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想知道博导们读什么书

拥有众多顶尖级专家、学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被称作“中国的脑库”、“中国的智囊团”。今年刚满24周岁的李朱是该院研究生院硕士二年级财政专业学生。2003年2月起,李朱牵头和数位同学一起,自费发起了一项“百名博导推荐书目”问卷调查。他们向社科院的330多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请教两方面问题:哪些书籍曾经对你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是这些书籍?


导师们读什么书?


与研究员接触,李朱强烈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凡成就。


李朱读的是财政学专业,缺少跟其他学科导师接触的机会。李朱心里生起了一股失落感。有什么办法跟他们接触呢?这时,李朱想到了读书。李朱的导师叫夏杰长,平时他多会给李朱开些书单。李朱想:我的导师之外,其他导师都在读什么书?这些书对他们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李朱决定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向其他导师提问。2002年7月,经过数次修改,问卷终于设计出来。不过,李朱这时又遇上了难题:没有资金。


读研三年的住宿费3000元,有个同学这时找到了李朱,让他帮一位导师整理学术资料,之后得到了600元报酬。有了这次经历,李朱不仅帮部分导师整理资料挣些钱,也尝试自己写学术文章发表,得到一些稿费。2002年暑假和2003年寒假,为了挣够调查用的资金,李朱没回家。就这样,到了今年2月初,他终于攒了1万多元。


有了资金,李朱开始到图书馆大量印刷调查表,然后,他先是查找了社科院各个研究所博导的名单,再去买回他们写的,或跟他们有关、记述他们的书,有的就直接去图书馆借阅。在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李朱将调查问卷寄了出去。


一封封信寄出,一个个电话打下来,一番番地解释说明。尽管重复的工作枯燥无味,甚至让人感到绝望,李朱还是坚持下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6月上旬,李朱终于收到了100多封回信,他的手里也有了社科院内外共200多位导师的联系电话。


导师怎么做人?


为了做调查,李朱专门成立了“三思工作室”,英文名称是“thanks studio”。在他的设想中,英文“thank”的意思是:人应该怀有感恩之心,对每一个导师和同学,都应该报以感谢。而中文“三思”的意思是人应该“三思而后行”,多思多想。事实上,那超过100位导师的答卷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故事,确实应验了他的设想,让他满怀感激,也引起了他的思索。


今年6月10日,李朱初步完成了经济学和法学导师问卷回复的统计和分析报告。在这些回复里,周叔莲、张卓元等50多位经济学者推荐最多的书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等。


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从科学家到文人到小说人物,不一而足。李晓西认为:“李白、杜甫、诸葛亮、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故事,曾激励着我,对我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以至走上科研道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2位法学导师一共推荐了99部(篇)论著,其中国内著作40部(篇)、译著59部(篇);被重复推荐的,主要有《论语》、《红楼梦》、《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毛泽东选集》、《论法的精神》、《牛虻》等。大多数导师强调,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学问很艰辛,要学会忍耐和坚强。导师们也强调,要学会批判继承别人的观点,积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部分导师也很强调英文功底的重要性。他们建议:要阅读原著,少看或尽量不看译著。


调查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很多导师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非专业书籍,且多数是小说。赫时远研究员说:“开卷有益,读书未必一定要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做好精湛的专业。”


部分导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令后人汗颜,如今的年轻人一定要打好国学功底,因为它是做好学问和陶冶情操的必需。


白钢研究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2月21日,李朱到白钢家拜访,聊了两个多小时。白钢除了对他的调查表表示赞赏,还对李朱的专业学习提出了中肯建议。当天是星期五,白钢说要认真填好再给李朱。三天后,也就是星期一的大清早,白钢亲自打车把问卷送到了研究生院交给李朱。


经济学所80岁的研究员、博导宓汝成,为了一个标点,在信里还专门另写了一段话。而且在信里写道:“首先声明一点,我谈不上有什么学术成就,仅仅有一些学术成果而已。”学者的谦和,跃然纸上。


历史学所的陈铁健老师给李朱回复时,正好是北京SARS肆虐的时刻。陈老师打电话给李朱说,因为怕邮寄把问卷弄丢了,要亲自送过来。果然几天后陈老师从东直门家里直接打车来到研究生院。


部分博导推荐的书目


白钢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


推荐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我认识传统、学习历史、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跨进人类社会科学殿堂的无可替代的“向导”,四十年来百读不厌。


2.《廿二史札记》(清)赵翼


推荐语: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史极富启迪,我把它看作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兴衰隆替的一种方法论的范式。


3.《日知录》(清)顾炎武


推荐语:《日知录》,是清明之际顾炎武穷一生精力所写的一部百科式著作,记事必求贯通,引证浩繁,精严过人。熟读《日知录》,按图索骥,是拓展知识的一个捷径。


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推荐语:这是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而写的论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它是影响我从研究历史学转向研究政治学的关键性著作。


5.《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


推荐语:《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是王亚南先生把中国官僚政治当作一个特定的“形态”或“体制”加以剖析的,最贴近政治学的规范。它启迪我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思考、审视政治制度的变迁。


张晓山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1.《爱因斯坦论著选编》


推荐语: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都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份量来偿还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从这段话我领悟到人应对生活、对社会心存感激之情,应首先考虑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索取。


2.《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


推荐语:罗曼·罗兰在书中有一句话:“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而平常人就做不到这一点。”这句话又与前述的爱因斯坦所引的叔本华的话“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相联系,教会了我如何达观地对待生活,清醒地看待自己。


3.《资本论》马克思


推荐语:马克思对资本和劳动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论述在我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4.《西方世界增长的理论》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


推荐语:这并不是本专著,而是篇文章,刊登于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Second series, Vo1.23, No1,1970)。我1987年在美国进修时读到它,其中提到,主要用于再分配收入的制度变革不会提高社会产出,而是降低社会产出。回顾新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之路,我深以为然。


郝时远 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推荐语: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只有把握了这种联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万历十五年》正是通过一个普通年份的定位,分别论述了七个人物,然而这些人物及其形迹却为人们认识那一个时代勾勒了生动的画面。


2.《全球通史》斯塔夫里诺斯


推荐语:作为把握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人物、事件,这部通史可谓最佳读本。线索清晰、结构严整、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观点新颖。


3.《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推荐语:这是有关殖民主义历史研究中别开生面的一部著作,其中包括了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内涵。但是,它主要是一部各大陆人类的迁徙扩张、交往冲突的历史。


4.《地球·祖国》埃德加·莫林、安娜·布里吉特·凯恩


推荐语: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却是一本大手笔之作。内容十分丰富,给人以开阔视野、见微知著、启发思考的作用。


5.《驯化地理学》埃里奇·伊萨克


推荐语: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普适性的读物,但是对于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传播学、经济地理学等研究却是必要的。
我的青鸟 超越于 勾心斗角的飞檐 探寻 蓝天,溪水,远山,村庄......

真惭愧,家里只有《全球通史》,其他都没读过:(

[color=Purple][fly]我和你 黑夜的一场雨 不知道梦会落在哪里 我和你 无声的一场戏 谁把心情都剪在一起 谁又能够明白上天的心意[/fly][/color]
我也没读过多少,了解一下还是有些帮助的。
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论述我十分赞同。
我的青鸟 超越于 勾心斗角的飞檐 探寻 蓝天,溪水,远山,村庄......
惭愧,惭愧
很少能耐下心来读这样的书啦

《约翰 克里斯朵夫》曾经借过两次
结果没有看到几页
就看不下去啦
别的更不要说啦

惭愧,惭愧
只要等待 所有的季节都有花期 所有的日子都会产生生命的澎湃
返回列表