有花很多心思去了解他,而随便动笔去写一个你并不很了解的人,本身就是对他的不尊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所以还是要做足功课,对他有一些简单的外在的了解:罗大佑出生于台北,家世良好,接受高等教育,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音乐创作,1982年发表个人首张音乐专辑《之乎者也》。他的音乐对时事、社会等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反思,言辞犀利,因其独特的音乐气质和反叛的精神一反之前台湾流行的闽南唱腔和民谣小调,而被尊为“音乐教父”。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在当下回顾罗大佑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的无奈,虽然他近几年频繁出入大陆各地城市走秀,似乎再次掀起了新的一轮“罗大佑热潮”,但都不能代表他仍处于华语音乐的领军前沿。在1995年出版音乐合辑《再会吧!素兰》之后,罗大佑只在2004年推出了一张个人专辑《美丽岛》,依然是他一贯的用诗歌的语言对时事不留情面的批判,但似乎反响不大。我想这并不是罗大佑退步了,而是听众进步了。20多年前,在言论相对不自由的大环境下,他的振臂高呼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而高高在上,多少人被这振聋发聩的呐喊而惊醒,开始跟随他的音乐一同对于现状进行剖析和批判。而在今天,罗大佑的歌词依然是唯美的、真实的,但却不是新鲜的,因为他始终只是在描述现象,但现象不再像许多年前被人们忽视淡漠,而是因为太过于熟悉的感同身受而麻木不仁。
    20多年前,罗大佑在音乐里表达他的种种忧思,比如担心未来的主人翁变成“电脑儿童”,那时候他的言论是超前的、发人警醒的,但却是无力的,因为这的确已成为现在的事实;20多年前,罗大佑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他还可以梦回“鹿港小镇”找到回路,但现在他已经无家可归,因为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里,虽然“蛙鸣蝉声都成了回忆”,虽然“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但人们似乎千人一面的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幸福向前。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回顾罗大佑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的那些论调都在一一成为事实,但并没有多少人会一样忧虑他所惶恐的那些成为事实,社会的前进如同工业时代蒸汽车轮的转动,一开始就没有退路,发展如同没有刹车的前进,且以加速度倍速前进,看不到终点。
    而罗大佑近几年的走秀也不过是重新唤回“60年代”们曾经的激情,他们在上山下乡的活动中耗费了青春,在正值壮年的时节遭遇罗大佑们的提醒而恍然大悟生命似乎还有不一样的方向,到如今他们也和当初的歌者一样迈入中年后期,静静地坐在几万人的体育场馆里听相隔数年前自己似曾相识的人的声音再一次重温当年的故事,近似于迷信的崇拜着台上被化妆师粉刷过的不老神话。他们多已成家立业,或者携家带口,但绝对不要期望他们的子女会像崇拜超级女生一样用最大分贝的声音呐喊助威,对于他们,罗大佑是回忆,对于他们的子女,罗大佑是过去,甚至是疑问:罗大佑是谁?
    时间的残酷无情在于它的无声无息,却在潜移默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彻底的改观以至面目全非,年老的人对镜梳妆的时候,他们大多都还是在迷恋自己数十年前年轻的容颜,而罗大佑至今仍唱着数十年前的旋律,但“诸葛四郎和魔鬼党”的名字早已被人遗忘,就像我儿时所能回忆的“变形金刚”们,如今已经是银幕上的真人版,花哨眩目但绝对陌生。
    20多年后,我用一篇简短的文字回顾一位音乐人20多年的音乐历程,他的音乐历程甚至大于我的年龄,我只能说我的文字浅薄,不能完全阐述他的深刻,但他曾经对于20多年前的“现状”的忧思和描述在我们当下已经推翻那些理论并反其道而行之后也不得不承认似乎不无道理,在忙碌的生活中,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机器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罗大佑是伟大的,至少我还能在幻想中重归“秦时的明月汉时关”的故土,虽然感慨“爱情如新,爱情不再”,却也意淫出“今宵有酒今宵醉”的快意。
18岁的时候,我的偶像是齐秦
我期望从音乐里得到平静。
28岁的时候,我的偶像是王石
我期望从路上得到快乐。
了解我,请百度“马北南”进入我的博客。
童年这首歌,老罗前前后后写了6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